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 ‎1.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培养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去表演,而是要懂得音乐的使用和乐队、歌舞队的编制都有严格的规定。这说明周代乐舞 A. 适应官僚政治发展的需要 B. 因为规定严格而呈僵化态势 C. 注重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 D. 促进古代中国音乐的标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贵族子弟学习音乐……是要懂得音乐的使用和乐队、歌舞队的编制都有严格的规定。”可知乐舞是贵族子弟的必修科目,因为乐舞是从政治和教化的角度来教育贵族去遵守礼乐制度,故答案为C。周代还没有形成官僚政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僵化状态,B错误。材料主旨思想不是音乐标准,D错误。‎ ‎【点睛】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反映秦朝政治体制的民主特征 B.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经过充分讨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专断的缺陷,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B项正确。从材料可知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体现不出真正的民主特征,故A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秦汉朝议制度的相关知识。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内容,获取有效信息,作出判断。教材中对朝议制度涉及的内容较少,需要在课外去了解朝议制度的有关知识。‎ ‎3.“西汉平帝时,有郡国103个,其中除三辅外,有郡80个。东汉光武帝时精兵简政,省郡国10个。顺帝时,有郡国105个,其中郡79个。”这表明 A. 汉代郡国并行制中郡县制占主导 B. 两汉的郡国并行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推恩令”未解决汉初的王国问题 D. 两汉的郡国并行制有利于巩固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朝的几个皇帝在位时郡的数量远远大于封国数量,说明在郡国并行制中郡县制占据主导地位,故答案为A。郡国并行制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央集权,如七国之乱,故B错误。推恩令解决了王国权势过大的问题,是经过层层分封的郡国无力抗衡中央,解决了汉初的王国问题,故C错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巩固统治,D错误。‎ ‎4.虽然自汉朝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 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B. 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 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虽然南北朝是割据的,但在隋唐修史时仍把分裂的南北政权归于中国,说明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D项正确。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材料主旨没有体现。故A错误。此时的南北方并不存在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国家统一,而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C错误。‎ ‎5.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各科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凡博识高才、强学恃问、无失俊选者为秀才;通三经以上者为明经;明娴时务,精熟一经者为进士。”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 A. 避免了家世出身对人才选拔的影响 B. 分科细致、选官制度凸显等级森严 C. 诸科并行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D. 开启了分科取士的官员选拔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各科对人才的要求不同”根据不同的才能选拔出不同的人才,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家世出身影响科举考试,A错误。材料不能显示科举考试后都可以做官,并且看不出等级森严,故B错误。科举制最早是从隋朝开始的,D错误。‎ ‎6.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明朝 时间 内容 ‎1380年 废丞相权分六部 ‎1382年 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大学士,以辅导太子读书 ‎1425年 入阁者身任部院要职,又兼任殿阁大学士 ‎1426—1435年 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 ‎1522—1566年 内阁票拟权成为定制 A. 中央机构运作机制渐趋完善 B. 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C. 实行分权削弱六部权力 D. 专制主义皇权逐步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太祖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权力,于1380年废丞相,后到明成祖设立内阁备皇帝顾问,到材料最后所述内阁虽然有票拟权但是只是顾问,而没有最终的决定权,大权始终抓在皇帝手中,表明专制主义皇权在加强,故答案为D。材料主要是废丞相,设立内阁,不能表明中央机构运作机制渐趋完善,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B错误。分权没有削弱六部权力,C错误。‎ ‎7.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最初阶段,婚姻中女性的地位只是略好于牲口。古代雅典曾经立法规定:“一个有继承权的妇女在丈夫死后只能嫁与丈夫的亲属。”这反映出雅典 A. 女性的地位低下但家庭关系和谐 B. 城邦注重保护妇女生存能力 C. 妇女成为家庭财产关系的牺牲品 D. 开始用立法约束妇女的婚姻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看到有继承权的妇女是不可以嫁个其他外人的,就是会把继承丈夫的财产带走,所以只能嫁个死去丈夫的亲属,以免财产外流,这是把妇女捆绑在家庭财产中,妇女成为家庭财产关系的牺牲品,答案为C。材料不能体现家庭和谐,A错误。B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实质是财产问题,而不是婚姻问题,D错误。‎ ‎8.罗马法规定:“如果受害人与盗窃行为人就返还原物或赔偿罚金的数额达成了约定,盗窃行为人根据约定承担责任后,受害人又提起盗窃之诉或损失之诉,则被告即可以进行抗辩,原告的诉求就会因为抗辩而被驳回”。这说明罗马法 A. 进一步规范商业秩序 B. 充分保障被告者的权益 C. 注重对公民利益保护 D. 体现了协议优先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马法规定小偷和失主约定好归还原物或者罚款数额后失主不能再起诉,否则失主提出要求不会受保护,说明罗马法强调了协商优先原则,同意协商即表示合约认同,答案为D。材料体现的是失主和窃贼的关系而不是规范了商业秩序,A错误。材料的被告者其实是犯罪嫌疑人,不会被充分保障的,B错误。C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这种怪相被打破得益于 A. 1832年议会改革的实施 B. 两党制的日益发展 C. 责任内阁制的正式形成 D. 宪章运动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说明在工业革命时期尽管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工业资产阶级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是保守主义政治,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工业资产积极获得更多的席位,打破这种怪相,故答案为A。材料与两党制没有关系,B错误。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中叶就形成了,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宪章运动是1836年开始的,与1832年议会改革不符,D错误。‎ ‎10.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 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 外敌的入侵破坏了法国民主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反映的是法国共和政体建立的艰难历程,法国大革命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激烈交锋,是导致法国政治体制不断变更的主要社会根源,符合题意的是C项。该现象和启蒙思想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激烈交锋,是导致法国政治体制不断变更的主要社会根源,故B错误。D项是外因,故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法国政治发展历程:君主专制(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 →临时政府(1945年-1946年)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一今天 )。‎ ‎11.1862年俾斯麦在“铁血演说”中说:“只要看一眼地图就会清楚,普鲁士瘦长的身躯不可能……单独地、较长时间地承担确保德意志安全的军备,这必须由所有的德意志人来承担。”俾斯麦的这段话意在说明 A. 普鲁士不可能领导德国完成统一大业 B. 必须完成德意志统一,以武力维护国家安全 C. 德国统一必须由奥地利和普鲁士共同完成 D. 德意志各邦要团结起来平等友好地合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容可知,德意志的安全问题是所有德意志人的责任,也就是为了德意志的安全,德意志要统一起来以武力维护国家安全,答案为B。德国统一由普鲁士完成,故AC错误。材料主旨没有体现平等友好地合作,排除D。‎ ‎12.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 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 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 列强企图通过战争满足其资本输出的经济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B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了“最惠国待遇”,清政府也开放上海等为通商口岸,故A、C不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才可会死资本输出,故排除D.‎ ‎13.按照中国的传统王朝观,中国的统治者把中华帝国视为世界文明的中心。而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此方案 A. 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C. 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D. 强烈要求进行维新变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就是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应该是同步的,即西方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也应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最早提出倡导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干的《资政新篇》,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它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为A。此方案代表先进的中国人的思想,不是资产阶级的愿望,B错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魏源,排除C。维新变法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D错误。‎ ‎【点睛】《资政新编》是太平天国后期带有浓厚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性文件,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其中所阐述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4.同盟会主要机关报《民立报》说袁世凯“莽为操,一跃而居九五之尊”,但仍希望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而总统之席,袁氏终有时当选”。这反映了 A. 革命派以维护共和为重 B. 革命派政治上的妥协性 C. 袁氏企图篡夺革命果实 D. 袁氏有意复辟封建帝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看出明知道袁世凯“可能要继续当皇帝,却仍然以袁世凯担任当总统为代价换取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反映了革命派在政治上的软弱妥协性,答案为B。材料并没有体现维护共和为重,A错误。材料是用袁世凯当总统换他逼迫清帝退位,而不是说篡夺革命果实和复辟帝制,故CD错误。‎ ‎15.毛泽东说:“五四运动带有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种“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的是 A. 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 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C. 工人阶级是运动的主力军 D.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答案】D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性质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特点。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中国的半殖民社会之中,所以他们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妥协性与投降性的特点,所以其革命纲领带有不彻底性。答案为D。五四运动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A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俄国十月革命前,所以不可能受到其影响。B错误。材料“姿态”是从革命性质来比较的,C是革命的主力军,两者没有必要的关联,C错误。‎ ‎16.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 ‎17.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 A.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 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C. 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答案】B ‎【解析】‎ 俄国1917年革命都是在一战的背景下爆发的,二月革命没有解决和平问题需要通过十月革命来解决;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十月革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给予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因此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推进了和平民主的进程,故B项正确。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的成果,排除A项;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排除CD项。‎ 点睛: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性质不同,因此许多方面存在很大区别。但二者的爆发都受一战的影响,都是人类追求民主权利的斗争。‎ ‎18.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为理论依据,下列对巴黎公社的评价最合理的是 A. 它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B. 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 它的失败是因为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 D. 它的发生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決不会灭亡的”可知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決定的。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替。19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因而它的失败具有必然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大的社会环境不允许巴黎公社能够建立巩固的无产阶级政权.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正处于上升时期,法国的经济基础还能够承受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決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作为工人阶级的革命当时还不具备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法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尚处于早期阶段;工业中小生产还占绝大多数,农村人ロ也占人口多数,经济发展远不能承载巴黎公社这样的无产阶级政权,也就是说,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种新制度的条件。巴黎公社必然失败。‎ ‎19.1926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会议议定,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监督。这一举措 A. 利于土地改革顺利开展 B. 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 实质是军阀的互相勾结 D. 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广州国民政府”“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等可知,两广统一,结束了当地军阀长期战乱的局面,有利于两省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条件,因此选B。由时间信息“1926年”可知,A错;两广统一是国民革命发展的表现,不是军阀的相互勾结,C错;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D错。‎ ‎20.1930年9月,瞿秋白在中共六届三中上强调指出:“武装抗交,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使军阀政府剥夺小农土地之上的收入部分(税捐),留在农民群众自己的手里,使这些农民真正取得土地。”此时,瞿秋白的这一讲话 A. 与井冈山式的革命道路具有相似性 B. 是对大革命运动失败的总结与反思 C. 肯定了瑞金苏维埃政权建立的作用 D. 认同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化的正确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的内容就是建立苏维埃政权,使农民分得土地,与井冈山根据地实行的“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答案为A。大革命失败在1927年,在八七会议上就进行总结与反思,B错误。瑞金苏维埃建立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毛泽东思想内容,D错误。‎ ‎21.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B.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 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 说明中国革命不能借鉴俄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资产阶级的作用,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不同,旨在说明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右倾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农,不能说扩大阶级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革命性质与俄国的不同不能说明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故D项错误。‎ ‎【点睛】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22.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23.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蒋介石明确表示反对这一主张。这反映出蒋介石 A. 企图独霸整个中国 B. 拒绝与美国进行合作 C. 力促国共关系缓和 D.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杜鲁门的声明可以看出美国不把台湾看作是中国的一个部分,而遭到蒋介石的反对,说明蒋介石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答案为D。蒋介石是针对台湾未定论而反对的,他的目的是坚持一个中国,而不是独霸中国,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拒绝与美国合作、没有体现国共关系缓和,BC错误。‎ ‎24.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亚洲出现了7个独立国家,非洲大陆诞生了35个新独立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区也有6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局面 A. 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增强 B. 有利于中国改善外交环境 C. 决定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些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和中国一样有着共同的屈辱经历,所以更容易走到一起,从而加强了联合,有利于改善中国被孤立外交环境,答案为B。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不结盟运动,C错误。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如图),该学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A.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 全球联系的日益紧密 C. 20世纪初的美苏对峙 D. 两极与多极格局并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很容易可以看出这是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A正确。材料体现美苏两大军事集团,不能体现全球联系,B错误。此表反映的是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美苏对峙,C与题意不符,排除。D表述不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多极化的内容。‎ ‎26.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8国(爱尔兰除外)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 A. 强化西欧与美国的关系定位 B. 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 C. 开启了欧洲自谋发展的道路 D. 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时间“1974年”,结合所学,当时欧洲走向联合而实力增强.由材料“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可知,这体现了在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故B项正确。欧共体原来受美国制约,现在关系定位发生变化,而不是强化,‎ A错误。自谋发展表达不正确,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内部政治联盟,排除D。‎ ‎【点睛】需要掌握二战后西欧的发展的状况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时间“1974年”,结合二战后西欧的发展的状况和影响解答即可。‎ ‎27.下面是反映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的漫画《颠倒黑白》,图中文字为“相信我(美国),我不是针对你(俄罗斯)”。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国通过北约企图控制欧洲 B. 世界处于美苏两极对峙之中 C. 冷战思维仍影响着国际关系 D. 美国正在构建与欧洲的军事同盟 ‎【答案】C ‎【解析】‎ ‎【详解】虽然材料说“相信我(美国),我不是针对你(俄罗斯)”,其实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弹系统的目的在于遏制俄罗斯,冷战思维仍然影响着国家关系,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内容,排除A。材料中出现俄罗斯,说明苏联已经解体,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D内容,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冷战的特征和影响以及当前国际关系格局的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冷战思维的特征,还要搞清楚当前美国和俄罗斯国际战略 的特点。‎ ‎28.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主要为贵族服务,经营的货物大多是珠宝、玉器以及皮革之类的贵重之物。这反映出当时 A. 商业活动主要为官府控制 B. 国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商贸场所多位于政治中心城市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尚不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出春秋战国主要经营奢侈品而没有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得出这是由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导致的,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A内容,排除。战国时期才有重农抑商政策,春秋时期并没有,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内容,排除。‎ ‎29.下图是出土于四川邛崃花牌坊地区井盐画像砖拓片。画面上,在起伏的山峦间,左边是一高大井架,四人在吸卤,有槽将盐卤引入下角的灶锅内,有三人在灶旁操作,山间另有五人在背柴和狩猎。这反映出当时四川 A. 工艺先进、所产井盐品质极高 B. 资源的开采具有协作的特征 C. 民间生产有序、生活富足太平 D. 绘画艺术注重细节、生动活泼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如何开采井盐的,有吸卤、有熬卤、有背柴的,说明是严密有序的分工合作,即资源的开采具有协作的特征,答案为B。材料不能体现井盐品质,A错误。正常井盐开采是官营而不是民间,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井盐采集而不是反映绘画的艺术特色,排除D。‎ ‎30.与前代相比,唐代均田制下一般女性被排除在授田范围之外(不再授给永业的桑田),原本可以计口授田的奴婢、牛也部分被排除在外。由此可知唐代 A. 女性进行移居相对自由 B. 土地公有制度遭到极大破坏 C. 世家大族势力得到强化 D. 长期和平促使人地矛盾显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均田制是从北魏到唐朝实行的一种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是唐代的均田制与前代相比,女性、奴婢和牛都不再享受授田,说明了土地不够使用,针对当时的现状就是战争的减少,人口增多导致人地矛盾出现,故答案为D。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女性主要靠依附男性生活,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B的内容,排除。世家大族势力在唐朝已经遭到严重的削弱,C错误。‎ ‎31.据史书记载:汉至唐初,城市实行“市”制。那时候,商在“市”里,农在乡下的职能分工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基本相一致。这主要说明 A. 工商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B. 城市是政治中心,乡村属经济地带 C. 城市形成源于商业发展 D. 小农经济主导地位在政治上的反映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汉至唐初,城市实行‘市’制。那时候,商在‘市’里”并根据所学可知工商业发展受到了限制,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乡村属于经济地带,排除B。城市形成源于商业发展具有片面性,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排除D。‎ ‎32.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33题18分,34题10分,35题2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陆法系一般分为公法和私法。公法是以保护调整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强调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秦朝制定《秦律》,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唐朝制定《唐律疏议》,它集成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融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王群瑛《中国古代的法律》‎ 材料二 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权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是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核心目的,并说明原因。‎ ‎【答案】(1)特点:以刑事立法为主要形式,强调刑罚;以儒入法,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为主要目的;注重公法与国家利益,忽视个人权利。‎ ‎(2)核心目的:建立一个有效和有限权力的联邦政府。‎ 原因:美国是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建国,受英国民主政治影响;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独立后的邦联体制的严重弊端;历史上的专制教训;保护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它集成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融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可以得出以刑事立法为主要形式,强调刑罚;“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可以得出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为主要目的;注重公法与国家利益,忽视个人权利。‎ ‎(2)目的:从材料“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权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可以得出代表们希望建立有效的和有限的政府。原因:回答可以从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分析,之前是邦联制存在中央权力很小,存在严重的弊端,所以要政府有效;从各国专制教训得出要有限。另外美国受到启蒙运动影响。本来是英国的殖民地,受到英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迅速崛起。……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到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甲午前夕英国的阿摩士庄厂(将当时)世界最快、时速23海里的4000吨巡洋舰,奉献给这位中国“宰相”。英人知道鸿章是内行,非买不可;鸿章也自知非买不可……举朝上下只有一个行家,余子碌碌,众口铄金,他就买不成了。结果这条船被日本买去,就变成后来日本的“吉野”号。‎ ‎——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一 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1)梁启超说:“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分析,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具体理由。‎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援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答案】(1)理由: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迅速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武器未能及时更新,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原因: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影响: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实力和信心;中日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解析】‎ ‎【详解】(1)理由:从材料“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迅速崛起”并联系所学可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迅速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从材料“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到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可得出日本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从材料李鸿章购买最快的巡洋舰没有成功,而被日本买去,可以看出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武器未能及时更新,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原因:从材料“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得出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影响:从材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并联系所学可知美国派遣空军支援中国,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实力和信心;中日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倭寇和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松弛,明王朝派了郑和下西洋,但目的是“宣布纶音”、“耀兵异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带有政治色彩的远航而不是进行商品贸易。西行给友国带去大量的陶瓷、丝绸和茶叶等物品,堪称散财之举。中华民族的大陆地域广阔,丰富的物产、成熟的内部商品循环体系,人们对外经济拓展的需求并不急切。中国人注重伦理秩序和理想人格、气节、情操的文化性格,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平和性。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面对荷兰殖民者对南中国海的侵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多次打败荷兰,然而明政府亲手剿灭了这支军事武装的民间力量……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年间又开放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摘编自宋海洋《试论海洋对中国的战略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4—17世纪中国海洋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7世纪中国海洋活动特点的成因和影响。‎ ‎【答案】(1)中国:被动性、防御性;海禁政策时开时禁;政治目大于经济目的;远洋航行注重平等精神;国家缺乏海洋主权意识(海权意识服从于专制皇权)。‎ ‎(2)成因:倭寇与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沿海地区部分民众的不法行为;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程朱理学的影响;专制皇权的强化。‎ 影响:积极:有利于打击海外殖民侵犯,维护国家主权;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与和平外交理念;促进中外国家间的友好交往;‎ 消极:加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正常的经贸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倭寇和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松弛,明王朝派了郑和下西洋”得出被动性、防御性;海禁政策时开时禁;从材料“明王朝派了郑和下西洋……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带有政治色彩的远航而不是进行商品贸易”得出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从材料“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可知远洋航行注重平等精神;国家缺乏海洋主权意识。‎ ‎(2)成因:分析第一问特点形成的原因,联系所学内容从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来分析。主要涉及倭寇入侵等。政府实行海禁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倭寇与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沿海地区部分民众的不法行为;没有实行对外贸易以及郑和下西洋采取的贡赐贸易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专制皇权的强化。影响:回答带来的影响主要从海禁和郑和下西洋的贡赐贸易给明朝政府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主要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积极:有利于打击海外殖民侵犯,维护国家主权;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与和平外交理念;促进中外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消极:加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正常的经贸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