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作业 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56 分) 训练点 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 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这一时期“私 学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C ) A.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 B.分封制遭到破坏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解析:A、D 是“私学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B 是政治条件, C 产生于秦朝。故选 C。 2.《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 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 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 主要作用是( D ) A.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 B.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 C.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 D.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结合题意可知“士阶层” 被宣王重用,为齐宣王出谋划策,故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宣传本学派主 张,扩大本学派的影响,A、B 两项不是主要作用,故排除;统治基 础的变化是随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C 项不是“士阶 层”受重视带来的影响,故排除;“士阶层”被统治阶级重用,为统 治阶级提供治国良策,有利于诸侯国实力的提升,故 D 项正确。 3.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 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B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 解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反映了诸子百家虽主张 各异但也有相同点,社会现实是各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因此选 B 项。 训练点 2 孔子和早期儒学 4.他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根植于人生道德和用道 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 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下列属于 “他”的思想言论的是( A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C.“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D.“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根植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 人”可知,这位哲学家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经典 名言,故正确答案是 A。B 项是墨子的言论,C 项是韩非子的言论, D 项是庄子的言论。 5.《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 ) A.维护周礼 B.实行仁政 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 解析: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孔子要求君臣父子 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可知,孔子 重视尊卑秩序,维护周朝礼制,故选 A 项。 6.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B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解析:孟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大意是:眼 中没有父母、君上的人(违反儒家礼仪道德的人),犹如畜生豺狼。司 马迁:“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大意是:如果天下都按这 些思想来做,那么就没有尊卑差异了。他们都在批判墨家的“兼爱” 思想。 7.儒家学术研究中,对“五经”原文的注释称为“传”,后世 对“传”加以注释称为“注”,对“注”进行阐发称为“疏”,此外 还有“正义”“集解”等多种解释方式。这表明儒学( A ) A.注重传承并不断发展 B.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C.流派众多,各有侧重 D.兼容并包,内涵丰富 解 析 : 根 据 材 料 可 知 , 儒 学 的 研 究 在 后 人 的 “传”“注”“疏”“正义”“集解”中,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儒学与政治间的关系问题,故 B 项错误; 材料强调了对儒学分层分级的注解,而不是儒学的派别分支,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儒学对其他流派的吸收融汇,“兼容并包”说 法错误,故 D 项排除。 8.儒家自创立后不断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 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C ) A.“仁政”的学说 B.“以德服人”的观念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 D.“法不阿贵”的思想 解析:A 项是孟子的思想;B 项是孔子的思想;C 项是荀子的“人 性本恶”学说;D 项是韩非子的思想。 9.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 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 的主张( B )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解析:孟子和荀子都属于战国人,排除 A 项;题干中孟子的思 想没有体现出法的作用,排除 C 项;D 项的说法不符合先秦时期的 史实,故排除;题干关键信息“得其心,斯得民矣”“莫若平政爱民 矣”体现了施政为民的意义,故 B 项与题意相符。 10.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 老而无子曰独。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 思想是( C )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解析:从材料中的“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以看出是 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体现。 训练点 3 道家和法家 11.“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 听于威矣。”材料中的言论主张( D ) A.厚德爱民,实行仁政 B.知识即美德 C.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D.严刑峻法 解析:从材料中的“必待州部之严刑者”“听于威”可以判断是 法家的思想主张。 12.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 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 处的是( D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 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 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无用思想,D 项正确。A 项 是心学,B 项是董仲舒的思想,C 项是荀子的思想。 13.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 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 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 可见,这一认识( B )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出现融合现象,但没有趋向统一, 故 A 项错误;“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 各得其所,井然有序”抬高了君主的地位,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 持,故 B 项正确;材料的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儒家思想,故 C 项 错误;“百家争鸣”基本结束是在秦朝,故 D 项错误。 14.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 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D ) 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天下先”,争霸战争频繁,材 料关键信息“不敢为天下先”,实质上是对统治者妄为的批评,符合 道家无为而治、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与儒家仁爱思想无关,故 A 项错误,D 项正确;材料与墨家思想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与儒 家维护礼乐制度的主张无关,故 C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5 题 22 分,第 16 题 22 分, 共 44 分) 训练点 4 综合拓展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 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 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 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 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 会背景。(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12 分) 答案:(1)背景:①礼乐传统;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 乐坏;③思想活跃。 (2)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 的大任;③积极入仕,以礼治国;④人人都践行周礼。 解析:(1)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据材料“礼乐制 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可得出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 微,诸侯争霸,礼乐传统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百家争鸣” 兴起,思想活跃。(2)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据材料“主张‘道(导)之以 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得出重建礼制社会;据材料“把 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得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 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据材料“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 想”“提倡‘学而优则仕’”,可得出积极入仕,以礼治国;据材料 “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得出主张人人都践行周礼。 16.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 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 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 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则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 核心是什么?(8 分)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6 分)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 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8 分) 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 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张。 解析: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考查了不同的学派 对此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同时还 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 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 基本观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