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下学期周测试题(二)(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周测试题(二)(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09年3月,中国发表了《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白皮书,揭露旧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野蛮、黑暗的历史真相。而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俄国,人民也处在农奴制的束缚下。对俄国农奴制形成及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开始形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 B. 正式确立于17世纪中期 C. 18世纪以后得到强化 D. 19世纪中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答案】D 【解析】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起义不断,农奴制已经出现了危机,面临崩溃而非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俄国农奴制的确开始形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俄国农奴制是正式确立于17世纪中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8世纪以后俄国农奴制由于彼得一世改革而得到强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 22 - / 22 2. 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约他出来决战。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消除了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这说明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 民族团结 B. 民族平等 C. 民族歧视 D. 民族自决 【答案】C 【解析】材料主旨意在强调北魏统治者是在残害其他族人,是在实行民族歧视政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族团结、 民族平等、民族自决等均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民族政策,所以选项A、B、D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北魏统治者让其他民族自相残杀。 3. 在工业革命大潮直接有力的冲击下,阿里对埃及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造,能体现这一改造措施的是( ) A. 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B. 消灭盗匪 C. 坚决打击马木路克势力 D. 创办第一批近代工厂 【答案】D - 22 - / 22 【解析】工业革命是发展工业,是兴办工厂,所以创办第一批近代工厂是顺应工业革命大潮,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和工业革命大潮无直接的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消灭盗匪也和工业革命大潮无关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坚决打击马木路克势力是为了稳定统治,和题意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工业革命大潮直接有力的冲击而必然兴办工厂。 4. 下图为福建××市木兰陂水利工程。它的修建不仅抵御了海潮,同时灌溉了大片农田。这一成就的取得与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相关( ) A. 青苗法 B. 方田均税法 C. 农田水利法 D. 募役法 【答案】C 【解析】略 5.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A. 实行均田制 B. 推行三长制 C. 整顿吏治 D. 迁都洛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故选A。B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C项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项迁都洛阳为进一步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体现在( ) A. 结束了埃及长期混乱状态 B. 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 22 - / 22 C. 加强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 D. 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阿里改革是在资本主义已经兴起的背景下推行的政治改革,其改革的目的是要维护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改革强化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这与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相违背也正是其局限性的最大体现,答案选C,A B D三项是其积极影响。 考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 点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是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但未能对生产关系和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在阿里统治期间大力压迫剥削民众、统治残暴,民不聊生,起义暴动;不断连续的扩张,使埃及元气大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这就动摇着阿里政权的根基。同时抑制了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 7. “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 A. 打击大商人 B. 增加政府收入 C.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 打击高利贷者 【答案】C - 22 - / 22 .....................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是在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之下进行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 8. 下列关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社会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 B. 新沙皇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 C. 俄国近代化的进程被迫终止 D. 新的思想和新的社会力量不断壮大 【答案】C - 22 - / 22 【解析】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也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也没有因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被迫终止,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沙皇的确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沙皇也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随着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新的思想和新的社会力量的确也在不断壮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9.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向政府交税,因此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的应是战国时期的变法,如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因此选B。 考点:初税亩、“相地而衰征”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 22 - / 22 10. 关于梭伦改革前的情况,亚里士多德这样说“如果他们无力支付地租,他们和他们的孩子都将失去自由”。这不能反映出梭伦改革前( ) A. 平民处境艰难 B. 奴隶处境艰难 C. 债务奴隶制威胁平民自由 D. 为解决这一问题,梭伦颁布“解负令” 【答案】D 11.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古代希腊的著名城邦。下列关于公元前8~前7世纪雅典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公民大会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B. 下层平民的处境十分悲惨 C. 长老会议是国家最高的审判机关 D.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公元前8~前7世纪,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的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元老院。当时下层平民政治上无权,经济贫困,处境悲惨,B项正确;当时是贵族垄断权力,所以元老院是国家最高的审判机关,C项正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公民大会 12. 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 22 - / 22 A. 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 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客栈主人严格贯彻遵守商鞅之法,这实际上说明商鞅之法已经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BC项与故事的主题信息不符,排除;D项明显错误,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故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 13.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 ) ①废除了原来按等级审理的制度②建立了陪审制度③实行公开审判④农民享受同等待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改革,不是维护农民利益的改革,是不会使农民享受同等待遇的,但是的确也废除了原来按等级审理的制度,也建立了陪审制度,同时实行了公开审判,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4.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这段话说明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即( ) - 22 - / 22 A. 俄国农奴制度以奴役人为己任,是不道德的 B. 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C. 农奴制的俄国不能保卫国家安全,危机日益加深 D. 农奴制已成众矢之的,已被判处死刑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无论从社会良心、当代工业发展需要还是从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农奴制都是必须结束的,即材料强调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C只是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只是对题意的重复,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 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 A. 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 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 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答案】B - 22 - / 22 【解析】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足以证明这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而导致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度量衡不统一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吕相自身就是商人足以证明商人并未消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无法经商而是重农抑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 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 A. 封建割据、王权衰微 B. 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 C. 教皇实力强大 D. 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中世纪的欧洲的世界有两个系统,即是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而教权与王权是此消彼涨的关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王权由于封建割据,低于教权,所以教会成为西欧封建势力的代表,统治着欧洲,故排除C项,A项是主要原因;天主教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持,这是宗教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但B项并不是主要原因;D项是天主教会特殊地位的表现,并不是原因。 考点:天主教神权统治确立的原因 点评: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会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的社会地位是和西欧的社会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分不开的。第一,在中世纪时西欧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存在,大多数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强大的王权抗衡天主教会,有利于天主教会地位的形成;第二,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思想还不开放,只能信仰天主教会,广大人民群众把精神寄托在天主教会身上。 17. - 22 - / 22 魏源评价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说:“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其指的主要是: A. 经济、军事改革 B. 建立中央集权 C. 学习西方科技 D. 开创新的赋税制度 【答案】A 【解析】招士通商反映的是经济改革,训练阵法反映的是军事改革,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学习西方科技 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赋税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8. 下列对梭伦改革历史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动摇了贵族的专制统治 B. 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C.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 D. 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答案】D 【解析】伯利克里改革才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的专制统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梭伦改革也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梭伦改革注重财产等级,所以也就使拥有财产的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9. - 22 - / 22 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 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 A. 民主范围的狭隘性 B. 民主决策的随意性 C. 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D. 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在雅典只有本邦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公民权,外邦人、奴隶都没有政治权利。这体现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的一种形式,作为民主权利基石的公民权有着明显的狭隘性。故选A。BD项题干没有体现;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名师点睛】古希腊的民主主要特征: (1)主权在民。由全体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即雅典的国家管理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 (2)轮番而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轮番担任公职,轮番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3)法律至上。雅典民主运作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依据公民大会等机构制定的法律进行运作。雅典严格实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它,直接民主、抽签任官、多数原则、公民意识、权力制约等。 - 22 - / 22 20. 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为欧洲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B. 促进了德意志语言的发展 C. 16世纪末取得合法地位 D. 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答案】C 【解析】16世纪中期而非16世纪末马丁·路德的宗教已经取得了合法地位,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为欧洲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也促进了德意志语言的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与上帝直接对话,起到了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的作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二、非选题:本大题共6题,第21题8分,第22题12分,第23题8分,第24题8分,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共6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 - 22 - / 22 材料一 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 ——张文喜《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但是,此后各地起义仍时有发生。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含着哪几种社会矛盾?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2)材料一、二表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认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 【答案】(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2)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危机严重。根本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北魏统治。 - 22 - / 22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从“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可见,其中存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这些都是封建化的措施,为后来孝文帝改革提供了前提。第(2)问,综合材料一、二可见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尖锐,因此孝文帝之所以改革是因为统治危机所造成的,故其目的是维护统治。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可以分为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统治者要挽救统治危机被迫改革;可能性: 北魏统一北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北魏初期的汉化措施;冯太后掌握实权推行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22.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并且在英国,特别是在苏格兰,创立了有力的共和主义的政党。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材料二 仅仅在研究这些多少是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而且,甚至在基督教的领域中,这种宗教色彩,对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来说,也只表现在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十三世纪起到十七世纪止;同时,这种色彩不能像费尔巴哈所想的那样,用人的心灵和人的宗教需要来解释,而要用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22 - / 22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教和路德教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举例说明。 (3)综上所述说明16、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 【答案】(1)加尔文教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对尼德兰革命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路德教激发了德国的民族意识,促进其民族国家的成长。 (2)一些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带有宗教色彩,如英国的清教改革,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宗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新教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发展壮大,通过有识之士的宗教改革而逐渐形成的。 (3)宗教改革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加尔文教和路德教的作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加尔文教的作用侧重于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侧重于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而路德教的作用侧重于对民族意识、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2)首先应该明白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指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然后可以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伴随着宗教的斗争以及新教也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等史实去证明观点是正确的即可。 (3)综合题目的材料来看16、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解放人们思想,二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勾画了政治蓝图,三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四是促进其民族国家的成长。 - 22 - / 22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 23. 一幕话剧:张三: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受到奖励了! 李四: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探究思考 (1)以上现象与商鞅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这些措施效果如何? 【答案】(1)“为田开阡陌封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争霸战争获胜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老百姓安心务农、买了几亩良田、受到奖励了”等字眼涉及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以及废井田等,所以改革措施也就容易解答了。 (2)这些措施效果就是回答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效果即可,主要突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可以延伸一下回答出对争霸战争以及国家统一的影响即为争霸战争获胜以及后来国家的统一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22 - / 22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试题分析: - 22 - / 22 (1)本问考查的是商鞅与梭伦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紧扣材料一信息“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等,把握到商鞅的“重农抑商”指导思想;紧扣材料二信息“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等,把握到商鞅的“农商并重”指导思想。 (2)本问考查的是对商鞅与梭伦经济政策影响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归纳、概括,以及正确认知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等,不难直接把握到答案。关于第二小问的“理解”,紧扣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逐步消除贵族特权,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维度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概况及认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概况及认识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鲜卑以游牧为主,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遁。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 材料二 请回答: - 22 - / 22 (1)从材料一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 【答案】 (1)鲜卑族是个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依靠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使北魏统一了北方。(2)鲜卑族服饰逐渐汉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结果。(3)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主要强调了鲜卑族的两个特点,一是鲜卑族是个游牧民族,二是鲜卑族军事力量强大,所以提取的信息也就容易回答了。这和北魏的崛起的关系主要突出军事力量的强大为北魏的崛起、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即可。 (2)服饰的变化主要突出汉化即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突出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的政策以及移风易俗的具体改革措施即可。 (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主要从利于民族融合和利于封建化的进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例如,封建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封建化是汉化的结果,这是历史的进步等。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德拉古法典》规定:公民权授予所有有财力准备武装、从军打仗的人。 - 22 - / 22 执政官从拥有不少于10明那自有财产的人中选出。其他低级官职从有能力从军的人员中选出。军队高级官职从拥有不少于100明那财产、缔结了合法婚姻、子女超过10岁的人中选出。最高法庭议事会由贵族组成,监督司法活动和各类官员。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的主人和小奴隶原来可能分别属于哪个阶级?小奴隶的主人是以何种方式使之沦为奴隶的? (2)材料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前7世纪后期,雅典社会整体政治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各是什么? 【答案】(1)阶级:贵族、平民。方式:高利贷、土地兼并、债务奴隶制。(2)阶级利益:贵族阶级。原因:政治权利与财产多少相联系,贵族凭借巨大财产独占一切政治权利。(3)形势: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趋势:改革势在必行。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主人是统治阶层,来源于贵族,而小奴隶属于被统治者,来源于平民,沦为奴隶的方式是很多的,主要突出高利贷、土地兼并、债务奴隶制这三种方式。 (2)材料二中的最高法庭议事会由“贵族”组成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二代表贵族的利益或者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均可,而原因主要突出政治权利直接决定于财产的多少即可,而拥有财产的是奴隶主贵族。 - 22 - / 22 (3)公元前7世纪后期,雅典社会整体政治形势主要突出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尖锐即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即可,而历史发展趋势主要突出必须改革、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之类的答案均可。 - 22 - / 2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