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专题41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分层作业 人民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纸杂志 D.铁路交通 C [铁路交通不属于传播媒介,可直接排除D项。报纸杂志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中期前后,而电影、电视、电报、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时间较晚,故选C项。] 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导学号:97372055】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 D.娱乐大众 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故选B项。] 3.梁启超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责任”在于( ) ①传播信息 ②开通民智 ③引导舆论 ④控制政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材料中梁启超用形象且生动的排比句罗列出报馆起到的作用是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导舆论等,故①②③正确。报馆只是新闻部门,不可能控制政府,故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4.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B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 - 5 - 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其他几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曲解,故排除A、C、D三项。] 5.1909年初,《大公报》载文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A.电视 B.广播 C.电影 D.互联网 C [电视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广播虽然产生比较早,但无法体现“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故B项错误;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20世纪初传播到中国,其可以产生题干所述的效果,故C项正确;互联网出现于1969年,全球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关于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标志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迅速提高 A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7.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介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A [由题干中的信息“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你就是……”可得出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本身说法不符合史实且不准确,可以排除;题干未涉及信息技术的革新,故排除D项。] 8.当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通过互联网相互发送Email,这体现了互联网的( ) A.政治功能 B.信息传递功能 C.经济功能 D.娱乐功能 B [题干中发送Email即利用电子信箱发送邮件,这体现了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功能。] [冲A挑战练] 9.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 ) - 5 - 【导学号:97372056】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C [新文化运动时才首倡白话文,故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不是通俗性报刊,而是文言政论性报刊,故A项错误;早在19世纪70年代,国人就已开始办报,而《时务报》在1896年创办于上海,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报刊刚起步,国人需求量有限,故D项错误。] 10.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下表信息表明( ) 20世纪初中国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 类别 总量 创办主体及数量 主要刊行地区及数量 报纸 167 (官办)12 (民办)155 (上海)65 (东京)71 杂志 84 (官办)9 (民办)75 (上海)46 (东京)34 A.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完全的新闻自由制度 B.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紧密相关 D.中国知识界普遍欢迎日本的近代化模式 C [表格材料展示出20世纪初中国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主要属于民办,而且主要刊行地区是在上海,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上海的近代化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A、B、D三项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 - 5 - 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冯自由《革命逸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可以直接得出特点;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作答。第(2)问,主要根据材料二归纳报纸的功能,根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第(3)问,由材料三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答案】 (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的进程。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丈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 〈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二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 - 5 - 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 (1905年)整理 材料三 1849年2月,马克思曾透彻地指出过报刊在现实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在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3)结合近现代中国创办的报刊,论证马克思论断的正确性。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注意限制条件“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第(2)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二,从报纸数量、办报者国籍、发展状况入手组织答案。第(3)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的呼声高涨。 (2)上海报纸数量多;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报纸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