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要考点梳理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易错小题考考你 题面:19 世纪末,有人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有钱人能实现的 有( ) ①吃西餐 ②喝西洋饮料 ③喝咖啡 ④建造花园式洋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易错小题考考你 题面: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 ) A .京汉铁路的修建 B .沪宁铁路的修建 C .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 D .东省铁路的修建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易错小题考考你 题面: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19 世纪中后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B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 C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是政府刊物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 金题精讲 题一 题面: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开始进入中国应该发生( ) A .洋务运动后 B .鸦片战争后 C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D .辛亥革命后 第 1 页 题二 题面:无线电报最初设立时主要用于( ) A .军舰之间通讯 B .官府通话 C .民用聊天 D .通商贸易 题三 题面: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 ) 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风云儿女》 D .《歌女红牡丹》 题四 题面:“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 ) ①能传播文字、图象和声音 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④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 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题五 题面:下列哪一时期的“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前后 D .临时政府成立后 题六 题面: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政府启动了( ) A .“温饱工程” B .“救济工程” C .“菜篮子工程” D .“社会救助工程” 第 2 页 题七 题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 筒,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秋油,颜料之鲜明者曰洋 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在《炳烛里谈》 材料二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怎样?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请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课后拓展练习 注:此部分为老师根据本讲课程内容为大家精选的课下拓展题目,故不在课堂中讲解,请同 学们课下自己练习并对照详解进行自测。 题一 题面:下列有关中国电讯事业发展的情况,不正确的是( ) A.20 世纪末,中国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B.20 世纪 90 年代起,传真手段成为电讯事业的重要内容 C.20 世纪后期,互联网也成为电讯事业的重要内容 D.电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建国初期 第 3 页 题二 题面: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是在什么时候( ) A.一五计划完成时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 C.20 世纪 60 年代末 D.20 世纪 80 年代末 题三 题面: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 世纪 20 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 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 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 确的是( )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题四 题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 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 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 A.数字化 B.多元化 C.网络化 D.日常化 题五 题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 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 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 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材料二 “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 82 年,如一 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 1956 年安然退进博物馆。 ——摘自新华网 第 4 页 材料三 到 20 世纪 80 年代呼啦啦驶出的出租轿车,车轮声声,碾出了半个世纪来社会生活的沧 桑变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材料反映的生活景象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生变革的原因有哪些? (3)从材料三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变交通落后状况 的。 第 5 页 讲义参考答案 易错小题考考你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答案:C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答案:C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答案:B 金题精讲 题一 答案:B 题二 答案:A 题三 答案:D 题四 答案:D 题五 答案:C 第 6 页 题六 答案:C 题七 答案: (1)①社会生活出现西化和“媚外”的特征。②近代西方的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改造中 国社会封闭、落后状况的动力。崇洋之风已在衣食住行和日用杂品上显示出来。社会现象和 近代文明一样,有污染社会的消极作用,更有推动近代中国前进的积极因素。实质上它是经 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人”认识和利用近代文明的初步实践,带有相当成分的盲目性。但大多 数不是拜倒在洋人洋物面前的“洋奴”,而是勇于挑选、接收和实践新事物的好事者。晚清时 期的崇洋风气和近代文明的传播是同步的。 (2)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的涌入,中国被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 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外来文明的传播,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 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社会,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课后拓展练习 题一 答案:D 解析:电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 题二 答案:D 解析: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 1987 年,中国已基 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题三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旗”暗指满清贵族,体现的是一种狭隘的民族观,①正确;材料反映不出 民主共和观念传播这一信息,②错误;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③正确;由其狭隘的民族 观说明在当时新旧思想的碰撞,④正确。 题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结合材料内容,几种媒介相互具有彼此的特点,使文 字、声音和图像通过多种媒介传播,即通讯手段具有多元化。 第 7 页 题五 答案: (1)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 (2)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自觉接受交通工具的革新。 (3)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大规模兴建铁路、公路;改革机车、铁路技术;发展民航运输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再认再现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自汽船盛行后,而沙船 之业遂衰,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回答;第(2)问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回答,从列强的 侵略、主动接受等方面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和教材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