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六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六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三历史 出题学校:四十七中 外大附校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1. 鲁国进攻邻国邾娄,当时的霸主晋文公进行干预,于是鲁昭公前往晋国解释,在边界被拒 绝入境,碰壁而返。国君出访他国未能入境,只有因病而返是合“礼”的解释,因此《春秋》 将此事记成“公有疾,乃复”。据此可得出 ①《春秋》的相关记载未确切反映历史真实 ②“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微言大义”中 ③孔子修《春秋》突显出对礼制的维护 ④鲁国企图对晋国的霸主地位进行挑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鲁昭公并不是因病而返,但在《春秋》中却记载称因病而返以使鲁昭公被拒绝的行 为有了合理的解释,说明《春秋》相关记载没有确切反映历史事实,目的是为了维护礼制, ①③符合题意;《春秋》的这种记载就属于“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②符合题意;鲁国是 对晋国进行解释,说明其并不想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④说法有误。故选 A,排除 BCD。 2. 《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 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描述的农 具是兼具耕作和播种功能,结合所学可知,耧车是兼具耕作和播种的工具,故 B 项正确;ACD 项都不符合播种农具,排除。 - 2 -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的 分析理解,结合汉代耧车的功能解答即可。 3. 据《元史》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 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朝此举 A. 主要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B. 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C.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D.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知,材料说明 的是元朝边疆的治理变化,由唐朝羁縻到元朝实际控制等同内地,实际上巩固了封建国家的 统一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故选 D 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且旨在实现民 族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变化,不能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排除 B 项;材料“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并不一定能解决财政困 难,排除 C 项。 4. 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 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 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认识反映了 A. 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 “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 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 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信息“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 长技以制之也”说明左宗棠认为“师夷长技以制之”是其设立福建船政局的指导思想。由此 可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 B 正确;魏源提出 了向西方学习制造坚船利炮,但并未付诸实践,故 A 错误;洋务运动还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 物层次,故 C 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故 D 错误。 - 3 - 5. 如图摘自《点石斋画报》,图中作者评论:日人无礼扰我中土,幸有李傅相大度包容,重申 和议,乃犹多方要挟赔费而外,兼索割地。泰西各国闻而不平,遂于四月十四日中日换约之 期,各派兵舰赴烟观看。……日使知众怒难犯,不得不降心相从,……而中日之和局遂成。 这反映了当时 A. 清政府仍存天朝上国观念 B. 民众呼吁列强保护弱国 C. 国人以传统观念解读战争 D. 列强对华利益争夺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幸有李傅相大度包容,重申和议”“而中日之和局遂成”可以看出,当时国人仍存 有传统的心态,认为与日本签订条约是出于“大度包容”,C 项正确;材料的观点不是清政府的 态度,排除 A;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材料只涉及到日本,没有体现列强,排除 D。 6. 1902 年全国多地爆发了瘟疫,《大公报》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 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中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 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 ) A. 舆论传播彻底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 细胞学说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C. 西方近代防疫方式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D. 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体现的是利用 科学的方法防治瘟疫,说明的是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D 正确;AB 说 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B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D。 - 4 - 7. 1933 年五六月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召开,运动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 毛泽东为运动会题词“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 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这次运动会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 表明中共的工作重点转向改善生活 C. 是敌后根据地得到巩固的表现 D. 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 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召开运动会,毛泽东亲自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显示了 领导人与普通民众紧密联系,这些行为都能够有效的鼓舞军队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故选 D; 1933 年是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的国共对峙时期,此时不可能巩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排除 A; 召开运动会不能说明中共的工作重点转向改善生活,排除 B;此时是土地革命时期,敌后根据 地的建立是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排除 C;故选 D。 8. 1988 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 53 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 划”、“863 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 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这主要表明我国 A. 科技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 B. 优先发展航天和国防科技 C. 体制改革向科技领域扩展 D. “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各个项目都是与科技有关的,说明中国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53 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不只是航天和国防科技;C 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的内容;D 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 1995 年。 9. 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后,港珠东西,长虹卧波, 天堑南北,通途无阻。关于如图相关地点表述正确的是 - 5 - A. ①属于我国第一批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 B. ②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C. ③开放是我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 D. ③问题的解决为②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故 B 项正确;①是珠 海,是经济特区,不是我国第一批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排除 A;上海浦东的开放是我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而③不是上海地区,排除 C;香港回归为澳门回归提供范例,而③是 澳门,②是香港,故顺序有错,排除 D。 10. 罗马帝国前期的经济繁荣主要是行省经济的发展,意大利本土的经济落后于行省,农业开 始衰退,奴隶反抗甚至逃亡,一些行省成为罗马新的谷仓,罗马帝国各地间的贸易非常发达 面对这种状况,罗马法律的新变化是 A. 编制成文法维护奴隶主对于奴隶的压迫 B. 制定《十二铜表法》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C. 编订《民法大全》管理帝国境内自由民 D. 通过万民法调节各地区社会和商业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随着罗马帝国扩张,社会经济关系日益多元与复杂,因此需要万民法调节各地区之 间的社会和商业关系,故选 D;A 和 B 项都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是在查士丁尼时期,不是在罗马帝国前期,排除。 11.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 6 - 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 A. 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 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 促进了启蒙运动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 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体现的是近代自然科学对近代资 产阶级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A 正确;洛克的主张属于启蒙思想,构想的是未来资产阶级 理性王国的蓝图,B 排除;斯宾塞的主张属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是错误的思想,C 排除;D 与 斯宾塞的主张无关,排除。故选 A。 12.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723 年沃波尔拒绝了英王授予的贵族爵位,因为他接 受封爵就必须放弃在下院的席位 说明此时下院的权 力已经超过上院 B 史学家发现杰斐逊在《独立宣言》手稿中,将“臣民” 修改为“公民” 反映出民众普遍接 受自由、平等思想 C 1871 年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 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面包 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体现了对工人阶级 经济权益的保障 D 1917 年 3 月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已经完成 A. A B. B C. C D. D - 7 -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 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体现的是巴黎公社对工人阶级经济权益的保护,C 正确; A 选项史实并未涉及上议院和下议院之间的关系,排除;B 结论错在“普遍”,排除;俄国的二 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 D 错误。故选 C。 13. 19 世纪前期,英国盛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而同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 里希·李斯特却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这反映了 A.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英德两国垄断资本存在利益冲突 C. 英德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D.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19 世纪前期”,此时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自由主义是工业革 命的必然要求;但是此时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没有统一的市场,且此时德 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所以德国的经济学家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反映了两国工业 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C 项符合题意;帝国主义是 19 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A 项错误;垄断资本是 19 世纪末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且材料未体现英德两国的冲突, B 项错误;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D 项错误。故选 C。 14. 1929 年末胡佛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希望资本家能够维持现有的投资 规模和工资水平,工人代表能够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 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的出台说明胡佛 A. 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 已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所在 D.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提出轮流工作制度”,这些措施说 明胡佛政府尝试干预经济,以缓解经济危机,这就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鉴,故 D 正确; - 8 -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 A 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 B 错误;胡佛没有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所在,这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C 错误。 15. 在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田中角荣认为世界已由“两极”进入“多极”,从“‘冷战’时 代”过渡到“通过对话缓和紧张局势”的新时代,基于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当时国际形 势的判断,他认为:“日本应适应世界潮流,推行‘自主多边和平外交’”。其外交设想 A. 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B. 促使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目标 C. 客观上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平稳定 D. 导致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冷战’时代”过渡到“通过对话缓和紧张局势”的新时代,说明其外交设想已经逐步 脱离冷战而走向对话,这有利于缓和亚太地区的局势,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平稳定,C 项正确; 材料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无关,排除 A;材料只涉及到日本提出“自主多边和平外交”的设想,没 有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排除 B;冷战到 90 年代才结束,排除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5 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 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 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 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 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 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 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 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 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 9 -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 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国家观念在当今的时代价值。 【答案】(1)表现: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 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2)设想:梁启超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 历史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 定基础。 (3)时代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捍卫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可归纳出世俗王权强化;根据材 料“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可归纳出民族语言普及;根据材料“民族共 同体的地位上升”可归纳出民族认同观念兴起。原因:结合当时的经济、阶级关系变动、思想 解放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设想:根据材料“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可归纳出梁启超建立君主立宪的国 家;根据材料“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可归纳出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 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促进思想解放、民族意识觉醒及为抗战 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价值: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增强民族凝聚力、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国家 统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 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 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 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宣扬忠孝观念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 - 10 - 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 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阿尔伯 蒂、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 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 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 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材料三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价值观念的变革呈现 出一个高峰。知识精英看待“天人之辩”时,不再把“天”(自然)理解成超人的主宰(上 帝、神),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梁启超说道:“若何而自勉为优者适者, 以求免予劣败淘汰之数,此则纯在力之范围,于命丝毫无与者也。……故明夫天演之公理者, 必不肯弃自力不用而惟命是从也。” ——摘编自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甲午战后知识分子价值观变革的主要原因。 【答案】(1)途径:改革选官制度,将孝廉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 系统,宣扬忠孝之道。 作用: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内容:提倡追求财富、追求现世的幸福与享乐。 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人文主义价值观奠定了经济基础;新的价值观 念又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精神条件。 (3)原因: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 识传入中国。 【解析】 【详解】(1)途径:根据材料“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可归 纳出改革选官制度,将孝廉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根据材料“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 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可归纳出建立 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宣扬忠孝之道。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需要从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及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内容:根据材料“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 - 11 - 可归纳出提倡追求财富、追求现世的幸福与享乐。关系:结合二者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进行分 析即可,如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人文主义价值观奠定了经济基础;新的价值 观念又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精神条件。 (3)原因:根据材料“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价值观念的变革呈现出一个高峰”可归纳 出民族危机加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和近代 自然科学的传入也是重要因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新政权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管经济已经到崩溃边缘的烂摊子。从人口、 国土面积看是个大国,从国力看是名副其实的弱国。在两极对峙的国际形势下,不加入某个 阵营是不现实的。 ——杨泽喜《建国初期中国现实主义外交战略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及其确立的背景。 材料二 1949~ 1958 护照中有法文、英文、俄文标识。护照号码多为 6 位印别号码,多前往苏联、 东欧国家。 1959~ 1978 将护照中俄文改为法文,外文以英文、法文两种文字为主。护照开始增加简单 防伪特征,如水印、凹版印刷等。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78~ 1990 年 将之前护照中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文字改为“本护照前往世 界各国有效”。护照号码逐渐升至 7 位数号码,新中国迎来了公民因私出国的 第一个高潮。 1990~ 2000 逐渐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护照标准设计,97 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 手段,护照号码由 7 位升为 9 位。 2000 年 以后 普通护照签发数量又迎来一次新的高潮,2005 年签发的 400 万本护照中,80% 是因私护照。2012 年 5 月启用电子护照,我国护照签发迈入全数字化的新时代。 ————摘编自李悦勤《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与发展探析》 (2)上表能够反映我国护照变化的多种趋势,根据材料指出一种趋势,说明判断理由,并解 释其形成原因。 【答案】(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背景:国内经济濒临崩溃;两大阵营对立斗 - 12 - 争。 (2)趋势一:护照签发数量由少变多:护照号码由 6 位到 7 位到 9 位,签发数量剧增。 历史原因:80 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比较封闭,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政 治上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公民出国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有限, 护照签发量不大。 80 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发生改变;政治上中国逐步实行全方位外交,与中国建交 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多,对外联系日益增多,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趋势二:因私护照所占比重增大:60、70 年因私护照几乎为零,80 年代以后因私护照不断增 多。 历史原因:80 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比较封闭,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政 治上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公民出国受到严格限制。 80 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发生改变,自费留学、出国旅游等日益增多,公民因私出 国逐渐增多。 【解析】 【详解】(1)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确立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方针。背景:根据材料“新政权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管经济已经到崩溃边缘的烂摊子”可归纳出 国内经济濒临崩溃;根据材料“在两极对峙的国际形势下,不加入某个阵营是不现实的”可归纳 出两大阵营对立斗争。 (2)本题相对开放,如从材料中的护照签发数量及规格来看,可归纳出趋势是护照签发数量 由少变多和护照号码由 6 位到 7 位到 9 位,签发数量剧增。关于原因可从体制制的变动、意 识形态斗争影响、外交环境的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从材料中的因私护照所占比重来看, 可归纳出趋势是 60、70 年因私护照几乎为零,80 年代以后因私护照不断增多。关于原因可从 我国的经济体制变化、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积极入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角度进行分 析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