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第1单元课时分层作业1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北师大版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一)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据此,三者都主张( ) 【导学号:14322007】 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A [根据材料中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的“王制”主张可知,儒家思想家都主张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结合起来,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礼乐制度,排除B项;“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排除C项;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 2.“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反映的是( ) 【导学号:14322008】 A.法家的改革思想 B.道家的无为思想 C.儒家的民本思想 D.墨家的尚贤思想 A [材料的大意是如果可以强国,圣人们就不会效法过去的成规;如果对民有利,就不会因循旧礼。这是商鞅的一段话,因此A项说法正确。] 3.儒家是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这一学派主张( ) 【导学号:14322009】 A.“无为而治” B.中央集权 C.“兼爱”“非攻” D.以德治民 D [A项是道家学派的观点,B项是法家的观点,C项是墨家的观点,D项是儒家的观点。] 4.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的原因有( ) 【导学号:14322010】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②③ - 5 -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法家在战国诸子百家中能够脱颖而出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它适应当时社会改革,有利于诸侯国强大起来,对当时诸侯国统一全国有促进作用,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利,所以四个选项都满足条件,故选D项。] 5.“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导学号:14322011】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D.为政以德 D [根据材料信息,体现出孔子对“苛政”的不认可,体现了孔子所主张的“德治”,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主张统治者施行“德治”,D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提及的是“礼制”,排除;C项提及的仅是“仁”,排除。] 6.《老子》中记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 【导学号:14322012】 A.辩证法的思想 B.无为而治的思想 C.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D.以柔克刚的思想 A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含义是祸患可能潜藏在福之中,而祸患也可能是福产生的条件,所以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故选A项。] 7.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 ) 【导学号:14322013】 A.是“独尊儒术”实施的结果 B.表明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 C.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 D.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 A [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反映出西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宰相的身份,不能反映出儒学成为当时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丞相素质得到提升表述过于片面,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有利于平民参与政治,故D项错误。] 8.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 ) 【导学号:14322014】 A.“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 5 - A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通过君权神授竭力为君权的合理性做出证明,树立了君主的绝对权威,起到了神化皇权的作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冲A挑战练] 9.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导学号:14322015】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C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10.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 【导学号:14322016】 A.法家、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 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为法家思想,现实主义应为法家;“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强调道德观,应为儒家思想,理想主义为儒家;“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强调顺从、服从、无为,属于道家思想,超越主义为道家;“三系”分别是法家、儒家、道家,故A项正确。]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22017】 - 5 - 材料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思想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沈联涛《外儒内法》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提炼要点作答即可。第(2)问首先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再根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外儒内法”等有效信息概括回答即可。 [答案] (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朝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22018】 材料一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 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二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2)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解析] 第(1)问考查对新儒学的评价,概括材料一、二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应遵循还原到其历史背景中的原则。 [答案] - 5 - (1)材料一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二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原因: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2)应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