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九江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审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第Ⅰ卷(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试卷由个人妥善保管。‎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题意。‎ 1.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2. 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 A.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开展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不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推动贵族政治的形成 ‎3. 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 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4.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5.《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因果报应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天人合一 ‎6.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许多言论对后人有深刻启迪,如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与上述思想直接相关的思想家有(  ) ‎ ‎①阳明先生   ②伊川先生   ③象山先生   ④亭林先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 明代王艮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据此判断,对王艮思想影响深刻的学者应该是(  )‎ A.程颐                    B.王守仁                  C.王夫之                D.顾炎武 ‎8. 4岁时的朱熹曾和父亲朱松有过一段对话。朱熹问:“父亲,日何所附?”父曰“附于天。”又问“天何所附?天之上何物?”一席话问得朱松惊讶不已。下列观点符合成年朱熹对世界本原问题论述的是(  )‎ 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9. 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10.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这一思想能够反映出(  )‎ A.市民工商业者的要求                            B.反对程朱理学成为思想主流 C.正统思想发生了转变                            D.资产阶级追求物质利益的要求 ‎11.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期,其争论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进行。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  )‎ A.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     C.挑战宋明理学    D.弘扬唯物思想 ‎12.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真理。”该哲学思想(  )‎ A.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思想            B.强调了人独立运用思考能力 C.树立了人们正确道德价值观念            D.拯救了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13.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 A.物质生活            B.科学精神             C.自由权利            D.理性价值 ‎14.“在他看来,人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心自己的灵魂。只有一种真正的不幸——那就是作恶,也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行善。由于没有人想要使自己不幸,因此也就没有人自愿作恶。认识到善是什么的人就会行善。” “他”还提出了(  )‎ 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C.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人是万物的尺度 ‎15.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  )‎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16.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人曲”。下列内容出自“人曲”的有(  ) ‎ ‎①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②幸福在人间   ③人生而平等   ④商人机智勇敢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17‎ ‎.马丁·路德认为:“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负责,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这一观点(  )‎ A.否定了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控制            B.有利于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力 C.使德意志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D.得到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 ‎18.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 “他们”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19.“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据此可以看出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 A.天赋人权说        B.分权制衡说         C.社会契约论        D.三权分立说 ‎20.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以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1.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的转让现象,农业资产者获得了贵族手中的土地。通货膨胀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西欧物价平均上涨了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被称为(  )‎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            D.圈地运动[]‎ ‎22.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3.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实行了一系列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直接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工业复兴法 ‎ C.推行“以工代赈” D.调整农业政策 ‎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在下列国际经济组织中,中国现在以成员国身份参与的有(  ) ‎ ‎①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正德、嘉靖年间,国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沿海各地的官僚地主、富商大贾对开放海外贸易的要求也就更加强烈起来;另一方面,由于欧洲殖民国家先后侵入南洋,使南洋各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不能继续保持,明统治者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也日益感到有开放“海禁”的必要。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已被戚继光等所击败,消除了使明王朝采取闭关政策,厉行海禁的主要因素,因而在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逐渐开放“海禁”,准许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活动。 ‎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 材料二 随着英国人的新权力在中国沿海边境的确立,引起了人心向背的变化:一方面是对清政府日益疏远,一方面出现对外国人效忠的迹象。广州商人和仆役实际上参与西方扩张的活动,助长了这一人心转变的过程。当怡和、宝顺和旗昌等洋行在通商口岸扩大合法贸易并在口岸外的轮泊处发展鸦片贸易时,他们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南方招募来的中国帮手。广州和福建商人也独立自主地迁往上海,从事合法的与非法的贸易。 ‎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中国开放“海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12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中后期与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不同。(8分) [来源:]‎ ‎(3)我们从明清海外贸易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5分)‎ ‎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所谓 “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 ‎——摘编自强光中《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4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1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武汉大学教授赵林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 ‎——摘编自张贵银《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5BADDB 6-10BBACA 11-15BADAA ‎ ‎16-20DBCCA 21-24BCCC ‎25.【答案】(1)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南洋朝贡贸易收入的锐减;倭患的减轻和海防的巩固;沿海地区商民的斗争。(6分,任意三点即可)‎ 影响: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便于欧美农副产品包括高产作物进入中国,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西方交流。(6分,任意三点即可) ‎ ‎(2)外贸中的地位不同:晚清主要体现为被动的对外贸易;明代政府主动进行对外贸易。外贸主权不同:晚清贸易主权部分丧失,迎合列强侵略需要;明代掌握完全的贸易主权,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增加财政收入。贸易环境不同:晚清遭受列强的侵略或瓜分;明代击败倭寇,抵制了殖民入侵。中国商人对外贸易的态度不同:晚清部分商人参与西方扩张并依附于列强;明代商人强烈要求进行海外贸易。(8分,任意两点即可) ‎ ‎(3)启示:坚持在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反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坚决打击出卖民族利益的行为,以捍卫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贸易原则。(5分)‎ ‎26.【答案】(1)共通:都强调了等级性;都强调了统治者的高素质(或德治);都带有理性主义色彩;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4分,任意两点即可) ‎ ‎(2)背景:孟子: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4分,任意两点即可)‎ 柏拉图: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日益显著;工商业经济发展;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4分,任意两点即可) ‎ 价值:二者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宝贵遗产。(3分)‎ ‎27.【答案】示例一 ‎ 观点:近代西方文化的起点是宗教改革,不是文艺复兴(2分) ‎ 我认同这一观点。(2分) ‎ 论证:宗教改革倡导“教随国定”,推动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兴起和近代西方民族文化的繁荣;宗教改革倡导“因信称义”,有利于欧洲民众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人文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宗教改革倡导人人都可以直接阅读《圣经》,推动了人的思想独立和自由,有利于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6分)而文艺复兴过度推崇人性,容易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2分) ‎ 示例二 ‎ 观点:近代西方文化的起点是宗教改革,不是文艺复兴。(2分) ‎ 我反对这一观点。(2分) ‎ 论证: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有利于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反对封建神学的束缚,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基础。(6分)而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