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永春一中高二年10月份月考历史科试卷(2018.10) ‎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景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2.“孔子修成康(周成王、康王)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这一历史记述表明(  )‎ A.孔子兴办私学成就卓著                        B.儒学完全承袭西周礼乐制度 C.孔子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D.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3.孟子主张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 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4.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  )‎ A.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 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 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 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 ‎5.“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首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原只是战国各学派百家争鸣交流的主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学规,后来却成为后世书院、官学制订学则、学规的蓝本。从上述内容推测稷下学宫(  )‎ A.以儒家学说为教学内容                        B.开私人办教育之先河 C.是较完备有组织的学府                        D.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6.董仲舒在君人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 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                 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 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             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 ‎7.下图可以反映出(  ) ‎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出现专业的教育行政机构 C.封建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8.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承家族文化 B.不忘血脉孝道 C.促进家国认同 D.补充史料不足 ‎9.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  )‎ A.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 C.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D.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 ‎11. 对下表著作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汉朝(  )‎ A.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                            B.孝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讲究礼义成为重要社会共识 ‎12.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 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13.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14.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少教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15.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16.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17. 下表反映的现象表明, 唐宋元时期(  )‎ 史料 ‎ 出处 ‎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 ‎ ‎《唐会要·卷三五》,唐玄宗诏令 ‎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 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 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 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 ‎ ‎《元史·卷三四》,元文宗诏令 ‎ A.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                        D.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 ‎18.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 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                     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 ‎19.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 A.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 ‎20.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  )‎ 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                        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                        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21.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 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 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2.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  ) ‎ 顾炎武 ‎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 黄宗羲 ‎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王夫之 ‎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A.抨击程朱理学     B.反对君主专制      C.继承儒家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 ‎23.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  )‎ A.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                        B.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 C.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清朝洋务运动的开展 ‎24.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 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25题20分,26题12分,27/题2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论语· 里仁》 ‎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使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 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通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杨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分) ‎ ‎ ‎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 想提出的社会背景。(12分) ‎ ‎(3)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 史书名称 ‎ 成书年代 ‎ 表彰名教的列传 ‎ ‎《史记》 ‎ 西汉 ‎ ‎  ‎ ‎《汉书》 ‎ 东汉 ‎ ‎  ‎ ‎《三国志》 ‎ 西晋 ‎ ‎  ‎ ‎《后汉书》 ‎ 南朝宋 ‎ 列女 ‎ ‎《宋书》 ‎ 南朝梁 ‎ 孝义 ‎ ‎《魏书》 ‎ 北齐 ‎ 孝感、节义、列女 ‎ ‎《梁书》 ‎ 唐 ‎ 孝行 ‎ ‎《陈书》 ‎ 唐 ‎ 孝行 ‎ ‎《隋书》 ‎ 唐 ‎ 孝义、列女 ‎ ‎《新唐书》 ‎ 北宋 ‎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 ‎《宋史》 ‎ 元 ‎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奸臣、叛臣 ‎ ‎《金史》 ‎ 元 ‎ 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 ‎《元史》 ‎ 明 ‎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 表格反映了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 限制君权的思想因先秦儒家的发挥,特别是经过后人的改造和发展,虽演变很多而仍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及其“灾异谴告”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直到今天看来仍闪耀着进步光芒的思想越到后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据黄毅《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1996年) ‎ 材料二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 第二十条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 第三十二条 帝国议会议员,就其议员职位而论,不得领取任何薪俸或报酬。 ‎ 第六十一条 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 第六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 ‎——摘自《德意志帝国宪法》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儒家限制君权的思想,并对其作简要评价。(10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比较近代德国和古代中国在限制君权上的不同。(10分)‎ 高二年10月份月考历史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D D A C B C C A C D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A A B D C A D A B B B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25题20分,26题12分,27题20分。)‎ ‎25.(20分)‎ ‎(1)价值观:富贵应取之有道,安贫乐道。(追求道义,不贪恋富贵。)(2分) ‎ ‎(2)进步:①理学具有优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 ‎②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主张力行,具有务实精神;‎ ‎④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反对奢糜之风。(6分,任答3点) ‎ 背景:①南宋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奢侈无度;‎ ‎②商业繁荣,市民追求享乐;‎ ‎③受佛道思想的影响。(6分。) ‎ ‎(3)相同:两者都肯定正当的人欲。(2分) ‎ 不同:前者强调在人欲应符合道义,后者指出人欲应符合天理 (公道与良知)。(4分)‎ ‎26.(12分)‎ 示例1: ‎ 趋势: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4分) ‎ 原因:①学术上,儒学强调纲常名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②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③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文化教育上,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总之,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纲常名教被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8分) ‎ 示例2: ‎ 趋势: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4分) ‎ 原因:①政治上,宋朝之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②思想上,宋明理学形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名教,维护封建统治;‎ ‎③文化教育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总之,宋朝之后,随着理学形成并成为统治思想,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正史中表彰名教的列传数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显君权的忠排在孝之前。(8分)‎ ‎27.(20分)‎ ‎(1)思想:①先秦孔子主张德政、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和荀子主张君舟民水,从道德和民 心角度限制君权;②汉代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灾异谴告说,借天的神秘和权威限 制君权;‎ ‎③南宋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限制君权;‎ ‎④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倡“君臣共治、地方分治”, 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6分) ‎ 评价:①儒家思想在皇权至上和法自君出的前提下,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 ‎②客观上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并为近代思想家接受、改造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4分) ‎ ‎(2)特点:①确立君主立宪制;‎ ‎②赋予帝国皇帝外交、行政、立法、军事等大权;‎ ‎③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 ④带有军国主义色彩;‎ ‎⑤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6分,任答3点) ‎ 不同:①制约方式不同:古代中国,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 近代德国,通过议会立宪,以明确的法律制约君权;‎ ‎②目的不同:古代中国,目的是巩固君主统治;‎ 近代德国,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新政权;‎ ‎③本质不同:古代中国,本质上仍是封建专制;‎ 近代德国, 本质上是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4分,任答2点)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