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专题2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阶段综合测评 人民版必修2
阶段综合测评(一) 专题一、专题二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人口膨胀的压力 B.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C.井田制的瓦解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为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们只有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尽量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的特点之一。故应选B项。] 2.宋诗《夏日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钩。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下列需要“丁男踏车”的灌溉工具是( ) C [“下田戽水”是水利工具,耧车是播种工具,故B项错误;根据“下田戽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靠人力灌溉的工具翻车,而不是靠水力灌溉的筒车,故A项错误,C项正确。] 3.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中发现了一组壁画,下图是其中的一幅。这反映了当时( ) A.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B. 西北在魏晋时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革新 - 12 - 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 西北地区已普遍使用先进的农耕技术 A [从材料“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和图片信息可知,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已经出现牛耕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答案选A项。] 4.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汉代( ) A.发明冶炼生铁技术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D [冶炼生铁技术是在春秋后期,所以排除A项;汉代冶铁、煮盐、铸钱等获利较丰的行业都收归官办,所以排除B项;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后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不利于富豪的出现的,所以排除C项;“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说明炼铁行业市场广阔,铁农具使用广泛,所以D项符合题意。] 5.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制度:“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该土地制度应是( ) 【导学号:97372027】 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租佃制 C [由材料中“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土地制度是均田制,故C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屯田制是指招募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租佃制是指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而由农民承佃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6.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有“寸锦寸金”之称,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织造技术。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私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B [从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其最有可能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B项。] 7.汉代民谣:“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 ) A.重农抑商观念 B.丝织业兴盛 C.农民生活贫困 D.追商逐利风气 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汉代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手工业的人致富更快,即追 - 12 - 商逐利风气,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应排除。] 8.“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材料表明当时( ) 【导学号:97372028】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小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商业发展打破时空限制 D [“1063年”中国处于北宋时期,都城开封“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说明市坊的界限也被打破,农村地区的草市合法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故D项正确。] 9.《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 ) A.手工工场的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的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B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繁荣的城市生活,其中商业店铺林立成为反映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表现,所以答案选B项;A、C、D三项出现在明代,排除。] 10.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 【导学号:97372029】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C [题干材料只是涉及唐宋两代的南北人口比例,不能得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北宋政治中心在北方,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可知,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对外贸易通道由陆路转为海路,故C项正确;人地矛盾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11.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 - 12 - 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知当时( ) A.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长途贩运贸易繁盛 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D.放松对贸易的监管 B [“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表明长途贩运贸易繁盛,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2.学者认为:“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上述特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固守农耕经济 B.坚持君主专制 C.关注民众生活 D.实行海禁政策 A [注意限定信息“实质”,材料中“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说明当时中国以农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落后,说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固守农耕经济,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13.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B [由题干信息“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故选B项;明清时期的耕作方式仍是铁犁牛耕,故A项错误;城镇经济繁荣与题干中“村落”不符,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故排除D项。] 14.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导学号:97372030】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A - 12 -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人皆贼”足以证明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反而会加剧内忧外患,当然海禁政策的目的本来是解决内忧外患的,结果是适得其反,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 15.鸦片战争后有人记载:“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 B.传统手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C.商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市场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 B [材料提及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厦门地区,洋货充斥中国市场,买洋布者十室而九,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竞争力不足,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A项;外来产品冲击中国市场,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中国市场未体现出主动开放性,故排除D项。] 16.下表为晚清时期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收入来源 1850年 19世纪90年代早期 20世纪初 地税、贡粮 30 32 33 外贸关税 4 23 39 捐纳功名及官职 4 5 4 其他收入累计 5.6 28 27 总计 43.6 88 103 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 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 C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20世纪初外贸关税超过了农业税,故A项错误;苛捐杂税比重和增加幅度不大,故B项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这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卖官鬻爵导致的世风日下,故D项错误。] 17.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12 - 【导学号:97372031】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畜牧经济、农业经济三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别明显,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故B项正确。] 18.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 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江南制造总局和大生纱厂都是使用机器生产,属于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选D项。江南制造总局和大生纱厂的生产机器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故排除A项;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排除B项;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洋务企业,故排除C项。] 19.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C [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只适合第一次热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只适合第二次热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只适合第二次热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工业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类型,民族工业的发展必然一定程度上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故本题选C项。] 20.“国人提倡用国货,热度日高。我公司近来销场过大,供不给求。”“我公司”可能是( )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派军事企业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A [材料中“国人提倡用国货”是指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即材料中所说“销场过大, - 12 - 供不给求”,因此选A项。] 2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投资办厂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 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D [洋务运动是以洋务派为主导,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实业救国的主体是来自民间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洋务派不承担民主革命重任,他们的目的仍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洋务派只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为主,并未推动政治近代化, 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均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被动学习,故D项正确。] 22.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地区分布失衡 B.发展速度迅猛 C.资本明显短缺 D.原料供应不足 A [从材料中“22.7%集中在哈尔滨”“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41.8%集中在上海”等信息可得出民族工业地区分布失衡的特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3.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究其原因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提供了有利环境 C.辛亥革命扫除了发展的障碍 D.第二次工业革命传入中国 A [材料提及1936年比1913年的进口机器总值上升,可见与内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有关,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此时中国已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24.知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这样说主要是因为( ) 【导学号:97372032】 A.地区分布不平衡 - 12 - B.民族工业结构搭配不合理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C [材料中“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获得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期,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帝国主义重新回到中国市场,民族工业的发展又快速地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要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故C项正确。] 25.“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民族工业主要得益于( ) A.国民政府政策支持 B.西方经济萧条带来的市场机遇 C.国内政治局势稳定 D.实业救国思潮在中国深入人心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鼓励发展工业,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摘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商鞅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经济领域中的哪一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4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由“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可得出农商平等,由“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可得出重农抑商。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12 -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适应争霸战争需要;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法家思想的影响。第(2)问的第一小问,由“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可得出出现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答案】 (1)思想: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适应争霸战争需要;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法家思想的影响。 (2)现象:出现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 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煕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并结合宋朝的史实可以得出原因是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商人经营积极性提高。第二小问,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可知,表现是出现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草市和集镇兴盛;海外贸易发达。第(2)问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可以得出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由“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可以得出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答案】 (1)原因: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商人经营积极性提高。 表现:出现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草市和集镇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2)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2 -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背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4分)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6分) (3)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的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政策?并说明这些经济政策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4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可以得出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第(2) 问的第一小问,根据 “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背的新经济的萌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型经济”是指商品经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时势是指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策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即可。 【答案】 (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经济:指商品经济。 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 (3)时势: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 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消极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 12 - 29.近代中国伴随着苦难,一步步走向蜕变。民族工业是第一个迈向蜕变的,然而在蜕变的过程中,它却如同幼虫破茧成蝶一般艰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 12 -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1895—1913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材料三 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乘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历史·必修2》(人教版)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三类企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其产生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解析】 第(1)问,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丧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角度来分析。第(2)问,由材料信息可知,三类企业都在发展,但发展情况各有不同;结合此时中国经济政策调整、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洋务运动的破产等知识回答“原因”。第(3)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因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制约而缓慢发展,再结合战争等知识回答“主要因素”。 【答案】 (1)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外商企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商办企业所占比重上升的原因有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了发展的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官办、官督商办企业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是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外商企业发展的原因在于《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3)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等。 -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