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省G10教育联盟高考模拟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湖南省G10教育联盟高考模拟历史

2018 年湖南省 G10 教育联盟高考模拟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 24.先秦典籍《左传》有记载,周公在教导成王时,特别强调施恩惠要厚,用民力要平,收 租税要轻。这反映了( ) A.《左传》强调敬天为民 B.赋税征收的阶级差异 C.统治者注重社会和谐 D.奴隶主维护井田制度 解析:提取信息可知,《左传》为儒学经典,“周公”确定时序,“施恩惠要厚”这三句可确 定统治者意在缓和矛盾,维护其统治长治久安。A、B、D 项偏离题意。 答案:C 25.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占田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 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这说明( ) A.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 B.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 C.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 D.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唐代“著名的茶园规模大,产量多”、“政府征收茶税”到宋代茶园交 易与交子运用,说明唐宋两代茶田规模扩大,带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大宗商品交易 活跃,有利于商业发展。B 项正确。其他项偏离材料主旨。 答案:B 26.观察下图,图中的双虚线表示“农牧过渡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牧分界线一直未变化 B.游牧文明在向南发展 C.农牧袖合整体趋势北移 D.政治形势决定分界线 解析:唐代的过渡带断续点多且接近中原。宋代和明清双线清晰,北部的牧场虚线在宋元— 明清时整体北移,且北京一带新晋成为完整的农业区,说明游牧文明的南部与中原农耕文明 逐渐融合。C 项正确。 答案:C 27.《大清统一志·外国》有记载:“康熙十五年,察汉汗又遣使进贡,表言俄罗斯僻处远方, 不谙中华文义及奏疏礼仪,两次抒诚,致多缺失,今特敬谨奉贡,仰祈矜宥。上准其纳贡。” 嘉庆年间有记载:“二十一年,英吉利国遣使入贡,赐国王白玉如意一柄,翡翠朝珠一盘, 敕谕一道,以示怀柔”。考察此类记叙,可知( ) A.闭关锁国的政策失效 B.新航路的潮流不可阻挡 C.中外的交往时断时续 D.清朝不给外国对等待遇 解析:从材料可知,康熙、嘉庆年间对待俄、英态度倨傲,有天朝上国对臣服国家之语意, 说明清政府不给他国来使以对等待遇。其他项不符合题意或史实。 答案:D 28.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 182 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由此可知清末( ) 起家身份 进士 武进士 举人 武举 贡生 生员 末弁 无功名 合计 人数 8 1 10 3 7 31 5 117 182 晋升身份 大学 士 总督巡 抚 布政、 按察使 布政使 提督、 总兵 提督同品 中等文武官员 以下及未授职 合计 人数 2 25 17 5 37 10 86 182 A.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 B.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 C.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 D.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 解析:材料表明军功是湘军成员晋升的主要途径,不同于往常的科举。故 A 项正确。 答案:A 29.清末张謇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 无能及者。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该主张( ) A.比较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B.客观上加剧列强资本输出 C.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D.从轻纺业开始推动工业化 解析:此言出自实业家张謇,“棉铁主义”是轻重工业中的两个集中代表,棉纺和冶铁都是 符合中国当时发展民族经济国情的行业。A 项正确。B、C 项无关,D 项反映材料偏颇。 答案:A 30.有近代史学者在研究某一战役的缴获物时,获得了三个不同来源的资料。内容如下据此 可知( ) 来源 甲(新闻、回忆录) 乙《外文资料》 丙(资料汇编) 缴获情况 毁汽车 100 余辆, 大车 200 余粮,野 炮 1 门,轻重机枪 20 余艇,步枪 1000 余支,掷弹筒 20 余 个,战马 53 匹。 毁汽车 80 余辆,缴敌“92 式”野炮 1 门,轻重机枪 20 多挺,步枪 300 余支, 摩托车 3 辆,掷弹筒 20 多个,炮弹两三百箱,战 马 53 匹,日币 30 万元。 毁汽车 100 余辆,马 车 200 余辆,缴获步 枪 1000 余支,机枪 20 余挺,火炮 1 门, 及大批军用物资。 A.对此战役的研究缺乏可信史料 B.资料乙的记录最接近事件本身 C.记录者的主观性影响历史叙述 D.缴获物出入不影响对事件定性 解析:材料表明,来历不同的史料会产生不同的历史结论,史料记录者主观上夸大或缩小战 获,都将影响历史叙述,从而影响阅读者的历史解释,故历史记录者应尽量客观公正。C 项 符合题意。 答案:C 31.20 世纪 80 年代,广州许多大学科研能力突出的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乡镇企业进行 “技术性”指导。通常在星期六由企业接走,到星期日又送回学校。这一现象说明( ) A.“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B.“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 C.城市经济改革获得进展 D.科学技术提升经济效益 解析:科研即科学理论研究,大学科研突出者受到企业邀约,反映的是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 经济效益,D 项符合题意。乡镇企业反映珠三角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不一定是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内容,C 项不准确。“知识经济”“科教兴国”的时序不符,A、B 项排除。 答案:D 32.在雅典,较强的演讲能力是从政的必要条件。很多时候是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演讲者说 的是什么主题,也不论辩护者为谁辩护,只要其端庄优雅,言辞华丽,都能打动在座的听众 而大获其益。据此可知,演讲对当时的雅典而言( ) A.刺激民主政治发展 B.成为少数人的工具 C.扩充人文主义内涵 D.促进学术研究进步 解析:材料表明,在雅典,善于演讲者获得了很多有利可图的机会。直选 B。其他项或不符 合题意,或与题干无关。 答案:B 33.1883 年,美国颁布“彭德尔顿法”,规定政府的公职人员必须经由公开考试才能任用,公 职人员须接受定期考核,其任职不受总统、议员竞选等结果的影响。美国设立此法案( ) A.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B.有利于政党操控选举结果 C.旨在缩小总统的职权范围 D.打击了公职人员的积极性 解析:材料表明,“彭德尔顿法案”确立了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具有不受选举影响、保持政 府运转连续性的优点,此制度有利于美国政治秩序与社会稳定。A 正确。其他项不符合题意 或表述不当。 答案:A 34.斯大林在 20 年代后期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 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 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这些观点( ) A.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 B.强调独立自主和维护经济主权 C.与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初衷一致 D.旨在防止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 解析:材料表明,斯大林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对外经济联系的问题。 答案:B 35.下表是美国部分媒体和国会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一词的使用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 机构 词汇 1988 年 1993 年 百分变化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4 -38% “西方” 46 144 +213%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40% “西方” 36 87 +142% 国会 “自由世界” 356 114 -68% “西方” 7 10 +43% A.美国社会与政府意识不同步 B.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 C.世界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D.互联网快速发展影响舆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从表中的信息中可以得到:1988 年 到 1993 年之间,“自由世界”等意识形态比较浓厚的词语使用次数减少,而“西方”这样的 比较中性的词语使用次数增多,其主要原因 1991 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因此答案选 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荀子强调“隆礼”、“重法”,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 称者也”,不过他的“礼”并非完全沿袭孔子,他认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 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他也反对孟子言必称“三代”、盲目崇拜“先王”,而是立足现实,追求“以近知远”。他还 对统治者进行告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那时,复古主义盛行,有人宣称今不如古:“上世 乏人质朴易化,下世之人文薄难治”。王充则认为后代总是超过前代,比如汉代社会比周代 发达。王充研究“札治”,发现“札治”与历史治乱、与人民生活有关联,他说:“仓禀实, 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让生于有余,争生于不足。”他甚至主张“去信存食”,认为只有 让人民吃饱肚子,政府才能树立信用。 ——据《荀子》、《论衡》等 材料二:梁启超一生著述甚勤,对中国古典历史的研究颇深,对西方历史哲学也有涉猎。他 著有《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学术文章,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旧史学,他批评史学家将历史写成 “帝王将相的家谱”和“墓志铭”,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体而不知有群体”。 但他又认为历史由英雄人物推动,“人群进化,阶级相嬗,譬如流水,前波后波,相续不断, 故进步无止境”。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者,英雄舞台也……分英雄几无历史”。他还指出“世 界者何?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世界”。在流亡海外期间,他创办《新民丛报》,提出著名 的“新民”一说,“新民”本是儒典《大学》中的重要概念,梁启超借用时更强调对社会、 个体的革新之义。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与王充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共同点。(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粱启超的社会历史观相比荀子、王充所呈现的新 特点,并说明粱启超的社会历史主张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6 分) 解析: (1)提取材料信息中第一段“荀子强调‘隆礼’……不过,他的‘礼’并非完全沿袭孔子的” 和第二段“王充研究‘礼治’,发现‘礼治’与历史治乱与人民生活有关联”,可概括为“荀 子与王充改造和发展了儒家的‘礼治’”;结合第一段“他(荀子),反对孟子言必称‘三代’、 盲目崇拜‘先王’,而是立足现实,追求‘以近知远’”和第二段“王充则认为后代总是超过 前代”,可知两人都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由第一段“他(荀子)还对统治者进行 告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和第二段“(王充)发现‘礼治” 与历史治乱与人民生活有关联,甚至主张‘去信存食’”可见两人重视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 中的作用。 (2)处理第二小题第一问时,可将材料以句号为单位分层阅读,对照材料一可知,材料二中 每一句都可得出梁启超观点呈现的新特点。第二问的影响,要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逐条分析, 按先破后立的规律,回答破以往、立当今、启后世,结合特点及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 (1)共同点:改造和发展了儒家的“礼治”;历史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重视人民在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9 分) (2)新特点:将古代历史与西方历史哲学相结合;批判传统史学为皇权服务;强调英雄人物 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初步接受了西方的阶级史观;儒家经典可以改造近代社会。(10 分) 影响:否定传统史学,间接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观,起到思 想启蒙作用;强调英雄人物的作用,宣传“新民”理论,鼓舞和激励了近代青年的成长。(6 分) 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约 16 世纪后期,传统妇女的才学观、妇德观 发生某些变化,江浙地区的娶女识字率有所 增高。一部分心学家、文学家如李贽、冯梦 龙、唐甄等主张尊重妇女采花、男女平等的 思想,有人甚至提出“夫择妇,妇亦择夫”。 晚明知识妇女组织诗社,参与游历活动,创 设闺塾,出售字画精品,宫中个别有参与国 政的机会。 1912 年以后,政府颁令废止缠足,禁止买卖 妇女,提倡妇女解放。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 频率有较大提高。在抗战时期,各行各业都 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女性。 规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法》于 1905 年颁布, 马克思主义的女权理论广泛宣传,妇女的社 会地位在短期内获得根本性改变。 16 世纪中叶开始,法国上层妇女组织沙龙的 活动开始常见,妇女读书人数大增。 17 世纪,世俗界出现“关于妇女的辩论”, 讨论妇女地位和男尊女卑等。1643 年英国伦 敦数千名妇女集会,递交请愿书反对战争。 德意志的马丁路德提出“上帝创造了男人和 女人,因此男人不应该轻视或嘲笑女人”。 1790 年《妇女权利宣言》正式通过,《为女 权辩护》等发表;女权运动从法国迅速发展 到英国等地。 19 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大规模女权运动爆发, 妇女要求提高经济地位。1888 年,第一个妇 女国民会议成立。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国 家的妇女基本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 ——据毛泽东等《论妇女解放》等资料汇编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中西方有关史实,拟定一个论题,并就 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第一,考生能提取中方的信息,时序:16 世纪、19 世纪与 20 世纪等;中国女权萌发的形式 及分布:如“识字”“诗文”“江浙”“字画绣品”等;民国时期的政策,新中国迅速、彻底 地推行妇女解放政策等。 第二,西方女权发展与启蒙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开展等都密切关联。研究女 权发展的背后是对中西方 16 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综合考量。而中国的女权发展,具有长期 的迟缓性,以及与政治事件的高度关联性。中国妇女解放,是突变式的,不同于西方连绵 200 余年的渐进式发展。 答案: 示例 16—20 世纪中期的中西方女权发展比较 16 世纪后期起,中西方的女权都开始发展,但发展的特点与原因各有差异。 17 至 20 世纪初期,中西方女权发展差距很大。中国女权的变化是零星、缓慢的。究其原因, 小农经济的性别分工,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程朱理学思想的束缚等都严重限制了女权发展。 与此同时,受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的女权在不断进 步。妇女步入工厂获得薪酬,走上街头参与政治运动,追求自己的经济和政治权利。西方女 权的发展具有渐进性特征,这是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不断 发展。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妇女。新中国成立初,党和国家从 法律制度和理论上彻底打碎了限制妇女的枷锁,女权在历史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中国女权 发展具有突变式特点,受政治形势影响最大。 综上所述,女权发展作为历史现象,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状况。 45.(15 分)【历史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苏轼在宋仁宗嘉祐来年任风翔签判,认识到过去差役弊端严重,特别是其中的衙前役, 致使许多农村家庭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边远地区的百姓,遭受衙前役之苦是最重的。为此 苏轼主张,各种衙役,特别是衙前役需雇之人,所需费用尽量从官府专营的坊场河渡等钱中 开支,并对重难力役进行奖励;至于中等以上乡户所出的助役钱,坊郭户、官宦人家、单丁、 寺观、女户等所出的免役钱,也应该专款专用,不能挪作其他用途。他特别建议把它用来在 戍营集中的地方买成田地,让那些戍卒在不打仗、不训练时种,这些人空闲时有事可做,就 不会四处生事,而且还提供了生活所需,就像古代在边关实行屯田制度一样。苏轼的这套设 想,曾于元祜二年正式上奏皇帝,但受到台谏官员王叟、上官均等人驳议,未得试行。 ——据杨胜宽《苏轼兄弟役法改革异同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轼役法改革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苏轼役法改革。(9 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中“过去差役弊端严重”“边远地区的百姓,遭受衙前役之苦是最重的”的信息 等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中“对重难力役进行奖励”“专款专用,不能挪作其他用途”“让那些戍卒在不 打仗、不训练时耕种,这些人空闲时有事可做”等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再依据材料中“不会 四处生事,而且还提供了生活所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以及缓和阶级矛盾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过去差役弊端严重;百姓困苦不堪,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入不敷出。(6 分) (2)苏轼主张专款专用、奖励重难力役、兵农合一;这些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 政府的财政收入,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北宋阶级矛盾;但未得到朝廷支持,难以实现。(答 案必须有叙述有评价两个部分,否则酌情扣分,满分为 9 分) 46.(15 分)【历史一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0 年,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硕带有历史性意义的声明.提出欧洲国家的煤钢资源 共同规划,并确定建立欧洲联邦的目标。1951 年 4 月 18 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 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条约(即《巴黎条约》)。1953 年, 这些签约国即取消了煤、铁矿砂的关税,并实现钢铁自由贸易。此后,联邦德国的鲁尔工业 区、法国洛林等煤钢基地由国家管辖转为由超国家机构监督。因为鲁尔工业区极为庞大,也 曾是欧洲两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国主义的重要兵工基地。所以,这一合作也是法国和欧洲人 寻求保证鲁尔的资源不再被用于军国主义的办法。煤钢共同体的形成,结束了欧洲统一运动 的舆论准备阶段,为欧洲联合开辟了实践道路,欧洲从此进入新时期。 ——摘编自王斯德等《世界当代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舒曼计划提出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舒曼计划的积极影响。(9 分) 解析: (1)由材料中的时间(1950 年)和空间(欧洲)以及事件(煤钢资源共同规范),可以确定答 题范围是二战后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背景就可以从战争对欧洲的影响、法国外交的考虑、欧 洲人民的愿望等几个方面来思考组织答案。 (2)由材料“这一合作的形成也是法国和欧洲人寻求保证鲁尔的资源不再被用于军国主义的 办法”可得出对战争的潜在因素消除有利;材料“结束了欧洲统一运动的舆论准备阶段,为 欧洲联合开辟了实践道路”可知有利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结合所学,它的实施对世界产生重 大影响。 答案: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创西欧各国;法国等国对德国军国主义的担忧;欧洲人民追求 统一的历史传统与舆论准备。(每点 2 分,答三点得 6 分) (2)积极影响:有利于消除资源争夺导致战争的潜在因素;促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为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睦邻友好关系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每点 3 分,答三点得 9 分) 47.(15 分)【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杜佑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 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 度使乃至宰相,虽位极将相,而好学不倦。杜估少时亲眼看到过开元、天宝的盛世,眼界开 阔。但他一生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因此,他宄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 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从 766 到 801 年,杜佑历经 36 年著成专叙历代 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典》。《通典》综合历代史志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竞 委穷源,以收会通之效,为史书编纂开辟了新的途径。杜佑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他的注 文.大致可分为释音义、拳故典、补史事、明互见、考史料五类。他对于前史所载,从不轻 于置信。或参稽载籍,或博访通人,认真地加以考订。杜佑这种治学的精神和方法,对后世 影响很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佑撰写《通典》的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杜佑编纂《通典》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7 分) 解析: (1)由材料“杜佑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可以得出杜佑本人 勤于钻研学习,持之以恒,勇于创新;材料“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 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可以分析杜佑长期担任军政要职,其政治实践注重制度史研 究;由材料“但他一生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因此,他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 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可以分析唐朝由盛转衰,需要历史反 思与借鉴。 (2)材料“杜佑历经三十六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的《通典》。《通典》综合历 代史志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竞委穷源,可以收会通之效,为史书编纂开辟了 新的途径。”表明《通典》保留了唐代及以前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史料,开辟史书编纂的新 途径。其他结论如“《通典》发展史书自注方法”和“杜佑编纂《通典》影响后世治学精神 和方法”皆可从材料中获取。 答案: (1)背景:杜佑本人勤于钻研学习,持之以恒,勇于创新;长期担任军政要职,其政治实践 注重制度史研究;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或答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开明,视野开阔(借鉴前 朝史学的成果);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或答需要历史反思与借鉴;藩镇割据出现;边 疆出现危机亦可)(每点 2 分,答出 4 点即可,共 8 分。) (2)贡献:开辟史书编纂的新途径;发展史书自注方法;影响后世治学精神和方法;保留了 唐代及以前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史料。(答出其中 3 点即可,共 7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