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历史试题

天水一中2020届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汉代初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如下图所示。汉代的诸侯王国以下是郡县,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之外,汉高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汉初的地方行政体制 A. 否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短期内稳定汉朝政局 D. 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分封刘姓贵族与军功大臣,有利于稳定汉初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A项,郡国并行制并未否定郡县制,排除。B项,封国制并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D项,为景帝削藩导致,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本题掌握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回答。‎ ‎2.明代监察御使的品级仅为七品、从七品,甚至更低,且选拔极其严格,1439年明政府颁布了名为《宪纲条例》的专门监察法规。但监察官员不受任何行政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单独奏事,上可纠劾阁臣,下可巡察地方,因而其职备受推崇。这反映出当时 A. 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B. 内阁地位日渐衰落 C. 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D. 政治风气较为清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但监察官员不受任何行政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单独奏事,上可纠劾阁臣,下可巡察地方,因而其职备受推崇”体现出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是明朝皇权强化的表现。故C正确。官僚体制走向成熟时在唐朝,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内阁,排除B。材料不能全面反映明朝的政治风气较为清明,D错误。‎ ‎3.下表可以反映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 A. 共和主义原则 B. 联邦主义原则 C. 平等主义原则 D. 孤立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国会提出赋予妇女投票权的修正案”“该修正案获得了四分之三以上州的支持,最终得以通过”,说明各州服从联邦国会的联邦主义原则,故B正确;共和强调国家元首不是世袭,而是民主选举的,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赋予妇女投票权的修正案得以通过的过程,无法体现平等主义原则,排除C;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 ‎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影响 C.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知陈旭麓资本主义扩张一方面造成落后地区原有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又推动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旨在强调西方侵略的影响而非动机,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未强调中西方社会差距,排除。‎ ‎5.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 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 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 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但最后选取了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 ‎,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D选项正确;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A选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平等、团结,但无法体现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6.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报道来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广泛使用中华民国国旗而很少使用中共党旗。但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旗则经常使用于各种节庆活动中。这表明当时中共 A. 尚未形成高度一致的革命文化 B.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 C. 正在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 D. 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由于国共合作抗日,延安使用的是国民政府的国旗,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则实行中国共产党的党旗,这里充分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致的革命文化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党内合作”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材料的现象主旨是说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下的独立性,并不是说明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故D项错误。‎ ‎7.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军队在印缅战场浴血抗日的情景。早在‎1942年1月2日,蒋介石就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官,22日,罗斯福又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A. 罗斯福时任世界反法西斯盟军最高司令 B. 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C. 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中美两国在抗战时期一直合作抗日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作战的信息,体现出中国中国抗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 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史实不能得出B项结论。故选C项。‎ ‎8.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基本原理。这 A. 直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秘密 B. 明确肯定了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作用 C.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D. 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对唯物史观的论述,这对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C项正确;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秘密的是19世纪60年代出版的《资本论》,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因此A项错误;B项说法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尚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因此D项错误。‎ ‎9.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 A. 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 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C. 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D. 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 ‎“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体现了党和国家务实的态度,有利于台湾经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坚决反对“国际生存空间”,反对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AB两项说法忽略了党和国家对一些问题的斗争立场和不妥协的原则;D项与材料谈到的台湾与外国联系问题无关,不符合题意。‎ ‎10.如图为中国驻法国使馆额收藏品--‎1964年1月28日的法国《世界报》,它刊登了中法建交公报。中法建交体现了 A. 中国已打破长期的外交僵局 B. 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 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激烈斗争 D. 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中国打破长期的外交僵局是二十世纪70年代,A项错误;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B项错误;1964年中法建交于两大阵营对峙时期,但不能体现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激烈斗争,C项错误;冷战时期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加紧控制西欧,为对抗美苏,西欧加快了一体化进程。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的联合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新中国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故D项正确。‎ ‎11.1975年,中国大陆进出口额达147.5亿美元,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比1970年的45.86亿美元增长了2.22倍。产生上述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正式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得到改善,这促进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与外国经济贸易往来,故D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排除A;我国正式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B;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外国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2.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B. 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C. 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弱化 D. 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不结盟运动的开展,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出席联大,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故A选项正确。材料仍处于两极格局时期,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国际事务,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并未发生质变,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故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 ‎13.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 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 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成型 B. 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D. 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答案】A ‎【解析】‎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两极格局下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纠纷纷纷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在增加;世界正处于多极化的发展之中,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因此“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A正确;两极格局之下美苏的关系不是联盟而是对抗,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C错误;单极霸权不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D错误。‎ ‎14.在福建馆藏的康熙四十三年至乾隆十二年的33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23件,约占70%,货币借贷10件,约占30%。在乾隆十七年至道光三十年的131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仅24件,约占18%,货币借贷107件,约占82%。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货币地租已取代实物地租 B. 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C. 商业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 D. 农民的负担不断加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清朝中期和前期相比,货币借贷的比例逐渐上升,而实物借贷的比例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明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比例变化,并不是前者取代了后者,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借贷结构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故C项错误;借贷形式变化并不能够说明农民负担的加重,故D项错误。‎ ‎15.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30.4%,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B. 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 C. 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 D. 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北宋客户在总人口中比例减少,意味着有地农民增加,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选项A正确;客户大部分是佃户,客户减少说明佃户减少,选项B排除;材料未反映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选项C排除;根据材料数据无法判断土地所有权的更迭,选项D排除。‎ ‎16.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抑商政策的松动 B. 生产方式革新 C. 田庄经济的兴起 D. 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逐渐淡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商人也可以通过科举成功改变身份成为士人,不论是地主还是佃农都不一定专营农业,大多数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和商业贩运等,甚至进入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工商业者通过经营积累货币,也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或自耕农,也可以通过科举甚至买官进仕。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仍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创新;C选项错误,田庄经济兴起于汉代,不是唐宋时期;D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出现转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7.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 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D. 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反映出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经营以及田庄经济中租佃形式,这一变化体现出了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士大夫对土地的占有关系,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变化,不是自耕农阶级壮大,故D项错误。‎ ‎18.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一书中认为:(鸦片战争前)与中国人沉迷于鸦片迷雾之中萎靡不振、日趋堕落相反,茶叶成为英国人日常必需消费品,英国人痴迷于茶叶清香、提神的功效。“一杯甘甜温热的茶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重新恢复精力。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一杯美好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比较,最能说明的是 A. 中英两国传统文化对各自前途的影响力 B. 英国工业革命推动力 C. 中英两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D. 中国茶叶出口的起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 吸食鸦片不能说是传统文化,A项排除;工业革命的推动力从根本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饮茶提神虽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不能称之推动力,B项排除;吸食鸦片与饮茶对两国人的精神风貌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一个是萎靡不振,一个是成为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这种不同的精神风貌在全球化已经展开的时代,必将影响两国相互交往的角色和地位,所以,C项正确;中国茶叶出口起源虽所学知识没有明确告知,按常理应是由近及远的,不应最早出口到英国,D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鸦片战争前)与中国人沉迷于鸦片迷雾之中萎靡不振、日趋堕落相反,茶叶成为英国人日常必需消费品,英国人痴迷于茶叶清香、提神的功效”“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一杯美好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联系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和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背景分析解答。‎ ‎19.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 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 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 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 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清政府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调整政策,折射出贸易新形态冲击下统治者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中的努力。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材料中“浙民习俗易器,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清政府注重防范民众动乱,但并不反对中外交往,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当时能够进行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说明仍然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且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船在广州、宁波所收“税额”不同的调整,无法判断宁波、广州的贸易地位是否一致,排除。‎ ‎20.郑观应认为,新式企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股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在此,郑观应 A. 肯定了官办洋务企业的优势 B. 认为对私人资本要合理利用 C. 指出了民族企业的致命弱点 D. 意在强调朝廷吏治腐败透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郑观应认为应当在洋务运动中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赞成官督商办,选项B正确;材料认为“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选项A排除;郑观应所述企业不是民族工业,而是洋务企业,选项C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21.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 发展大事 ‎1892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 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了一定作用 B. 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C. 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 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中“1912年”“1915年”的时间以及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北京政府)实行鼓励创办实业的措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A正确;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单纯从孙中山的题字并不能说明孙中山将张裕酿酒公司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C错误;材料没有其他行业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排除D。‎ ‎22.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 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 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 ‎“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说明面对民族危机,政府注重社会变革,D正确;A是洋务运动意义;B中发展经济不符合材料政治变革信息;C属于戊戌变法主张。‎ ‎23.下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导致图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 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B. 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 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 D. 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答案】A ‎【解析】‎ 从图中可知,1929年至1932年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B项是在一战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应该减少,C错误;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 ‎24.‎1987年6月12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的读者来信中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关于租赁企业姓“资”姓“社”大讨论。这表明 A.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日益强化 B. 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国人推崇 C. 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全面开启 D. 国人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读者来信中可以看出1987年人们对于企业改革性质存在迷茫,说明当时国人思想观念仍需继续解放,选项D正确;材料未反映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而且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选项A;材料主旨是国人对企业改制的迷茫而非赞成市场经济模式,选项B排除;根据材料可见当时改革已经启动,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时间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人们对改革认识不清,思想方面的滞后、迷茫。‎ ‎25.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 B. 人民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 C. 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 D. 生产关系调整出现了失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说明扩大市场作用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故C正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并且现在已经取得很大成效,A表述错误;B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无法体现生产关系调整,排除D。‎ ‎26.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 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女子参加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会等团体”可知,辛亥革命后,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说明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民政府重视女性权利保护,A项错误。依据所学,在近代中国男女平等的说法不合史实,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C项。‎ ‎27.中华民国行政院挽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人类争自由,林肯与还,谁与匹者;绎大同之绝学,仲尼而后,意在斯欤!”挽联中的“大同”思想主要体现为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措施 A. 复兴工业 B. 恢复银行信用 C. 实行社会救济 D. 调节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体现了林肯为争取自由而献身,孔子提出了世界大同思想,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社会救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消除贫富分化,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体现了社会大同的思想观念,故C正确;复兴工业、恢复银行信用、调节农业生产都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但不能体现大同思想,排除ABD。‎ ‎28.下表美国就业部门构成的变化 年份 总计 物质生产部门 服务部门 农业 工业 ‎1950‎ ‎100‎ ‎12.1‎ ‎36‎ ‎51.9‎ ‎1960‎ ‎100‎ ‎9.2‎ ‎34.2‎ ‎56.6‎ ‎1970‎ ‎100‎ ‎4.7‎ ‎31.7‎ ‎63.6‎ ‎1980‎ ‎100‎ ‎3.6‎ ‎27.4‎ ‎69‎ ‎1984‎ ‎100‎ ‎3.4‎ ‎25.5‎ ‎71.1‎ 据上表可知,战后美国 A. 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增强 B. 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已丧失 C. 知识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 D. 在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见美国在战后服务业部门增加,而工业、农业部门在减少,体现了美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即第三产业兴起,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知识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C;选项D表述错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不能根除,且与材料无关。‎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找出数据变化,并从变化中提出信息,即第三产业兴起,这属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由此思路可以解答本题。‎ ‎29.‎ ‎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据此可知当时 A. 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 B. 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 C. 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 D. 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并且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指导,这种做法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结合材料时间1927年,可见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1927年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当时计划经济模式正在形成,选项B排除;1937年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30.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 A. 实施五年计划 B. 取消自由贸易 C. 建立集体农庄 D. 允许利用外资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苏俄从1921年开始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928年开始的,排除;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是1927年开始的,排除;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得出这一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举”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二 ‎ 选举政治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孙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 ‎——摘编自谢冬慧《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 材料三 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 ‎——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嬗变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 ‎【答案】(1)变化: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选取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或:由注重世家到不问出身);选举程序趋向严密;选举范围逐渐扩大(或: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升读书人政治参与的兴趣;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趋向相对公正平等。 ‎ ‎(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制意识增强;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中国传统选举的影响。‎ ‎(3)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起当家作主的思想;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可知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根据史实可知西汉察举制的选举标准是品行、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选举标准是门第,而隋唐科举制注重才学,可知选举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由材料一“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可知选举程序趋向严密:由材料一“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1%来自寒族”可知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第二小问积极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选举标准、选举范围、选举方式以及选举程序趋等方面变化回答。 ‎ ‎(2)由材料“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可知背景有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由材料“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及“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可知背景有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治意识增强;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影响民国初年的选举制度以及中国传统选举也对孙中山及民国初年的选举构成影响。 ‎ ‎(3)由材料“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可知建国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由材料“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可知建国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及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其当家作主的思想:由材料“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可知建国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5世纪晚期开始,英国就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保护主义探求:1485年亨利七世推出了大力支持羊毛工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587年完全禁止羊毛出口:1699年通过“羊毛法案”禁止进口殖民地的羊毛制品;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禁止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1721年,英国首相沃波尔以提升制造业为目标,推行明确的重商主义政策改革。1760年至1830年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虽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倡自由贸易,但是1815年英国仍通过了新的谷物法,提高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一直到1846年,当英国产业革命已经完成相当一段时间后,英国才通过取消《谷物法》,开始了维护其工业绝对领先地位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摘编自张学博《英美历史上的贸易保护主义》‎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在美国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和老贸易保护主义相比,过去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而现在更侧重非关税壁垒。一些非关税壁垒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干预外贸、限制进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为了实现本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美国举双手赞成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GATT和WTO的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带头实施各种贸易保护。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贸易与关税法案》,1988年经里根总统签署,正式成为美国法律的《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都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摘编自吴学安《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前生后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近代英国相比,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新变化,并谈谈你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认识。‎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范围逐步扩大;政府主导,多以立法形式推行;体现了重商主义理念。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扩张海外市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英国议会改革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完善。 ‎ ‎(2)变化:非关税壁垒成为限制进口的重要措施;从单边保护转向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认识:新贸易保护主义在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帜下,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等特点,不利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也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 ‎【解析】‎ ‎(1‎ ‎)第一问,据材料“英国就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保护主义探求”、可以得出持续时间长,由所涉及商品种类的增多,可以得出范围不断扩大;由材料可知主要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得以实施,可以得出政府主导,多以立法形式推行;据材料“推行明确的重商主义政策改革”可以得出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2)第一问,据材料“过去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而现在更侧重非关税壁垒”、“美国举双手赞成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GATT和WTO的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带头实施各种贸易保护”和相关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认识从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和实质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