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N”高中联合体期中联考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N”高中联合体期中联考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度下学期“4+N”高中联合体期中联考试卷 高一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A. 曲辕犁 B. 翻车 C. 耒耜 D. 耧车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可知,这一农具应该是西汉播种的耧车,故D项正确;曲辕犁是唐代江南地区的犁耕工具,故A项错误;翻车是三国时期出现的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耒耜是早期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故C项错误。‎ ‎2. 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促使这一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 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产生 C.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指的是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指的是土地私有的确立。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即生产力的进步,也就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租佃经营土地属于生产关系,故AB错误;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是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史考查“根本原因”,一般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考虑,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此得出答案。‎ ‎3. ‎ 18‎ 据云梦秦简记载,中国粮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 B. 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 C.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厚 D. 战乱不断减少,社会稳定 ‎【答案】B ‎【解析】秦朝“粮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说明,秦朝粮食产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带来的结果,故B项是主要原因;以农业立国是国家政策、自然条件优厚、社会稳定都属于客观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故AC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主要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区别。“原因”是必然因素,“条件”是可能因素,由此判定答案。‎ ‎4. 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B.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C.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D.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其余或换钱易粟”说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多少和市场有联系,故A项正确;近代化的表现是机器生产和雇佣关系的出现,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没有体现出财政问题,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故D项错误。‎ ‎5.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 生产规模大 B. 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C. 生产成本高 D. 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说明生产规模大、生产成本高,故A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三服官”“三工官”‎ 18‎ 均是政府设置的官员,故D项正确,但还是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故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点睛: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根据材料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 ‎6.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家庭手工业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体现的是“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抑制商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民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计日受值”,这体现了雇佣关系,由此得出答案。‎ ‎7. 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这反映了当时商人 A. 受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 B. 重利轻义的品行 C. 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 D. 报效国家的志向 ‎【答案】A ‎【解析】富商大贾有钱后,大多求取科举功名,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是古代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故A项正确;重利轻义指的是看重财利而轻视道义,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追求功名利禄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报效国家,故D项错误。‎ ‎8. 明末景德镇,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官窑只好采取“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的形式完成任务。这表明当时景德镇制瓷业中 18‎ A. 政府大力扶持民窑 B. 民窑生产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官窑日渐市场化 D. 民窑已占据瓷器生产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官窑只好采取‘官搭民烧’的形式完成任务”说明明末民窑已占据瓷器生产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政府大力扶持的是官窑,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大力扶持民窑,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官窑产品不流入市场,故C项错误。‎ ‎9. 据唐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可知当时 A. 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地点限制 B. 草市设施齐全 C. 市的时间限制逐渐被打破 D. 早市商业繁荣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夜雨千灯照碧云”、“犹自笙歌彻晓闻”说明打破了对市的时间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空间信息,故A项错误;草市是民间集市,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早市不符合“夜雨千灯照碧云”,故D项错误。‎ ‎10. 明朝初年,政府修建了济养院(免费养老院)、惠民药局(免费医院)和漏泽园(免费公墓)。由此可推知,明初 A.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B. 政治逐渐走向民主 C. 中央集权得到发展 D. 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修建济养院、惠民药局和漏泽园,需要政府支出大量财政,只有经济得到恢复才可能,故D项正确;这些措施只是出于稳定统治的需要,社会保障体系远未建立,民主政治更未涉及,故A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政府修建济养院、惠民药局和漏泽园,‎ 18‎ 需要金钱,金钱来源于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此得出答案。‎ ‎11. 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客观上 A. 使明政府由抑商转向重商 B. 促进了松江棉织业发展 C.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见今征粮折棉布”说明政府鼓励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这客观上促进了松江棉织业发展,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封建政府的基本国策,材料不涉及重视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故C项错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是主观目的,不是客观效果,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设问“客观上”,解题时注意“客观”和“主观”的区别,“客观”指的是外在效果,“主观”指的是内在目的,由此判定答案。‎ ‎12. 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怀柔远人和展示天朝威仪的对外贸易活动是 A. 茶马互市 B. 榷场贸易 C. 边境贸易 D. 朝贡贸易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怀柔远人和展示天朝威仪”是朝贡贸易的目的,朝贡贸易是进贡和回赐关系,反映了“天朝上国”的心态,故D项正确;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种一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主要形式,故A项错误;榷场贸易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不是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边境贸易是指边境地区,在一定范围内边民或企业与邻国边境地区的边民或企业之间的货物贸易,不符合“怀柔远人和展示天朝威仪”的信息,故C项错误。‎ ‎13. 乾隆时期,禁止中国人教外国人汉文和国内人民学习外语,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和制品统统拒之门外。这一做法 A. 造成中国商品经济严重倒退 B. 有效地保证了中国儒家学说的传承 18‎ C. 确保了中华文化的领先地位 D. 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答案】D ‎【解析】“禁止中国人教外国人汉文和国内人民学习外语,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和制品统统拒之门外”属于闭关政策的表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固化了中国落后的经济形态,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故D项正确;此时中国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故A项错误;科举制有效地保证了中国儒家学说的传承,而这一做法和儒家学说传承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中华文化到了近代已经落后西方,故C项错误。‎ ‎14. 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今一年一换家”,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 土地买卖频繁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小农经济破产 D. 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古田千年八百主,今一年一换家”说明土地变更频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主要原因是土地买卖频繁,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手工业领域,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逐渐破产是在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租佃关系指的是无地或少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15. 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汉初 A. 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B.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D. 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答案】B ‎【解析】“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体现了粮食和衣物的重要性,反映了汉文帝重农抑商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节俭治国,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是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产物,故C项错误;材料和无为而治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16. 元狩四年,汉武帝“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任命)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18‎ A.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C. 巩固汉朝的国家政权 D. 加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 ‎【答案】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就是直接能看出来的目的;根本目的就是隐藏在直接目的后的目的,是最终目标。由此比较选项得出答案。.‎ ‎17. 16世纪,来自美国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等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市场。这一现象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航海家们开辟了新航路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的时间信息“16世纪”,空间信息“美国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等”等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故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食杂18世纪,故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16世纪”,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和排除即可。‎ ‎18. 据记载,1500﹣﹣1620年间,欧洲的物价平均涨了300%一400%.这一现象被称为 A. 商业革命 B. 殖民扩张 C. 价格革命 D. 新航路开辟 ‎【答案】C 18‎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是的是欧洲商路中心的转移,世界市场的扩大,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价格革命的表现是“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正确;殖民扩张和新航路开辟是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出现的原因,故B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掌握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概念。价格革命和物价有关,商业革命和商业有关,由此判定答案。‎ ‎19. 1512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将其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是12月17日,是该圣徒的节日)。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 A. 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 尊重了当地文化 C. 是殖民扩张的产物 D. 体现了文明融合 ‎【答案】C ‎【解析】麦哲伦在西班牙政府的资助下进行环球航行发现了菲律宾,宣布菲律宾是西班牙殖民地,后来西班牙人以其国王的名字命名了菲律宾,由此可知,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和西班牙殖民扩张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色彩和尊重当地文化,故AB项错误;文明融合是相互融合,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20. 英国1786年每百支棉纱价格为38先令,1800年下降到9.5先令,1807年为6.75先令。导致棉纱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棉纺工具的革新 B. 自然经济的发展 C. 中国棉纱的涌入 D. 城镇化加快发展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786年”、“1800年”、“1807年”可知,此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而棉纺织工具的革新,导致生产率提高,棉纱价格下降,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不是英国的经济形态,故B项错误;英国大量棉纱涌入中国,故C项错误;城镇化和棉纱价格下降无关,故D项错误。‎ ‎21. 下表反映了英国 英国棉纺织业动力织布机台数变化表(单位:万台)‎ 18‎ 年份 ‎1813‎ ‎1820‎ ‎1829‎ ‎1833‎ ‎1850‎ ‎1861‎ 台数 ‎0.24‎ ‎1.4‎ ‎5.5‎ ‎10‎ ‎25‎ ‎40‎ A. 阶级矛盾被激化 B. 社会生产力提高 C. 城市化进程加快 D. 改变了世界格局 ‎【答案】B ‎【解析】表格数据是棉纺织领域机器使用越来越多,这反映了英国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城市化的表现是之一是城市人口增多,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表中数据和世界格局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高度关注表格数据的变化趋势,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表格数据是棉纺织领域机器使用越来越多,结合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这反映了英国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 ‎22. 1767年,出于其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瓦特。此后二人成为合伙人,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这说明了 A. 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工业动力的垄断 B. 专利制度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发明推广 C. 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D. 工业革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 ‎【答案】D 18‎ ‎ ‎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博尔顿出于其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帮助瓦特使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这实质上说明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出现及应用源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23. 美国从1860年到1910年,每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获面积由每年12英亩增加到23英庙。小麦生产增长近3倍,玉米生产增长2.5倍多,棉花增长约4倍。这反映出 A. 技术革新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力 B. 美国具备了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C. 美国农业生产逐渐走向了多种经营 D.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美国从1860年到1910年,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量大幅提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农业技术革新的结果,故A项正确;英国是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故D项错误。‎ ‎24. 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 A.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B. 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D. 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工业革命中雇佣童工很容易带来传染病流行,这表明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和社会结构,故B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圈地运动,故D项错误。‎ ‎25. “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文中所述的“奇迹”主要是指 A. 欧洲人对地圆学说的认识逐渐清晰 B. 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C.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18‎ D. 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中的“疆界”指的是商业活动范围。由此可知,该“奇迹”指的是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C正确;地圆学说和“疆界”无关,故A项错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是新航路开辟的表现之一,故B项错误;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是在工业革命期间,故D项错误。‎ ‎26. (187O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反映出 A. 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D. 科学家对工业革命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工业研究的实验室”“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说明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A项错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D项错在“决定作用”,对工业革命起最主要作用的是市场,故错误。 ‎ ‎27. 王韬《瀛蠕杂志》中谈道,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材料表明 A. 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B. 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 C. 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受冲击 D. 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是有等级的,“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说明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故C项正确;清季指的是清朝末期,不是辛亥革命后,故A项错误;B项错在“普及”;材料说明的是服饰变革,不是生活奢侈,故D项错误。‎ 18‎ ‎28. 1880年晚清进口物品中棉织品、谷物、糖、煤油等生活消费品占了全年进口总额的53%,这一现象说明 A. 洋务企业的产品质量低下 B. 民族企业受到外商的挤压 C. 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优势 D. 晚清时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答案】D ‎【解析】“晚清进口物品中棉织品、谷物、糖、煤油等生活消费品占了全年进口总额的53%”,这说明生活消费品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洋务企业的产品质量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外商挤压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劣势,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晚清生活消费品占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这说明中国的生活消费品不能自给自足了,实质上反映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9.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直接打开了国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林则徐、魏源的回答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君民共主,设立议院”‎ C. “师夷长技以自强”‎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西方侵略,林泽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故A项正确;“君民共主,设立议院”是维新派的主张,故B项错误;“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主张,故D项错误。‎ ‎30. 有学者指出,“官督商办”是中国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运作方式,是清政府在近代化早期运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工业的一种重要组成形成。下列属于这种类型的企业是 A. 江南制造局 B. 汉阳铁厂 C.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 D. 福州船政局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属于洋务企业中的军事工业,是官办的,故AD项错误;汉阳铁铲属于洋务企业中的民用工业,是官督商办的,故B项正确;上海发昌机器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民办的,故C项错误。‎ ‎31. 近代中国某学校“由洋文而及中学共须八年,馆中学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此学校创办者的政治派别应该属于 A. 地主阶级洋务派 B. 地主阶级抵抗派 C. 资产阶级革命派 D. 资产阶级维新派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由洋文而及中学共须八年,馆中学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可知,该学校是京师同文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学校,故A项正确;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没有创办学校,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不是同文馆的创办者,故CD错误。‎ ‎32. 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 机器制造业 B. 纺织和面粉业 C. 采矿业 D. 交通运输业 ‎【答案】B ‎【解析】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 ,一战期间主要是面粉和纺织业发展较快,B正确;A、C和D均是重工业,排除。‎ ‎33. 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8‎ A. 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B.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导致了机器设备进口的增长,即是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导致了题目中的变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也就破产了,选项A洋务运动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事情而本题考查的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确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但本题是问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34. 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这主要是由于 A. 自然经济的解体 B. 商品流向的变化 C.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商业资本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说明中国轻工业进口减少,重工业进口增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民族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逐步解体,和轻工业进口减少无关,故A 18‎ 项错误;商品流向是指商品的流转方向,中国轻工业进口减少,但仍然是入超,故B项错误;此时的民族工业发展和工业资本有关,故D项错误。‎ ‎35. 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这些措施客观上 A. 加强了国家对军事的控制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推动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D. 为持久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答案】D ‎【解析】“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抗战时期军事物资的供应,从而为持久抗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A项是主观目的,故错误;这些措施不是为了保障工业化战略,故B项错误;官僚资本是指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兵工厂属于民族资本,故C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中州古籍出版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诗中描述的生产方式及特点。‎ ‎(2)材料二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其内容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特点:耕织结合(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重农抑商政策。‎ 内容: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18‎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解析】第(1)问,“生产方式”,由材料一信息“昼出耕田夜绩麻”得出:小农经济。“特点”,依据所学知识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为单位等角度回答。‎ 第(2)问,“政策”,依据材料二信息“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得出:重农抑商政策。“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得出:重视保护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目的”,依据所学知识从保证赋役征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角度回答。‎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大部分经济学家如克拉克、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引起了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走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使国民经济进入更为有效率的运行轨道。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些新工艺不顾人的需求,使人变得冷漠甚至麻木不仁,有着贬抑人性的后果。‎ ‎——据《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这一因素没有出现像西方工业革命类似的生产力突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答案】(1)现象: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2)经济方面: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操作;蒸汽机动力普遍应用于工业领域;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社会方面: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的发生 政治方面: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英国代议制度进一步发展。‎ 18‎ 国际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日不落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步确立。‎ ‎【解析】第(1)问,“新现象”,依据材料一信息“‘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如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制度等。‎ 第(2)问,“影响”,依据材料二信息“大部分经济学家如克拉克、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引起了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生产力的进步、蒸汽机动力的普遍应用、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些新工艺不顾人的需求,使人变得冷漠甚至麻木不仁,有着贬抑人性的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社会动荡和贫富分化、阶级结构的变化、工人运动的兴起、社会风气的败坏等;依据所学知识还可得出: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民主制度的发展、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英国世界霸主地位逐步确立等。‎ ‎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民国初年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民国元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民国五年 民国六年 民国七年 民国八年 数量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18‎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企业具有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原因。‎ ‎【答案】(1)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发展艰难曲折,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小,始终未占主导地位。‎ ‎(2)状况: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开始逐渐的衰弱。‎ 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二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③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一战过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一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布地区、分布行业、先天条件、后天环境以及发展过程等角度分析。‎ 第(2)问,“发展状况”,由材料二数据可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而一战后民族工业开始逐渐萎缩。“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放松、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等角度分析。‎ ‎ ‎ 1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