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在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实质上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是(  )‎ A. 贵族 B. 平民 C. 工商业者 D. 外邦人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雅典国家形成的初期,贵族把持了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关的长老会议,执掌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故A项正确。平民没有公民权,无法参与国家管理,排除B。在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实质上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是贵族,而不是工商业者,排除C。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不可能参与城邦管理,排除D。‎ ‎2.梭伦改革前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 A. 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C. 贵族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D. 国王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当时雅典君主制被推翻后,实行了贵族政治,故A错误;由于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故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称为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故B正确贵族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并非最主要矛盾,故C错误;当时没有国王,故D错误。故选B。‎ ‎3.在梭伦改革前,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要求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的派别依次是 ‎①平原派 ‎②山地派 ‎③海岸派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当时雅典是贵族政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平原派”自然希望加强贵族专制,故是①。“海岸派”虽然经济实力雄厚,却苦于缺少政治特权,而希望温和地改革社会,这样既不会危及他们的经济利益,又能提高政治地位,故是③。生活在社会下层、贫困无助的“山地派”则希望彻底改变自己经济上贫困、政治上无权的地位而要求彻底改革,故是②。所以答案选择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内容 ‎4.梭伦改革打破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举措是( )‎ A. 颁布“解负令”‎ 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 设立“四百人会议”‎ D. 鼓励农工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等级,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能够参与政治,打破了贵族对依据世袭特权垄断政治的局面,B符合题意;解负令损害了贵族的利益,但没有涉及政治权利问题,A不正确;四百人会议中前三个等级均可以参加,有利于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但没有涉及打破世袭特权,C不正确;D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 ‎5.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梭伦阐述了他改革的实质,也就是调解矛盾,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因此①④正确。②错在恰好两个字上;③说法错误,改革一定会损害一定阶级的利益,为了调解矛盾一定会触动贵族阶级利益。综合来看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目的 ‎6.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 A. 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B. 帮助平民以避免他们沦为奴隶的可能性 C. 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D. 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梭伦改革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的实质是调和阶级矛盾,材料中梭伦和叔本华的话也正体现了梭伦改革的目的,即平衡不同人的利益,以巩固统治,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项说法不够全面和准确,排除;C项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说法不够全面和准确,排除。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概况 ‎7.在梭伦改革中,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其划分依据是 A. 政治地位 B. 血缘关系 C. 财产多少 D. 居住地域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度”‎ 依据公民财产多少,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故C项正确;政治地位、血缘关系以及居住地区都不是划分依据,故ABD错误。‎ ‎8.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 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 B. 水利工程的兴建 C. 私田荒地的开垦 D. 井田制逐渐瓦解 ‎【答案】A ‎【解析】‎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的使用,说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A正确;其他选项不是突出表现。‎ ‎9.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 A. 吴起变法 B. 李悝变法 C. 管仲改革 D. 商鞅变法 ‎【答案】B ‎【解析】‎ 由图片中的“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可以判断出,这反映的是李悝变法,故ACD三项排除,答案为B项。‎ ‎10. 下列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改革者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 B. 改革者壮大了本国的实力 C. 改革者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 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凉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打击了秦国的奴隶主老世族,梭伦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阶级,二者都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梭伦改革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故B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商鞅变法,巩固了秦国的君主专制统治,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所以选C。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梭伦在改革后被迫流落外国,二人结局都比较凄惨,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内容,紧扣设问要求“错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 A. “相地而衰征”‎ B. “劝民耕农利土”‎ C. “依军功,行田宅”‎ D. “除井田,民得买卖”‎ ‎【答案】D ‎【解析】‎ 据题干“商鞅变法……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地而衰征”属于管仲改革,故A错误;“劝民耕农利土”没有肯定土地私有制,故B错误;“依军功,行田宅”属于奖励军功措施,故C错误;“除井田,民得买卖”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故选D。‎ ‎1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指的是废分封,行县制,故③正确;“为田开阡陌封疆”指的是废井田,故①正确;“平斗桶权衡丈尺”指的是统一度量衡,故④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奖励耕织,故②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13.“(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 ‎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商鞅变法中什伍连坐制的实行,使“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得“家给人足”。故选①②③组合,故选C;题干没有反映出燔诗书而明法令带来的影响,而且这一措施带来的主要是消极影响,故排除④,排除ABD。‎ ‎1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 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D ‎【解析】‎ 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由题干“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说明洛阳地理位置显要,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 ‎15.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阶级矛盾逐渐缓和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核心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政权危机四伏,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影响财政收入,赋税沉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各民族之间的利益矛盾也非常尖锐,故思想说法都对,D项组合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 ‎16.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 A. 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 迁都洛阳 C. 移风易俗 D. 汉化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如制定官俸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等,后期改革的重点是实行汉化政策,故A项正确;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和汉化政策属于后期改革,故BCD错误。‎ ‎17.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B. 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 C. 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 D. 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 ‎【答案】A ‎【解析】‎ 孝文帝不仅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而且自己以身作则,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有改汉姓、易服饰,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等,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8.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 迁都洛阳 C. 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 改革鲜卑旧俗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先进的生产关系是封建生产关系,孝文帝改革中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迁都洛阳和确立封建生产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进步,不是生产关系的进步,故C项错误;改革鲜卑旧俗是社会习俗的内容,故D项错误。‎ ‎19.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 A. 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 B. 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C. 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D. 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制定俸禄制和实行三长制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就已经实行的措施,故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学习汉族文化的体现,发生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排除。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的内容是发生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排除C。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都是迁都洛阳后的改革措施,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的限定信息“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0.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下列哪一种局面 A. 积贫积弱 B. 战乱纷争 C. 政局动荡 D. 财政困难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前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故A正确,排除BC,积贫积弱包含财政困难,排除D。‎ 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应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积贫积弱,分析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1.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在 ‎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③冗官冗兵冗费 ‎④少数民族的威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的表现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由于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①正确;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故②正确;北宋初年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故③正确;北宋中期面临少数民族的威胁,如辽、夏等,故④正确,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②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D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背景 ‎22.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 增加赋税 B. 澄清吏治 C. 培养人才 D. 充实边防 ‎【答案】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及比较能力。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故选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庆历新政 ‎23.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A. 加强军队建设 B. 重视精兵简政 C.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 大力发展经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为错误项,并且不全面,所以排除A项。C项内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并未体现。D项也是无关项。材料中的“三冗”问题说明的是北宋改革中导出现了国家财政困难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B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24.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免役法 D. 均输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属于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内容,故选A。市易法是指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B。免役法又叫募役法,指百姓可以出钱代役,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C。均输法是政府采购时,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D。‎ ‎25.“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哪个原因 A. 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 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 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 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王安石变法从时间上看蘋度较高,说明变法推进操之过急,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以及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的信息,排除B、C和D。‎ ‎26.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 解决财政困难,加强军事力量 B. 消除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C. 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D. 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 解答的关键是明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基本出发点,旨在解决“冗兵”“冗官”“冗费”现象,以改变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不符,C项是方田均税法的主要目的,D项是青苗法和免役法的直接意图,故排除BCD。‎ ‎27.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我写下法律,同为高贵者与低微者,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在《致城邦》体现了“分配性正义”,指责城邦公民“他们毫不尊重圣洁的或者公共的财产”。据此可知,梭伦 A. 批判专制制度 B. 维护公共利益 C. 抨击社会不公 D. 主张权利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公共的财产”可知,梭伦维护的是公共利益,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材料中并未涉及批判专制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梭伦并不只是强调每个人的公平正义,还强调公共财产至上,因此C选项表述不够全面,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梭伦并不只是强调每个人的公平正义、权利平等,还强调公共财产至上,因此D选项表述也不够全面,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 遵循先代旧制 B. 因时进行变革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强化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这段话大意为:“圣人不改变人民(的习惯)就能实施教化,智者不修改法律就能治理。顺着人民(的习性)实施教化,不劳累就能成功;依着(已有的)法律来治理,官吏和人民都能对此感到习惯而安全。”明显是不主张变法者的言辞,另外这段话并没有强调要“加强思想控制”,强调的是“圣人之治”已经使天下很安宁了,所以说按着以前“圣人”的那一套来,一定也能将这种安宁延续下去,战国时期公认的圣人都是尧舜一类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先王,这段话明显是因循守旧的倒退思想,故A正确,排除B、C、D。 ‎ ‎29.北魏均田制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 A.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 民族融合的加强 C. 政府掌握大量可供分配的土地 D.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北魏均田制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掌握大量可供分配的土地,方可受田,C正确;A、B和D错误。‎ ‎30.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的现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官府强制推行官府贷款 ‎②青苗法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③青苗法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④青苗钱已成为农民的额外负担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说明官府强制推行官府贷款,故①正确;“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反映出青苗法危害了百姓的利益,故②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府强制推行青苗法,无法体现“青苗法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③;由“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 “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看出青苗钱已成为农民的额外负担,故④正确;故选C. ①②④。‎ 二、材料题(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8分,34题8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 图二:商鞅舌战图 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他们拔掉了众多的债券标,以前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图中文字:废井田开阡陌)‎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答案】(1)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2)内容:解负令;废除井田制。‎ ‎(3)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答出决心即可满分)‎ ‎【解析】‎ ‎【详解】第(1)问,“性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第(2)问,“内容”,由材料二信息“因为正是我,为他们拔掉了众多的债券标,以前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和材料三信息“废井田开阡陌”得出:梭伦改革的内容是解负令;商鞅变法的内容是废除井田制。‎ 第(3)问,材料一的现象是梭伦和商鞅在改革前都进行了辩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态度”,依据所学知识从坚定决心、注意策略等角度分析。‎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材料二:车驾南伐……自发都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即车)。高祖戎服执鞭,御马而出,拜臣起颡于马首之前……高祖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垂之千载……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土中(指建都洛阳)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如何?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那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高祖采取了什么策略?‎ ‎【答案】(1)制度:宗主督护制。‎ 危害:①剥削农民,隐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②造成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关系:激化阶级矛盾,使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改革。‎ ‎(2)事件:孝文帝迁都洛阳。‎ 目的:接收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策略:继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二者必选其一。(如答以南征为名也可)‎ ‎【解析】‎ ‎【详解】第(1)问,“制度”,据材料一信息“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得出:宗主督护制。“危害”,依据材料一信息“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从剥削农民、逃避赋税、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等角度概括。“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了孝文帝改革。‎ 第(2)问,“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信息“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得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依据所学知识从接收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的角度分析。“策略”依据材料二信息“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垂之千载……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土中(指建都洛阳)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如何?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得出:继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二者必选其一。‎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之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请列举三项理财措施?‎ ‎(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由是什么?‎ ‎【答案】(1)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3个就可以)‎ ‎(2)态度:基本肯定。‎ 理由: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第(1)问, “理财观”,根据材料一“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概括得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等角度回答即可。‎ 第(2)问,“态度”,依据材料二信息“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得出:基本肯定。“理由”,依据材料信息“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概括得出: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答案】(1)形势: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处境: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2)内容: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 ‎【解析】‎ ‎【详解】第(1)问,“形势”,依据材料一信息“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得出: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处境”,依据材料信息“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角度回答。‎ 第(2)问,“内容”,依据材料二信息“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得出:军功爵制。“表现”,依据所学知识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等角度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