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维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3.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遗之”,即受私人派遺,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C.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4.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 耶?”这表明唐朝 A.中央集权遭到冲击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婚姻制度变革艰难   D.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5.《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效至晋,其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6.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宜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7.公元前6世纪,雅典“有产阶级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归功于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 ‎8.雅典城邦官员在任职期间需经历五百人议事会十次信任投票,如未通过,需提交陪审法庭,若判其无罪,可官复原职,若判其有罪,则会被判处相应的刑罚,并在离任时向陪审法庭报告账目。接受审计监督。这体现了 A.雅典立法和司法机构相互牵制   B.陪审法庭职能的多样化 C.陪审法庭取代公民大会   D.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雏形产生 ‎9.《十二铜表法》规定,“有人歌唱有害的歌遥,必须执行死刑。”《法经》规定,“议国法令者法及其妻氏,”二者思想都 A.有效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产生于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时代 C.体现出对民众严格的思想控制 D.推动了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 ‎10.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 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11.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费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不得强迫骑士和其他拥有土地者服额外的兵役。国王如有违反,可对其采取利夺土地没收财产等手段予以制裁。这反映了《大宪章》‎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   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 ‎12.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非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13.《独立宣言》写道: “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这句话体现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就是 A.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 B.美国实行联邦制 C.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D.美国政府采取三权分立的办法实现制约和平衡 ‎14.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人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人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 A.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C.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15.美国学者菲利普这样评价一部宪法:“这部完法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对这部宪法描述正确的是 A.总统任命内阁须经参议院同意   B.内阁和总统须对议会负责 C.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与平衡   D.利用内阁限制袁世凯专权 ‎16.德国在统一前后教育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1859-1952)的理念是: 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美德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主要反映了 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B.封建专制思想影响程度不同 C.民主化程度不同   D.政治体制的本质特征不同 ‎17.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指出,“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材料中“使命”的主要内涵为 A.文明转型,步入工业社会   B.反抗侵略,发起民族革命 C.加快开放,融入整体世界   D.拋却陈腐,放弃盲目自大 ‎18.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A.协定关税   B.五口通商   C.治外法权   D.公使驻京 ‎19.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 ‎20.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曾在强调太平天国 A.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21.《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中国失去关税自主权利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外商企业享有免税特权   D.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22.《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到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 A.削弱中国的军事力量   B.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C.摧毁中国的反帝行动   D.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23.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真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   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一致   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24.1933年,《初中本国史》中写道“从此中国外交史上平添了一页损失的契券:而中华民族的身上又加上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铁链,这是多么痛心的呀!”从此中国政府做不成天朝的迷梦,一切顽强自大的态度,只变成异懦畏蒽的迁就政策了。”材料中的“契券”是指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2分,共50分。)‎ ‎26.(2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乡绅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 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这种身份特点。使他们成为了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曾经掌柄过有限的权印,极少数人可能升迁官衙,但从整体而言,他们始终处在封建社会的清议派和统治集团的在野派位置。他们出资办地方治安队或国练,大多还自任头领,对乡村社会治安进行控制、操纵、他们通过出租土地,控制租地农民的经济利益,通过领头集资修建水渠、道路,把持乡村经济生产要素,通过捐款救灾,稳定当地民心,减轻官府的压力,维系着与乡民、官府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沈赛葵《近代中国乡绅阶层及其社会地位》‎ 材料二 英国乡绅不是一个阶级,它是若干社会带级的混合体和总称。15世纪后,地方实权落到大多由乡绅出生的治安法官手里,治安法官除维持乡里治安外,还执行司法事务,监督价格标准,规定工资限度,惩罚盗贼和流浪者,管理公共事务和福利等。每20个乡绅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是新加入者,有一半的乡绅家庭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家族历史。乡绅们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上升到上层社会的阶梯,所以,发财致富之后,越来越热衷于把子女送到大学去接受教育。大量出身于乡绅家庭的知识分子,逐步分享了贵 族的政治权利。由于乡绅所具有的新的经济特点,一定程度上执行了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成长的政策。 ‎ ‎——据徐华娟《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乡绅筒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英两国乡绅的共同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社会转型角度分析中英两国乡绅的不同作用及原因。(10分)‎ ‎27.(18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影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1875年,首相狄土累利来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国家的政治特征,结合所学和识,概括这些政治特征对欧美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权力运行发生的变化。并以英国为例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 ‎28.(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世界 中国 ‎18世纪中后期 ‎1750年,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GDP共占世界份额17%。‎ ‎1781年美国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750年,中国GDP占世界份额32%,居世界首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国至此实现了全部的统一。‎ ‎19世纪前半期 ‎1832年议会改革,是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又一次进步。 ‎ ‎1840 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至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颁布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1820年道光帝登基,十日后其着手撒换军机大臣,改组军机处。‎ ‎1838年至1842年,中国向外输出的茶叶年均在四千多万担,到1846年达到八千多万担,生丝出口,由三千余包增至一万八千余包。‎ ‎1861年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19世纪60年代,中国发生洋务运动,近代工业产车;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上表为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中外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比表中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报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史论结合。)‎ ‎ ‎ ‎1C 2A 3B 4D 5D 6C 7A 8B 9C 10B 11D 12D 13A 14B 15B 16C 17A 18B 19B 20C 21C 22B 23A 24A 25B ‎26.(1)特点:成分复杂;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较高文化水平;承担地方管理职责;维持乡村秩序稳定。(10分,答出其中五点即可) (2)作用:中国乡绅没有促进社会转型,英国乡绅促进了社会转型。(2分)‎ 原因:中国:地方自主权较小,乡绅权利有限;深受传统思想束缚;受自然经济影响,采用传统生产方式。(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英国:地方独立性较强,乡绅掌握实权;重视教育,乐于接受新的思想;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具有新的经济特点。(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7.(1)特征:议会权力大,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分权制衡。(4分)‎ 影响: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 ‎(2)变化:行政权力扩大,议会权力缩小;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势力削弱。(4分)‎ 原因: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议会改革进一步扩大了民主权利;社会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支持。(6分)‎ ‎28.示例一: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天平”的逐渐失衡 ‎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中国经济世界领先地位日趋下滑,伴随着“欧风美雨”的袭扰,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趋向解体,中国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而欧美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和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并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日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和主导者。‎ 总之,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是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对比的“分水岭”。‎ 示例二: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与交锋 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也成为西方列强企图打开中国市场的原动力。工业革命背景下,西方列强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没有阻止其侵略中国的脚步。两次鸦片战争,英法美等西方列强用战争打开了仍沉睡于“天朝上国”‎ 迷梦的封建中国,这一过程,充斥着政治外交理念的碰撞,军事战争的交锋,经济的渗透与抵制,但最终结果注定了日益腐朽的封建主义中国战胜不了日益强大的资本主义西方列强,在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中国传统社会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蜕变。‎ 总之,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与交锋,实质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较量,而结局是近代社会取得了完全胜利。‎ 示例三: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殊途同归 ‎18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与西方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专制主义统治继续强化,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中国社会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晚期;而西方国家历经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和独立,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全方位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逐渐被动融入近代世界。‎ 总之,工业革命背景下传统中国遭遇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开始改变自身固有的发展轨迹,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近代化推动着晚清中国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和趋同。‎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