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第27讲 挑战教皇的权威与理性之光 考点1| 宗教改革 ‎(对应学生用书第219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德国——马丁·路德改革 ‎1.背景 ‎(1)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2)政治:德国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社会矛盾激化。‎ ‎(3)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 ‎(4)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激起民众的愤慨。‎ ‎2.开始: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思想主张 ‎(1)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2)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4.意义 ‎(1)性质: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人文主义的体现:使人获得了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欧洲宗教格局的变化: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轻巧识记]       因行称义和因信称义的比较 二、瑞士——加尔文改革 ‎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思想主张 ‎(1)出版《基督教原理》,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主张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 ‎[易混辨析]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因行称义”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及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3.意义 ‎(1)加尔文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他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三、宗教改革的意义 宗教改革家以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误区警示]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待宗教的态度 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宗教改革直接否定教会权威。二者都不反对宗教信仰。‎ ‎ ‎1.赎罪券 ‎(1)基督教有一种独特的救赎哲学,认为人类从始祖亚当、夏娃违背上帝的旨意,犯有“原罪”。以后又不断违背上帝的规条,不断地产生罪行。教皇代表的天主教会有赎人罪孽的资源,有权宣布参加十字军东征的人和到罗马朝圣的人都能够得到救赎。‎ ‎(2)后来的教皇索性宣布不能前往罗马朝圣的人,可以支付相应的费用来获得救赎,并发行代表已经朝圣的文书,这种文书就被称为“赎罪券”。教徒购买这种券后可赦免“罪罚”,使赎罪券发生了变质,成为罗马天主教会掠夺西欧各国人民钱财的卑劣手段。‎ ‎2.新教 新教是与东正教、天主教并列的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为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教的统称。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新教派别众多,但以三大主流教派为主,即分布于德国大部和北欧诸国,包括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国的路德宗,分布于瑞士、荷兰、苏格兰和德国一部分的归正宗以及分布于英格兰的安立甘宗。全世界新教徒约3.6亿,三分之二集中于欧洲和北美。‎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宗教改革的兴起及影响 史料一 “宗教改革”这个词一样有误导作用……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腐败落后现象作出的反应,其中包括:部分牧师包括教皇的放荡生活、不受教会法律约束的特权和豁免。尽管这些很能激起人们的抗议,但①它们仅是清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②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宗教改革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收教会财产出售给贵族和租地农场主,得到土地的人往往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这部分③‎ 教会土地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西欧由中世纪向近代迈进的转型时期,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对西欧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变革,为社会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于沛《世界历史》‎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引发宗教改革的原因 ‎①→罗马教会的腐朽生活、特权等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史料二:宗教改革的重大意义 ‎②→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③→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料应用]‎ ‎(1)史料一中“‘宗教改革’这个词一样有误导作用”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宗教改革表面上看是反对教会腐败、压榨的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在宗教改革的外衣下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 ‎(2)史料二中“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变革”是什么意思?‎ 提示: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史论归纳]‎ 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上: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3)思想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总之,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史料一 《神曲》的形式及许多内容无法摆脱宗教的影响。甚至于书中充满了宗教神学说教,①仍然披上宗教的外衣。……在中世纪的沼泽中跋涉过来的但丁,脚上仍然带着旧时代的污泥,但是他已经踏上了新时代的彼岸,文艺复兴的第一缕曙光在他的眼中,在他的笔下铺陈了一片绚烂的朝霞,这正是《神曲》的不朽与伟大。‎ ‎——宗教的外衣下文艺复兴的第一缕曙光——《神曲》的交杂 史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②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文艺复兴与宗教神学的关系 ‎①→文艺复兴披着宗教的外衣,没有跳出宗教神学的影响,但实质上强调了人性,宣扬人文主义 ‎ 史料二: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宣传 ‎②→宗教改革继承了人文主义的提倡人性、主张个性自由,但更进一步强调因信称义、俗权至上、民族自由,全面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体现了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宣传从个人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 ‎[史料应用]‎ ‎(1)史料一肯定了《神曲》在宣扬人性方面的历史地位。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脚上仍然带着旧时代的污泥,但是他已经踏上了新时代的彼岸”的含义。‎ 提示:含义:披着宗教的外衣,没有跳出宗教神学的影响,但实质上强调了人性,宣扬人文主义;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2)史料二阐述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内在关系。根据史料二,从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宗教改革怎样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提示:体现:宗教改革继承了人文主义的提倡人性、主张个性自由,但更进一步强调因信称义、俗权至上、民族自由,全面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体现了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宣传从个人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 ‎[史论归纳]‎ 比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项目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相同 兴起背景 两者都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两者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矛头指向 两者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 性质 两者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结果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范围 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 对人的认识 人是伟大的,肯定人的价值及尊严 强调神的伟大,一切以神为中心 借助的形式 文学艺术 宗教 对宗教态度 认识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对教会抱和解态度 直接否定教皇权威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唯独圣经”“唯独恩典”“ 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的口号,其意义在于(  ) ‎ A.宣扬因行称义 B.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C.创立新教教派 D.否定教皇的权威 D [“唯独圣经”“唯独信心”表明是因信称义,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材料中“宗教改革”不符,故B项错误;创立新教教派是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与题干“意义在于”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唯独圣经”“唯独信心”“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就是没有教皇,这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故D项正确。]‎ ‎2.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 这一主张在当时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 A.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B.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 D [马丁·路德强调的仍是宗教的信仰,故A 项错误;材料与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国家,故C项错误;马丁·路德剥下了教士神圣的外衣,否认了他们的特权,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故D项正确。]‎ ‎3.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天主教、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B.马丁·路德强调信仰的重要性 C.教会腐败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D.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教义 B [题干材料反映不出天主教和专制王权受到打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马丁·路德并没有完全否定天主教的教义,只是对天主教会的一些主张和做法予以否定,故D项错误。]‎ ‎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和影响有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可见两者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 A.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 B.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 C.在不同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 D.构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 C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没有改变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 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并未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在思想领域和宗教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故C项正确;D项指的是启蒙运动。]‎ 考点2| 启蒙运动 ‎(对应学生用书第222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景 ‎1.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2.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深入展开。‎ ‎3.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类认识社会提供新证据。‎ 二、含义 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概念阐释]       “理性主义”‎ 理性即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其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 三、内容 ‎1.用理性判断一切事物,尊重科学。‎ ‎2.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轻巧识记]       启蒙运动的内容 四、代表人物 ‎1.孟德斯鸠 ‎(1)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2)主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3)意义: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伏尔泰 ‎(1)地位: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主张: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提倡自由、平等,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 ‎(3)影响: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后人称“18 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3.卢梭 ‎(1)地位: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2)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3)主张:阐述“天赋人权”学说,提出“人民主权”的口号。‎ ‎4.康德 ‎(1)主张: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 ‎(2)地位: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五、影响 ‎1.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3.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轻巧识记]       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演变曲线图 ‎ ‎1.理性 理性学说大体上兴起于17世纪。简要地说,理性是人的悟性,‎ 即人对周围客观世界的思考和判断。它强调凡事都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承认神的意旨。理性学说的宣传,是为了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否定、摧毁封建制度。既然把人的理性而不是把神的意旨提高到至高的地位,那么人的自然权利也就必然排斥传统的王权、神权和特权而成为神圣的权利,人世间的事情,只能用人的思维去判断是非曲直。理性学说是对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 ‎2.天赋人权 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首先由格劳秀斯与斯宾诺莎提出,后经霍布斯与洛克将其发扬光大,最后由卢梭等人完成理论系统化工作。‎ 天赋人权理论认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受自然法则支配,人人都平等享有自然权利: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等。由于人们同时具有自私自利等缺点,从而会对他人权利构成侵害和破坏,因此,有理性的人们便联合起来,订立契约,让渡权利,组成国家以保护人民的权利。由此得出结论,国家权力的基础是人权,国家权力的宗旨和目标是维护人权,政治民主化是天赋人权的内在要求。‎ ‎3.人民主权论 人民主权是指主权归属的主体只能是人民。人民主权意味着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人民能自主、平等地参与国家权力的运转和公共政策的形成;人民能够共享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人民能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人民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国家权力为人民服务,依照人民意志行使,接受人民的监督。‎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启蒙运动的特点及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史料一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①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 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②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猛烈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③充分运用了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哲学家开展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要求实行④宗教宽容。‎ ‎——彼得·赖尔《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启蒙思想家们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①→宗教信仰自由;②→人民主权 史料二:18世纪的启蒙学者对待宗教问题的态度和启蒙运动的作用 ‎③→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对待宗教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④→指允许个人选择并非国家认可的宗教信仰形式的政策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归纳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对人文主义思想新发展的表现。‎ 提示:在经济领域他们主张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在政治方面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2)史料二反映了18世纪启蒙学者对宗教问题的什么主张?同时史料二还指出了启蒙运动起到了什么样的现实作用?‎ 提示:主张:18世纪的启蒙学 者对待宗教问题的态度是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现实作用:同时还指出了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弘扬理性精神,推动思想解放,更彻底地摆脱思想束缚。‎ ‎[史论归纳]‎ 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的发展 ‎(1)在批判对象上看:文艺复兴运动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上看: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思考和判断。‎ ‎(4)从思想特点上看:启蒙运动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大旗,为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美国学者马文·佩里指出,“自然界是机械的、可分析的、有规律的并被数学验证过的”,宇宙“被看成一个巨大的机器”,一些思想家还开始“以探索的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材料中对自然的这种认识(  )‎ A.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B.促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打破封建专制束缚 C.促使人们放弃对上帝的信仰 D.强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B [材料没有体现出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被改变,故A项错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这就增加了人们的自信心,他们开始带着同样的认识转而思考人类社会本身,对传统的社会制度进行理性的思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放弃宗教信仰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世界起源的问题,也没有否定神创说的信息,故D项错误。]‎ ‎2.卢梭曾写信给伏尔泰说:“你的诗使我失去慰藉,并且濒于绝望,并迫使我反对上帝。(但这)片刻也无法诱使我怀疑自己灵魂的永存和精神的上帝;我感受它、坚信它,我向往它、期待它,并且只要有一息尚存,就要捍卫它。”这表明(  ) ‎ A.伏尔泰给启蒙运动带来消极影响 B.法国启蒙运动逐渐误入歧途 C.卢梭对理性主义有着自己的见解 D.卢梭并非真正的启蒙思想家 C [卢梭不同意伏尔泰对基督教精神、理性主义的理解,不能据此推断伏尔泰给启蒙运动带来消极影响,故A项错误;这一差异反映出法国启蒙运动逐渐深入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片刻也无法诱使我怀疑自己灵魂的永存和精神的上帝”可知,卢梭对理性主义有着自己的见解,故C项正确;卢梭对理性主义有着自己的见解,说明他仍然是启蒙思想家,故D项错误。]‎ ‎3.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  )‎ 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D [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是在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权思想,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的是洛克的分权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封建王权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体现的是理性主义,故D项正确。]‎ ‎4.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批判宗教神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D.促进思想解放 C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仅仅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不符合材料对启蒙运动的进一步阐释,故A项错误;批判宗教神学是撕开了封建神学套在人类身上的精神枷锁,不符合“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一系列构想,实现国家主权在君向主权在民的让渡,符合材料“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故C项正确;促进思想解放只是表面现象,故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224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 考纲 卷别  ‎ 宗教改革运动 启蒙运动 全国卷Ⅰ ‎——‎ ‎2016·卢梭《社会契约论》‎ 全国卷Ⅱ ‎——‎ ‎——‎ 全国卷Ⅲ ‎——‎ ‎2017·1793年法国国民公会 全国卷 ‎——‎ 考情分析 本部分知识在高考中鲜有考查,在2016年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命制了一道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思考、论述及语言表达等能力;2017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了法国国民公会体现的政治理念。‎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能力方法灵活考 ‎(2017·全国卷Ⅲ)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C [法国的国民公会是普选产生的,是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是民主得到发展的体现。法国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体现了人民主权学说和社会契约思想,C项正确;“三权分立”政治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君主立宪”理念在材料中未能体现,B项错误;“法律至上”理念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错误。]‎ 本讲考查频率较低,从上题考查方向看,重在通过对启蒙运动发展情势的描述,准确区分重要概念。备考中应重点理解的概念有:理性主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 ‎(对应学生用书第224页)‎ 纵向比较,探讨历史规律[历史解释]‎ ‎[理论阐释]‎ ‎1.探讨历史规律的思考 ‎(1)历史是过去的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 ‎(2)“历史解释”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等核心素养基础之上,同时为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一核心素养创造条件。因此,它能综合体现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纵向比较解读 ‎(1)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2)比较是理解此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钥匙”,它既是一种高考测试所需的能力要求,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 ‎[运用点拨]‎ ‎1.在历史学习中,区别各种历史现 象或历史发展的异同是运用比较法的基本目的。通过历史比较,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乃至研究历史,从历史的纵向联系中发现、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从纵向的综合比较中,从更高的全方位角度整体把握历史的进程。‎ 史料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纵向比较:史料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改革时的加尔文认为“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最好”。纵向比较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鼓励追求财富,宗教改革的加尔文主张适应现世生活,启蒙运动时期的学者提倡个人奋斗。这些基本观点都反映了共同的人文主义精神。‎ ‎2.(对接高考)在近几年高考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有考查这种比较思维能力的试题,因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针对训练]‎ ‎1.“西方近代发生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分别被看作是16世纪和18世纪的精神符号。16世纪是文艺创新的世纪,18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材料所述的两个“精神符号”的内在联系有(  )‎ ‎①都推崇理性和思想自由 ②都致力于政治蓝图的设计 ‎③都意在实现人在现世的幸福 ④都推动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根据题中材料的时间信息“16世纪”和“18世纪”可知,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不涉及未来政治蓝图的设计,排除含②的选项,答案为C项。]‎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是知道如何归属自己。每一个人都看他们前面的东西。但是我从内心观察自己,我只关心我自己的事情。我不断地反映我自己,控制我自己,品味我自己……我们部分地归属社会,但是更大部分地归属自己。帮助别人是必要的,但是使自己归属自己也是必要的。‎ ‎——米歇尔·德·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 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 材料二 如果你真正相信基督是你的救世主,那么你马上就有了仁慈的上帝,因为信仰引导你进入并打开上帝的心灵和意志,你会看到纯粹的恩典和溢满的爱。在信仰中看上帝,你会看到他慈父般友爱的心灵,其中没有愤怒和冷淡。那些看到上帝愤怒的人并没有直接看他,而仅仅隔着帷幕看他,就如同一片黑去遮住了他的脸。‎ ‎——罗伦·培登《宗教改革时代》‎ 材料三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体现的自由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自由观产生的共同背景及其历史价值。‎ ‎【解析】 第(1)问,对三则材料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价值”可以从政治、经济与思想解放等各个方面具体分析,最后得出规律性结论。‎ ‎【答案】 (1)材料一:追求个人自由(或主张意志自由)。材料二:主张信仰自由。材料三:强调政治自由(或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通过社会契约保障自由)。‎ ‎(2)背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思想进步与教会禁锢和专制制度之间的斗争。价值: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思想解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