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孝感高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与“欧洲中世纪农民耕田图”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A. 东周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C ‎【解析】就犁的型制而言,与我国唐朝的曲辕犁相似,故排除ABD,选C。‎ ‎2. 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 迪亚士的远航 B. 达伽马的远航 C. 哥伦布的远航 D. 麦哲伦的远航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太平洋丝绸之路”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欧洲新航路开辟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材料所揭示的历史史实,排除AB。此题易误选C项,结合“太平洋丝绸之路”进一步判断可知,可知,C项不符合新航路开辟史实,排除C。D项,即“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符合史实,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3. 三角航程持续了数百年,虽然其间充斥着奴隶贸易的血腥,但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表现为 A. 有利于三大洲的商品流通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B. 使欧洲的剩余资本得以大量输出 C. 刺激了欧洲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畸形发展 D. 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贸易 ‎【答案】A ‎【解析】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三角贸易有利于亚非欧三大洲的商品流通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故选A;当时欧洲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排除B;三角贸易刺激了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畸形发展,排除C;三角贸易是连通美、亚、非三大洲的贸易,排除D。‎ ‎4.‎ ‎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洋务运动之后 D.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的签订 。‎ ‎5.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这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的注解 A. “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1962”、“农轻重综合平衡”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可知对联是对60年代初纠正左倾错误的八字方针的概括。针对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在1962年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因而在时间与内容上A、B、C均不合题意,故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的理解 ‎6.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一变化缘自 A. 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 农村政权管理形式的改变 D. 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的前半部分表明的是改革前“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现象,后半部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现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以B项错误。C项是无关项,D项是无关项,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7.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 上海人愚昧、落后 B. 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C. 上海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D. 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上海市民对电灯由“恐惧”到“非常欢迎”,反映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故选B;上海市民最终能接受点灯,排除A;上海市民对电灯的接受也有一个过程,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上海走在世界的前列,排除D。‎ ‎8.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 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的主旨是1920年到1929年,工人的工资增长远远小于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而工人的工资收入代表的是购买力,那么意思就是说生产的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际能够消费的量,即相对过剩,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爆发的原因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得到大规模地运用,但其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的事件是 A. 约翰逊总统实施“伟大社会”纲领 B.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 C. 里根政府削减政府开支并紧缩货币 D. 克林顿倡导“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答案】B ‎【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都无法摆脱“滞胀”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故选B。A时期美国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排除; 里根政府削减政府开支并紧缩货币,经济开始回升,排除C;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倡导“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美国经济蒸蒸日上,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美国进入一个“新经济”的时代,排除D;‎ ‎10.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A. 刺激社会消费 B. 改善劳资关系 C. 缓和社会矛盾 D. 重塑政府形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目的。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据此选C。这些措施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刺激社会消费的作用,重塑政府形象,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D;B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制度的目的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创斯大林模式 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解析】材料“1929年”和“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处于1928年起到1932年所进行的二五计划期间,正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也正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形成的时期。因此当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时,苏联正在进行计划经济的探索,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界限。‎ 点睛:材料“1929年”和“苏联”是解题的关键限制条件。‎ ‎12. 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 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霸 B. 成为超级大国 C. 增强经济实力 D. 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勃列日涅夫时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二个阶段,为了在军事上超过美国,苏联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因此,其根本目的是发展军事实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工业大国,故选A;B是直接目的排除;CD是经济改革的手段,排除。‎ ‎13. “它成立之初,就拥有3.6亿消费者,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材料中的“它”是指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欧盟 ‎【答案】C ‎..............................‎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北美自由贸易区 ‎14. 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的主要标志是 A.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B.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C. 亚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D. 美苏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 ‎【答案】A ‎【解析】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表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因为经济危机和西欧的挑战而严重动摇,故选A;BC表明美国将受到西欧和日本的冲击,排除;材料与两极格局无关,排除D。 ‎ ‎15. 下图是一幅“中医”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号脉”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出 A.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唯一推动者 B. 中国是世界金融风暴中的受益国 C.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影响力增强 D. 世界金融风暴对经济全球化毫无用处 ‎【答案】C ‎【解析】“中医”写在了五星红旗上,这表示中医所代表的是中国。“中医”为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全球经济号脉,反映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的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影响力增强。A、B、D说法皆不恰当。‎ ‎16. 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A. 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B. 注重维护等级制度 C. 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D. 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克制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结合“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课看出对道德教学的重视,说明了孔子教学采用的是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的道德教化方式进行教学,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道德教化,与维护等级、遵守礼法无关,故B、C项排除;依据“‘乐’谓取得和谐”可得出孔子关注的是教化的内容,并不是说明教学与音乐相结合,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的教育思想 ‎17.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凭借儒家经典可以做到三公这样的高位,可以封侯,这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民间学习的主要对象,儒学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 ‎18.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 知行合一 B. 发明本心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 ‎【答案】C ‎【解析】材料主张道理在上,通过接触实践去掌握,理学的格物致知,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项正确;ABD项属于心学的内容,排除。‎ 点睛:宋明理学是考试的重点。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主要是在明朝。程朱理学在两宋之际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都需要掌握。‎ ‎19.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答案】C ‎【解析】“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出自于王阳明的《大学问》;“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出自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原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出自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则出自于顾炎武的《日知录》。故选C。 ‎ ‎20. 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意义在于 A. 批判了神权统治,鼓吹了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B. 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C. 发展了在人、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的人文主义精神 D. 把人文精神推进到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答案】B ‎【解析】智者学派的思想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它的意义更多地表现在从实际出发,就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试图给予超越传统神话传说的解释,从而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故选B。A、C、D三项更多是近代资产阶级产生后对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21.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最南至西沙群岛,最北至北极圈内)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说明 A. 国家的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 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C.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D. 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可获得的信息是,郭守敬在元世祖的支持下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并据此主持编制了《授时历》,这说明元政府很重视与农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古代政府在促进科技发展方面,特别是实用科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特点。‎ ‎22.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从徐渭和郑板桥的绘画和诗句中,我们能发现文人画的特点是 A. 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 B. 吸取印度波斯风格,色彩瑰丽 C. 表现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 D. 宫廷画派,富有生活气息 ‎【答案】C ‎23. 由实验和天文观测普遍地确立,地球附近所有的物体有向着地球的重力,……再者所有的行星彼此有重力,此外彗星有向着太阳的类似的重力:由这个规则必需承认所有物体普遍有着朝着彼此的重力。”这一理论成果属于 A. 自由落体定律 B. 经典力学 C. 量子论 D. 相对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实验和天文观测普遍地证实,地球附近所有的物体有向着地球的重力……”可见是指万有引力定律,这是牛顿在经典力学中提出,故选B。A由伽利略提出,C由普朗克提出,D由爱因斯坦提出,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 ‎【名师点睛】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史对自然科学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经过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最终建立;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确立,掀起了一场物理学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24.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 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遭到教会敌视 B. 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C. 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D. 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答案】C ‎【解析】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刚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段,迫切需要对外侵略和扩张来满足迅速提高的生产力要求,达尔文的进化论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所以选C;材料强调的是“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把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时间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的时代要求联系起来思考解答。‎ ‎25. 政府一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圜朝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这表明政府主张 A. 西学中源 B. 中体西用 C. 君民共和 D. 道德救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所给的信息为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的举措,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即中体西用,根据“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的同时也要求“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圜朝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也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西学中源指西方的文明源于中国,并非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故A错误;‎ 君民共主是近代维新派的主张,故C错误;题干除了涉及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外还涉及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D明显概括不全面,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26. 近代化在思想上的表现是思想文化的大众化和科学化。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封建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答案】D ‎【解析】经过新文化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故选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事件是辛亥革命,排除A;尊孔复古泛滥的现象指的是袁世凯复辟,排除B;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排除D。‎ 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就此题而言设置较为简单,只要读懂题干即可。‎ ‎27.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民族”色彩也很突出,但那主要是“驱逐鞑虏”、“排满兴汉”的民族性,与后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不是一回事。其依据是 A. “排满兴汉”体现了大汉族主义思想 B. 没有无产阶级领导 C. 在革命中曾经寻求西方国家的支持 D.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答案】D ‎【解析】新旧三民主义的形式上都是“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张,但内涵确有较大不同,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只强调推翻满清统治,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而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则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摆脱受殖民压迫的窘境,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不是新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差别,排除。‎ ‎28.‎ ‎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 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 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意思是说,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搬照套,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发展成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由此可以看出,只有B项符合题意。‎ 考点: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特点 ‎29. 下表是《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其中“八五”处应该填写 A. 走向改革开放 B. 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C.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D.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答案】B ‎【解析】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解放人们的思想,使改革开放更进一步,风起云涌,1992年属于“八五”期间,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走向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七五”(1986~1990)期间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是在十五期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30. 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老师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 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使人们彻底认识了文革的错误 D. 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1978年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D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人们彻底认识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排除ABC。所以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非选择题(31题8分,32题20分,33题12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这一时期希腊人的思想、创造、艺术都进入了一个高潮,……这种精神活动的领导及中心是雅典。因为30余年(公元前466年—公元前428年)中,雅典由一位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利克里统治着。他立志把被波斯人所蹂躏的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雅典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多数是这一次伟大重建的遗物。伯利克里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复兴了雅典的精神。他不仅召集建筑师和雕刻家,更与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好朋友。‎ ‎——(美)H·G·威尔士《文明的溪流》‎ 材料二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在“精神”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艺复兴“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指的是什么?‎ ‎【答案】(1)成因: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人文主义的推动;统治者的政策;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 ‎(2)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解析】(1)古希腊在“精神”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原因要从雅典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思想开放等角度加以回答。可以答为: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人文主义的推动;统治者的政策;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 ‎(2)结合所学,文艺复兴实质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32. 历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其各自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别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料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辜鸿铭60岁,段被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答案】(1)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2)蔡元培:反对专制统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袁世凯:尊孔崇儒复古,为专制统治服务。‎ ‎(3)特点:年龄倾向年轻化,新旧思想共存。‎ 原因: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内容——教育方面的特点的掌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的洋务运动的内容分析回答。材料“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可归纳出其特点。‎ ‎(2)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积极倡导进行教育改革,宣传学习西方的教育、科技文化,积极传播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而袁世凯在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以后,妄图称帝,为作舆论准备,在教育上大做文章。‎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教育思想改革的掌握。从材料“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 28岁,鲁迅 ‎ 36岁,李大别 29岁,蔡元培 41岁。同年,林料已经 65岁,严复已经 63岁,辜鸿铭60岁,段被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可归纳出其特点。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分析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计算器的演变 古代 最原始的人造计算工具是算筹,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是算盘。‎ 近代早期 ‎1621年,英国数学家威廉·奥特雷德根据对数原理发明了对数计算尺,不仅能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它一直使用到袖珍电子计算器面世。‎ ‎19世纪前期 ‎19世纪初,法国的J.M.雅卡尔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的纺织机,1822年,英国的C.巴贝奇便根据同一原理制成了一部能执行计算程序的差分机,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 ‎19世纪中后期 ‎1886年美国统计学家制造了第一台可以自行进行加减四则运算、累计存档、制作报表的制表机,这台制表机参与人口普查工作,使预计10年的统计工作仅用了1年零7个月就完成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 ‎20世纪中期 ‎1946年,ENIAC诞生。其特点就是采用电子器件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同以往的计算机相比,ENIAC突出的优点就是高速度。它的出现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21世纪 ‎50年前,计算机只能被高素质的专家使用。今天,计算机的使用非常普遍,甚至没有上学的小孩都可以灵活操作。‎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计算器演变 阐述:古代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计算工具简单,以算筹为主;近代早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计算器不断进步,出现对数计算尺,能够运行多种运算;工业革命开展,对计算能力要求的提高,逐渐产生差分机;进入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渐影响到计算器,出现电子计算机。‎ 综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器逐渐向综合运算发展,运算速度越来越高。‎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首先依据材料表格中信息提取观点,材料论述的是科学发展历程,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计算器演变”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材料中信息从古代、近代和现代计算器演进的角度分析说明;最后从经济和科技发展推动计算器综合发展信息总结结论即可。‎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非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