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山东省泰安市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  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第I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1.有学者认为,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仪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材料表明周代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B.分封制内部蕴含着分裂的因素 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2.秦统一六国后,赢政自称“始皇帝”,他还规定,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大下共击之。”这表明 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3.汉武帝之前,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阜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笫,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賜葬地,赐冥器等。这反映了当时 A.皇帝亲近管理人才   B.丞相发挥辅君职责 C.丞相位高权重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消除 ‎4.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 C.世人抵制世家大族入仕   D.政治制度的调整影响了社会生活 ‎5.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 ‎(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6.《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瀋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幼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 A.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B.直接导致地方割据 C.提高了内阁行政效率   D.保证了地方政治廉洁 ‎7.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 A.文官政治日益成熟   B.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科举制度逐渐完备 ‎8.有学者认为,在雅典,城邦权力不受任何制约和限制,对于公民人会或者民众法庭针对个人的任何决定,个人并没有上诉的机制和途径。该学者关于雅典的核心观点是 A.雅典城邦忽视法治建设   B.民主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 C.个人自由缺乏制度保障   D.直接民主易滋生专制统治 ‎9.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论述道:“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作者的核心思想是 A.天赋人权   B.法律至上   C.主权在民   D.自由至上 ‎10.据统计,从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休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议会的权力和作用有所弱化   B.议会的立法权丧失 C.国家的权力中心转到内阁   D.民主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11. 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当时议会对政府并没有控制权,大臣之间不存在横向联系,也不需要协商一致。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法限制国王的权力   B.责任制内阁已经基本确立 C.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   D.《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 ‎12.1937年,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美国总统。他乘胜而进,‎ 提出改组法院以便在最高法院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的人民表示反对。这主要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哪一原则 A.自由平等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联邦制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13.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B.议会拥有否决权 C.设立责任内阁   D.实行联邦制 ‎14.某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指出:“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该观点强调的是中国 A.国际地位的变化   B.社会的变迁 C.战败的结局   D.经济的落后 ‎15.史载,清朝中期以前,满人官员在政权结构中占绝对的优势。然而到了1866年,满汉总督比例为1:6.5,满汉巡抚比例为1:12,汉人在国家政权结构中逐渐占绝对多数,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16.有学者认为: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了中国激进的社会变革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彻底性超越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方式 ‎17.辛亥革命后,某人翻泽一本书叫《平民政治》,但是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表明 A.民主共和观念被人们所接受   B.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认识逐渐深人   D.民主宪政理念基本实现 ‎18.吴晓波在《跌荡100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A.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   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C.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9.《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魔鬼来了。”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B.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C.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D.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 ‎20.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揩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这些举措 A.提高了公社的工作效率 B.保证了公社政策的正确 C.有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D.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 ‎21.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选项 ‎ 区别 二月革命 ‎ 十月革命 A 革命背景 ‎ 沙皇统治矛盾重重  ‎ 和平夺权化为泡影 B 领导阶级  ‎ 资产阶级  ‎ 无产阶级 C 革命任务  ‎ 推翻沙皇统治  ‎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革命结果 ‎ 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2.中国共产党在某次宣言中说:“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中共发表此宣言是在 A.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 B.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 C.北伐战争行将结束时 D.重庆谈判的过程之中 ‎23.有学名指出,抗战时期华北日军进攻除根据其战略方针外,一般是在春冬两季和夏初秋尾的时候,此时的华北河水消落,干涸结冰,植物未长茂。与此相反,夏秋两季是八路军作战的活跃期。材料反映了 A.八路军没有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能力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 C.日军的时机选择便于发挥武器优势 D.实力悬殊决定双方战术选择 ‎24.20世纪30年代,‎ 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采取的态度经历了从“反蒋”到“逼蒋”再到“联蒋”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共产党领导阶层发生分化 C.阶级矛盾逐渐缓解   D.国民党反共政策不断调整 ‎25.“……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B.“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 ‎26.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在《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一文中写到: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妥成了问题,现在证明是需要的。毛泽东认为政协需要存在的原因是 A.全国人大尚未建立   B.有利于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C.多党制优丁一党制 D.政协参与国家立法 ‎27.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下。……但这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材料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 A.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B.保留英国对香港的治权 C.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 D.保持香港既有的社会制度 ‎28.“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这评论的是 A.北约组织成立   B.杜鲁门主义提出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柏林危机的爆发 ‎29.1969~1974年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其目的在于 A.加强东西欧的政治经济联系 B.缓和紧张的东西方关系 C.消除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矛盾 D.摆脱美国的控制与束缚 ‎30.欧洲一体化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国际政治角度看,欧洲一体化既给了中国对抗美国的机会,也给中国增加了一个新的对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欧洲一体化对中国是一把双刃剑 B.欧洲一体化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欧盟、中国、美国多极格局形成 D.欧洲成了中国对抗美国的盟友 ‎31.有外交家认为,它之所以具有强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建立美好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 A.使新中国外交完全撰脱意识形态的限制 B.彻底打破了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局面 C.扩大了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联系 D.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 ‎32.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耍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由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A.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B.承认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C.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愿望 D.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注意事项:‎ ‎1.第II卷共3个小题,第33题25分, 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具体表现就是郡县制的存在,而一种政体是否属于中央集权制,关键在于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战国、秦、汉以后,我国郡县官吏由中央政权任免、调迁,向中央政权负责,在政治、法律、军事上服从中央政令,体现了中央集权精神。可见中央集权,专职官吏,郡县制度是三位一体的。秦代李斯概括地指出,“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道破了郡县制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的核心。汉代班彪也认为秦汉以后是“并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正是由于“臣无百年之柄”,皇帝才能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集全国大权于一身。‎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现代意义上的对于自由、民主的要求是在西方强大之后出现的。在频繁战争状态下强大起来的欧洲,为应对对外战争,不得不对政治制度进行调整,在建设中央集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随着欧洲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其内部也在发生变化,最为典型的是中世纪以来欧洲的封建制里就有关于贵族拥有“古老的自由特权”的传统,这种传统导致贵族有权参加国王的大议事会,参与政府决策。后来,随着城市有产者阶层经济力量的不断扩大,这一阶层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要求不断增强。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西方国家的现代政治制度在这长期的过程中,不断修正,逐渐具备了今天形态的雏形。‎ ‎——摘编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在国家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并分析近代西方现代政治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11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从“抗争或探索”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论证合理、充分,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3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杜鲁门继任总统后,决定对苏采取“强硬”政策。1945年4月23日,杜鲁门接见前来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大会的莫洛托夫时,一再指责苏联违背雅尔塔协定,要求改组波兰政府,并威胁说,不这样做将严重动摇美苏合作的决心。苏联在东欧问题上拒绝让步,美国打起贯彻“被解放的欧洲宣言”的旗号,坚持要求东欧国家实行“自由选举”。8月18日,国务卿贝尔纳斯发表声明,公然恫吓说,若不容纳“一切重要的民主分子”参加政府,美国将不承认保加利亚政府,也不与它缔结和约。‎ ‎——摘编自《美苏冷战对峙与两极世界的形成》‎ 材料二  近几年美国一直高调宣扬“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要重返亚太。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彭光谦认为,美国正在加紧进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战略布局,意在遏制任何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对手,继续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 ‎(1)根据料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后美苏关系的新动向,并说明其出现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原因。(7分)‎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 1-10:BDCDA ABCBA  11-20:CDDBC BACBD 21-30:CBDAC BDADA 31-32:CB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 (25分)‎ ‎(1)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实行官僚政治(或地方官由中央直接任免);皇权至上。(8分)‎ 原因:自然经济发展的需要;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法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6分)‎ ‎(2)相同措施;加强中央集权。(2分)‎ 背景:欧洲国家的強大;(1分)频繁的战争需要;(1分)中世纪以来的自由传统;(1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不断深入;(2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2分)‎ ‎34.(12分)。示例一: ‎ 观点: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2分)‎ 论述: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一步步的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为反抗国内外反动势力,改变屈辱地位,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抗争。(2分)从虎门销烟、三元里大民抗英,历饮列强侵华战争中爱国军民的抵抗,到太平天国运动、戊戊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4分)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山失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3 分)‎ 总之,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抵御了外来侵略,捍卫了民族独立,推动了社会进步。(1分)‎ 示例二:‎ 观点: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对救亡道路的探索史。(2分)‎ 论述:面对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纲领和《资政新篇》的救国方案;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掀起了洋务运动;甲午战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借鉴西方政治模式,力图挽救危机;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寻找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8分)‎ 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从思想和实践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最终赢得民族独立。(2 分)‎ 示例三:‎ 观点:中国近代史既是抗争史,又是探索史。论述:把示例一和示例二结合作答。‎ ‎35.(15分)‎ ‎(1)动向:双方由战时盟友演变为竞争对手,尤其是在欧洲的争夺加剧。(2分)‎ 原因:苏联实力不断增强及在世界影响增大;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美国妄图称霸世界。(6分)‎ ‎(2)主要原因:美国坚持冷战思维;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6分。每点2分)美国大国霸权的习惯性思维。(1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