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练习:第3课 宋明理学随堂
第一单元 第 3 课 一、选择题 1.(2020·贵阳高二期末)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 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C )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C.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解析] 根据题干“忠孝之意,表于经文”,可知高僧慧远把儒佛思想进行了融合,佛教 出现本土化趋势,故 C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排除 A 项;“忠孝之意,表 于经文”体现了儒佛思想融合并非强调其对立,B 项错误;题干无从体现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 想,而是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故排除 D 项。 2.(2020·兰州高二期末)有人问程颐:“寡妇贫困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 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 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C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解析] 从材料可知,程颐的观点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人们应顾全“大节”,节 制个人的私欲,即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是说读书人的一种精 神追求;B 项是主张实行王道治理,与题意不符;D 项是王守仁的主张,也不符合题意。所以 选 C 项。 3.(2020·东莞高二期末)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 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B ) A.适应皇权的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 C.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解析] 朱熹在材料中强调的是“德”,与“皇权的需要”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A 项错误; 在朱熹看来,“德”才是其与人交往的标准,即倡导重德修身,故 B 项正确;“存天理,灭 人欲”虽然是朱熹的主张,但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故 C 项错误;道德修养并不等于纲常名教, 故 D 项错误。 4.(2020·江门高二期末)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 物”“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B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心学的思想,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即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这也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志的力量, 故 B 项正确;A 项是自然景色的描绘,C 项描述的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D 项描绘的是友 人失约后无聊、失望的心情,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 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 A.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 B.成为封建统治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解析] 宋朝之后,“仗义死节之士”超过前古,体现了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对社会产生 的积极影响,这是儒学价值信仰的体现,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材料均无体现,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 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 团。……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 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 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 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 [解析] 根据材料一“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和“宋朝的哲学 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以及根据材料二“他们一 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 形上学的因素……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并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知识,概括 宋明理学的特点。 [答案] 特点:进一步强化了读书人的伦理道德;服务于官僚体制;吸收佛道思想,哲学 化、思辨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解析] 考查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第(1) 问“特点”和所学知识,从社会秩序、民族性格、儒学创新与发展的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利于儒学本身的 创新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