2017-2018学年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2小题,每道题1.5分,共48分)‎ ‎1.西周时期,许多彝族(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值,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辞语。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B.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C.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2.王国维指出: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 A.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             B.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 C.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             D.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 ‎3.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家国一体 B.嫡庶有别 C.宗族制度 D.君权至上 ‎4.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 B .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 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 ‎5‎ ‎.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 A.司法性质 B.分割相权 C.职广位重 D.抑制腐败 ‎6.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7.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A.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B.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C.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D.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宗法血缘思想强烈 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家国一体观念普遍 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9.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 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10.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称:“……监方镇之势,削支郡以损其强,置转运、通判使掌钱谷以夺其富,参命京官知州事以分其党,禄诸大功臣于环卫而不付以兵,收天下骁锐于殿岩而不使外重。”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 A.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 B.刘彻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C.北魏迁都加强统治中原 D.赵宋消除藩镇割据对中央的威胁 ‎11. 《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 龟坼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该诗句中提及的生产工具 A. 利用水力资源提高冶铁质量   B. 推动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C. 克服地势限制增强灌溉效益   D. 使农田灌溉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 ‎12. 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 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C.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13.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晚明海外贸易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臣请言开洋之利。我中国人若贩吕宋,则单是得其银钱而已。……是以中国湖丝百斤至彼悉得价可二三百两。”‎ 何乔远《请开海事疏》‎ ‎“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征银百五十两。”‎ 张燮《东西洋考》‎ ‎“所通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贸易其银钱,满载而归。”‎ 李廷机《李文节集》‎ A. 晚明政府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B. 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 C. 西方殖民者垄断东西方商路   D. 中国商人主导对外贸易 ‎14.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据此准确反映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B.江浙农村转种棉花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湖广输入 C.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 ‎ D.经济重心转移湖广地区超过吴越 ‎15.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这一政策 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 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 ‎16.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 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17.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A.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18.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 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 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D.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19.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年)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区 市镇 钱清 曹娥 三界 蛟井 枫桥 渔浦 新林 年均商 税额 ‎1945贯 ‎6285贯 ‎1544贯 ‎1743贯 ‎3090贯 ‎2673贯 ‎1139贯 A.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 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 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 ‎20‎ ‎.明朝弘治十七年(1502年),政府规定“苏(州)、松(江)、常(州)三府阔白棉布以十分为率,六分征本色(棉布),四分征折色(将棉布折合成白银征收)”。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财政出现困难        B.白银开始了货币化 C.棉纺织品产量下降        D.工商经济发展迅速 ‎21.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聚之渐”。这反映当时清政府 A.坚持维护广州民众利益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D.禁止发展中外贸易 ‎22.《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唯一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23. 《韩非子•功名篇》:“桀为天子,能制天下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 ‎ A.礼教、仁义、感情都是不需要的 ‎ B.人君应该将所有权力集中,并提高威望以服人 C.定法应该清楚,使得民众皆知,并以严刑重赏来执行 ‎ D.君主应该具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手段和方法 ‎24.战国时期,荀子不仅明确提出“人定胜天”,而且还指出“国家存亡皆与天无关,而是取决于人的做法”。这说明 A.儒家缺乏精神追求    B.儒家具有人文理念 C.儒家要求实行“仁政”    D.儒家主张天人和谐 ‎25. 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们拥护 B.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 C.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士人拥护 D.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 ‎26. 先秦有思想家提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根据材料判断,该思想家认为造成当时社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统 治者 ‎ A.倡导“为政以德” B.未以“道”治国 C.推行“法无不为” D.主张“人性本恶”‎ ‎27. 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 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28. “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 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 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 ‎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 ‎ 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 ‎29. 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 ‎ A.否定传统经学 B.重申儒家义利观 ‎ C.强调主体意识 D.批判周孔之道 ‎30. 《余姚六仓志·风俗》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 服”,即办丧事穿的缭农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体贴女儿。材料所涉习俗反映了 ‎ A.“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B.“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 C.“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D.“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 ‎31. 《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 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 ‎ A.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 ‎ C.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32.图6为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这批 ‎ 简牍写于秦统一前后,内容多为当时施行的法 ‎ 律,书体主要为秦隶。该简牍说明当时 A.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 ‎ B.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 ‎ C.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 D.法律文书使用独立书体 第II卷 材料题 ‎33. (25分)家庭与国家高度同构是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的一个根本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州县贤,则民安。贤者视民为子,不忍伤也。约之使人人守法。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如课农桑须中心诚恳,欲开民衣食之源,使民兴起。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庶几皇上之仁恩,得实究之民也。‎ ‎——摘编自高攀龙《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 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6分)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4分)‎ ‎(3) 州县官吏是将家庭与国家连接为一体的枢纽与关键。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大儒高攀龙就加强州县官员管理所提出的建议。(2分)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3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被误解的一个伟大朝代。多少年来,历史书上学到的知识和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所描述的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在一个偶然的时间里,本人由于考试需要去查看一些历史文献时发现,宋朝,这个朝代被我们严重的误解了很多很多年。宋朝,绝对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而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也许有人会讲:大唐帝国才是中国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但是,大宋王朝与大唐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历史的误解导致大宋成为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最令人痛心的充满枯涩记忆与回味的王朝!‎ 请就材料中的“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被误解的一个伟大朝代”观点,谈谈你的认识。(12分)‎ 请考生在第35、36、3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35.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虽然未能取得成功,但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反思。阅读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写道:“臣读各国史,只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 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城市为墟,而革变频仍,迄无安息,遂入汩渊,不知所极.”后来又在《法国革命史论》 中写道:“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与法国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既不类,倡革命而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学呻矣。‎ ‎--《中国近代史料选辑》 材料二 康有为指出,变政的核心就是实行君与民分享权力,君权与民权并存共荣的“君 民共主”制。他从儒家思想中为民主寻根,并以西方思想化入其中,指出民主思想并非西方所独有,在儒家大同思想中也可以找到其依据,即所谓“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追根溯源,君民共主制甚至起源于中国。康有为说:“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不但“进贤杀人”等大疑大事要谋及庶人卿士,有关国命存亡的战争,迁都等等要政,更要“待于国人之皆可”。 ‎ ‎ ― 摘编自吴乃华《试析戊戌维祈思想家的新民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中、法历史的描述是否符合事实,分析他作此描述的原因。(5 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分析其在中国实行改良的原因。(10 分)‎ ‎36. (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 整个1949年,尽管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但由于中国忙于准备解放台湾,苏联又不想在朝鲜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故中苏双方均不主张在朝鲜采取军事行动。毛泽东访苏期间,由于苏联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双方在是否签订一个新的条约问题上分歧较大。最终,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谈判,新的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国在1945年失去的大部分东西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收回,而苏联曾经实现的远东战略目标至迟到1952年底将不复存在。‎ ‎ 就在斯大林与毛泽东谈判中苏奈约期间,苏联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金日成在1950年4月从莫斯科回国后秘密访问北京,其目的是向中国“通报他们以武力统一国家的意图和在莫斯科会谈此问题的结果”。直到这时,斯大林才第一次向中国领导人表明,苏联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就不便再提出反对意见了。‎ ‎ ——据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谈判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6分)‎ ‎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谈判产生的影响。(9分)‎ ‎3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1917年,王国维接连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三作,运用“二重证据法”,以新出土的甲骨卜辞与纸上的旧材料参照对证,不但证实了《史记》关于殷商世系的记载大致无误,而且发现《山海经》《莲辞•天问》等古籍中的神话传说,也非全属荒诞,而是有相当的史实为依据,由此开出一条“古史新证”的路子来。同一年,胡适由美国留学归采,初登北京大学讲坛,讲授“中国哲学史”。胡适在北大,“丢开唐虞夏商,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认为“我们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开出另一条疑古辨伪的道路。 ‎ ‎——据陈鸿祥《王国维传》 (1)根据材料,概括1917年王国维、胡适上古史研究思路的异同。(6分) ‎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国维“古史新论”的研究方法及其创立的历史背景。(9分)‎ ‎1-5 CDDCC 6-10 BBCAD 11-15 CCBCB 16-20 AABBD 21-25 BABBD 26-30 CADCC ‎31-32 CB ‎ ‎33. (25分)‎ ‎(1) 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6分)‎ 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4分)‎ ‎(2) 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6分)‎ 思想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4分)‎ ‎(3) 建议:以法律约束官员,层层监督;明确官员职责,逐级考核。(2分)‎ 当代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家国情怀。(3分)‎ ‎34.(共12分)‎ ‎(1)赞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被误解的一个伟大朝代 请从:北宋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加强,有效的消除了地方割据。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上:四大发明的运用。‎ ‎(2)不赞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被误解的一个伟大朝代,北宋就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 请从:北宋政治上:没有实现国家的大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三冗。经济上:财政入不敷出。民族关系上: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的战争均失败。社会关系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3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l)不符合事实。(l分)原因:康有为认为,法国革命使人民死伤无数,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已实现自由平等,倡导革命者属于无病呻吟,康有为的口的是反对革命,倡导改良。(4 分) (2)特点:将西方资本上义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2 分)‎ ‎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上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势力根深蒂固,过于强大;君民共主制在传统儒家思想里有一定渊源.( 8 分)‎ ‎36. (15分)‎ ‎ (1)中国领导人为维护国家利益据理力争;牵涉到朝鲜问题;苏联表现出大国强权主义 色彩。(每点2分,共6分)‎ ‎ (2)巩固了中苏同盟但也埋下了矛盾的隐患;加速了朝鲜战争的爆发;阻碍了中国台湾 问题的解决与统一大业的实现;固化了朝鲜半岛的冷战局势;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敌视。‎ ‎(四点以下每点2分,答出四点9分)‎ ‎37. (1)不同:王国维“古史新政”,胡适“疑古辨伪”;相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2)方法:二重证据法(将地下之学问与纸上之学问结合,考证历史)‎ ‎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 文化自信下降;新文化运动兴起,思想界百家争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甲骨文,金文等新材料的发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