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戴江峰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共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排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2. 《左传》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墨子》亦载:“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 问鼎中原 B. 春秋鼎盛 C. 钟鸣鼎食 D. 一言九鼎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鼎”意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春秋鼎盛鼎意为“正当、正在”,故B项错误;钟鸣鼎食中鼎意为“煮东西的器物”,是该字本意,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首先明确材料中“鼎”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然后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3. 秦朝廷尉李斯在一次议政时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实施了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材料“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反映出分封制的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分封制的弊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是中枢机构,排除;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 ‎4.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凡居此官者,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为百代不易之良法”。顾炎武所说的这一“良法”指的是 A. 先秦的分封制 B. 汉代的刺史制 C. 隋唐的科举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官小而权之重”反映出,该官职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刺史制度就符合材料的描述,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排除;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故C项排除。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排除。‎ 点睛:材料“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官小而权之重”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是监察制度。‎ ‎5.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子嗣,汉武帝之孙刘贺波拥立为帝,在位27天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这说明 A. 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 皇族内部斗争激烈 C.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D. 郡国井行弊端凸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海昏侯”隶属豫章“郡”意在强调侯国曾经归郡管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代君主专制是加强而非削弱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皇族内部斗争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弊端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 鸦片战争后,中国上海的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他的英国同行讲:“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些好处。”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要依据是 A. 关税商定条例 B. 领事裁判权 C. 内河航运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D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分享这些好处”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吻合的。‎ ‎7. “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D ‎【解析】在义和团运动曾经攻打过西什库教堂,所以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而非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 甲午中日战争,所以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只有选D 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西什库,义和团战士曾经攻打西什库,所以是义和团运动。‎ ‎8. 1895年广州起义时,革命党人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上述变化反映出 A.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传播 B. 清王朝统治的日趋衰弱 C. 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 D. 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的现象,故A项正确;1915年,清政府已经覆灭,故B项排除;“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现象无法说明“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名师点晴】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以后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稳定的代理人,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抗中迅速下台。‎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作了条件。‎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一时期出现了亚洲解放运动的高潮。‎ ‎9.‎ ‎ 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枣宜会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故B正确。淞沪会战最终失败,故A排除。台儿庄战役,最终失败,故C排除。枣宜会战,最终失败,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 ‎10.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 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 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答案】C ‎【解析】我国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可以表明我国的法制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因此D项正确;法律法规的增多与人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所以A项错误;法律法规越来越多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所以B项错误;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过于绝对化,因此C项错误。‎ ‎11.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1955年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 A. 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B. 号召亚非国家采取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 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D. 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答案】A ‎【解析】材料“1955年一次国际会议……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反映了万隆会议的特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故A正确;当时万隆会议并未提出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B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故C错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1955年一次国际会议……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万隆会议的史实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2. 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ChineseAreComing(即:中国来了)。”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A.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71年……中共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发生在1955年;故排除;B在发生在2001年,故排除;C发生在1972年,故排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故D正确。故选D。‎ ‎13. 如图两张图,从图一发展到图二,反映了中俄(苏)之间 A. 由关系恶化到关系友好 B. 由不平等关系到平等关系 C. 由友好结盟到不结盟 D. 由军事互助到经济合作 ‎【答案】C ‎【解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结盟的表现,不是关系恶化,故A 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也不能说明中苏是不平等关系,故B错误;2017年中苏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体现了中国的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正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也不限于军事互助,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学生紧扣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史实出发,即可排除错误信息,得出正确答案。‎ ‎14. 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既是罗马繁荣的基础,也是罗马衰落的根源 B. 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C. 构成了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D. 维系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罗马的衰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不是罗马法的原因。因此A错误,故选A。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构成了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维系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因此BCD均正确。‎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最容易考的部分还是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的一些基本的精神如陪审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被保护人制度等到现在依然采用。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5.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人)和解,则他本身应遭受同样的伤害”。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 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B. 掺杂一些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C. 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D.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答案】B ‎【解析】材料“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人)和解,则他本身应遭受同样的伤害”反映了原始的同态复仇的特点,说明《十二铜表法》掺杂一些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故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十二铜表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故A 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成文法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保护平民的利益,故D错误。故选B。‎ ‎16. “公民大会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轮流坐庄 C. 君主专制 D. 代议制 ‎【答案】A ‎【解析】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合法的公民均有各种政治权利,明显地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A正确;由材料中“公职人员从……公民中选举产生”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选举而非轮流坐庄,B排除;“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人民主权而非君主专制,C排除;“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而非代议制,D排除。故选A。‎ ‎17. 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材料反映罗马法的基本特点是 A. 保护平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B. 保护私人财产,注重公平原则 C. 注重法律程序,保证司法平等 D. 保护罗马共和国境内所有居民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表明罗马法保护私人财产,而“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又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公平。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能反映罗马法打击贵族特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排除C项;罗马法只保护罗马公民,排除D项。‎ ‎18.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和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但是英国的国王一直保留至今。这表明 A. 国王保留了一定的权力 B. 英国人尊重社会传统 C. 英国政治缺乏民主传统 D. 英国民主政治不彻底 ‎【答案】B ‎【解析】在英国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强调的是君权神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中一系列环节,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来自议会的制约,这体现出了由君权神授被君权民授取代得趋势和英国人比较重视历史传统,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BC项说法错误。‎ ‎19. 在经历马萨诸塞州退伍军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事件美国一位重量级领导人表示“事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这一领导人的主要意图是 A. 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 B. 实行“分权与制衡”‎ C. 打造强有力中央政府 D. 平定当时的农民起义 ‎【答案】C ‎【解析】“事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表明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的软弱,以及改革现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性,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材料“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排除D。‎ ‎20.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种具体措施只能显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治趋势。”最能体现这一“政治趋势”的措施是 A. 废除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B. 普选产生权力机关,公职人员接受选民监督 C. 限制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年薪 D. 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严禁克扣工人工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显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治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普选产生权力机关,公职人员接受选民监督,最能体现这一“政治趋势”,故B项正确;A项是军队,排除;CD项包含在B项之中。‎ ‎21.‎ ‎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对上述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 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 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巴黎公社起义时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即无产阶级不够成熟和强大、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因此A正确;B、C只反映了一个方面,不能不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都不符合材料“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排除。‎ ‎【名师点睛】‎ 把握题目要求“理解最为全面的”,根据材料“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结合所学可知分析解答。‎ ‎22. 看似随心所欲的漫画,通常可以用戏谑的笔法和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下图是一幅关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漫画——《来吧,小鱼!》,山姆大叔召唤小鱼过来的目的有 A. 援助欧洲发展 B. 扶持资本主义 C. 遏制苏联势力 D. 建立北约组织 ‎【答案】C ‎【解析】首先从材料中可以得知,这幅漫画的主题是“马歇尔计划”。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山姆大叔指的是美国,小鱼指的是二战之后的西欧的国家,山姆大叔召唤小鱼过来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势力相对抗,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只是表面现象。D选项与此无直接关系。‎ 点睛:解答图片性的问题关键点有三:一是图片的名称或者标题;二是图片中的文字,这是解决图片问题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三是图片中涉及的内容,这要与所学知识来结合,分析出主要考点,进一步解答。‎ ‎23.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 认清了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认清了制约战争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B.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 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及教训 D. 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训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制约战争力量有了很大发展,认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世界短期内不会发生新的世界战争,A项正确。B项只讲国内需要而缺少国际条件,C、D两项或看到社会主义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的成败得失而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排除B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4. 面对当今世界众多共同的挑战,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利于 ‎①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提供新的发展道路选择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重新调整世界统治秩序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使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故①③正确;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故②正确;④‎ 说法错误,错在“统治秩序”。所以答案选B。‎ ‎25. 2016年英国6月经过全民公投,成为第一个退出欧盟的国家,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着危机。从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欧洲一体化曲折发展。最初推动欧洲走向联合的动力是 ‎①同美国争夺殖民地 ‎②稳定和发展欧洲 ‎③同苏联抗衡 ‎④摆脱美国的控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1951年时欧洲普遍衰落,无力与美国争夺殖民地,故①错误;二战后,欧洲国家要求稳定和发展欧洲,故推动欧洲走向联合,故②正确;当时冷战局势下,西欧同苏联抗衡,故③正确;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西欧国家也推动欧洲走向联合,故④正确。故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C。‎ ‎26.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表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史实 结论 A 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阙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B 英国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下院)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上院和下院联合行使立法权。‎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的混合物 C ‎1920年8月,上海总商会进行了会董换届改选,正副会长易人,原有的33名会董中改选者达31人,新当选的会董中有1/4的人还不到40岁 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生态 D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俄国诞生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1917年3月俄国发生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之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故本题选D。‎ ‎27. 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 A. 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促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 C. 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 D. 达成了遏制苏联的共识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横线”是指抗衡苏联的阵线,故D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期,故A项错误;当时世界政治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一条横线”也不是牢固的政治联盟,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时间:1973年。再结合关键信息“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学生据此可以联系中美关系缓和、遏制苏联的历史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28. 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强烈的排满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答案】C ‎29.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丽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 香港、澳门回归 C.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很好地团结了与会各国,粉碎了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会议的企图,促使大会圆满成功。香港、澳门不属于“国家”,排除B项。‎ ‎30.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 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B. 群雄并起 C.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特征,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美苏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力量也不断壮大,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政治格局,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保持均衡”的说法不符合1991年美苏两极格局瓦解后史实,排除;B项说法明显不符合1991年美苏两极格局瓦解后史实,排除;D项“不断涌现”的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不符合1991年美苏两极格局瓦解后史实,排除。故选C。‎ 考点: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大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国初,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系列律令,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基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自1938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据《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等资料整理 材料三现代西方国家……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治透明度等系列举措,从而使清正廉洁的局面得以长期维持。例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反腐法案(见下表)。‎ 法律名称 主要内容 ‎《政府道德法》‎ 官员个人及亲属必须申报财产,并规定了离职后的从业行为 ‎《文官制度改革法》‎ 公开、平等选拔官员及政府雇员,奉公守法、不贪赃枉法 ‎《监察长法》‎ 监察长办公室独立监督,未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不能随意罢免监察长,其职能主要是督查公务员欺诈、滥用职权等行为 ‎《阳光下的政府法》‎ 规定除法定免除公开的情形外,一切政府文件必须公开 ‎——摘编自何家弘《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初反腐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用这些方式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这一现象的理解,并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历史的和现实的”必要性。‎ ‎(3)从材料三可见,美国的反腐败措施具有哪些独特之处?由此概括西方“清正廉洁的局面得以长期维持”的共同原因。‎ ‎【答案】(1)方式:加强反腐立法;严厉司法惩处;完善监察机制;提升监察权力。‎ 背景:宋初注重加强集权;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中唐以来儒学衰微;宋太祖的自身经历等。(任答1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理解:中国古代君主制下的监察制实际效能有限,无法保证封建王朝长盛不衰;这是因为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历史:腐败导致历代政权不能持久;中国封建官僚文化根深蒂固。‎ 现实:增强领导能力,提高政府威信;改善党的作风,赢得人民信任;改善干群关系,克服根据地困难;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 ‎(3)独特之处:规范从政(官员道德法律化);公正选官(文官选拔规范化);分权制衡(监察职能专门化);‎ 共同原因:行政公开(政府行为阳光化,或鼓励全民监督);注重预防(加强防腐机制)。‎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系列律令,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中可以概括出答案。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的答案。‎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古代监察制度的弊端来分析这一问题,从而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政府道德法》”“公开、平等选拔官员及政府雇员”“监察长办公室独立监督,未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不能随意罢免监察长”“定除法定免除公开的情形外,一切政府文件必须公开”中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考点:中外历史·监察制度·监察制度的变化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特殊的。‎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决心永远牢记),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什么?确定这种主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和“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分别指什么?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各举一例,说明“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历史主题:反帝反封建(或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主要依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分别指:南京大屠杀和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举例: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或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3)内涵:爱国精神,忧患意识;反抗精神,自强不息。影响: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是反帝反封建,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可知答案。‎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可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第二小问从正面和敌后战场的战役举例回答即可。‎ ‎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民族觉醒、民族独立等思考回答。‎ 点睛:此类试题,虽然容易判断,审题难度相对较小,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因而答题的难度比较大:‎ ‎1. 要注意题目的设问要求,进行知识定位,明确此题考查的知识范围。‎ ‎2. 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好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影响型设问还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 确定答题关键词,回答意义类试题要选择好恰当的关键词说明。关键词主要依据教材语言。‎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