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 ‎1.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 A.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D. 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符合题意。 “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排除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信息的解读,根据信息可以做出选择。‎ ‎2.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具有民主色彩 B. 以血缘为纽带 C. 权力高度集中 D. 神权王权结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 A. 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C. 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D. 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反映了分封制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故A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故D排除。‎ ‎4.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A. 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B. 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C;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B、D与此无关,排除。‎ ‎【点睛】‎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相对于分封制”切入,结合郡县制的特点进行思考。‎ ‎5.如图所示的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分别出现于 A. 秦朝和西汉 B. 西汉和东汉 C. 秦朝和隋唐朝 D. 唐朝和宋朝 ‎【答案】C ‎【解析】‎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朝,三省六部是隋唐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西汉,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西汉东汉均错,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唐朝宋朝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左图是秦朝的三公制度,右图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6.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A. 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科举制选官制度。据此判断选项:A项是世官制,排除;B是西汉时期采取的察举制,排除;C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揭示的就是科举制,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变迁 ‎7. 秦朝时为避“嬴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而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这主要反映的是 A. 专制皇权 B. 重视人才 C. 尊崇自然 D. 宗法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封建君主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实行避讳制度,体现的是皇权至上,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8.自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下图反映了皇帝与宰相关系的演变过程,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加强 B.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削弱 C. 君权逐渐加强 D. 相权逐渐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从题中图片信息得知,宰相从最初的可以和皇帝坐着奏事,到要站着奏事,再到最后的必须跪着奏事。这之间的变化表明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现象,而不是皇权和相权都加强,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而不是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削弱,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皇权的加强,相权的削弱,而不是相权的加强,故D选项错误。‎ ‎9.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便将其封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度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许姓来源于周武王分封许国,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袭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D项错误。‎ ‎10.“(明朝)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于是他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 执行诏令 B. 审核政令 C. 协理奏章 D. 决策军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中可知,朱元璋废丞相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其职责是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故C项正确,BD项不正确;“执行政令”是六部的职责,故A项不正确。‎ ‎【点睛】‎ 首先明确材料中的洪武皇帝,我们可知这是朱元璋,然后材料“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以及“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1.《中国好歌曲》导师周华健连续抢下三位学员后高兴大呼:“连中三元!光宗耀祖!”与这一说法有关的古代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和分封制 B. 察举制和宗法制 C. 九品中正制和分封制 D. 科举制和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光宗耀祖是宗法观念的体现。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变·科举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6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有人称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不少英法思想家都推崇这种制度,科举制对东亚及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家国同构观念 B. 孝敬父母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宗法制的特点是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孝敬父母、中央集权意识和安土重迁理念,排除BCD。‎ ‎13.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军机处一日日程噎噎接折(阅读奏折)要要见面(请皇帝旨)要要述旨(拟皇帝旨意)要要过朱(皇帝过目确定)要要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纵论军务,谋划战策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军机处一日日程”如接折、述旨、过朱和交发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D项正确;军机处虽然涉及军事事务,但没有谋划、决策权,AB两项错误;军机处不是皇帝的书房,职责不是陪读写,C项错误。‎ ‎14.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 A. 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 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C. 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完全依法治国的国家 D. 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A.B.符合所学,排除;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排除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制是核心,所以秦朝本质是人治的国家,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 ‎15.进步思想家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以下有关政体的图示能够反映出秦始皇为“创立一个世界”而努一力的是(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是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度,故选A.;B.是元朝的一省两院制,排除;C.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排除;D.是清朝的军机处,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 ‎16.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监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制度军事为了加强皇权,反映的趋势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答案为A。本题反映皇权强化,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故不是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构,自然不是监察权力的强化,C错误。材料不是针对农民,D错误。‎ ‎17.“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 明朝皇旁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B. 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处理国政 C. 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D. 明代皇帝不信任内阁,自己经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答案】C ‎【解析】‎ 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说明明朝内阁 并没有削弱皇帝的权力,相反成为君主专制强化的工具,因此选C。皇帝与内阁关系并没激化,故A错误;内阁负责处理国家政事,故B错误;皇帝命令内阁处理政事,故D错误。‎ ‎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 A. 推行郡县制 B. 思想上独尊儒术 C. 采用严刑酷法 D. 施行科举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废除贵族政治(即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有力地推动了秦汉“化家成国”,A项正确;秦朝没有独尊儒术,B项不符合题意;采用严刑酷法是仅秦朝的治国理念,不利于国家的稳定,C项错误;科举制实施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D项不符合题意。‎ ‎19.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 以文治国 B. 公平竞争 C. 分科考试 D. 重视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追求的是平等、理性,而科举制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故选B。科举制产生之前,封建统治者即已提倡以文治国,由此可见,以文治国不可能是科举制的本质,排除A;分科考试与重视教育不符合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诉求,故不会是启蒙思想家推崇科举制度的主要原因,排除C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 ‎20.“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元黎民”即是老百姓 ,“得免于战国”意思是避免战争之乱,取得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为秦统一意义但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均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但与材料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21. 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 统治者武力强化中央集权 B.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 政权统治具有更迭频繁特征 D. 神权控制政权色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只是强调了夏商周朝代的更替,统治者以代表上天的意志来使部下听命于他,故而推翻前朝,故体现了王权的神秘色彩,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在“武力”;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错在“控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2. 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制是指 A. 郡县制 B. 郡国并存制 C. 州郡县交错管理 D. 道州县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斑马式的省级组织”即郡国制是指郡县制和封国制(分封制)并同实行的行政区划制度。西汉初年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郡县直接听命于中央,而封国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选B。A与史实不符,C是在东汉;D是在隋唐。‎ 考点:古代地方制度 点评:本部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特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集中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本部分内容特别注重创新性制度的考查,如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重视对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的考查。难度上因以文言文的材料内容出现,因此给考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带来难度。‎ ‎23. 下列哪些属于用分割相权的手段加强皇权的措施 ‎①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设置三司使 ‎③明成祖设置内阁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依据所学,明太祖时,已废除了丞相制度,清沿用明制。故③④错误。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到清的政治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 ‎24.《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 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D. 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遭遇可知,明朝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首辅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信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内阁本身只是一个内侍机构,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明朝宦官的信息;D选项错误,内阁始终不能正式统领六部百司。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降低 C. 相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内阁与军机处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两个机构离皇帝寝宫的远近变化说明了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A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符合题意;B项不是本质上的,不符合题意;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排除。‎ 二、主观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三省体制”的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等信息,概括先秦时期宰相一职的特征;秦朝丞相一职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对比得出“不同”。‎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从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官僚制度、制约皇权等方面概括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从中国历史上君权、相权的斗争方面来分析。君主的权力在不断地加强,丞相的权力逐渐消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丞相;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27.人才选拔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设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节选自百度百科《科举制度·进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科举制以前的原有选官制度是什么?与原有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那些进步性。‎ 材料二 ‎ ‎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8月8日关于科学与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恢复高考制度。通过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决策,使其后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国家3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的改革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来说,没有当年恢复高考,也就没有国家今天的发展成就,因为任何时候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人才培养是最关键的因素。‎ ‎——摘自戴家干《历史的抉择与时代的任务》‎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现代高考制度在人才选拔方式和选拔标准上的相同之处,并概括现代高考制度的影响。‎ ‎【答案】(1)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②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④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2)科举制影响:①选拔了优秀人才;②增强了中国在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③为西方现代文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④影响了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 高考影响:①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②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当代的高考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具有许多进步作用,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甚至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当代高考制度的积极影响包括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等。‎ ‎(1)实行科举制以前的原有选官制度,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得出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进步性,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并联系教材所学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来回答。‎ ‎(2)科举制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高考制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使其后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国家3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的改革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来分析得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