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第17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考点1 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 (1)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在全国逐步废除。 (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 (1)依据: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4)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2.开放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面结合。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史料二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史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史料一中“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强调了农村改革的迫切性,也说明了农村改革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 (2)史料二中“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说明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3)史料三中“某些尝试”主要指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农业的痕迹”指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产。 (1)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试解: 【提示】 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的是土地使用权和分配经营自主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改变。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三中率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些。这种变革主要针对什么问题?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试解: 【提示】 省份:安徽、四川。问题:针对当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探究2 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 史料一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据《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史料二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摘编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1)史料一反映了对外开放的过程,史料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对外开放的地点和范围。 (2)史料二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史料中数据的变化体现了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依据史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试解: 【提示】 史料一体现了我国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 (2)分析史料二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试解: 【提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素养3—历史解释]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 (1)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二、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具体形式及发展阶段 1.开放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2.具体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3.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以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2)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1.(2018·河南濮阳二模)媒体指出: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 A.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 B.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 C.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 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 B [材料“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可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于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自发的倡导和组织,故B项正确。] 2.(2019·山东滨州模拟)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流行这样一句话“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这主要反映了( ) A.安土重迁的传统乡土观念 B.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C.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 D.“大跃进”运动中“以钢为纲”的效果 C [安土重迁不能体现出“进厂不进城”,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乡镇的发展,不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故B项错误;材料中“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现代化,故C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8·山东滨州高三期末)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75号文件指出:适当地放宽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特别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进劳动计酬办法。这反映了(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 B.当时仍然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 C.中共中央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D.中央逐渐放弃集体所有制经济 C [材料只讲述了“适当放宽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限制”“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不能体现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央发布文件放松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说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左”倾思想,故B项错误;放宽对农村地区生产经营的限制及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等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故C项正确;由材料中“适当放宽”“因地制宜”等可知,中央并未放弃集体所有制经济,故D项错误。] 4.(2018·山东菏泽一模)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1~4万多项,用汇额达100亿美元,其中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 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反映出我国( ) A.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深入 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 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 D [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开放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对外开放全方位格局的形成是在20世纪 90年代,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沿海14个开放城市引进技术的力度比较大,这说明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故D项正确。] 考点2 “中国梦”的成真——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 ①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 ②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3)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 (1)时间: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内容: ①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共同标志着改革开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内容: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2.中共十五大 (1)召开: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 (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3.到21世纪初,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史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集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史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1)由史料一“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和“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信息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 (2)史料二从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由“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得出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 (1)史料一论述了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根据史料一,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前后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试解: 【提示】 问题: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区别: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后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根据史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的特点。 试解: 【提示】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 [素养3—历史解释]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发展 的客观要求 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实践的 必然选择 4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理论探索的 科学结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 具体表现为: 所有制 结构上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分配制 度上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宏观 调控上 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 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2018·湖北襄阳一调)下面是1993年我国市场调节价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情况。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有待打破 B.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成效 C.国家所有制结构已经变化 D.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 B [材料信息显示,我国社会经济中市场的作用得到加强,这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也是改革取得成效的表现,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就已经被打破,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情况,C项错误;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2.(2019·河北张家口统考)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的某宣传标语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时对这句标语表示了肯定。这表明( ) A.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得以改变 D.计划经济下的价值观被冲破 D [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是在1992年以后而非1984年,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体现了新的价值观,是对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价值观的突破,故D项正确。] 3.(2018·山西忻州统测)马立诚在《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中指出:“邓小平力倡的改革开放, 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竞争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和追求私人财富的精神,在中国大陆再度兴起,并且在民众心中深深扎下根来。”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改革开放导致政体巨变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个人决定国家命运前途 D.市场经济打破传统观念 D [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政体巨变”说法错误,所以A项排除;B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排除;个人不能决定国家的前途,所以C项错误;由题干材料信息“改革开放”“竞争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和追求私人财富的精神……扎下根来”和所学知识可知,D项正确。] 4.(2018·江西南昌一模)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谈改革时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表明( ) A.民众对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认识不清 B.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目的是纠正“左”的错误 C.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误区 D.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仍然处于徘徊之中 C [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题干材料信息可知,邓小平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受到“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为说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C项正确;A、B两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全国卷在本讲中的命题主要集中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个点上,试题呈现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以文字材料切入,以描述社会现象为角度是高考在此处命题的最大特色,要求考生依据特定的时间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选择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并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结合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命题点: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 1.(2018·全国卷Ⅲ)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A [1988年我国城市化率还很低,农村发展程度远低于城市,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不能得出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结论,排除D项;农村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与材料信息相符,故A项正确。] 命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2.(2017·全国卷Ⅰ)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C [本题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1990年”,二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份报告通过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要求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命题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3.(2016·全国卷Ⅲ)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A [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 [考向扫描·权威预测] 考向一 实行改革开放战略的背景 1.(2018·河南洛阳期中)下表是1960年和1978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GDP总值与中国的对比(各国倍数以中国当年GDP总值为基数),由此表可以推知( ) 国家 1960年 1978年 中国 597亿美元 2 165亿美元 美国 9.1倍 10.6倍 日本 0.7倍 4.6倍 联邦德国 1.2倍 3.4倍 法国 1.1倍 2.3倍 A.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B.法德和解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 C.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D.“左”的思想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A [据表中信息可知,从1960年到1978年,中国的GDP总值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GDP总值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这要求中国必须调整经济政策,才能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故A项正确;法德和解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五个国家GDP的对比,不能得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调整国民经济,不能笼统地说“‘左’的思想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考向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2.(2019·河北衡水联考)1977年11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提出:“农村中心问题是把农业生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我们是一个方针——以生产为中心。”1978年4月,中共中央文件特别提道:“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这些主张( ) A.利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以恢复国民经济 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形成 C.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D.标志着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C [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到1965年底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故A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C项正确;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在1984年,故D项错误。] 考向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 A.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突破主要是指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我国一直未能明确提出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即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A、B、C三项错误。] 考向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4.(2018·湖南岳阳一中月考)为发展农业,中共中央于1978年决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和1993年,又两次作出延长土地承包期限的决定,下表选自罗翔的《土地租佃契约理论研究——对1949—2009年中国农业绩效的考察》,可以从中确定的是( ) 改革开放以来各要素对农业生产绩效增长的贡献度 时期 农业机 械投入 化肥 投入 劳动力 土地 供给 政策 变化 1978—1983年 58.17% 4.78% -10.69% -2.22% 49.96% 1984—1993年 71.68% 4.60% -4.93% 1.38% 27.26% 1994—2009年 65.84% 1.30% 6.25% 1.45% 25.15% A.应鼓励开垦荒地以增加土地供给 B.延长承包期限的收效在逐步递减 C.新科技革命有利于农业机械投入 D.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生产影响重大 B [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78—1983年,政策变化对农业生产绩效增长的贡献度较高,而1984—1993年和1994—2009年,政策变化对农业生产绩效增长的贡献度明显下降,这说明政策变化因素对农业生产绩效增长的作用逐渐下降,故选B项。] 考向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背景 5.(2018·河南名校联盟联考)1990年12月17日,有报纸公开发文指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搞资本主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成熟 B.一些人对市场经济属性存在质疑 C.两极格局解体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D.经济体制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 B [材料中的时间是1990年,这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不成熟,故A项错误;“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说明当时一些人对市场经济的性质理解有误,故B项正确;两极格局是1991年解体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故D项错误。] 考向六 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沿海经济开放区 6.(2019·全国名校模拟)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这说明( ) A.国有企业改革已确立 B.对外开放开始启动 C.改革与开放同步加大 D.国内经济发展迅速 C [据材料信息可知,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是为了以对外贸易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这说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加大了力度,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有企业改革,故A项错误;对外开放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开始了,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内经济发展迅速,故D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