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高二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 第I卷(选择题30×2=60分)‎ 1. ‎《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文中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的原因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2. 秦帝国建立后,统治者在治理地方事务中认识到:与民众比较起来,居主导地位的是郡县官吏;在郡县官吏中,居主导地位的又是郡县长官。为此,秦王朝:‎ A. 赋予御史大夫以监察权 B. 地方长官向丞相汇报工作 C. 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 D. 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 3. ‎2017年1月,教育部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各类教材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一改法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A.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B. 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 13 - / 13‎ C. 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1. 周武王灭商之后,将王畿之地分为邙、墉、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河南安阳),称邙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A. 开发镇守国家边远地区 B. 安抚旧贵族巩固统治 C. 彻底消灭商王朝旧势力 D. 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 2. 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3. 马克思曾经说过:“推动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B.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爆发的根源 D.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宗旨 4. 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各省份。这表明 A. 民族危机空前的严重 B. 辛亥革命的时机趋于成熟 C. 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5. - 13 - / 13‎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 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 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 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1.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日本这时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使它的政府和人民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起来对付中国;而中国的政府和人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中国人民几乎没有受到冲突的影响,政府几乎全部凭借北洋水师。”作者认为中国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国人民族观念淡薄 B. 武器装备陈旧落后 C. 政府军事策略失当 D. 北洋官兵妥协退让 2. ‎1931年6月,中共中央责令江西中央苏区红军必须“日益向外发展,日益扩大苏维埃根据地的领域而威胁中心城市”,“即使红军在某些根据地受到了一些挫折,也必须以坚壁清野和群众游击战争的办法去困扰敌人,给敌人以不及预料的反攻”。对此政策认识正确的是 A. 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B. 表明了革命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 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路线 D. 体现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相结合 3.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这种“解体”主要是指 A.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了 B.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了 - 13 - / 13‎ C.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且日益商品化 D. 自然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取而代之了 1. ‎《旧唐书》卷一六八《钱徽传》载:“(段文昌),内殿面奏,言徽所放进士郑朗等十四人,皆子弟艺薄,不当在选中。穆宗以其事访于学士元稹、李绅,二人对与文昌同。……遂于子亭重试,内出题目《孤竹管赋》、《鸟散余花落》诗,而十人不中选。”这说明 A. 选官程序客观公正 B. 封建体制影响科举选拔 C. 科举考查诗赋文章 D. 开始实行皇帝殿试制度 2. 两汉时期,在“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观念的影响下,当时有“厚葬为德,薄终为鄙”之说。由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厚葬高峰。据此可知 A. 两汉时期社会风气淳朴 B.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达 C. 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 D. 儒家思想关注身后世界 3.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 提出“工商皆本”‎ C. 主张“经世致用” D. 批判君主专制 4. - 13 - / 13‎ 安徽××县古时候常有货郎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人多时货郎就高兴地摇“嘿得隆咚!嘿得隆咚!”,并大声地叫卖。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开始于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 有学者认为,宋代是近世的开始,其中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平民阶层喜闻乐见的俗文化逐渐兴起,并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下列选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有( )‎ ‎①狂草的出现凸显对个性的追求 ②“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③《清明上河图》描摹市井风情 ④能歌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 ‎《唐六典》记载:“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这反映了唐代手工业者 A. 地位优越 B. 职业世袭 C. 遭受歧视 D. 地位低下 3. ‎“塞翁失马”的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结论。此结论与下列谁的观点最接近( )‎ A. 庄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孟子 4. ‎1944年8月15日的《解放日报》刊载了题为“欢迎美国军事视察团的战友”的社论,称视察团对延安的访问是“中国抗战以来振奋人心的大事件”。这一社论 A. 强调延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心 B. 否定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C. 表明美国放弃对国民党的援助 D.‎ - 13 - / 13‎ ‎ 说明中共的抗战地位得到认可 1. 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B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内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子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C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新建速度和规模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 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的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的问题,实现了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的转变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A. A B. B C. C D. D 2.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A. 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B. 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C. 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D. 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3. 据清末某官员记述,自1888年漠河金矿创办运行,“时不过二年,骤能如此其盛,若沿边一带,矿务渐次开拓,商务即可渐饮腾茂,星罗棋布。边境虽虚,何尝不可借开矿招商而实之哉。”这表明了当时 A. 开办漠矿有利于巩固边防 B. 官办企业促进了商业繁荣 C. 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D.‎ - 13 - / 13‎ ‎ 鼓励实业的政策成效显著 1. 明代通俗小说中描写道:“他那边土俗,但是有资财的,就呼为朝奉,总是尊他”;“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这些描述反映出当时 A.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C.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D.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2. 民国元年颁行新历书,以授时为主旨,凡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新历(阳历)下附星期,旧历(阴历)下附节气。影响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革命的不彻底性 B. 北洋军阀掌控国家政权 C. 社会改良缺乏群众性 D. 适应社会转型时期要求 3. 下表是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表 朝代 每百年内水灾次数 每百年内旱灾次数 东晋 ‎7.9‎ ‎1.0‎ 隋唐 ‎4.9‎ ‎2.6‎ 吴越 ‎4.6‎ ‎1.1‎ 北宋 ‎14.8‎ ‎8.8‎ 南宋 ‎20.4‎ ‎15.6‎ 元 ‎18.8‎ ‎6.5‎ 明 ‎27.0‎ ‎12.8‎ 清 ‎25.0‎ ‎15.8‎ - 13 - / 13‎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测 A. 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B. 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C. 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D. 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于是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政策。这表明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富豪专营 ‎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2. ‎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B. 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 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 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3. 乾隆《嘉定县志》载,“男耕得食,女织得衣,普天所同。而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这表明,当地 A.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D. 男女分工集体协作 4. - 13 - / 13‎ 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48年,在位期间长达28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依然运行如故。这反映出 A. 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朝已臻成熟 B. 万历皇帝开明治国驭人有道 C. 明朝的行政运行机制比较完善 D. 丞相居中协调政务运转顺畅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2. ‎(25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软实力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百度百科。‎ - 13 - / 13‎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宋时期软实力的表现。(9分)‎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2)结合所学知识,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16分)‎ 1. ‎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 13 - / 13‎ 材料一: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据统计,《中国丛书综录》所列“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有117种,明清两代占89部,其中明代28部,清代61部,清代的大多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前。而且,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也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节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材料二: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衰落的主要原因。(7分)‎ - 13 - / 13‎ 五原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A B B B B D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C B C D B B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A D D A A A B C ‎31.‎ ‎(1)政治制度领先: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二府三司,完善中央集权制(3分)‎ 价值观体系成熟:儒学发展到理学。(2分)‎ 科技文化发达:唐诗、宋词,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2分)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世界文明发展。(2分)‎ ‎(2)观点一:晚清出现文化危机:(2分)物质层面,自然经济逐渐瓦解;(2分)制度层面,君主专制受到冲击;(2分)精神层面,西学冲击儒家文化。(2分)‎ 观点二:晚清开始文化重建:(2分)物质层面,掀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分)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构建;(2分)精神层面:君主立宪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民主科学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学说,推动中国民主理论与思想的发展。(2分)‎ ‎32.‎ - 13 - / 13‎ ‎(1)总体特征:历史悠久;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过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呈现形式多样化;反映时代特征;将家风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具有家国情怀。(任答4点得8分)‎ ‎(2)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伴随封建制度和土族势力衰落,宗族观念日益淡薄;反封建思潮和民主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与观念的传播。(答三点6分,答4点7分)‎ - 13 - / 1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