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专题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起源:汉字起源于六千多年前的“ ① ”。 2.完善:至商朝,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3.演变:按照 ②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演变。 4.趋势:总趋势是 ③ 。 5.代表 体例 特点 代表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有很高的 ④ 魏晋:钟繇、 ⑤ 贡献最大 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各有特色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张旭、 ⑥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东晋:王羲之 唐朝:颜真卿 北宋: ⑦ 元朝:赵孟 明朝:文征明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演变 (1)战国:帛画《 ⑧ 》和《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2)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创作出大量人物画、 ⑨ 和花鸟画。 (3)东晋: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 ⑩ 》等传世佳作。 (4)隋唐: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创作出《游春图》《 ⑪ 》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两宋: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画家 ⑫ 的《清明上河图》。 (6)元明清: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 ⑬ 。元代王冕的《 ⑭ 》、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2.特点: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三、京剧的出现 1.戏曲 (1)起源:中国戏曲从 ⑮ 发展而来。 (2)春秋战国: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3)元: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4)明:戏曲演出是城乡生活的重要内容,江苏 ⑯ 流传甚广。 2.京剧的出现 (1)背景 ①清朝前期:北京戏曲舞台活跃。 ②道光年间:形成“ ⑰ ”的局面。 ③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新的剧种—— ⑱ 形成。 (2)发展 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 ⑲ 、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②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 ③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3.地方戏曲: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K知识参考答案 ①图画文字 ②甲骨文 ③由繁到简 ④实用价值 ⑤王羲之 ⑥怀素 ⑦苏轼 ⑧人物龙凤图 ⑨山水画 ⑩洛神赋图 ⑪步辇图 ⑫张择端 ⑬写意画 ⑭墨梅图 ⑮原始歌舞 ⑯昆曲 ⑰徽汉合流 ⑱京剧 ⑲程长庚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变迁 魏晋南北朝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 ①社会的变迁影响了人的心理; ②士人群体渐趋形成,书法成为其追求神韵、意境和风骨的理想形式;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提供条件 隋唐 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注重规范,风格多样 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宋代 崇尚意趣、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①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②理学产生和发展,使人们在审美上出现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的新特点; ③社会上重文风气形成 明代 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创造 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6—2017学年吉林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来源:全品教学网]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自发阶段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书法艺术的特点。分析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楷书突出崇尚法度的特色,而唐朝草书则体现了恣肆纵情的色彩;两种书体艺术的平分秋色体现了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点,故选C。草书与楷书属于不同书体,故A项错误;魏晋之前中国的书法艺术处于自发阶段,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故排除。 【拓展提升】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1)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2)隋唐,国家统一繁盛,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 (3)宋代时市民阶层兴起,通俗文化逐步繁荣,文风很盛,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也是重视个性而忽略法度。[来源:全品教学网] (4)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所以书法更世俗化、平民化,强调个性化创造。 中国绘画的发展特点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的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就吸收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来源:全品教学网] 4.从绘画的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向商品发展。到宋代,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2016—2017学年陕西西安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C 全面认识京剧的形成 1.形成因素 (1)封建政府的促进作用。乾隆帝时,徽班进京,为京剧形成创造了条件。 (2)北京的中心作用。清代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其形成提供了舞台。 (3)广大艺人们的努力。在他们的努力下,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2.艺术特征 (1)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京胡、二胡、唢呐等弦乐器和鼓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2)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3)表演艺术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 (4)表演按照一定程式进行,采用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2016—2017学年河南南阳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千秋事业转眼过;万里江山咫尺间”“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如上对联形象地描述了我国古代的 A.杂技艺术 B.歌舞艺术 C.书法艺术 D.戏曲艺术[来源:全品教学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艺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戏曲的艺术风格,D项说法正确;A、B、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1.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正确的是 A.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B.甲骨文→楷书→篆书→隶书 C.甲骨文→篆书→楷书→隶书 D.篆书→甲骨文→隶书→楷书 2.象形的比重大大降低,文字的符号意义更强,将繁复的笔画化为简洁的笔画结构,是今体书的鼻祖,后代的草书、真书均在此基础上产生。”以上表述指的是 A.商代甲骨文 B.秦朝小篆 C.汉代隶书 D.魏晋楷书 3.下图为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下列对该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说法正确的是 A.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来源:全品教学网]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4.下列艺术作品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A.《人物驭龙图》 B.《女史箴图》 C.《步辇图》(部分) D.《墨梅图》 5.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下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6.在戏曲舞台上,演员轻扬马鞭表示骑马,划桨表示行船,绕场一圈表示日行千里。这些舞台表现形式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 A.综合性 B.虚拟化 C.程式化 D.现实性 1.古人认为,猴子有善变多计、狡猾伪善的天性,与古时诸侯性质很相近,古时候诸侯们各据一方,个个多计谋善变,狡猾欺诈,所以当初形容他们像猴子的王一样,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由此可见 A.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2.学术界公认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B.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2.(2017年江苏卷)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3.(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C【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文字。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商代的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故排除A项;小篆属于古文字体,故排除B项;隶书是今体书的开始阶段,在隶楷阶段出现了草书和行书,故排除D项,故选C。 3.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古代艺术。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该作品为行书。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A项是草书的风格,B项是小篆的风格,C项是隶书的风格,D项是行书的风格,故本题答案为D。[来源:全品教学网] 4.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人物驭龙图》属于战国帛画,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B项符合题意;《步辇图》是唐代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故C项错误;《墨梅图》是元代王冕的代表作品,故D项错误。[来源:全品教学网] 5.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的突出特征是将书法、篆刻、文学和绘画四种艺术紧密融合在同一画作之中,注重画家精神意境的刻画和传递,故A项正确。 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戏曲艺术。演员轻扬马鞭表示中国戏曲表演的一大特点是虚拟化的、象征性的,同时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想象,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信息可知,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A正确;B没有体现进入文明时代的内容;C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的东西走向世界;D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多样性。 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根据材料信息“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可以推断“感动”是一种“意”,而“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也就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特点,但是材料未体现这一点,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指的书法艺术,排除C项;D项“真景实现,返璞归真”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 1.A【解析】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且本题以图片的方式呈现考查了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原因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式的局限性的影响。 2.C【解析】文人画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特点,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其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在艺术上他们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于其中的主要原因。 【名师点睛】汉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基本定型。所谓“书同文、车同轨”就是这个含义。文字的统一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语音容易发生改变,但书写方式不变,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统一。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是陶文,但是他并不成系统,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甲骨文,后来发展到金文,大篆。秦统一后使用小篆,民间后期产生隶书。汉代之后又出现了楷书、行书、草书。书法艺术也逐渐地形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