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原通辽铁路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原通辽铁路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史学研究者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65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853人做了研究统计发现,战国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春秋时期。这种变化反映战国时期 A. 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 B. 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C. 贵族阶层退出政治舞台 D. 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战国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春秋时期”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故选A;战国时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贵族是官员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平民政治尚未代替贵族政治,贵族阶层并没有退出政治舞台,排除C项; 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A. 君主专制制度正式确立 B.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C. 宗法分封制的逐渐形成 D.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示和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D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排除A项;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并不是在这一时期,排除B项; 宗法分封制的逐渐形成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要掌握实物史料的作用和西周时期的政治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和信息的解读与分析。 3.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唐代内廷官变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 A. 推动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 B. 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D. 确保了君权与相权的和谐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这一做法加强了君权,与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无关,故A项错误;唐代这一做法发挥了大臣的议事职能,与官僚内部矛盾尖锐无关,故B项错误;唐代这一做法加强了君权,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D答案说法过于绝对,它发挥了大臣的议事职能,只能说是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所以D选项错误。 4.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 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 B.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逐渐增加 D. 提升了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从材料“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可以看出北宋出现了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南北分卷制度的出现“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可知这正是对文化中心南移的回应,故B正确;北宋南北分卷制度不能导致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只是维持南北取士人数的均衡,故C项排除;根据材料“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可知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并不是为了提升了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由于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 故D项排除。 5.西汉武帝中期规定,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刺史均不用本州人。这种籍贯回避制度 A. 利于解决王国割据问题 B. 旨在避免地方势力坐大 C. 能够避免官员结党营私 D. 逐渐发展为汉代选官主要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籍贯回避制度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地方官,B项正确;籍贯回避制度指的是地方官,与王国问题无关,A项排除。一定程度解决官员腐败问题,但“能够避免”绝对化,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汉代选官主流方式是察举制,D项排除。 6.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根据题意可知,钱穆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主要是由于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而不是经济原因,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般是秉承中央意志,并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故排除B项;题意主要体现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背景和原因,没有体现其影响,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故采用分区域选拔的制度,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故选C。 7.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 A. 丞相权力逐渐加强 B.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 丞相能够有效的制约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可以看出,宰相对皇帝的命令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不是相权加强的表现,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书要宰相签字,所以宰相有一定的制约皇权的作用,故C项正确;丞相能够有效的制约皇权表述错误,排除D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解答本题需结合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来分析即可。 8. 内藤湖南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他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毕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 B. 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C. 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D. 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CD都是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正确叙述,B叙述不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宋代设有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故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9.宋人自称“立国在乎台谏”“乃生民休戚之所归,国家治乱之所系焉”。宋代台谏官“无所言,而人君不得不闻,有司不得不行者,莫先于台谏”。以至台谏系统的地位在宋代达到“百职之中,其任最重”的程度。这说明 A. 宋代高度重视监察制度建设 B. 台谏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C. 台谏属于中央政府决策机构 D. 台谏相对于君权具有独立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台谏系统”在宋代是“百职之中其任最重”可知,在宋代比较重视监察制度的建设故A项正确;谏官制度对于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不能完全制约皇权故B项错误;台谏不属于中央政府的决策机构,而是监察机构,故C项错误;在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之下台谏对于君权是不具有独立性的它的存在与否取决于皇权,故D项错误。 10.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分化相权 B.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C. 元朝通过设置行省削弱相权 D. 宋代设立枢密使来分割丞相的军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立枢密使来分割丞相的军权,故D项正确;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不是分化相权,排除A项;清设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且丞相在明朝时已经废除,B项错误;元朝通过设置行省削弱相权,说法错误,行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而非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C项; 11.《明史·宰辅年表》指出,在明仁宗之后,内阁大学士已经地位尊崇,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内阁职责已等同宰相 B. 明朝政体运作发生变化 C. 君主专制不断地加强 D. 内阁的权力已经失控 【答案】C 【解析】 在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所有中枢机构中的官员的职责都不再等同于宰相,故排除A;题干说到明仁宗之后,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尊崇,并不能说明政体运作发生了变化,根本上来讲,内阁权位的高低完全取决于皇帝,而不能制约皇帝,故排除BD而选C。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就是在考查内阁、君主专制和宰相等概念的准确理解。 12.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其中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秦朝 A. 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 B. 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C. 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 D. 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等十余种”可知,有关经济的法律在秦朝法律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秦朝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关于经济的法律占很大比重,无法体现“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B;秦朝仍然实行重农的政策,C错误;材料信息只是反映秦朝关于经济的法律占很大比重,无法体现“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等十余种”分析解答即可。 13.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A. 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B. 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C.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D. 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目材料并没有提及推动私营工商业发展的具体措施,而材料主要强调工商食官制度固化了当时职业划分,选项和题目材料表达的意思不吻合,故A错误;题目材料主要强调了工商食官制度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材料并没有反映出该制度如何来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题目材料主要是强调了当时的职业被固化下来,材料并没有涉及到重农抑商的问题,选项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根据材料”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世代相习,不得改弦易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在工商食官制度下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选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 14.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A. 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 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C. 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D. 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永佃制下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属于同一人,大小租的形成说明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拥有经营权,而地主有土地所有权、转租者有佃权,故A项正确;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说明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弱化,不是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租和佃权的问题,未涉及赋税征收种类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直接生产者、土地所有者、 佃权所有者”,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三方的关系,需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角度进行判断,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5.下图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A. 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B. 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 C. 明清两朝的兴衰深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 D. 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因此气候是促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深层原因,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选项正确;中央集权的强化是不断上升的趋势,与图片中气候的变迁的曲线图不一致,故A选项错误;寒冷期也不是南北大分裂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明清两朝的兴衰是政治、经济、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故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属于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方法一般是:区分时空范围和阶段、提取各个阶段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归纳,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结论和规律,例如,两宋时期的气候寒冷的数据密集,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即可判断。 16.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 A. 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 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C.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 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由“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当时田庄聚族而居,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一个田庄实际上就是一个坞堡,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地方格局,造成国家分裂,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说法错误,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地主土地私有制;C项说法错误,直接由题干材料分析不出田庄与朝廷分庭抗礼;D项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与题干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田庄体现了宗族的特点,结合宗族的特点进行分析选择。 17.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表明其产品远销世界多地,但不能说明主要面向海外销售,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都表明铜官窑经营者注重营销,产品远销世界多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结合所学可知,该窑为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它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的窑址,故D项错误。 18.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 乾隆四十年(1775) 数量 不超过20万石 30万石 A.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 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在不断增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和当地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有关,当地农民为了养家糊口,必须要购买粮食,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发生重大转变,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在两宋之际就已经转到江南地区,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为什么不断增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经济作物种植扩大,粮食作物种植减少密切相关。 19.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 佛教势力发展动摇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佛寺庄园经济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寺院经济的影响,不是佛教的影响,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需要要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20.1685年,康熙帝颁布《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同时,清政府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对外贸易兴盛。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稳健增值。这反映了 A. 康熙帝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官商勾结导致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 C. 清朝部分政府机构开始近代化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康熙有限度的开放通商,导致一些官员也投入到商业活动中来,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D正确;A“全面放弃”说法不正确;B与材料无关;材料只是涉及允许海外贸易,与近代化无关,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清对外政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1684年年,康熙帝颁布《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1685年,清政府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对外贸易兴盛。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稳健增值。”的理解和掌握。 21.“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 B. 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 C. 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 D. 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可以得出,开封商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开封是宋代的都城,其政治功能也较强,故A 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故B项排除;由材料描述可以得出宋代商业发展打破了坊市界线,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材料得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商品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以此作答即可。 22.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 商业发展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 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D. 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 【答案】B 【解析】 【详解】徽商不把资金投入市场扩大再经营,而是“大兴土木”,修豪宅,显然不利于资本扩大再生产,压抑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B;封建专制统治直到建国之后土地改革才得以消灭,排除A;C是从社会风气角度阐述,题干主要从经济角度设问,排除;材料主要涉及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宋朝的黄金时代”标题下写道:宋朝时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 地域性的商帮活跃 C. 生产领域出现手工工场 D.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答案为D项。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独立经营的商人,排除A项;地域性的商帮活跃和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均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C项。 24.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推动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B. 商品经济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大范围出现 D. 官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推动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无法体现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并没有涉及到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25.《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 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 B. 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 C. 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 D. 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 【答案】C 【解析】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等强调的是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足以证明国君不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全面”解释春秋各流派的主张,也未高度赞扬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所以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26.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见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是 A. 鉴古讽今,怀念上古之风 B. 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 针砭时弊,提供王者之道 D. 维护周礼,力图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知孔子推行《春秋》之义的目的是维护周礼,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D项正确;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并非就是怀念上古之风,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强调:以政为德,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阶梯的关键是需要了解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维护周礼,力图恢复西周的统治秩序。 27.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 霾是灾难的象征 B. 君权神授 C. 天人感应 D. 自然规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在中国古代“霾”不仅仅是自然灾难的象征,而是给世人的警示,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材料不是在强调皇帝权力来源的权威性,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他实际上是在劝解皇帝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实行仁政,故B项错误;根据“‘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他将“天”与“人事”结合,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提出这一理论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可知,“霾”不是自然规律,而是与“人事”相结合,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28. 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 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 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 C. 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D. 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主流其实还是因为她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现实需要,是由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国情所决定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仁与礼也不会推动国家的统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和成为主流思想也没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也并未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主流是由大一统的国情所决定的。 29.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一观点 A. 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 继承了汉以前传统文化的精髓 C. 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 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体现上天设立君主的意志与原始宗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天立君主,是为了老百姓,因此君主实行德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上天就会奖赏君主,如果君主对百姓实行暴政,上天就会惩罚,这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君主要服务于民,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君主要实行德政,是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滥用,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特点 30. 汉明帝提倡佛法。郎中蔡情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燃灯拜佛,明帝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由宫廷传至民间。由此可以推知汉代 A. 佛教思想居于正统地位 B. 佛教信仰已为百姓接受 C. 佛教传播影响百姓生活 D. 民俗多与宗教信仰相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汉代居正统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皇帝提倡佛法,不能表明汉代百姓信仰佛教,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元宵灯节来源于佛教,可知佛教思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元宵灯节一个民俗,不能表明民俗大多与宗教有关,故D项错误。 31. 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开始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 专制统治的加强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科考制度的影响 D. 思想控制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制统治的强化主要影响政治权力,不是导致妇女注重贞洁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繁荣会促使社会拜金逐利之风,冲击传统道德观念,不会导致贞洁妇女数量增加,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主要影响的是士人的价值取向,与妇女关联不大,故C错误;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成为官府哲学,明初成为统治思想。从图中可见,贞洁妇女在宋代之后增长迅速,与该时期思想控制加强相适应,故本题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思想控制加强 32.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 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 明清儒学彻底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与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这样背景下出现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AC两项都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表述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D项表述错误。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33、34、35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会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行政监督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与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的不同。 【答案】(1)特点:进行对口监察,相对独立;轻证据,威慑力强;机构众多,依靠皇权。 影响:有利于肃清吏治,巩固统治,但容易导致监督权畸形壮大,影响行政。 (2)说明:政治体制差异,中国是君主专制,而美国则是民主代议制;经济科技差异,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而美国则进入工业文明;民众文化差异,古代中国民众文化素质低,而美国民众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可知明朝行政监督进行对口监督,相对独立,虽然轻视证据,但威慑力强;而机构众多,依靠皇权行使权力。影响:依据材料“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结合明朝社会政治情况可知明朝行政监督有利于肃清吏治,巩固统治,但容易导致监督权畸形壮大,影响行政。 (2)说明:依据以上问题的作答可知从中美两国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分析作答中国古代与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的不同。如经济方面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而美国则进入工业文明;政治方面中国是君主专制,而美国则是民主代议制;文化方面古代中国民众文化素质低,美国民众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等。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 战国 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 秦 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任 西汉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 魏晋 三国时期,移民开始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又增加了 明 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清 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了商业中心 ——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范例: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 秦和西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魏晋时期民众自发移民,官府因势利导,都拓展了行政区域,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对于政权的巩固、边防力量的加强有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移民广泛分布,政府实行屯田等经济手段鼓励农业、商业贸易的发展,改变了边远地区的经济面貌,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边疆安宁。 综上,移民活动,尤其是内地至边疆的移民,扩大了疆域,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地区经济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移民对于边疆开发的作用。解答此类开放型试题&除了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提取以外,还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本题首先依据材料表格提取中国古代移民对于边疆开发的作用的信息,说明可依据表格中信息分别从秦汉、魏晋和明清时期对于边疆开发的措施来分析论证即可。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摘编自《管子》 材料二 在“治生”思想影响下,明清时期一度出现“弃儒从商”的现象。明朝万历年间的湖广官员冯应京提出:“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也。”“(商贾)阜财通商,所以税国饷而利民用,行商坐贾,治生之道最重也。”黄宗羲认为“今夫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子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答案】(1)主张:城市布局因地制宜,不必方正、横平竖直;城市功能分区;农本思想。 背景:礼制等级思想破坏;铁器牛耕推广,农业与商业发展;各国变法图强。 (2)主张:重视民生:通商利于国计民生。工商皆本思想:士农工商地位平等,手工业可以丰富商品,商业便于货物流通。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一“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淮绳"“不可使杂处.....处士必于闲燕.....处商必就市井”..人之守在栗”等信息概括回答。背景:根据管子生活的时代,从礼乐制度的崩坏、农业商业的发展、各国的改革等方面回答。 (2) 主张:根据材料二“士农工商...皆治生之事也”“(商贾)阜财通商,所以税国饷而利民用......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概括回答重视民生的思想。 再根据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结合所学从顺应社会趋势,有利于提高商业地位等角度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