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北京101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读下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汉武帝时①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B. ②是隋朝大运河中心,也是政治中心 C. 元朝时③瓷窑众多,成为著名的瓷都 D. 清政府在④处特许商行专营对外贸易 【答案】D 【解析】从地图中可以看出,①应该是在中国今天河南境内,而汉武帝时期海上陆地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今天陕西的西安,故A项错误;②是指扬州,它是隋唐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只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不是政治中心,故B项错误;③是重庆,中国古代著名的瓷都是指景德镇.在今天江西省,故C项错误;④是指广州,清朝在这里设立广州十三行专门负责对外贸易,故D项正确。 2.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 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元代的行省制。汉中本属于巴蜀故地,但被划入西安文化圈,说明区域文化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故排除A项;经过几百年发展,汉中地区的西北关中氛围更加明显,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区域内的文化趋同,而非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推行,故排除C项; 题意没有反映行省制度对元朝统治的作用,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可知,通过行省制的设立,原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有了明显的西北关中氛围,说明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选B。 3.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B 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 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 C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 D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冲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遗址中出土牛骨但没有铁犁,故不一定是铁犁牛耕的证据,故A选项错误;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说明官营手工业者的人身限制很强,体现了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限制,故B选项正确;宋朝朝廷赋税主要来源不是棉纺织业,而且黄道婆是元朝人物,故C选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D选项错误。故选B。 4. 下列中国古代主要行政区划的示意图,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④③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从县的地位高于郡可知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①出现于秦朝,②出现于汉朝初期,④出现于元朝,故选C。 5.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6. 清朝名臣张廷玉居官五十年,兢兢业业、廉洁奉公,深受器重,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在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期间,他可以 A. 监察地方各级官员 B. 协助皇帝上传下达 C. 独立处理军国大事 D. 直接掌管中央六部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故B项正确,C项错误;军机处没有监察职能,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能直接掌管中央六部,故D项错误。 7. 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 “‘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A. 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 B. 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 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 “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 【答案】B 【解析】乾隆意为,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同于俄罗斯,不能称西藏使者为“夷使”,故B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没有涉及中俄争端,排除C;乾隆只是说西藏使者不能称为“夷使”,不能说明乾隆皇帝“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排除D。 8. 中国古代某位皇帝下诏书说:“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务,大权一归朝廷,立法至为详善。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 与材料相符的史实是 A.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B. 宋太祖设参知政事,罢黜宰相 C. 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D.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 【答案】C 【解析】秦始皇始创“三公九卿”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代实行集体的宰相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朝内阁被废除后朱棣设立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对皇权没有约束力,所以中央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终结。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掌握宰相的行政权,不是财权。 9.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解析】材料叙述的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10. 明代御瓷的烧造,即以全部官搭民烧制,也只占民窑生产能力的0. 8%;在丝织业中,民间机户至少是官局工匠的3倍;在冶铸业中,即使朝廷铸币,也仰仗民铜。该材料体现了 A.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 B. 海禁政策造成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C.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改变 D. 私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 【答案】A 【解析】民间机户至少是官局工匠的3倍说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 11. 明代冯梦龙和凌蒙初在“三言”、“二拍”中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也不再是为富不仁的不义之徒,而是表现出了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是一群有道德、重情重义的商人形象。这反映出 A. 文学叙事方式出现创新 B. 文学创作摆脱了理学的束缚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 商品经济繁荣引起观念变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明代商人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正面,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对商人的认可,即商品经济繁荣引起观念变化,故A项正确。 12. 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体现了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 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C. 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 D. 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来看,种植棉花获利大,因而农户开始大范围种植棉花,这反映在农业生产领域商品化趋势强化。故答案为B项。A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政策,没有废除,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种植棉花的农户逐渐增多,并不能反映出小农经济衰败,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排除。 13. “一笔墨当随时代” 。下列选项中,画面融合诗、书、画和印等元素,寄托知识分子思想追求的是 A. 彩陶画 B. 宫廷画 C. 风俗画 D. 文人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人画融合了诗、书、画和印等元素,通过对身边事物的描绘,抒发文人内心的思想追求,D正确。彩陶画出现在原始社会,与材料所涉及的要素无关,A错误。宫廷画的主题是宫廷事物,与文人关系不大,B错误。风俗画是对市民生活的描绘,不涉及文人内心感受,C错误。 14.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实学更关注的是实际问题,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等级,故A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为反传统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并未迎合统治者,故B选项错误;融合佛道思想为宋明理学,并非明清反传统思想家思想,故C选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家通经致用,曾国藩等人建立近代工业,摒弃空谈,是经世致用的体现,符合时代要求,故D选项任确。 15.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贫富不均 B. 莠民作乱 C. 民性懦弱 D. 吏治败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官员无能、吏治败坏。故答案为D。ABC排除。 16.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17.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可知,清朝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接受国际惯例,从思想上开始平等对待其他国家,故C项正确。半殖民地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故A项错误。天朝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摒弃,用词太绝对,故B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8. 近代中国被迫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下图中通商口岸依据开放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图3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天津,是1860年《北京条约》的内容;②为南京,是1858年《天津条约》的内容;③为重庆,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④为广州,是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故正确顺序是④②①③,排除ACD,所以选B。 19. 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国旗图案黄地蓝镶边,上绣黄龙,因此也被称作黄龙旗。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 A. 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 关注外交方面与国际接轨 C. 获得完整主权国家的地位 D. 开始融入全球性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的近代化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错误,此时清政府已经开始学习西方,且材料中体现不了“天朝上国”。C和D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已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已经开始融入全球性世界市场。而B正确,因为国旗反映的是国家的对外形象,这与外交相关,故本题选B。 20.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的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融汇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下列事件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义和团运动 ④洋务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的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中西文化交冲融汇”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向西方学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资政新篇》,符合题意;②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符合题意;③盲目排除,不符合题意,排除;④是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21. 太平天国运动中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个治国方案,在此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A.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B. 签署《天津条约》 C.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 D. 清朝军队攻陷天京 【答案】B 【解析】 22. 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中体现抗灾——救济意愿的是 A. 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 B. 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蠶(蚕)绩缝衣裳. 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猪),无失其时 C.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 D. 兴医院以济疾苦……立医师,必考取数场然後(后)聘用,不受谢金,公义者司其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要求必须能体现出“抗灾、救济意愿”和结合选项分析,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体现了抗灾的意愿;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体现了救济的意愿;故C项正确。A项强调兵农合一,与“抗灾——救济”无关,排除。B项体现的小农经济的情况,与“抗灾——救济”无关,排除。D项强调学习西方医学制度,与“抗灾——救济”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3.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长江中下游示意图 A. 在④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在②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 C. 在①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用企业 D. 在③开办了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答案】B 【解析】中国最早的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上海地区,排除A项;中国第一家近代军用企业在安庆,排除C项;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在河北,排除D项;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是《资政新篇》,是在南京发布的,故B的说法正确。 24. 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 ①②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文史综合解题)。中国近代以来对西方的认识逐步加深,其中题目材料就认识到西方之所以强大,不只应采用近代科学技术,也应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①错误,句读应该是在“末”后,“本末”是一个词;③错误,句读应该是在“用”后;⑥错误,句读应该是在末“用”后,“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表明中国只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改变政治制度;故选B项。 25.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 26.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保其身体”“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可知,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 27. 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奕 D. 左宗棠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此人的关键信息有“文弱书生”“统帅湘军”,让自己的湘军最终成为政府的支柱,还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结合所学知识,曾国藩书生出身,最后编练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其湘军也成为清后期维护清朝统治的支柱,其本人也成为晚清中兴的第一名臣,其攻陷安庆时就设置安庆机械所,在与太平军交战中早就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之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较早的代表,可称为“洋务派之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8. 1867年,总理衙门指出,华商投资外轮企业或自买、租赁轮船交洋商代理,“将来必为洋人所挟持,自不如显为告谕,任从买卖。则其权尚可归华商自主”。同年,清政府允许华商购买新式船只,从事国内各口岸及涉外航运贸易。这一政策 A. 强化官府对民间商业的控制 B. 表明洋务派投资开办民用工业 C. 放宽对民间兴办工厂的限制 D. 抵制西方列强对航运业的垄断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允许华商经营航运业,该政策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D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政府允许华商经营航运业,与强化官府对民间商业的控制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洋务派投资开办民用工业,而是强调清政府允许华商经营航运业,排除B。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兴办工厂的限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29. 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A. 总理衙门 B. 同文馆 C. 军机处 D. 外务部 【答案】A 【解析】本题关键就是找到关键词。首先就是外交事务,另外就是现代化项目。外交事务就排出了同文馆;现代化项目就排出了外务部。因为时间是晚晴,所以排除了军机处。因此本题选择总理衙门,A选项。 30. 1877年,清政府派遣学生赴格林威治大学留学的考试科目为:“……四曰铁甲穿弹;五曰炮垒;六曰汽机;七曰船身浮率定力;八曰风候海流;九曰海岛测绘。”据此判断其目的是 A. 学习航海技术 B. 增强海防力量 C. 发展军事工业 D. 创办民用工业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877年”“……四曰铁甲穿弹;五曰炮垒;六曰汽机;七曰船身浮率定力;八曰风候海流;九曰海岛测绘。”可以看出,19世纪70年代,为了增强海防力量,建立海军,才派遣留学生学习这些科目,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材料中的内容与发展近代工业无关,故CD项排除。 31. 观察《晚清时期出口货物》简表 年 份 茶(担) 丝(担) 棉花(担) 豆(吨) 1871~1873 1022159 37529 8486 57560 1881~1883 1238145 39345 17473 84760 1891~1893 1055064 59945 290417 760522 上表反映出 A. 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洋商垄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C. 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步发展 【答案】C 【解析】表格显示1871年以后,中国的茶、丝以及棉花和豆的出口量逐渐上升,说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C正确;中国当时依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错误;表格没有凸显洋人垄断中国出口贸易,B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不符合表格史实,D错误。 32. 中国近代某企业在开办初期,以运输漕粮为主,不揽客货,不与洋商争利。后来企业改组,吸纳大量民间资本,使得业务兴隆,盈利上升,发挥了与洋人争利的作用。该企业应该是 A. 轮船招商局 B. 天津机器制造局 C. 福州船政局 D. 江南制造总局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企业由初期的服务于官府到后期吸纳大量民间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发挥了于洋人争利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特点,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工业。 33. 晚清官员卞宝第认为,“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当成用于种茶的山地),置耕织为缓图。”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 外商操纵市场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C. 洋商收购茶叶引起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D. 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瓦解 【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为,武夷山北苑等地,一向有著名的茶的名声……其实是开始于各国与中国通商之后,洋船聚集,商人、农民一旦沾上贩茶的好处,便争相效仿,满山遍野都种上茶树,越种越多……把良田也改成种茶的山地,把耕种、织布推延耽误。A项,应是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操纵”,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基本瓦解”错误,中国大部分地区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排除。材料说明,因为与外通商,洋商对茶叶需求较大,农民种茶可以获得比耕种庄稼更多的收益,于是纷纷改耕地为茶山,农业生产结构由以粮食为主转变为以茶为主,C正确。 34.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作者实际上 A. 赞扬商办企业取得的成就 B. 肯定商界企业主的积极性 C. 否定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 D. 主张政府加强对企业控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和材料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题干内容的解读,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创自商人尽商股”,可知是官督商办,结果导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这种现象,可知材料是对该经营模式的否定,正确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35.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36.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 49 6. 26 24. 25 1900 62. 99 11. 20 25. 81 1905 55. 71 14. 04 30. 25 1910 50. 89 16. 14 32. 97 1914 48. 31 20. 39 31. 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国际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 37. 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本题关键就是“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中国近代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因此选择D选项。 38. 《马关条约》签订后,英国《泰晤士报》认为:辽东半岛的割让无损于英国的利益,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进。以下“协议”可以被英国援引以“增进利益”的有 ①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②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③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进”是指英国以利益均沾原则为借口,分享《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故①②错误,排除ABD。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和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内容,均可被英国分享,故③④正确,所以选C。 39. 赞美诗泛指对人物、事物赞美颂扬的诗歌。下列诗句中,赞誉张謇的是 A. 谪放边疆心不死,忧国为民境情豪 B. 工商科技入正堂,资政新篇洞见新 C.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D. 创办实业为救国,天地大生见精神 【答案】D 【解析】A项反映的是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仍然忧国忧民,故A项错误;B项反映出洪仁玕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故B项错误;C项涉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张謇实业救国的思想,故D项正确 40. “时代词汇”是记录社会前行的路标。“自强、自立、自存、自治、竞存、适存、进化、进步等,有些人的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竞存、演存、演生”等词汇。这批新词汇开始广为流行的时代最有可能是 A. 太平天国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维新变法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时期,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西方进化论思想进行变法,出现适之、竟存、演存、演生等词汇,C正确;A、B和D时期没有出现类似词汇,排除。 41. 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任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 C. 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D.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 【答案】C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故A错误。“张裕酿酒公司”为民营工业,其发展的有利因素应该是洋务运动的“求富”口号,而非“自强”,故B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故C正确。一战始于1914年,时间不符,故D错误。 42. 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上书要求设立制度局,“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草定章程”,然后交由有关部门实行。这一要求遭到群臣反对,有军机大臣扬言:“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此事最终不了了之。这反映了 A. 维新变法运动顺利发展 B.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反对 C. 军机处权力被彻底废除 D. 机构重叠加剧财政负担 【答案】B 【解析】材料“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反映了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反对,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维新变法运动顺利发展,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军机处权力被彻底废除,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机构重叠加剧财政负担,故D错误。故选B。 43. 梁启超说:“欲救中国……非择一举国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以下历史文献能够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新学伪经考》②《孔子改制考》③《变法通议》④《应诏统筹全局折》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即借助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托古改制,符合这一要求的是是《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符合题意的是A项,③④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BCD项。 44. 近代以来,很多人利用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学报》在其创刊序例中写道“痛迂谬者之误我国家,恶狂恣者之畔我圣道……吾闻古之为国者,必定国是。六书之义,是者,正也。”以上材料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是 A. 天朝上国 B. 中学为体 C. 经世致用 D. 维新变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吾闻古之为国者,必定国是。六书之义,是者,正也”体现了对中学的认可,材料没有涉及天朝上国,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洋务派的观点,没有涉及经世致用和维新思想,故C.D项错误。 45. 清制,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可向皇帝上奏折。1898年9月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士民有上书言事者,著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该上谕反映出 A. 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 变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C. 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 D. 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B 【解析】A、材料并不是君主加强专制的措施,而是允许人民有一定的上书权力;B、材料反映的时间是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的诏书,其主要的目的是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变法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6. 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A.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B. 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 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 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答案】C 【解析】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故A项错误;B项“完全”一词说法太绝对,错误,故排除B;回忆录和历史档案都是由人所写,含有个人的主观色彩,所以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故C项正确;回忆录和历史档案都有一定价值,无法判断谁高谁低,故D项错误。 47.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48. 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中世纪”指近代以前的历史阶段)。以下条款为义和团设想的对外和约,其中体现“回到中世纪”的条款包括 ①“各国应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②“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③“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④“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⑤“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⑤ 【答案】D 【解析】义和团运动“回到中世纪”是指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局限性,“各国应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不符合题意,故①错误;“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体现了对外国人的排斥,故②正确;“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也体现了对外国人的歧视与排斥,故③正确;“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体现了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故④错误;“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体现了对近代文明的盲目排斥,故⑤正确。故②③⑤组合正确,故选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49.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22分) 下图为清代茶叶外销路线图 材料一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1500余年历史。……到元、明以后,中国茶又经南亚地区传到西方的欧美国家。海上“茶叶之路”由此形成。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茶叶成为十八世纪直至十九世纪后期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当时为了尽快将茶叶运到西欧,专门使用飞剪船,飞剪船是传统木质帆船的最后一次飞跃,……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销区遍五洲。“海上茶叶之路”前后繁荣300年。 (1)根据地图和材料一,概括中国茶叶外销贸易的特点。(8分)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洋商纷纷在广州等地设行抢购茶叶,茶叶贸易急剧繁荣。1842-1886年是历史上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黄金期。嗣后每况愈下,走向衰落。当欧美各地的茶叶消费能力一日千里的时候,中国茶叶产业本身的陋习逐步暴露出来。长期以来,见茶叶出口利好的朝廷,都会对茶叶出口施加重税。19世纪后期,由于出口量的剧增,中国茶商们被迫拿出了各种办法,赚取利润。手段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以次充好,偷斤少两。这让中国产业的品质与口碑,开始在欧美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严重下滑。19世纪70年代,由英国人从福建移植到印度的红茶打破了中国人对国际茶叶市场上的垄断。19世纪末,印度已实现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机器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了茶园的扩张。因为进口中国茶需要缴纳35%的关税,而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所以印度茶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到了1888年,产量高达8,600万磅,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完全超过了中国。随着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出口日益增长,中国茶叶开始失去国际市场。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海上茶叶之路”逐渐冷落的原因。(8分)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 年 代 内 销 外 销 1840年以前 86% 14% 1894年 48% 52% 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 ——依据杜恂诚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评述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6分) 【答案】(1)评分标准:茶叶贸易历史悠久(2分)。茶叶之路分陆上(1分)、海上(1分)两条。有专门的运输工具飞剪船(2分)。茶叶外销贸易是中国出口的主力(2分)。 (2)内因:政府重税盘剥,不良茶商以次充好,不使用机器和先进管理;不利的国际环境(4分) 外因:英国对茶叶的工业化生产改进,国家免税支持,有利的国际形势等(4分,言之成理即可) (3)状况:外商大量收购生丝,生丝出口量增加;(1分)生丝生产行业中出现近代生产方式。(1分) 评价:生丝生产日趋商品化;(1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分)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近代化。(1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图片内容和“茶叶成为十八世纪直至十九世纪后期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茶叶外销贸易形成了两条茶叶之路,一条是路上茶叶之路达到俄国,一条是海上茶叶之路到达西欧,并由专门的海上运输工具—飞剪船。到鸦片战争以前,茶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2)根据“以次充好,偷斤少两。这让中国产业的品质与口碑,开始在欧美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严重下滑”、“机器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了茶园的扩张”、“进口中国茶需要缴纳35%的关税,而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随着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出口日益增长,中国茶叶开始失去国际市场”可知中国“海上茶叶之路”逐渐冷落原因主要是中国茶叶口碑的下降,没能采用机器生产迎合世界发展潮流,国家政策不利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以及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的崛起等。 (3)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进行评述。题目要求“述评”,所以答案要考虑有述有评,也就是首先要回答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的基本状况,然后在对之进行评价。具体来说,状况:由材料三中的生丝外销比例从1840年之前的14%增长为1894年的52%可以得出晚清外商大量收购生丝,生丝出口量增加;由“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茧贩”或者“茧行”“丝号”等包买商和“缫丝厂”,这可以说明生丝生产和销售行业中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50. 中外联系加强。(30分) 材料一 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涉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䜣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 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1)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5分) 材料二 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2)依据材料二,概括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7分) 材料三 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时人认为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是“用夷变夏”。洋务派“中体西用”可以追溯到“师夷长技”。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思想来纠正和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9分) 材料四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连地广矣,在南则与法之越南、英之缅甸交界,在西则与印度比邻,在东北、西北由东三省、内外蒙古迤逦而至新疆,以在与俄接壤,皆强邻也。”故强调加强边防之重要。另一位洋务家王韬提出对新疆地区移民实边,“以固我边陲。”他还在《言战》中提出“中国海疆,南北逶迤万有余里”,宜加强驻军,重视对海疆的防护。又在《宜索归澳门议》中提出,“首宜索还澳门一隅,归我管辖,画疆置守,设官治民,建炮台,戍兵卒,以固我边圉,用资屏蔽。” ——摘编自邹逸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 (4)依据材料四,概括王韬、郑观应关于边疆问题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产生的背景及影响。(9分) 【答案】(1)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国家观念,加上闭关自守,不知国际惯例,所以没有国旗。(2分) 近代,由于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国际交往的加深,以及洋务派的推动,因而诞生了国旗。(3分) (2)趋势:数量上,越来越多;分布上,由沿海到内地;设立上,由被迫开放到自行开放。(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列强经济侵略;客观上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3分) (3)背景:鸦片战争失败,出现民族危机。(2分。回答“洋务运动”也可得分) 过程:鸦片战争后,主张仿制船炮;(1分)到魏源主张突破“夷夏之防”(或形成“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思想意识)。(1分)洋务运动期间,大量翻译西方科技著作。(1分) 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中国传统的儒学观念;促进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4分。每点2分,回答两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如培养新式人才也可得分) (4)观点:中国面临强邻环伺的局面,主张加强边防(2分);迁移人口,巩固边防;(1分)加强海防建设;(1分)收回澳门,维护国家主权。(1分) 背景:鸦片战争后(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面临民族危机。(2分) 影响:有利于国防的加强及国家主权的维护。(2分) 【解析】 (1)原因:从“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可以看出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国家观念,所以根本不会有国旗的概念。从“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可以看出清朝闭关自守,不知国际惯例,故没有国旗。因素:从“‘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可以得出由于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使得清朝开始有自己的国旗;结合近代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可知,由于国际交往的加深以及洋务派的推动,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产生。 (2)从数量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商口岸数量越来越多;从分布上看,通商口岸由原来的只有沿海已经深入内地;从设立上看,通商口岸是从被迫到主动。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事件,一方面它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列强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它客观上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 (3)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鸦片战争失败、出现民族危机等方面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过程,根据材料“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等信息可从主张仿制船炮,到主张突破夷夏之防,再到翻译西方科技著作等方面归纳作答。第三小问,关于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传统儒学观念、促进近代化等角度思考作答。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B C B B B C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D D D A C B B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B B B B A D A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A C C C A D C D C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C B A B B C D D 49. (1)评分标准:茶叶贸易历史悠久(2分)。茶叶之路分陆上(1分)、海上(1分)两条。有专门的运输工具飞剪船(2分)。茶叶外销贸易是中国出口的主力(2分)。 (2)内因:政府重税盘剥,不良茶商以次充好,不使用机器和先进管理;不利的国际环境(4分) 外因:英国对茶叶的工业化生产改进,国家免税支持,有利的国际形势等(4分,言之成理即可) (3)状况:外商大量收购生丝,生丝出口量增加;(1分)生丝生产行业中出现近代生产方式。(1分) 评价:生丝生产日趋商品化;(1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分)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近代化。(1分) 50. (1)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国家观念,加上闭关自守,不知国际惯例,所以没有国旗。(2分) 近代,由于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国际交往的加深,以及洋务派的推动,因而诞生了国旗。(3分) (2)趋势:数量上,越来越多;分布上,由沿海到内地;设立上,由被迫开放到自行开放。(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列强经济侵略;客观上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3分) (3)背景:鸦片战争失败,出现民族危机。(2分。回答“洋务运动”也可得分) 过程:鸦片战争后,主张仿制船炮;(1分)到魏源主张突破“夷夏之防”(或形成“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思想意识)。(1分)洋务运动期间,大量翻译西方科技著作。(1分) 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中国传统的儒学观念;促进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4分。每点2分,回答两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如培养新式人才也可得分) (4)观点:中国面临强邻环伺的局面,主张加强边防(2分);迁移人口,巩固边防;(1分)加强海防建设;(1分)收回澳门,维护国家主权。(1分) 背景:鸦片战争后(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面临民族危机。(2分) 影响:有利于国防的加强及国家主权的维护。(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