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47年7月,美国政策研究室主任乔治·凯南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文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人们一旦加以信仰,它就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取消。但是,西方可以把它遏制在已经着了迷的国家领土之内。”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A. 发表“铁幕”演说 B. 推行马歇尔计划 C. 炮制杜鲁门主义 D. 建立北约组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铁幕演说是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时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排除A。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反苏、反共的国情咨文,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时间不对,排除C。北约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军事组织,排除D。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一方面为了防止欧洲国家因经济危机发生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为了控制欧洲,推行的援助欧洲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2.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 A.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 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扩张的需要 C. 欧共体的政治联合步伐落后于经济联合 D. 二战后英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被削弱 ‎【答案】D ‎【解析】‎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以英国为中心,是建立在二战之后英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削弱的基础之上的,目的是希望重振英国以及欧洲的雄风,故选D;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于1955年,故A不符合史实;英国外交政策在二战之后首先是关注自身地位的提高而不是遏制共产主义扩张,故B 不符合史实;欧共体开始建立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故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C。‎ ‎3.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 要求打破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 B. 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由反对霸权主义谋求经济发展 D. 主持国际正义和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可知不结盟运动倡导建立政治经济发展新秩序,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以及主持国际正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主要强调不结盟和经济发展,排除AD。题干没有提及反对霸权主义,结合所学知识,不结盟运动的内容丰富,既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又谋求经济发展,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4.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写道:“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里的“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A.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B. 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C. 当前世界局势总体趋于紧张 D. 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材料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A项说法错误;第三世界开始崛起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当今世界局势的特点是总体上和平,局部动荡,排除C项。答案为D。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多极化趋势 ‎5.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A. 农业走向衰退 B. 外来作物引进 C. 作物历经选择 D. 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A ‎【解析】‎ ‎“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记载,不能说明农业走向衰退,事实上,古代农业是不断发展的,故A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到少,与引进外来作物品种无关,故B项错误;“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农作物的品种历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期,D项在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6.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 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 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 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田庄经济。田庄是中国封建经济中的一个类型,田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非商业生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田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手工业生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田庄的交换是不频繁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田庄经济在本质上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经济是封闭的经济,田庄是封建经济的缩影,故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田庄 ‎7.《太平御览》载:杨(贵)妃宠爱特甚。宫中主贵妃刺绣者七百人,扬益及诸戚里每岁进衣服,布之於庭,光夺人目。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宫中刺绣属于官营手工业 ‎②扬州和益州丝织业发达 ‎③唐代的丝织业代表古代最高水平 ‎④唐代贵族生活攀比之风盛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宫中……刺绣者”可知这属于官营手工业,①正确;由材料“扬益及诸戚里每岁进衣服,布之於庭,光夺人目”,可见扬州和益州的丝织业发达,②正确;材料虽然是以唐朝为例,但不能体现唐代的丝织业水平最高,③的表述以偏盖全,错误有误;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有误。综合以上分析,A项正确。‎ ‎8.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实际上它反映了 A.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统治阶级的重视 C. 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D. 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商业活动逐渐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9.《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 两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京梦华录》属于宋代,这反映了两宋时期的夜市普遍出现,故C正确。两汉时期,没有夜市,故A排除。隋唐时期夜市不够普遍,故B排除。明清时期不是夜市普遍出现开始的时间,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 ‎10.《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繁荣 B.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 闭关锁国政策 D.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明清时期,人们置办产业,首先是土地,然后才是其他。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投资土地回报大且无风险,资金流向土地的结果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B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是特别繁荣,故A排除;闭关锁国是其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排除;资本主义萌芽需要涉及雇佣关系,题干中没有提到,故D排除。‎ ‎【点睛】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11.1492-1595年,仅西印度群岛就向西班牙输金银20亿皮西塔(西班牙银币名)。同时,西班牙每年要运出约1500万皮西塔的金银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葡萄牙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一现象 A. 加快了本国资本原始积累 B. 开拓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C. 导致欧洲国家掀起价格革命 D. 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根据“仅西印度群岛就向西班牙输金银20亿皮西塔”“西班牙每年要运出约1500万皮西塔的金银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葡萄牙的情况也是如此”,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的大量黄金和白银流入欧洲,造成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即引起价格革命,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的大量黄金和白银没有转化为本国资本,西班牙从拉美运回的黄金白银通过贸易方式流入英、法等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西班牙却因工农业竞争力低而日趋衰落,没有为本国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排除AB;材料信息与“三角贸易”无关,排除。‎ ‎12.18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诗人吉卜林在《白人的负担》一诗中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负担,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弟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奴隶(殖民地)的需要。这表明吉卜林 A. 鼓励欧洲的殖民扩张 B. 认为欧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C. 反对种族歧视的政策 D. 认为欧洲应该学习殖民地文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让你们的子弟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奴隶(殖民地)的需要”说明英国诗人鼓励英国年青人进行殖民扩张,故A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题意主旨不符, B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和题意,作者主张进行殖民扩张行为同时还积极强调传播欧洲文化。‎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 ‎13.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 A. 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 其中奴隶贸易是三角贸易的核心 C. 导致美洲的印第安人被屠杀殆尽 D.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注意题干角度“文明史观”,文明史观的核心史学观点就是世界文明如何由孤立走向整体的过程,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故D排除;A项不属于文明史观的角度,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奴隶贸易属于殖民主义的罪恶,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印第安人被屠杀殆尽属于殖民主义的罪恶,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 ‎14.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该论述在“因为”到“所以”之间缺少的必要条件是 A. 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B. 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 C. 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D. 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向 ‎【答案】C ‎【解析】‎ 机器的发明使工厂大量出现,导致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C正确;ABD与城市的形成无关,排除。‎ ‎15.“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然后根椐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依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这一现象说明( )‎ A. 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 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 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 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答案】D ‎【解析】‎ 从题干中“电报”和“海底电缆”等可判断材料中时间不晚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此时统一的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6.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讲道:“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出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 财富资源的猎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兼并现象。垄断组织的产生,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此选择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A。BD与题意无关。‎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7.如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A. 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B. 传统自然经济已率先解体 C. 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 D. 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 ‎【答案】D ‎【解析】‎ 材料从从农民身份变动为切口考察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变动。材料反映迁出的情况,但没有反映未迁出的情况,所以无法证明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排除A;结合所学,中国传统自然经济是逐渐解体,而近代中国,依然占统治地位,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民族工业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农村迁出逐渐增多,而且以从事工商业为多,故选D。‎ ‎18.“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 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 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这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故C项正确;洋务官员“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并不落后,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论述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或必然性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19.甲午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金马牌香烟”等。这种现象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 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C. 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 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答案】D ‎【解析】‎ ‎【详解】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是甲午战争以后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体现,抵制外国货恰恰反映了外国货在华过多,所以是列强经济侵略加深的原因导致,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民族企业发展的状况,故A排除;实业救国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政府提倡消费国货,故C排除。‎ ‎20.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 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 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 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 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答案】C ‎【解析】‎ 张謇出身儒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注重民生,故张謇创 办工厂关注民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农民的生活状况。‎ ‎(3)材料三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4)材料四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答案】(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 特点:①自给自足。②以家庭为单位。③精耕细作。④领先世界。‎ ‎(2)主要观点:①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②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3)关系:雇佣关系。现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特点:重农抑商 作用: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的方式,依据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可知,方式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二小问的特点,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可知,特点是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根据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可知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根据材料“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可知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根据材料“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可知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根据材料“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可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3)根据材料“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可知机户和工匠的关系是雇佣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雇佣关系体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4)本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可知,反映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2.16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联系越来越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 材料二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材料三 ‎ ‎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2‎ ‎1900年 ‎68‎ ‎118.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贸易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英 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2)基本特点:多中心贸易格局形成;贸易总量持续增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3)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等国家踏上了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英国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2)该问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l9%,美国l2%,德国l3%,法国9%。”说明世界出现了多个贸易中心;“从1870年至l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贸易是伴随着市场的开拓而进行的,因此贸易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使得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贸易更加密切。除了市场之外,我们还需要生产水平的提升,使得物质资产满足需要,所以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