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3专题12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3专题12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 哲思明理——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 ‎(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二、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理学体系 ‎(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 ‎(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教材拓展] 理学的世俗化 ‎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理学的成熟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三、理学的发展 ‎1.概况 代表 主张 影响 陆九渊(南宋)‎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2)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剥落和扫除“物欲”“意见”‎ 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明)‎ ‎(1)致良知;‎ ‎(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3)强调知行合一 心学的集大成者 ‎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朱熹地位前后变化的原因 ‎(1)朱熹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的原因:朱熹的观点尤其是“正君心”的观点,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需要。‎ ‎(2)朱熹死后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的原因:“存天理,灭人欲”‎ 旨在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维系专制统治,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史学家侯外庐、邱汉生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史料二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 提出了天理论。史料第一句话总括,三个省略号后的部分为内涵的外延。“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说明了“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天理”说明了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2)史料二中“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思考]‎ ‎(1)史料一体现了理学精神的精髓。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 试答:                                    ‎ ‎                                   ‎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试答:                                    ‎ ‎                                   ‎ ‎【提示】 (1)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2)不同:“格物致知”和反省内心。‎ 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本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相同点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 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做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并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根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的儒学研究成果”“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根据材料一“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得出儒学家关注社会。第二小问“路径”,根据材料一“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编撰《童蒙须知》”得出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根据材料一“‎ 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做了道德规定”得出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得出朱熹的传播对象是士大夫阶层,而王阳明将传播对象发展到普通民众;根据材料二“王阳明的‘致良知,”“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得出朱熹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王阳明的认识论是致良知。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简易直接’为特色”“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得出有利于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二“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得出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答案] (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 ‎(2)不同 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 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 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 ‎1.宋明理学作为一定时期内时代精神的精华,标志着理论思维的时间维度,因而今人在诠释、评价宋明理学家时,应把它们放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维结构的环境中,来审视它们的理论思维的价值和意义。‎ ‎2.宋明理学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理想的圣人人格,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这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显贫乏、道德标准缺失的今天,尤有借鉴的必要。‎ ‎3.注重道德建设,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互敬互助风尚,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身心的健康,也有利于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许昌二模)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D [《隋书》所记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一致,说明当时佛道影响力较强,故选D项;复兴儒学是士大夫的一种追求,但是并不能得出是士大夫的首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排除B项;C项与材料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张相矛盾,排除。]‎ ‎2.(2019·南通二模)在外来印度文化哲学与本土道教文化哲学挑战下,儒学家通过诠释伦理与天道的连接,使心性为核心的传统儒学获得了新的生命,从而构建起不同于佛老的新儒学的理论形态。“新儒学”兴起于(  )‎ A.先秦   B.西汉   C.两宋   D.明清 C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宋明理学,完成儒学价值信仰体系,故选C项;先秦百家争鸣,排除A项;汉代儒学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形成董仲舒儒学,排除B项;明清对理学进行了批判继承,排除D项。]‎ ‎3.(2019·青岛一模)朱熹曾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他的这种读书经历(  )‎ A.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 B.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 C.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D.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 D [朱熹对书籍的涉猎非常广泛,这就为他以后提出“格物致知”做了铺垫,故选D项;儒家思想一直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展,排除B项;题干中提及了朱熹“知”的方面,没有提及其“行”的内容,排除C项。]‎ ‎4.(2019·沧州二模)“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 A.推动了儒学思想世俗化 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 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 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 B [根据材料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可知王阳明推崇儒家“良知”思想,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世俗化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突出“四书”的地位,排除C项;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心即理也,符合理学的范畴,排除D项。]‎ ‎ 儒学新象——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教材拓展] 历史背景 ‎ 经济上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 政治上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思想文化上 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理学家鼓吹的理论空洞、虚伪,导致知识分子逆反,他们反对空谈心性,力倡“经世致用”的务实之风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生活背景 出生于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泉州地区。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 ‎2.思想主张 ‎(1)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大胆挑战正统思想。‎ ‎(2)反对盲从孔子,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写作风格主张“真心”。‎ ‎3.评价 李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李贽思想的特点 他(李贽)反对的是假道学不是真道学,对于真道学他是极力赞扬的,所以他反对道学不等于反封建。‎ ‎——束景南《道学文化心态论纲》‎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作及政治思想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船山遗书》‎ 政治 思想 ‎(1)“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君臣平等 ‎(3)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4)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1)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2)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1)“循天下之公”‎ ‎(2)抨击“孤秦”“陋宋”‎ ‎(3)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历史运动“势之必然”‎ ‎2.评价 ‎(1)黄宗羲 ‎①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冲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对远古时代开明君主理想化的追求中,保留着传统的印记。‎ ‎(2)顾炎武 ‎①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3)王夫之 ‎①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顾城在《南明史》批判黄宗羲的基本论点只有一句话,东林人士是“君子”,与东林异调者为“小人”;清华大学教授秦辉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本身当然也有缺陷,但他在民权理论上确实有超越卢梭的地方。‎ 三、唐甄 ‎1.思想 ‎(1)儒学能定乱除暴安百姓。‎ ‎(2)大胆批判专制君主,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评价 ‎(1)在当时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3)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一 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史料一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夫栽培倾覆,天必田材,而况与人乎?强弱众寡,其材定矣。强者弱之归,不归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人其能违天乎哉!‎ ‎——李贽《明灯道古录》‎ 史料二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史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史料三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专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解读]‎ ‎(1)史料一中“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强调人都有自然本性,要顺应人性,使其自由发展。“强者弱之归”“众者寡之附”表明李贽把“强凌弱,众并寡”看作是天理,‎ 承认自由竞争。‎ ‎(2)史料二的关键句是“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实质是抨击君主专制的“私天下”。史料三中“分天下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分权,反对君主“独治”。‎ ‎[思考]‎ ‎(1)根据史料一,说明李贽如何看待“人性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之间的关系”。‎ 试答:                                    ‎ ‎                                   ‎ ‎(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王夫之和顾炎武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试答:                                    ‎ ‎                                   ‎ ‎【提示】 (1)个性的自由发展,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竞争,会导致弱肉强食的现象,李贽认为这种自由竞争是天道之常,肯定自由竞争的合理性。‎ ‎(2)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下“共治”,带有一定民主色彩。‎ ‎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探究二 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认识 史料一 清初之儒……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 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史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解读]‎ ‎(1)史料一体现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对近代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史料第二个省略号之后的语句点明了其思想的深远影响,体现了对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 ‎(2)史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仅停留在批判的层次上,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因此也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 ‎[思考]‎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试答:                                    ‎ ‎                                   ‎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不能提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 试答:                                    ‎ ‎                                   ‎ ‎【提示】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不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而是继承和发展,它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主张,如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都具有进步意义,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2)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薄弱(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明清之际思想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感悟黄宗羲的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大儒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诸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并且鼓吹经世致用和端正学风有其自身现实的目标,即造就一种将有利于推翻清统治的健康学术氛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清初大儒提倡的学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大胆之创论”的最精彩处,简述梁启超对黄宗羲“此等论调”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大儒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诸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鼓吹经世致用和端正学风有其自身现实的目标,即造就一种将有利于推翻清统治的健康学术氛围”可直接得出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的结论。第(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即可判断是批判君主专制;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由“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可得出具有批判性与创造力,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可得出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还很普通和浅显,由“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可直接得出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答案] (1)学风: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最精彩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认识:梁启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在明末清初极具批判性与创造力;他的思想在20世纪初的中国虽很普通和浅显,但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 客观认识黄宗羲的思想 ‎1.黄宗羲思想的最精彩之处是敢于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建立“天下之法”以限制君权,体现了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其主张虽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其思想深处仍把国泰民安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提出的工商皆本的主张,缺乏阶级基础,只是反映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长春三模)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 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C [根据“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源于社会政治经济,故选C项;“学说有如此局限”的根源是社会,无法体现文化专制,排除A项;“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是客观现象,不是主观理由,排除B项;“李贽学说”的时代西方文化已经东传,排除D项。]‎ ‎2.(2019·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  )‎ A.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D.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A [材料中的两位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为近代民主革命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提供了借鉴,故选A项;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主张是对宋明理学的反思而非深化,排除C 项;黄宗羲和王夫之仍然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 ‎3.(2019·上饶一模)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且进一步强调“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反映出顾炎武(  )‎ A.改变了当时空洞的文风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继承了程朱理学义利观 D.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B [顾炎武主张知识分子的治学应坚持经世致用的学风,以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为己任,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其思想的作用,排除A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主张相违背,排除C项;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与材料反映的知识分子的治学应坚持经世致用的学风不符合,排除D项。]‎ ‎4.(2019·合肥一模)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 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A [题干表达了王夫之先生的志愿: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王夫之的儒家思想,不是政治变革,排除B项;人性善恶一直是争议不断而莫衷一是的,且无法反映王夫之善恶思想,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王夫之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排除D项。]‎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全国卷Ⅰ ‎2015·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 全国卷Ⅱ ‎2019·理学内涵的理解 ‎—‎ 全国卷Ⅲ ‎—‎ ‎—‎ ‎1.从考查趋向看,近几年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较少,多运用材料考查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辨别比较的能力。‎ ‎2.从社会热点看,宋明理学中的道德修养观与今天国家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些内容有相似之处,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明清之际的学以致用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指导着中华文明以足够的韧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不断创新。‎ ‎3.从预测角度看,将会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宋明理学家的思想特点,认识宋明理学所体现出的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亦可结合时代特征,导入情境材料,考查顾炎武等人的社会担当意识,强调人文素养的渗透。‎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 (2019·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明立意:从对理学内涵理解的角度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抓关键:根据材料“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知程颢强调的是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 理思路: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 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选B项。‎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泸州一模)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唐宋学者把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这体现了(  )‎ A.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 B.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 D.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D [传统儒家文化的特点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外儒内法;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对宋明理学以深刻影响,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文化的空前成熟、先进性、主体地位,排除A、B、C三项。]‎ ‎2.(2019·晋城二模)“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 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 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 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 C [C项表述与题干中“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相符,故选C项;题干中并未牵涉商品经济的发展问题,排除A项;B项表述与题干不相符,排除;D项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 ‎3.(2019·惠州二模)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图1传统社会治理结构  图2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C [由材料中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可知君主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图2不能体现民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由材料中图1和图2的对比可知,黄宗羲认为传统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弊端而非对百姓的教化,故D项错误。]‎ ‎4.(2019·永州一模)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把顾炎武视为清代学术开山之第一人,认为顾炎武对清代思想界具有深远影响。梁启超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顾炎武(  )‎ A.批道学、离经叛道的思想观点 B.谈心性、分权众治的治国方略 C.明义理、扶植纲常的价值取向 D.兴实学、明道救世的经世主张 D [根据史实可知顾炎武讲究经世致用,否定道学空谈,因而梁启超视之为清代学术开山之第一人,故选D项;批道学、离经叛道属于李贽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梁启超主要肯定顾炎武在学术方面的成就,B项主要是思想方面的内容,故排除;顾炎武反对封建伦理纲常,并非扶植纲常,故排除C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