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新素养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课时作业16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时作业 16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选择题 1.梁启超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 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 之责任。”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责任”在于( ) ①传播信息 ②开启民智 ③引导舆论 ④控制政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中梁启超用形象且生动的排比句罗列出报馆应起到的 作用是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导舆论等,①②③正确。报馆只是新 闻部门,不可能控制政府,故④不选。 答案:A 2.从 1902 年到 1911 年,清政府至少办有 106 种官报,如《政治 官报》《商务官报》等,民初中华书局编辑有《中华教育界》《中华实 业界》《中华学生界》《中华妇女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小说界》等 八大报刊。材料体现了( ) A.报刊发展具有时代特征 B.报刊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C.报刊进步促进革命成功 D.报刊体现社会阶层诉求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清政府开办了大量官设报刊;民国 初年中华书局旗下杂志迅速发展。据此可推出报刊发展受时代环境的 影响,故 A 项正确。清政府设立报刊的目的是加强舆论控制,不会促 进国人思想解放,排除 B 项。中华书局旗下报刊迅速发展发生在辛亥 革命之后,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报刊体现社会阶层诉求,排除 D 项。 答案:A 3.“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隅自固, 讵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 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亦卑辞乞 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这体 现近代报刊的作用是( ) A.控制政府 B.制造舆论 C.推广科技 D.刊登广告 解析:材料体现了近代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A、C、D 三项与材 料无关,故选 B 项。 答案:B 4.1896 年 8 月 14 日的《申报》载有一则广告:“8 月 14 日广告 又云:‘徐园七夕仍设文虎候教……园内陈设古玩、异果、奇花,兼 叙清曲,是夜准放奇巧焰火,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说明当时 中国( ) A.电影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 B.西洋影戏与中国传统戏法相互融合 C.广告成为报刊的主要收入来源 D.电影作为传统娱乐的补充而存在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仍设文虎候教”“陈设古玩、异果、奇花, 兼叙清曲”,即开设系列传统娱乐项目;“准放奇巧焰火,又一村并 演西洋影戏”体现出在传统娱乐项目基础上出现了电影。据此判断选 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电影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排除 A 项;材 料信息体现不出“相互融合”,排除 B 项;C 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 属于无关项,排除;D 项表述客观,符合材料主旨与题意。 答案:D 5.1905 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 如那名山胜水……各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 境,亲眼得见一样。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 种大表记……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 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文中作者认为( ) A.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 B.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 C.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 D.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 解析:作者认为电影艺术能够让国人领略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 学习欧美各国的文化,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故 A 项正确。 答案:A 6.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 ( ) A.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标志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迅速提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的前身)开始试播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答案:A 7.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对“第四媒介”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是 ( ) A.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B.节约了人们的时间 C.信任度和安全感低 D.是一柄双刃剑 解析:第一幅图片体现了互联网的购物功能,其节约了人们的时 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幅图片体现了 互联网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低的问题。综合两幅图片可知,互联网 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D 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 年)在汉口出版 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 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 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 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 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 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盖自此 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 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 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 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 《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 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 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及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 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 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 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上海”“广 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可以直接 得出特点。第(2)题,依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 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 息可以直接得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第(3)题,从材料中“一方为 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 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 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国 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 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 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