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田家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田家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苏省田家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A. “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 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 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倾向,故可直接排除;六千多年前,我国就已出现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所以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故可排除B;材料反映了随着殷墟大量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成为“信史时代”得以证明,这就填补史书缺载,故此题选C。‎ ‎2. 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候为郡县,不世官。”与此表述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A. 世官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文字“诸侯”、“长伯”、“仲”、“叔”、“季”、“卿大夫”、“士”、“庶子”、“世官”可知涉及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等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不是周朝的政治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 ‎3. 《晋书·卫瓘传》载:“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据此可知 A. 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 B. 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 C. 官制改革使民俗更加淳朴和顺 D. 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卫瓘主张恢复察举制,用以取代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九品中正制,故可排除A;卫瓘认为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和廉,故选B;材料所讲的是选官制度,而不官制,故可排除C;“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这一说法违背史实,故可排除D。‎ ‎4.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 A. 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 政令畅通得到保证 C. 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 极权统治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这一信息可知,丞相被废除了,而不是“丞相权力受限更多”,故可排除A;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央官制的变化,没有涉及“政令畅通得到保证”的问题,故可排除B;依据“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可知,六部地位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故可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了明初废除丞相等中央官制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D。‎ ‎5. 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 B. 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 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 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早期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故排除A;材料主要讲述了洪仁玕建议天王不易决断的事务应采用的方法,而这一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故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洪仁玕对天王的批评,反而体现了对天王权威的维护,故可排除C;依据“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可知洪仁玕的主张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故选D。‎ ‎6. 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的史料价值。下面老照片记录的是1900年法国远征军经过卢沟桥的情景。它反映的历史事件中 A. 英法联军大肆焚毁圆明园 B.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被割让 C. 清朝利用义和团对抗联军 D. 中国逐步开始全民族抗战 ‎【答案】C ‎7.‎ ‎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 A. 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 C. 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D. 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为抗日救亡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主要是军事合作,但不是全方位的合作,故可排除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的,故可排除B;依据“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这一信息可知,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故选C;材料所显示的时间是1937年9月23日,是全面抗战的初期,正面战场是抗战主战场,故可排除D。‎ ‎8. 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A. 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 “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 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 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省、市、县、区、乡都召开的人民代表会议不属于基层民主,故排除A;依据材料中的“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些信息可知,“民主建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推动国国家政权建设,故选B;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统一战线的问题,故可排除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在1954年建立的,故排除D。‎ ‎9. 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A. 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D.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答案】D ‎...........................‎ ‎10. 全面抗战爆发激活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经过这场战争洗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场战争因此成为“中国复兴枢纽”。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基础是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工农武装割据 C. 全民族团结抗战 D. 开展土地革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全民族抗战开始,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抗战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共领导的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干信息不符。‎ ‎11. 图是某会刊第一期的首页。该会议 A. 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 顺利完成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任务 C.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把依法治国写进了《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图片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是1949年9月,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B正确;A是遵义会议;C是1954年一届人大;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1999年。‎ ‎12.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辛丑条约》的签订 B. 在华投资设厂得到允许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故“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京沦陷)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故选A;B项应为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早于题目中的时间段“从1901年到1937年”,故排除;C项中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D项应为1911年辛亥革命的影响。均无法完整的反映题目中的时间段“从1901年到1937年”,故排除。 ‎ ‎13.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答案】D ‎【解析】从“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革命应遵循城市中心论。注意这则材料的时间:1930年,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是人们对革命道路的问题仍有争议,因此本题选A选项。B选项错误,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是正确的,并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C选项错误,当时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已经探索出来;D选项说法错误,俄国的道路是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清楚材料出现的时间,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30年,这个时间中共已经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并未得到党内所有人的支持,明确这一点,本题便容易解答。‎ ‎14. 漫画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时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下面漫画所反映的事件得以成行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 A. 两岸三通的扩大 B. 坚持“九二共识”‎ C. 海协、海基会的沟通 D. 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答案】B ‎【解析】读该漫画可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主席习近平和时任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的会面。该事件得以成行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正确;AC也是推动该事件得以成行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D所述事实上尚未得到台湾领导人的认可。 ‎ ‎15. 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大的区别是 A. 实施群体不同 B. 社会制度不同 C. 主要作用不同 D. 享受权利不同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正确;A、实施群体,C、主要作用,D、享受权利,不是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故选A。‎ 点睛:本题以特别行政区与自治区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两者不同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最主要的区别。‎ 点睛:本题考查对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的认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二者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二者的比较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作答,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同。‎ ‎16. 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美国方面声明,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政府认知中国的立场,即“一个中国”原则 B. 声明推动了双方和解并正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C.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D. 美国政府承认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答案】A ‎【解析】美国政府认知中国的立场,即“一个中国”原则,与材料“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相符,故A项正确;双方正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故B项错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是1978年《建交公报》的内容,故C项错误;美国政府承认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与材料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不符,故D项错误。‎ ‎17. 从梭伦到伯利克里,雅典民主政治逐步发展。下列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从保护贵族利益到保护全体希腊雅典城邦居民的利益 B. 梭伦改革以地域政治代替血缘政治,标志着雅典国家的形成 C. 克里斯提尼改革进一步缓和了雅典公民内部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D. 伯利克里时期,十将军委员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全体希腊雅典城邦居民”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主体范围不符,排除A项;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政治代替血缘政治,排除B项;C项符合提及的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符合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史实,正确;古代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要求学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利改革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在记忆过程中要多加注意,防止出现混淆。‎ ‎18. 康熙皇帝1661至1722年在位,英国国王威廉三世1689至1702年在位。下列关于这两位同时期的君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前者设立军机处,后者设立责任内阁 B. 前者实行君主专制,后者实行君主立宪 C. 前者直接处理国政,后者“统而不治”‎ D. 前者受到丞相牵制,后者受制于议会 ‎【答案】B ‎【解析】清朝康熙皇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在位时,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B正确;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乔治一世设立责任内阁,A错误;1721年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C错误;明朝已经废除丞相,康熙皇帝不会受到丞相牵制,D错误。‎ ‎19. 2017年9月24日,特朗普总统发布第三版移民限制令。但在法令生效前的最后时刻,夏威夷州和马里兰州的联邦地方法官做出裁定,暂时“冻结”新版移民限制令中针对除朝鲜和委内瑞拉之外6国公民入境限制的大部分内容。12月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发布命令,在妥善处理两州诉求的基础上,允许最新版的移民限制令全面生效。由此说明美国 A. 各州拥有较大独立性 B. 联邦法院是国家权力中心 C. 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 D. 总统权力受地方政府限制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夏威夷州和马里兰州的联邦地方法官做出裁定,在全美范围内暂时“冻结”新版移民限制令中针对除朝鲜和委内瑞拉之外6国公民入境限制的大部分内容”这些信息可知,美国地方各州拥有较大独立性,故选A;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突出体现了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的分立与制衡,无所谓的单独的权力中心,也不存在哪一种权力凌驾于另一种权力之上,故可排除BC两项;美国宪法规定地方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并意味着总统权力受地方政府限制,故可排除D。‎ ‎20. 学者杰里·本特利说:“超级大国看起来已经摆出了要进行核对抗的姿态,在这两周的时间里(1962年10月),全世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两周后,苏联政府终于认识到即将到来的核战争的可能性,答应了美国的要求。”导致当时世界局势紧张的直接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 B. 朝鲜战争 C. 越南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美国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做出反应;战争一触即发。史称“古巴导弹危机”,故D正确;A是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BC是冷战格局下的局部战争,均与核对抗无关,故排除。‎ 第Ⅱ卷(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60分。其中第21题14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法治社会的真谛在于: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罗马国家“为了本国公民颁布的法律”; □□□意思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初适用于意大利半岛的各民族,后扩大至罗马地中海的各民族;自然法则是“将自然理性注入人心的道德法”,是一切事物的逻辑和秩序 ‎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总目标,加快建立和完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制度安排,致力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门洪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期的战略布局》‎ 请回答:‎ ‎(1)如果你是材料一的文本编辑,请依次补全所缺文字。‎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美国如何实现“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的?‎ ‎(3)材料三中“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中的“宪法”是哪一年由哪一机构制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其他成就。‎ ‎(4)综观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答案】(1)应补文字:公民法;万民法。‎ ‎(2)实现方式:制定宪法(1787年宪法),确立宪法的最高权威;‎ 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权力加大,各州保留自治权;‎ 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 ‎(答“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也可得。)‎ ‎(3)时间与机构: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 其他成就: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 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认识:法治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关键途径;法治建设必须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 法治的真谛是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 ‎【解析】(1)紧扣材料一信息“是罗马国家‘为了本国公民颁布的法律’”、“初适用于意大利半岛的各民族,后扩大至罗马地中海的各民族”等,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提及的是古代罗马法律,经历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民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万民法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故材料一所缺文字依次是:公民法、万民法。‎ ‎(2)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抓住题干字眼“联邦主义”,即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回忆、再现美国1787年宪法,可知美国建立起了联邦制。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回忆、再现美国1787年宪法,提及的是美国联邦政府权力的分配与运作,把握到“三权分立”即可。关于第三小问,回忆、再现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不难直接把握到答案,即孟德斯鸠。‎ ‎(3)本题涉及到两个小问,总体上比较简单。关于第一小问,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关于第二小问,紧扣题干“新中国初期”时间段,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提及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具体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4)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把握到材料总体立意。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作答:法治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关键途径、法治建设必须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法治的真谛是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等,言之有理即可。‎ ‎22. 英国是世界史上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现代化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到18世纪初,国王手中的特权越来越少,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辉格党人长期把持政权、托利党人退居乡间时期,形成了内阁对议会下院负责的制度,君主“统而不治”的时代渐渐拉开了序幕。但议会下院的这种“中心”地位在事实上是虚假的,因为下院受上院控制,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贵族手中,所以18世纪也被称作是“贵族的世纪”。‎ 材料二在18世纪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英国主要的财产形式,由土地贵族集体掌握政权,因而克服了专制的王权,显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这种贵族政治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越来越不合理了,由此而引发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扩大选举权,增加选民人数。伦敦和北部工业区的大中城市议席席位得以增加。改革法消灭了衰败选邑,贵族操控下院议员选举的影响力减少。1832年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英国从贵族制向民主制迈出第一步。这以后,改革就在不断进行,直至20世纪完全确立现代民主制度。‎ ‎——以上材料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权力机制,指出推动英国进入君主“统而不治”时代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为什么说工业革命导致英国贵族政治越来越不合理?据材料二,归纳1832年议会改革解决的英国议会制度的问题。‎ ‎(3)据材料一、二,说明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功经验。‎ ‎【答案】(1)权力机制:国王和议会共享政治权力。‎ 主要因素:颁布《权利法案》等法律限制王权;政党政治的兴起;责任内阁制的完善。‎ ‎(2)解释:工业革命造就工业财富,工业资本家崛起;新的工人阶级人数众多,没有政治权利。‎ 问题:选举权狭小;议席分布不合理;贵族操控下院议员选举(选举方式腐败)。‎ ‎(3)演变趋势:从君主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权力重心不断下移。‎ 成功经验:和平、渐进;立法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英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从《权利法案》、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政治发展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中可以分析出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权力机制是国王和议会共享政治权力。从材料“《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在辉格党人长期把持政权、托利党人退居乡间时期,形成了内阁对议会下院负责的制度”中可以概括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工人阶级数量的增多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扩大选举权,增加选民人数。伦敦和北部工业区的大中城市议席席位得以增加。改革法消灭了衰败选邑,贵族操控下院议员选举的影响力减少”中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从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1832年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英国从贵族制向民主制迈出第一步。这以后,改革就在不断进行,直至20世纪完全确立现代民主制度”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演变的过程是和平、渐进;立法改革。‎ ‎23. 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之为“人心之争”,即制度认同和选择意义上的竞争和对抗。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是随着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美国开始重新界定其全球责任和世界领袖角色,美国的责任变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也成为那个时代美国精英的普遍信念,并一直主导了冷战时代美国的角色认知。凯南在其著名的《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中称:“有思想的美苏关系观察家没有理由对克里姆林宫向美国社会提出的挑战感到抱怨,相反,他应该对上帝表示一些感谢。上帝通过把这一无情的挑战摆在美国人民面前,已经让这整个国家的安全依赖于他们团结和接受历史明确赋予他们的道德与政治领导责任上。”‎ ‎——摘编自王立新《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内容和作用》‎ 材料二冷战格局对于推动世界体系的重构具有正面的历史作用,主要是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为原殖民地国家和其他受制于西方的落后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正如冷战史学者文安立所言,“美苏干涉主 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则孕育其中。若非冷战,当今的非洲、亚洲甚至拉丁美洲恐怕不会是这个样子”。“华盛顿和莫斯科都需要改造这个世界以证明它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而新兴国家则为它们的竞争提供了场所”。然而,即使在冷战过程中,世界体系的重构仍然按其固有的规律调整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国际政治朝多极化方向的发展。‎ ‎——摘编自余伟民《“冷战”的起源与终结——世界历史的视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责任”定位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格局与世界体系的重构”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变化:由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到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 原因: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苏联的挑战;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一等 世界体系的重构受冷战格局影响,但仍有其固有规律。‎ ‎(1)战后初期,冷战局面出现,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世界格局。‎ ‎(2)冷战格局下,美苏对抗给其他国家发展带来了一定机会,如西欧联合、日本发展等。‎ ‎(3)冷战格局加速殖民体系的瓦解,为新兴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提供了发展空间,如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4)冷战格局虽然影响了世界体系重建,但世界体系的重构仍有其固有的规律。(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 三等 观点片面;‎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 ‎【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变化:依据材料中的“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美国的责任变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可概括出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责任”定位变化为由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到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原因:依据“随着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克里姆林宫向美国社会提出的挑战”可概括出变化的原因有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苏联的挑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也是重要原因。‎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运用知识阐释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审清题目的要求,要求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格局与世界体系的重构”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同量还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其次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把握材料的主旨,认识到世界体系的重构受冷战格局影响,但仍有其固有规律。再次要结合所学知识,找到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努力做到突出观点,说理清楚,层次分明,具体论述可参看答案。‎ ‎9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1分)‎ 一等 世界体系的重构受冷战格局影响,但仍有其固有规律。(2分)‎ ‎(1)战后初期,冷战局面出现,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世界格局。(1分)‎ ‎(2)冷战格局下,美苏对抗给其他国家发展带来了一定机会,如西欧联合、日本发展等。(1分)‎ ‎(3)冷战格局加速殖民体系的瓦解,为新兴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提供了发展空间,如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 ‎(4)冷战格局虽然影响了世界体系重建,但世界体系的重构仍有其固有的规律。(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2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1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1分)‎ 三等 观点片面;(1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24. 拿破仑曾预言:在人类的记忆里,他的文治将比武功更为光辉灿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89年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已被无休止的动荡弄得筋疲力尽,法兰西需要力量。这个时候,雾月政变发生了。拿破仑执政不久,指定四位法律专家负责起草民法。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人的民法典》。该法典处处为资产阶级利益设想,首先关心的是确保其财产所有权。这部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到什么地方,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 ‎——摘编自李宏图《拿破仑帝国》‎ 材料二反法联盟各国都称呼拿破仑为“革命之子”,因为他一如往日排斥波旁皇族。在拿破仑所征服的土地上,他结束了封建制度,终止了教会对人们生活的控制,引进了法典及几丝启蒙运动的光芒。然而,他把嫁妆送给了这些国家以后,随后又送入了他任命的新王。‎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得以上台的有利因素。据材料一,分析《法国人的民法典》颁布的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作为“革命之子”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为称霸欧洲采取的主要军事行动。‎ ‎(3)指出拿破仑后期战争的局限性?‎ ‎【答案】(1)有利因素:社会动荡的法国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拿破仑的军事声望。‎ 历史影响: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制定民法的蓝本。‎ ‎(2)贡献: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行动:与反法同盟作战;远征俄国。‎ ‎(3)后期战争具有与欧洲争霸的性质,也给欧洲和法国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引起人民反抗。‎ ‎【解析】(1)第一小问的有利因素,依据材料一“1789年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已被无休止的动荡弄得筋疲力尽,法兰西需要力量”,结合所学可知,因素是社会动荡的法国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拿破仑的军事声望。第二小问的历史影响,依据材料一“该法典处处为资产阶级利益设想,首先关心的是确保其财产所有权。这部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到什么地方,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可以得出历史影响是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制定民法的蓝本。‎ ‎(2)第一小问的贡献,依据材料二“在拿破仑所征服的土地上,他结束了封建制度,终止了教会对人们生活的控制,引进了法典及几丝启蒙运动的光芒”可以得出贡献是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第二小问的行动,结合拿破仑对外战争史实可知,行动是与反法同盟作战;远征俄国。‎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后期的战争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给被侵略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因此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我们党在大多数工人代表苏维埃中只占少数……要向群众说明: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四月提纲)》(《列宁选集》第二卷)‎ 材料二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列宁对当时俄国革命道路提出了什么策略?‎ ‎(2)据材料二,毛泽东对当时中国革命道路提出了什么策略?有何依据?‎ ‎(3)据材料三,邓小平对当时中国建设道路提出了哪些主张?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1)策略: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2)策略:工农武装割据。‎ 依据: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红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主张:坚持改革开放,要大胆探索和尝试;提出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作用: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4)原则:论从史出(史证意识;基于原始史料);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评价。‎ ‎【解析】(1‎ ‎)根据材料一信息“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等,回忆、再现俄国民主革命进程相关史实,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列宁的“策略”,即主张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2)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结合相关史实,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即“工农武装割据”;第二小问“依据”,紧扣材料二信息“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等,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相关概况展开分析,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中共自身军队(红军)的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涉及到两个小问,总体上比较简单。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把握到以下“主张”: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大胆探索和尝试、提出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第二小问,要注意明确题干“积极作用”要求,围绕“‘南方谈话’是解放人们思想的第二个宣言书、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4)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相关知识,分析、认知,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基本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评价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