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三十七)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三十七)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作业】

课时检测(三十七)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西重点中学联考)1959年,美国在制定的国家安全基本政策文件中指出:“对于那些举行中立主义对外政策的不发达国家,只要他们不受共产党的控制而保持独立……美国就应支持这些中立的不发达国家。”这说明(  )‎ A.美国缩小了冷战的范围 B.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 C.美国争霸重心发生变化 D.世界局势日益趋向稳定 解析:选B 题干没有体现冷战范围的缩小,而是强调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述及美国加紧了对不发达国家的拉拢,不能说明美国争霸重心发生了变化,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加紧对世界的争夺,世界局势日趋紧张,而不是趋向稳定,故D项错误。‎ ‎2.(2019·衡水金卷)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 A.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 解析:选B 美苏“冷战”是国家利益的争夺,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美苏“冷战”过程中存在“利害关系的大小”,与“冷战”的不均衡性无关,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美苏“冷战”的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3.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的亨利·史汀生在1947年发表的《对美国人的挑战》一文中认为:“美国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挑战性时机,承担着领导世界走出经济萧条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和机遇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美国的领导能力,衰败动荡的西欧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和树立国家威望的巨大场所。”这说明亨利·史汀生主张美国(  )‎ A.遏制苏联,承担领导世界责任 B.复兴西欧,提升美国领导地位 C.开展援助,阻止经济萧条蔓延 D.输出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选B 材料没有体现遏制苏联,故A项错误;复兴西欧,在西欧树立美国的国家威望是其思想核心,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援助西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输出民主,故D项错误。‎ ‎4.美国政府在1961年向尼日利亚政府提出了农业技术援助计划,批准使用23万美元的资金,用于与尼日利亚在农业扩展和培训领域内的技术合作项目。它对刚果也有类似的技术援助项目,签署了一份关于在刚果共和国发展农业的合同,通过刚果多种工艺学会在刚果发展农业教育和扩展项目。美国政府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缓和东西方对峙状态 B.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繁荣 C.同苏联进行冷战对抗 D.消除全球发展中贫富差距 解析:选C 材料中美国援助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故不能缓和东西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故A项错误;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繁荣是美国援助非洲的影响,不是美国的意图,故B项错误;二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美国援助非洲,是为了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与苏联冷战对抗,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5.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这反映了(  )‎ A.两极格局出现缓和 B.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 解析:选A 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德国与社会主义苏联达成共识,说明两极格局出现缓和,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C项错误;联邦德国此时仍受到美国的巨大影响,外交上并未实现独立自主,故D项错误。‎ ‎6.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重在说明美国(  )‎ A.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 B.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C.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解析:选B 冷战结束后,美国积极谋求建立单极世界,故A项错误;由材料“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可知,美国也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当今美国的许多行为,故C项错误;题干中“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是一种可能性,非结果,故D项错误。‎ ‎7.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D.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解析:选D 1964年,美国霸权地位并没有丧失,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仅表明法国的外交政策,不能显示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攻策不一致的态度”结合所学二战以后欧洲政治经济的发展,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故D项正确。‎ ‎8.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唯有美国投了反对票。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欧盟与日本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B.苏联在综合国力上赶上美国 C.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增强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解析:选C 欧盟成立于1993年,故A项错误;苏联综合国力从未赶上美国,故B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力量日益增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1982年还是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 ‎9.冷战结束时,西方世界存在一种“美国化”的趋势,也有不少国家将美国视为帝国新象征。伴随世贸组织的建立和“9·‎11”‎事件的发生,“单极世界”理论在美国学术界逐渐消退,包括美国精英在内的世人开始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的世界和美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多极化理论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B.世界秩序的有序性逐渐增强 C.国际格局剧变下认识趋于合理 D.冷战后美国的地位急剧下降 解析:选C 据材料“世人开始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说明是多个角度看问题而不是各国共识,故A项错误;材料“‘9·11’事件的发生”不能说明世界秩序的有序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美国化”到“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说明对于多极化理论从忽视到多角度认识,即对国际格局的认识趋于合理,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美国仍然处于超级大国地位,故D项错误。‎ ‎10.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致使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味着(  )‎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 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C.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D.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 解析:选C 根据所学,美国依旧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多极化趋势在加强,但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新兴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新兴大国“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 ‎,故D项错误。‎ ‎11.2017年底,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定进程,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国务卿蒂勒森在声明中说,美国不会支持会妨碍美国“行使移民法律和确保边境安全”这些主权行为的进程。这一现象说明(  )‎ A.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 B.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C.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 D.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 解析:选C 材料仅体现了美国一国的思想行为,不能反映出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仅有美国反对参与移民问题,没有涉及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美国不参与联合国行动,原因是“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可知体现了美国坚持自己的利益,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美国出于自己的利益反对移民,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2.下表是美国部分媒体和国会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一词的使用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机构 词汇 ‎1988年 ‎1993年 百分变化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4‎ ‎-38%‎ ‎“西方”‎ ‎46‎ ‎144‎ ‎+213%‎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40%‎ ‎“西方”‎ ‎36‎ ‎87‎ ‎+142%‎ 国会 ‎“自由世界”‎ ‎356‎ ‎114‎ ‎-68%‎ ‎“西方”‎ ‎7‎ ‎10‎ ‎+43%‎ A.美国社会与政府意识不同步 B.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 C.世界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D.互联网快速发展影响舆论 解析:选C 材料中美国媒体与国会使用与社会主义国家“极权世界”对应的“自由世界”一词减少,而使用“西方”一词增多,这是因为两极格局结束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缓和,世界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殖民主义是西方列强使用侵略手段使落后国家变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的侵略政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人劫掠阿兹特克帝国,劫掠印加帝国,劫掠他们所侵略的其他国家,这是最直接的攫取财富的手段……有些北欧人的确知道西班牙新财富的来源,因此决定不再通过西班牙人之手,而由自己直接去夺取。英国、荷兰、法国的商人,虽经官方授权组成商业公司,掠夺起来和做买卖一样毫不犹豫……这些冒险家摇身变成海盗,直接掠夺货物,烧毁城镇。‎ 材料二 在工业化时代,大部分国家致力于保护本国和殖民地市场,排除外国竞争,英国强大的海军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它为英国产品打开了全球市场;降低了产品运往远方市场的航运成本(有一部分是通过扫荡海盗实现);在某些情况下,它还防止外来者在英国殖民地与英国货竞争。‎ ‎——摘编自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三 1949年1月,杜鲁门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四点主要的行动原则,其中第四点谈道:“为了以我们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工业帮助改善和发展那些尚未发展起来的地区……提供我们所有的技术和知识给那些爱好和平的人们……促进对需要发展地区的资本的投入……该计划是我们对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国家援助的具体表现,是和我们保证这些国家在衣食住等条件方面得到适当改善,从而防止共产主义在自由世界扩张的政策相辅相成的,致力的不仅是为这些人民带来民主的理想,而且要通过合作为他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实际利益。”这就是杜鲁门政府对第三世界进行开发援助的第四点计划。‎ ‎——摘编自刘国柱《第四点计划与杜鲁门政府在 第三世界的冷战战略》‎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它们所反映的殖民方式存在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针对第三世界国家推行的“冷战”战略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1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以来西方大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关键词“劫掠”“掠夺”“海盗”可知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以暴力方式,进行直接掠夺;根据材料二“工业化时代,大部分国家致力于保护本国和殖民地市场”可知工业化时代,欧洲殖民者注重市场的保护,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第二小问,早期殖民时代,欧洲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奉行重商主义,经济优势不明显,没有太多可以拿来交换的商品;而在工业化时代,工业文明持续发展,国家奉行自由主义政策,特别重视市场的开发与原料的获取。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为了以我们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工业帮助改善和发展那些尚未发展起来的地区”得出以经济援助为主,根据材料三“该计划是我们对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国家援助的具体表现”‎ 得出反对共产主义;第二小问,分别从对美国而言和对第三世界国家而言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一、二,西方国家把亚非拉国家当作殖民地,材料三西方国家把亚非拉国家当作对抗共产主义的伙伴。我们可以得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的态度也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是适应西方大国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需要的。‎ 答案:(1)差异:前者以暴力方式直接掠夺;后者以抢占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为主。‎ 原因:前者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求,后者是资本主义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前者受重商主义影响,后者受自由主义影响;早期西方经济及军事优势不明显,工业时代欧洲经济及军事实力领先。‎ ‎(2)特点:以经济为主要手段;强调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色彩明显。‎ 影响:有利于维持美国经济繁荣与发展,扩大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亚非国家得到美国援助,经济发展,但其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选择受到美国深刻影响;更多国家卷入冷战。‎ ‎(3)不同时期,西方大国在处理亚非拉国家关系上呈现不同特点;不同时期西方大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主要由西方大国发展的需求来决定,本质上是西方大国国家利益的体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指出:“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其中关于西方文明史,他认为,从文艺复兴开始,是以西方文明内部矛盾为主体的斗争方式,特别是陈腐的基督教教义以及国力的整体低下与人民的渴望富裕以及自由、民主的理想的相冲突所构筑的文明内的斗争方式为主线。以科学革命为主线的生产力大跨越导致的生产方式的革命的历史,掩盖了同期西方与其他文明的冲突,且最终以西方文明胜利而告终的方式强行带动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而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内部由资产阶级主导的社会的破裂,从而进入了西方文明的二元分裂对抗时期,最终经由一战、二战形成的美苏两大集团长达五十年的“冷战”对抗,而又最终以资本阵营的美国胜利而暂时性地终结了西方文明内在的冲突。‎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观点,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观点。例如,根据材料中“最终以西方文明胜利而告终的方式强行带动历史进入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出现,预示着……进入了西方文明的二元分裂对抗时期”“最终经由一战、二战形成……而又最终以资本阵营的美国胜利而暂时性地终结了西方文明内在的冲突”可提炼出“文明的冲突推动了世界秩序的重建”这一观点;根据材料中“文艺复兴”“科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冷战’对抗”等,可提炼出“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一观点。其次,结合所学知识遴选史实以支撑所提炼的观点。例如,选择第一种观点,就以近代人文主义在欧洲的传播推动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导致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文明的对立、二战后意识形态的分化导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的世界秩序正在酝酿等史实为切入点进行论证;选择第二种观点,就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文思想的产生、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论证。最后,对所论述的观点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一 观点:文明的冲突推动了世界秩序的重建。‎ 论述:近代欧洲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近代人文主义开始在欧洲传播,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其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相继在欧洲开展,这与欧洲盛行的基督教神学的种种观念发生冲突,最终人文主义取得胜利,欧洲确立了新的统治秩序——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工业文明下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潮,西方出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文明的对立和分裂。最后,在两种文明的冲突中,苏联最终解体,宣告了西方文明又归于一处。两极格局结束,原有世界秩序被打破,又推动了新的世界秩序的重建。‎ 因此,文明的冲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秩序的重建。‎ 示例二 观点: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世界秩序的重建不只源于文明的冲突)‎ 论述:影响世界秩序建立的因素有社会制度、经济利益、思想文化以及生存空间、地缘战略关系、能源等。近代欧洲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领域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相继在欧洲出现,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原有世界秩序被打破,新世界秩序被重建;二战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走向了对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所以说,世界秩序的重建是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国家利益、思想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