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白城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材料分析题两部分。第Ⅰ卷48分,第II卷52分共100分,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题2分,24,共计48分) 1.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史称“宣王干涉鲁政”。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 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 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 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 2.秦始皇在平定长达九年的长信侯嫪毐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最先废除了分封制 B.亟须进行官制改革 C.郡县制推行的原因 D.君权受到权臣制约 3.下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 中书省(中书令) 门下省(侍中) 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 西台(右相) 东台(左相) 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 紫微省(紫微令) 黄门省(黄门监) 尚书省(左右丞相)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4.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世家子弟入仕致使政局动荡不安 B.举孝廉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察举制逐步催生出社会中的门第 6.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A.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B.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D.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7.梭伦在当选首席执政官后曾说:“在雅典做不过一日的僭主,然后我被剥皮,我的后代被消灭。”此言论反映出当时雅典 A.民主秩序得到拥护 B.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C.特权阶层基本消亡 D.民众仇视统治阶层 8.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 B.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C.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 D.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 9.古罗马法规定,家父是家庭财产的唯一所有人,他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家庭财产,家子取 得的财产不论来源,原则上均归家父所有。然而对于家子之债,家父却不一定有责代偿。这反映出古罗马法 A.注重人伦关系的渗透 B.突出男性成员的法律地位 C.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D.用血缘亲情维护共和体制 10.光荣革命后,落实每三年一度例行化的议会是议会政治斗争的最大目标。1690年,英国托利派议员托马斯·克拉格斯爵士提出建议:“如果你给予(国王)以3年期限的关税收入的话,那么,就能确保议会的存在。”此建议的目的是 A.剥夺国王的行政权 B.运用财政规制追求民主 C.重新分配议会席位 D.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思想 11.约在12世纪初,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这些做法 A.推动了贵族政治发展 B.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 C.反映了英国具有民主传统 D.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 12.在美国制宪过程中,一些州代表说:“我们从来不是独立的州,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州(独立)与它们的支持者在其主权思想中过于沉迷了。”这些代表 A.主张州与联邦分享权力 B.呼吁州权高于联邦权力 C.强调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认识到联邦制的局限性 1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1912年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该修正案规定,确立代表各州的美国参议员必须由民众直接选举。这说明 A.美国各州州权有所下降 B.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现象显著 C.一战推动美国民主进程 D.政治民主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14.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当时法国 A.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B.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C.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共和意识D.学校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15.《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六条规定议会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符腾堡4票;巴登3票;黑森3票;梅格棱堡—许威林2票;布伦瑞克2票。这反映了德意志 A.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B.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D.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1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清政府的特殊国情;当清政府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 ) A.西方挑战清朝统治的合法性 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 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 17.1894年6月18日,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向国务院报告,日本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汉城“肯定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表示“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西尔的报告 A.识破了日本挑起战争的企图 B.力图维持东亚地区的固有均势 C.体现了美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 D.建议美国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 18.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时代, 但只是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是成功。”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反映了他 A.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惋惜 B.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 C.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 D.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忧 19.苏联驻华顾问团的翻译曾这样形容广州的情形:“眼前浮现出无数集会和游行的场面……那是火热的革命时代,群众乐于参加革命运动……广州是能够进行这类活动而不必担心遭到镇压的唯一地方。”材料描述的广州处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0.下图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粮秣兑换券》,图片中有“蒋中正印、周恩来印、中华民国十五年印”等内容,从图片可以推理出的正确信息是 A.武汉南京已被北伐军队攻占 B.黄埔军校粮秣实行统筹供应 C.上海已出现职业化军事学校 D.国共共同掌握政府经济命脉 21.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 D.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2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B.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C.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D.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4.从1948年底至1949 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C.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D.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武宗死后,他既无子嗣,也无亲兄弟,由大学士杨廷和主持,得到孝宗皇后(武宗之母)张太后支持,决定立宪宗(武宗的爷爷)已故的第四子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继位。 1521年朱厚熜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嘉靖元年,这就是在位长达 45 年的明世宗。 朱厚熜即位第五天,便下令礼官集议生父兴献王的祀典和尊称。杨廷和等廷臣主张尊孝宗为皇考,称武宗为皇兄,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因为他们维护孝宗、武宗一系,史称“护礼派”。新进进士张璁等“议礼派”则主张以孝宗为皇伯考,以兴献王为皇考,以武宗为皇兄的主张。张廷和等拒绝受命,并使张璁去南京主事刑部,远离朝廷。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 嘉靖三年(1524 年),大礼仪之争再起,世宗诏张璁入京,形成一个反对杨廷和等执政派官僚的政治集团,并听由杨廷和辞职。杨廷和之子杨慎聚集朝臣 200 多人扶阙哭争,世宗下令逮捕 193 人下狱,其中 17 人被杖死,护礼派受到沉重打击。......嘉靖十七年(1538 年),世宗奉皇考献皇帝为睿宗,供奉于太庙。至此,大礼仪之争以明世宗意愿实现而告结束。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等 材料二 1696 年,玛丽女王病故,威廉三世获嗣无望。王位继承问题很快提上日程。部分托利党人提议将王冠传给詹姆士的儿子弗朗西斯·爱德华,引起辉格党人和其余托利党人的强烈反对。多数议员主张,王位应由玛丽女王之妹安妮继承。1700 年 7 月,安妮 11 岁的儿子夭亡,王位继承问题重新引起极大关注。经过反复讨论,议会于 1701 年 1 月通过《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及其后裔继承。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英两国在王位继承上体现了哪些势力斗争?(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解决王位继承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13 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3年中共党员成分 1938年中共党员成分 图一 图二 根据材料,提取一项图一到图二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明确,史实运用合理,说明充分。)(12分) 选考题:共15分。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请将选择的题目后面的方框涂黑。 27.(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1)根据材料,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7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出现自办银行现象的国际、国内背景。(8分) 28.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黄遵宪是清末“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曾几度出任外交使节,足迹遍及五大洲,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特点和反传统的精神。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以其古朴风格兼具新意境的手法,开创了清末诗歌新方向,被梁启超称为“诗界之哥伦布”。黄遵宪创作《悲平壤》、《哀旅顺》、《台湾行》等诗歌深刻反映甲午战争的全貌:创作《日本杂事诗》介绍日本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政治制度。积极参与康梁维新变法,企图改革腐朽的内政,挽救民族危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积极活动家。 ——摘编自查秀芳《近四十年黄遵宪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遵宪成为“诗界革命”代表人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诗界革命”的影响。(7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ACDCD 6——10 CAAAB 10——15 CCDCC 16——20 DCDAB 21——24 DADC 非选择题 25. 答案:(25分) (1)中国:皇帝与旧阁权集团(或皇帝与护礼派别)、旧阁权集团与新进士大夫(或护礼派与议礼派)、儒家礼教内部。(6分) 英国: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议会与王权、新教与天主教。(6分) (2)中国:加强了君主专制;打击了内阁等旧官僚;新进士大夫崛起;冲击传统礼法;为嘉靖改革提供条件。 (任答四点,每点2分,三点6分,四点7分) 英国:议会主权地位巩固;辉格党和托利党关系得到协调;英国君主立宪制巩固;社会长治久安。(任取三点,每点2分,共6分) 26. 参考答案示例: 信息: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1933年更为多样。(3分) 说明: 1933 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仍,中共领导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大批农民党员,为“工农武装割据”作出了重大贡献。(3分) 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社会各阶层抗战,中共吸纳大批拥护抗日的中小商人、地主、知识分子入党,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分) 20世纪30年代党员成分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调整策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3分) (不作唯一答案,只是参考,信息提炼准确3分,变化前说明3分,变化后说明3分,有总结提升3分)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和对中国的挟持。 (2)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联系更加密切。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西方列强向中国疯狂资本输出;中国思想近代化程度提高(放弃自大心态); 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黄遵宪本人丰富的生活经历,梁启超等知识份子对其诗歌的认可;兼具传统诗歌与新意境的诗歌特点(现实主义的特点);热衷变法、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情怀。 (2)①开创了清末诗歌关注现实的新方向;②借诗歌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和政治理念;③为康梁维新变法服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