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随堂检测] 1.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选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李白的诗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故A项正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故B项错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李商隐的诗歌《泊秦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李商隐和白居易均为晚唐诗人,故C、D项错误。 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 A.市民阶层壮大 B.农民娱乐的需求 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 D.宫廷贵族的消遣 解析:选A。题干的这种艺术形式是宋词,故A项正确;农民生活贫穷,文化素养较低,B项不是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C、D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C、D项错误。 3.元朝文人张鸣善《咏雪》中称:“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 A.语言通俗,形式活泼 B.借物抒怀,辞藻华美 C.结构严谨,意境深远 D.音节和谐,风格浪漫 解析:选A。由所学知识判断《咏雪》为元曲。元曲表达形式灵活,语言通俗易懂,故A项正确;元曲不能说辞藻华丽,故B项错误;元曲形式活泼,而不是结构严谨,故C项错误;元曲通俗而不是风格浪漫,故D项错误。 4.明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往往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这反映出( ) A.社会动荡导致传统价值观的缺失 B.世俗文学成为反封建的主要载体 C.商人社会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解析:选C。《金瓶梅》、“三言”“二拍”中虽然呈现了各种不同于主流的价值观,但并不能说明传统价值观缺失,故A项错误;明清文学具有反封建的色彩,但就材料而言《金瓶梅》宣扬因果报应,与反封建无关,故反封建性并不是材料例子共同反映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清文学呈现出对唐宋文学的继承与改造,其改造中突出体现了主人公的变化,由其他身份变为商人,故说明商人在社会中地位凸显,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政策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 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裁。 (2)从材料二、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哪些不同的时代特征? (3)从以上描述中,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内容。(1)通过材料本身的特点和作者就可以作出判断。(2)文学是社会的反映,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两人不同的诗词风格。(3)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回答。 答案:(1)屈原:楚辞;李白:唐诗;辛弃疾:宋词。 (2)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词人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3)诗歌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与“风骚”一词来源无关的是( ) A.《诗经》 B.《离骚》 C.楚辞 D.汉赋 解析:选D。《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离骚》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将其并称为“风骚”,故选D项。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为“风土之音”,即各地的民间歌谣。雅为“朝廷之音”,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颂为“宗庙之音”,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多歌颂祖先功业。“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该诗句应出自( ) A.《诗经·鲁颂》 B.《诗经·齐风》 C.《诗经·大雅》 D.《诗经·小雅》 解析:选A。该诗句大意是:叔父,您诸子中择立其长,封于鲁地,快去努力扩土开疆,作为周室藩辅屏障。可见它是“宗庙之音”,在歌颂祖先功业,故A项正确;《诗经·齐风》是“风土之音”,故B项错误;《诗经·大雅》、《诗经·小雅》是“朝廷之音”,故C、D项错误。 3.“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列棼橑以布翼,荷栋桴而高骧。雕玉瑱以居楹,裁金壁以饰珰。发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这段话在文学体裁上应属于( ) A.楚辞 B.汉赋 C.先秦散文 D.宋词 解析:选B。材料中的文学作品注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应为B项汉赋。 4.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 5 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解析:选C。材料中信息“盛唐”“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反映的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艺术,符合上述特点的是李白。 5.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 A.追求气势,浪漫神秘 B.注重铺陈,追求神韵 C.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D.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的需要 解析:选C。与贵族文化相对的应该是市民文化,故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市民文化的特点,故A、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才出现城市资产阶级,题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解析:选A。材料“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等说明文学呈现世俗化,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元曲旁白由教坊乐工创作而成,体现不出文人素养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元曲发展世俗化,不能说是衰落,故C项错误;“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7.《十架斋养新录》载:“自明以来又多一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与这段记述相符的作品是( ) 解析:选D。材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反映文学世俗化发展特点,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不是儒、释、道思想的作品,而是小说,《西游记》属于小说,故选D项。 5 8.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解析:选C。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高且形象改观,这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观念,选择C项。但并没有改变农本商末的主流价值观,故A项错误,也未造成社会阶层地位的频繁变动,故D项错误。商业活动自古就有,但直到明清才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可见B项与题干无关。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学。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喜欢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回答“特征”。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方面回答。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第(4)问,比较三则材料可知文学的通俗化,从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认识”。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5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