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 [情景导学]‎ ‎ 材料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60‎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易错易混]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教材导学]‎ ‎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60‎ ‎(2)历史影响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轻巧识记]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易错易混] 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三、道家和法家 ‎[教材导学]‎ ‎1.道家 ‎(1)创立:老子。‎ ‎①哲学思想:a.本原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发展: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探究一 百家争鸣 ‎ [材料探史]‎ ‎ [史料呈现]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60‎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有何体现?‎ ‎[信息解读] (1)提取材料“社会生产力提高”“呼唤建立新的社会”等信息,明确“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源和诸子百家的历史使命。‎ ‎(2)由“三场大辩论”得出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 ‎[答案提示] (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2)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题型突破]‎ ‎ 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 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在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引自新华网)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思路引导] ‎ 60‎ ⇒⇒ ‎[解析] 依据材料“民之所忧,我之所思……”可以看出温总理注重民生,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故选择B。A、C、D与材料内容无关。‎ ‎[答案] B 巧记诸子百家思想 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 ‎[针对训练1] 学完“百家争鸣”的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  )‎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尚,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她就制订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节俭,不可能着装时尚,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探究二 儒家思想的形成                   ‎ ‎[材料探史]‎ ‎ [史料呈现] 材料一 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材料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信息解读] (1)材料共两句话,从各自内容中去体会“礼”的含义。‎ 60‎ ‎(2)注意孔子提到的“五者”,并注意转折词“则”,从中把握“仁”的目标。‎ ‎[答案提示] (1)倾向:维护奴隶制度。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内容:恭、宽、信、敏、惠。目标: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 ‎ [题型突破]‎ ‎  孔子“有个毕生服膺的道德律,便是所谓的 ‎‘□’。……他把这道德律加到政治和教育上去,创造出新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论。”材料“”中空缺的是(  )‎ A.道 B.法 C.仁 D.礼 ‎[思路引导] ‎ 孔子……把道德律加到政治和教育上去⇒‎ ‎[解析] ‎ 60‎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和“法”分别是道家和法家的主张,A、B两项可首先予以排除。就C、D两项来看,“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其政治主张和教育主张的基本出发点,其政治抱负就是通过“仁”来恢复周礼。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文学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1)题型解读 该类题目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境,新材料一般来源于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考古发现为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可信度较高。文学作品已经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了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应注意甄别。材料选择题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2)解答技巧 ‎①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②注意材料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③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④联系教材及相关史实,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 ‎[针对训练2] 对以下漫画《思想家的话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 B.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0‎ ‎[解析] 根据三人的观点“民为贵,君为轻”“仁者爱人”“仁义”等,可得出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的结论,据此可排除A项;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可知B项叙述正确,可排除B项;根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这一事实可知D项叙述正确,应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割据混战,儒家的思想“仁”“民贵君轻”等不能满足当时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 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思想特点 ‎(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即所谓“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宜用道家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相互关系 ‎(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儒、道、法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网络构建]‎ ‎ [关键必背]‎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4.韩非子主张变革,提倡“法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60‎ 课时跟踪训练(一)‎ 一、选择题 ‎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与史实不符;C、D不是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答案] A ‎2.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 ‎[答案] B ‎3.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  )‎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 ‎[解析] 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重视民权和对民生的关注,这是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发展而来的。其他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民权和民生的思想。故选C。‎ ‎[答案] C ‎4.小成语大文化。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 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儒家、法家 ‎[解析] “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与道家思想流派相关,“取义”与儒家思想流派相关,“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故选D。‎ 60‎ ‎[答案] D ‎5.下图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老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 ‎[解析] 老子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故漫画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答案] A ‎6.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下列言论中属于他的是 (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D.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解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属于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故A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故B项错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属于老子辩证法的思想,故C项正确;“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属于韩非子“以法治国”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C ‎7.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解析] 战国时期的墨子宣扬“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答案] B 60‎ ‎8.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解析] 题干提供的材料体现的是重视法律、严酷管理的思想,这是对法家思想的典型概括。‎ ‎[答案] D ‎9.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 A.学生甲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B.学生乙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C.学生丙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D.学生丁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就可以了 ‎[解析] 儒家强调“礼”,重视长幼尊卑。B项“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符合儒家的思想。A项符合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C项符合墨家节俭的思想,D项符合法家思想。‎ ‎[答案] B ‎10.“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 ‎[解析] 材料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这一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解析] 儒家提倡“仁”,看重的是君子;墨家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希望侠客为百姓打抱不平;道家主张修身养性,归隐山林;法家要求建立统一国家,盼望着出现英雄人物。‎ ‎[答案] A 60‎ ‎12.“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  )‎ A.变革进取的精神 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 D.推行刑罚的原则 ‎[解析] 题干意为: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智能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变更。故体现的是变革与进取的精神,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则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解析] 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考查了不同的学派对此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辩证关系原理。‎ ‎[答案] (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 ‎(3)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原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材料一的主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0‎ 材料二 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韩非子·五蠹》‎ 材料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材料二体现了韩非子的哪些主张?‎ ‎(3)指出材料三表达了哪些观点?试列出该学派的一些其他思想主张。‎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称谓并说明其意义。‎ ‎[解析] 第(1)题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第二问,注意结合孔子“仁”的思想分析归纳。第(2)题,注意紧扣材料二,从社会变革、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三个角度分析归纳。第(3)题,注意首先判断材料三体现的是哪一学派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即可。第(4)题,结合“百家争鸣”的状况,分析这一现象及其意义即可。‎ ‎[答案] (1)主张:“仁”“礼”。‎ 理解: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2)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的需要去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表达了祸福相互依存、弱能胜强的观点。‎ 其他思想主张:“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 ‎(4)历史称谓:百家争鸣。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1.了解汉朝统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突出特点及其历史价值。3.分析并认识董仲舒新儒学与孔孟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 [情景导学]‎ ‎ 材料 下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 60‎ 思考:你知道这个是谁吗?‎ 提示:董仲舒。‎ 一、从“无为”到“有为”‎ ‎[教材导学]‎ ‎1.“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乱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易错易混]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深化拓展] 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残破、极端贫困的局面,为恢复经济、缓和矛盾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统治政策。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其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教材导学]‎ ‎1.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 60‎ ‎3.作用:对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易错易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教材导学]‎ ‎1.举措 ‎(1)政治上 ‎①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汉武帝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 ‎(2)教育上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汉武帝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60‎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易错易混] 汉武帝的作为并非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根本原因: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 探究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 ‎                   ‎ ‎[材料探史]‎ ‎ [史料呈现] 材料一 视前世己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用逻辑递推的方式表明其主张。抓住材料二关键词“受命”归纳其主张。关注材料三开头和结尾,从关键词“大一统”“邪辟之说灭息”中归纳其主张。‎ ‎[答案提示] 材料一反映了“天人感应”的观点;材料二反映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观点;材料三反映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60‎ 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认识 ‎(1)基本内容 ‎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主要特点 ‎①在糅合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形成。董仲舒融合了道家、法家以及阴阳五行家的有用思想,把这些思想加以改造和吸收,形成了新儒学。‎ ‎②宣扬“君权神授”,给封建君主专制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③提出了一整套道德修养要求,以维护专制统治。‎ ‎ [题型突破]‎ ‎ 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 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思路引导] ‎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以及完整解读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它反映了儒学和神学的 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应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所以选B。‎ ‎[答案] B 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积极:‎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②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③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60‎ ‎(2)消极:‎ ‎①扼杀儒学之外其他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自由发展。‎ ‎②宣扬的纲常伦理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③神学迷信色彩浓厚。 ‎ ‎[针对训练1] 著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这表明其主要的治国思想是(  )‎ A.以德治国 B.天人合一 C.严刑峻法 D.效法先王 ‎[解析] “任德教而不任刑”,表明董仲舒崇尚以德治国,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天人合一,故B项错误;董仲舒并未主张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效法先王,故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二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材料探史]‎ ‎ [史料呈现] 材料一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面临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2)材料二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 ‎[信息解读] (1)从关键语句“今诸侯”“骄奢”“合从以逆京师”可知诸侯形成反叛中央的势力。‎ ‎(2)“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说明儒学对政治、思想、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 ‎[答案提示] (1)问题:诸侯王实力强大容易犯上作乱。应对:应该改变无为而治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 60‎ 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中,儒家学说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 ‎(2)秦朝时期,实行法家的治国思想,结果导致秦的暴政,不利于统治,统治者吸取此教训。‎ ‎(3)汉武帝时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等,需要一种思想理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 ‎(4)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①新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新儒学提出“三纲五常”等主张,是一种较为高明的统治政策,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5)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题型突破]‎ ‎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先是孔子周游列国备受冷遇,再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是汉武帝将其定位为正统思想。这些变化主要是取决于(  )‎ A.儒家思想内容有了新发展 B.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C.人民的需要 D.皇帝个人的喜恶 ‎[思路引导]‎ ‎ [解析] ‎ 60‎ 秦朝时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是因为当时封建制度刚刚确立,儒家思想无法起到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残余势力、巩固新生政权的作用。而到了西汉,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而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 ‎[答案] B 推理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题型特点 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2)解答技巧 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 ‎[针对训练2] 据《汉书·儒林传》:“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无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表明汉代儒学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 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新发展 C.官员对儒学的信仰 D.研究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 ‎[解析] 题干提供的材料,表明汉武帝通过设立“五经”博士,“设科射策”,把儒家思想的传播同教育和官员的选拔密切结合起来。汉政府的这种做法,引发了研究和推广儒学的高潮,故选A项。‎ ‎[答案] A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及不同 ‎1.联系:董仲舒新儒学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2.不同 项目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主题 讨论现实问题 讨论神学问题 功能 是对“真理”的追求 为现实政治服务 内容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地位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官方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60‎ ‎ [网络构建]‎ ‎ [关键必背]‎ ‎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课时跟踪训练(二)‎ 一、选择题 ‎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 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 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 C ‎2.到汉武帝时,道家“无为”思想被新儒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  )‎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 60‎ C.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方社会大伤元气 D.汉武帝本人的素质,勤于治国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这时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答案选A。‎ ‎[答案] A ‎3.“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 A.李斯 秦始皇 B.萧何 汉高祖 C.董仲舒 汉武帝 D.魏征 唐太宗 ‎[解析] “太学”“养天下之士”反映的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天下之士。‎ ‎[答案] C ‎4.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提供理论依据 ‎[解析]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皇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D正确。‎ ‎[答案] D ‎5.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思想神化了皇权,将皇权与天联系在一起。A、C、D三项都与天有关,而B项则体现了以血缘为基础的继承关系。‎ ‎[答案] B ‎6.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  )‎ 60‎ 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选择C符合题意。‎ ‎[答案] C ‎7.“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下列表述不属于“三纲”的是(  )‎ A.“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C.“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D.“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 ‎[解析] 本题实质上考查“三纲”“五常”的内容,A、B、C三项分别属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内容;D项属于五常中的“义”。‎ ‎[答案] D ‎8.《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 A.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 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 C.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 D.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60‎ ‎[解析] 这个故事是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性善良的误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故事就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答案] B ‎9.下面是反映西汉时期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图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唯一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汉代教官主要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家思想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使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题干主要说明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在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但绝非中国文化的唯一思想,故①错误,②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 B ‎10.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①错误,先秦儒学强调人性,汉代儒学开始扼杀人性;②正确,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由“民本”发展到“君本”;③正确,先秦儒学重点在于主张仁政,反对暴政,汉代儒学强调维护君主的统治;④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和汉代儒学都是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答案] C ‎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具有神学倾向,故选C项。‎ 60‎ ‎[答案] C ‎12.《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 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汉代儒学吸收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从相关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观点的基础上取得独尊地位的,故符合“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融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3)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作答;第二小问考查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考查新儒学的特点,即“外儒内法,附会阴阳,济之以道”,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对新儒学的评价,概括材料二、三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 60‎ ‎(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没有。举例:如法家用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 ‎(2)不同: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原因: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一中“五经”具体指哪五本书?‎ ‎(3)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 ‎(4)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解析] 第(1)题提取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皇帝是天的儿子”“大一统”组织答案。第(2)(3)题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第(4)题从材料一的政治目的与材料二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关系组织答案。‎ ‎[答案] (1)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 ‎(2)《诗》《书》《礼》《易》《春秋》。‎ ‎(3)汉武帝以“五经”等儒家经典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4)材料二是为实现材料一的“大一统”而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 60‎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1.知道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了解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原因。2.理解并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并比较其异同。3.认识宋明理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深远影响。‎ ‎ [情景导学]‎ 材料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思考:你知道女性贞节观的形成是受什么思想的影响吗?‎ 提示:程朱理学。‎ 一、三教合一 ‎[教材导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适应形势的需要,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以儒学为主。‎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易错易混] 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二、程朱理学 ‎[教材导学]‎ 60‎ ‎[易错易混] “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深化拓展] “三纲五常”‎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三、陆王心学 ‎[教材导学]‎ ‎1.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60‎ ‎(1)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主张 ‎①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②吸取佛教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③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 ‎①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其“知行合一”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 ‎[易错易混] 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非独立于儒学之外的新的哲学流派;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也并非独立于理学之外的新哲学。‎ 60‎ 探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 [材料探史]‎ ‎ [史料呈现] 材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材料三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陆九渊的主张有何不同?‎ ‎(3)材料三表明朱熹与陆九渊在哪一方面产生矛盾,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信息解读] (1)注意“天理”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2)注意“宇宙”与“吾心”之间的关系。‎ ‎(3)抓住朱熹、二陆在“教人”上的差异。‎ ‎[答案提示] (1)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理是万物的本原。‎ ‎(2)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3)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产生分歧。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60‎ ‎ [题型突破]‎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 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思路引导] ‎ 60‎ ‎[解析] 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不仅仅在于提高个人修养。所以选择C。‎ ‎[答案] C 图示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 ‎ ‎[针对训练] 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C.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 ‎[解析] 解题时首先应注意诗歌的开头结尾“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这反映朱熹的认识是从大处着眼,认为双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相同的,都是孔孟纲常。‎ ‎[答案] B 一、宋明理学的影响 60‎ ‎1.消极 ‎(1)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宋明理学还存在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等观念。‎ ‎2.积极 ‎(1)具有和谐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2)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3)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4)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程朱理学的三大特点 ‎1.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吸收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传统的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这一富于思辨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构建了从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道德论、人性论到历史观诸方面都能相互统一起来的庞大而又缜密的理论体系。‎ ‎2.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伦理道德的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两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家们讲究操守,强调气节,提倡“舍生取义”的精神。他们充分肯定精神生活、道德修养的重要,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生的意义,力求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们将道德作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 60‎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北宋二程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2.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3.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时跟踪训练(三)‎ 一、选择题 ‎1.他们这一派别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这一思想主张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 C.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并趋向融合 D.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A项是政治背景,B是经济发展状况,均排除;C、D两项属于文化领域的内容,但D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C。‎ ‎[答案] C ‎2.“北宋儒学与其先宋儒学不同,故北宋诸儒实已为自汉以下儒统中之新儒。”此处“新儒”主要表现在(  )‎ A.继承了西周礼乐制度传统 B.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精华 60‎ C.吸收了唐代文化发展成果 D.借鉴了宋代北方民族文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从而形成理学。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3.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  )‎ A.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解析] A错误,体现在社会上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是唯心主义的;B错误,理是强加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观念,并非生来就有;C错误,理是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的;D正确,宋明理学的“理”主要是指“三纲五常”,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答案] D ‎4.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 D.知行合一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知”与“行”的关系,故选D项。A项是“二程”的思想主张,排除;B、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 ‎[答案] D ‎5.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王阳明(守仁)‎ C.朱熹 D.董仲舒 ‎[解析]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守仁)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6.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 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 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解析] ‎ 60‎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相同,都承认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必须摒弃欲望才能够实现对天理的感悟,所以选D项。‎ ‎[答案] D ‎7.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海瑞治家严谨 B.儒学地位衰落 C.理学摧残人性 D.世风每况愈下 ‎[解析] 在传统理学影响下,人们要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这些道德规范虽然在培养民族性格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扼杀了人的天性,摧残了人性。而题干海瑞的做法就是这些道德规范消极性的体现。‎ ‎[答案] C ‎8.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  )‎ A.致良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 ‎[解析] 致良知属于王阳明的主张,而示意图空白处属于程朱理学,故A项错误;读示意图,“反省内心”为陆王心学探求理的方法,所以空白处应为程朱理学探求理的方法,“存天理,灭人欲”不属于求理的方法,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与示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故D项正确。‎ ‎[答案] D ‎9.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解析] 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王阳明生活于明朝中后期,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其思想本质意图是挽救封建统治。‎ ‎[答案] B 60‎ ‎10.“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解析] “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说明社会上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远超过以前,说明程朱理学在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这与儒家的价值信仰是一致的,故选A项。‎ ‎[答案] A ‎11.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他们以此倡导(  )‎ A.人性本善 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 C.格物致知 D.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人性论,故A项错误;材料中“二程”把儒家伦理道德等同于天理,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方法论,故C项错误;“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属于心学思想,“二程”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朝鲜使者对“敢肆己意,谤辱朱子”的王阳明心学不理解,其历史原因是南宋以后,朱子之学传到朝鲜,朝鲜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所以①的说法符合史实。②的说法不正确,心学仍属于理学的范畴。③的说法正确,王阳明和朱熹的学说虽同属理学,但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观点皆有明显差异。本体论方面,朱熹认为“理”在宇宙万物之中,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理在心中。认识论方面,朱熹的主张是“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要“致良知”和“知行合一”。④的说法不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0‎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 材料二 南宋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思想的本质目的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2)与朱熹相比,陆九渊的思想有何特点?‎ ‎(3)简述朱熹和陆九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对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比较。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三纲五常是“理”在社会上的表现。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陆九渊思想的核心就是“心即理也”。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因为材料指出,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就是“理”在社会上的体现。‎ ‎(2)陆九渊将理学发展为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天理。‎ ‎(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14.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60‎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祜(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 ‎——《梦梁录》卷十八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解析] 第(1)问,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坊市界限被打破及商品经济繁荣的状况,材料二中“侈靡”、“不体旧规”反映了宋代社会风俗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宋代理学兴起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再联系材料一、二的相关历史现象分析作答。第(2)问,材料主要是从社会、经济方面反映了理学兴起的原因,还可以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补充。比如思想方面可联系魏晋南北朝以来三教(儒学、道教、佛教)合一这一知识来作答。‎ ‎[答案] ‎ 60‎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60‎ ‎第四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1.掌握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形成的背景。2.识记并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3.探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及影响。‎ ‎ [情景导学]‎ ‎ 材料 右图所示图书为明末清初顾炎武撰。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年)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 思考:此书体现了顾炎武什么样的学风和研究方法?‎ 提示:经世致用。‎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教材导学]‎ ‎1.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吏治腐败,奸佞当道,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4)个人: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离经叛道,自称为异端。‎ ‎2.主张 ‎(1)挑战权威 ‎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60‎ ‎②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挑战正统: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3.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4.著作:《焚书》《藏书》等。‎ ‎[易错易混] 李贽虽然否定孔子权威,斥责礼教虚伪,但他对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抛弃,而是扬弃。李贽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只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二、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教材导学]‎ ‎1.思想主张 ‎2.历史影响: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轻巧识记]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可概括为“三大背景、四大思想家”‎ 60‎ ‎[易错易混]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其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此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深化拓展]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探究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特点 ‎ [材料探史]‎ ‎ [史料呈现] 材料一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具有什么特点?‎ 60‎ ‎(3)材料三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信息解读] (1)注意连词“若……便……”这一假设转折句,抓住句末的反问句。‎ ‎(2)抓住关键词“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抓住关键词“致用”,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观点。‎ ‎[答案提示] (1)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 ‎(2)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特点: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3)目的:经世致用。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以异端自居,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反封建专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命题,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皇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5)提倡学以致用的经世之学。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题型突破]‎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共同点包括 ‎(  )‎ ‎①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②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彻底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 ④主张彻底推翻封建统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思路引导] ‎ 60‎ ‎ [解析] 三位民主思想家的共同主张都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都共同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儒家思想中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重视工商业的发展。③④错在“彻底”,故选择A。‎ ‎[答案] A 表格法归纲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针对训练]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 60‎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主要抨击的是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统治思想和经济政策。这一思想重在激发人们对国家兴亡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  B ‎ 一、正确评价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1.进步性:明清之际的四大进步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思想解放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思想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和传统儒学的关系 ‎1.批判、继承 ‎(1)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2)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扬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 ‎(3)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神道论”。‎ ‎2.发展 ‎(1)提出的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2)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网络构建]‎ 60‎ ‎[关键必背]‎ ‎1.李贽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宋明理学和君主专制的弊端进行批判,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君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课时跟踪训练(四)‎ 一、选择题 ‎1.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  )‎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解析] A项中“彻底”说法错误,其仅是挑战了孔子的权威;B项不是李贽的思想,其并没有提出政治主张;C项中“道家学说”说法错误,对象应该是宋明理学,故D项正确。‎ ‎[答案] D ‎2.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被人称作“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下列不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批判礼教的虚伪,主张童心说 ‎[解析] 由材料内容分析得知,材料中提到的思想家是李贽,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思想,故A符合题意;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故B项不符合题意;李贽针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C项不符合题意;李贽提出“绝假存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3.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B.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60‎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解析]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变化的反映,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的是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所以答案是A项。‎ ‎[答案] A ‎4.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来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出现于(  )‎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明末清初 ‎[解析] 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故选D。‎ ‎[答案] D ‎5.某同学参观李贽故居,最有可能看到的字幅是(  )‎ A.“天不生仲尼,万古为彻夜”‎ 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解析] 李贽认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所以最可能的是D项。‎ ‎[答案] D ‎6.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60‎ 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 D.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 ‎[解析]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儒学对立”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鉴于君主专制的强化、程朱理学压抑人性,适应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提出了挑战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张,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从南宋到近代前夜,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完全沦丧”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未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不具备成熟启蒙思想的属性,故D项错误。‎ ‎[答案] B ‎7.下图是某人物传记的目录。以下思想有可能被该著作重点阐述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D.“循天下之公”‎ ‎[解析] 从图片目录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信息可知,该传记人物是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的主张,故选C。“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A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观点,B项错误;“循天下之公”是王夫之的主张,D项错误。‎ ‎[答案] C ‎8.下列思想家与其主张相匹配的是(  )‎ A.老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董仲舒——“存天理,灭人欲”‎ 60‎ C.朱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解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观点;“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故A、B、C三项对应不正确;“天下为主,君为客”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是黄宗羲的观点。‎ ‎[答案] D ‎9.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  )‎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顾炎武列举出的这些史实,旨在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表明他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 ‎[答案] A ‎10.明末清初出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解析]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答案] C ‎11.下列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评价最确切的是 (  )‎ A.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B.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C.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 D.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解析]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冲击,但并未形成动摇之势,故排除A,B、C的评价与史实不符,D是其作用,体现了时代特色,符合史实。‎ ‎[答案] D ‎12.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 (  )‎ 60‎ 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 根据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得出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王夫之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不同于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世之有鼑革也”得出王夫之主张改革,但没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对社会风俗产生重大影响,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也反映出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不同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至正始之际,而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风俗又为之一变。——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天下之士,有能笃信好学,至老不倦,卓然可当方正有道之举者,官之以翰林、国子之秩,而听其出处,则人皆知向学,而不竞于科目矣。庶司之官,有能洁己爱民,以礼告老,而家无儋石之储者,赐之以五顷十顷之地,以为子孙世业,而除其租赋,复其丁徭,则人皆知自守而不贪于货赂矣。‎ 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信廉洁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民间当妇女不幸夫亡之日,见其跄地呼天、迫不欲生之状,亲族人等苟有人心者,自应恻然动念,从旁劝慰。乃闻闽省有等残忍之徒,或慕殉节虚名,或利寡妇所有,不但不安抚以全其生,反怂恿以速其死。甚或假大义以相责,又或藉无倚以迫胁。‎ ‎——《福建省例》三十四《杂例·禁止殉烈》‎ ‎(1)据材料一,指出社会风俗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顾炎武的意图。‎ ‎(2)据材料二,顾炎武主张为官者应如何改善风俗?‎ ‎(3)材料三中对妇女贞洁认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出现怎样的变化?‎ ‎[解析] ‎ 60‎ ‎(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中“年少……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以趋势求利为先”可看出;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中“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可看出;第三小问意图,从材料一中“学问为本”“孝悌清修为首”可看出。(2)据材料二信息“好学”“向学”“忠信廉洁者显荣于世”等,从而得出答案。(3)第一小问说明,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作者看到对待妇女贞洁的两种不同的做法,有人同情,有人残忍,说明在当时封建礼教的地位没有以前牢固了,从而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所学理学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分析其到明清的变化,从而得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 ‎[答案] (1)变化:轻视学问;趋势求利。‎ 原因:轻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盛行。‎ 意图:以儒家思想重建风俗。‎ ‎(2)改善:好学劝学;奖励廉洁爱民;推崇名声。‎ ‎(3)说明: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有所动摇。‎ 变化:批判地继承。‎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一姓之兴旺,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若失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产生的历史条件。‎ ‎(3)谈谈你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的看法。‎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整理出他们的思想内涵,以及将它们进行比较总结出共同点。第(2)问,联系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思想角度分析。第(3)问,注意联系教材,提出自己的观点,符合客观事实,做到有理有据即可。‎ ‎[答案] (1)①区分公与私、国与家;②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反对君主专制;③主张保障人民权利。‎ 60‎ ‎(2)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②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3)①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掀起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潮流。③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但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单元学习总结 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 ‎2.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60‎ ‎4.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二、对儒家思想的评价与认识 ‎1.积极影响 ‎(1)具体影响: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现代价值: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3)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2.消极影响 ‎(1)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2)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重礼轻法观念等。‎ 三、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 ‎1.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发展。‎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60‎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1)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影响巨大。其中东南亚一些国家从儒家文化中吸取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了令人称羡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2)儒家思想在欧洲也产生了影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质量检测(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 本题中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评价,材料都是从儒家“礼”的思想标准出发的,它的主旨是维护等级制度和区分君臣尊卑,法家、道家、墨家的思想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因此选A。‎ ‎[答案] A ‎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种“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是 (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 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解析] A、C、D三项分别是思想、阶级关系、政治军事变革的表现,这些表现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因素所决定的。‎ 60‎ ‎[答案] B ‎3.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解析] 由“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可以看出主张严刑峻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可以判断出以法治国,结合所学可判断这位思想家是法家代表人物,故选D项。‎ ‎[答案] D ‎4.“说一说来道一道,成由勤俭败由奢,紧紧手年年有,一粥一饭精细算,旧物易主贵如宝,不摆谱来不比阔,勤俭兴家福绵长。”这是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宣传词。下列哪一位先贤的主张与之吻合 (  )‎ A.老子 B.庄子 ‎ C.韩非子 D.墨子 ‎[解析] 整个的宣传主题是“勤俭节约”,这与墨子“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的主张最为吻合,故选择D项。‎ ‎[答案] D ‎5.有位宋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原,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需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请问他是 (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心”是世界的本原、通过内心反省穷理,这明显是心学家的观点,排除A、B项;从题干中“宋代”这一信息,可排除D项。‎ ‎[答案] C ‎6.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是 (  )‎ A.韩非子 B.陆九渊 ‎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 朱熹强调明理的方式为“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即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所以选C项。‎ ‎[答案] C 60‎ ‎7.“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 B项发生在西汉末年,C项诗歌创作在唐朝时呈现繁荣局面,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的”矛盾。材料“虎溪三笑”包括儒者、道士和僧人,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融合,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更说明了“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故选A。‎ ‎[答案] A ‎8.《焚书·何心隐论》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 (  )‎ A.遵循学以致用 B.倡导婚姻自主 C.挑战正统思想 D.鼓吹专制集权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思想家李贽对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 C ‎9.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主体经济依然是小农经济,所以A、D两项排除;这一时期不管是李贽,还是黄宗羲、顾炎武,他们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但是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所以排除B项,C项正确。‎ ‎[答案] C ‎10.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这是因为程朱理学(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解析] ‎ 60‎ B、C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主思想产生。而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答案] A ‎11.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百度搜索框里,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搜索信息:“明末清初”“武装抗清”“孤秦陋宋”“唯物主义”,那么他最有可能找到的人物是 (  )‎ A.李贽 B.王夫之 C.顾炎武 D.黄宗羲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关键信息,从“孤秦陋宋”“唯物主义”可以锁定此人就是王夫之。‎ ‎[答案] B ‎12.某中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在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价时,有四位同学发表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  )‎ A.甲: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B.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C.丙: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 D.丁: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解析]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冲击,但并未形成动摇之势。D项是其作用,体现了时代特色。‎ ‎[答案] D ‎13.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  )‎ ‎①都是对先秦儒学的否定 ②都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③都是对理学的发展 A.①错误,②③正确 B.①②正确,③错误 C.①②错误,③正确 D.①③正确,②错误 ‎[解析] ‎ 60‎ 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①不正确;②是陆九渊的观点,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之源在于天理,故②不正确;朱熹和陆九渊尽管主张不同,但都是对理学的发展,故③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14.(27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儒者以“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少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说,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旧理想。——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10分)‎ ‎[解析] 第(1)问,在读懂材料一的基础上提炼关键信息。第(2)问,理学家的理想,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学产生的原因,可结合所学和材料中的“进士……担当不了天下大事”等信息概括得出。第(3)问,从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入手分析材料三,君主政治观结合黄宗羲的“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主张作答,根据“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分析经济发展观。‎ ‎[答案] (1)六艺卷帙浩繁,儒学太博而难以找到要点,用力多,而收效太少。儒学对于正君臣父子,别夫妇长幼尊卑的礼数,是任何一家都不能更改的。‎ ‎(2)理想:治国、平天下。原因:佛教、道教的冲击(宗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3)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特点: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60‎ ‎15.(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彻首先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其宗旨经过综合,则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他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他进一步继承儒家思想,提出“塞兼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材料四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利用《左传》中提出的民为“神之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指出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9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4分)‎ ‎(3)董仲舒和黄宗羲都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从材料三、四来看,他们分别继承了哪些不同的内容?他们的发展又有何不同?(8分)‎ ‎[解析] 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提取信息,进行归纳,然后指出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第(2)问,“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朱熹的核心思想,据“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说明朱熹的认识论。第(3)问,根据材料从“仁政”和民本思想上分析董仲舒和黄宗羲的思想来源,并联系其思想特点进行理解。‎ ‎[答案] (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地位: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核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 ‎(3)继承:董仲舒主要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仁政”思想,而黄宗羲主要继承了民贵君轻思想。发展: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6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