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 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据《史记》载:黄帝死后,其孙高阳(即帝颛顼)因为品行能力出众,继承了他的事业;之后,黄帝的曾孙高辛(即帝喾)接替颛顼之位。喾死后,他的儿子挚继位、但由于治理不善,被放勋(挚的弟弟)替代,这便是后来的帝尧。由此可知当时( )‎ A.“家天下”局面已经形成 B.禅让制度遭到破坏 C.血缘关系影响王位继承 D.黄帝族高度集权 ‎2.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3.阅读如表内容,可以看出( )‎ ‎938年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改幽州为南京作为陪都,又称燕京。‎ ‎1153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成为金朝后期统治中心。‎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燕京,改为大都。‎ ‎1421年,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北京,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为京师。‎ ‎1644年清顺治帝将都城从盛京迁到北京。‎ A.政治经济中心东移的趋势 B.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D.北京始终是统一国家的都城 ‎4.秦汉时期,君臣之间沟通,除了正式的朝堂召见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请间言事”,即吏民请求于皇帝朝堂召见外的空闲时间,在更隐秘、私人化的场所进行君臣沟通与政事谋议。这一做法( )‎ A.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B.表明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提高了政务的执行效率 D.反映了君主与外朝矛盾 ‎5.1928年周恩来曾指出:“……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这种认识产生的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指导 C.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 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6.下表分别为‎1940年12月25日刊登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一卷第十二期上和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关于抗战时期,百团大战中日双方统计的日方伤亡情况( )‎ 中方 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日方 伤1719人,亡302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202人 A.中方的统计数据相对接近事实 B.日方减少伤亡数字以鼓舞士气 C.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 D.双方的统计与各自的立场有关 ‎7.1920年,李大钊先生代表“少年中国学会”发言时说:“今日世界之潮流,极其显然,凡为一个团体,必须有其明确主义”他提出恳切希望,“要同工农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因为二十世纪的革命,必定是滔滔滚滚的群众运动”。李大钊意在( )‎ A.促进社会主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B.推动工农运动以配合北伐战争 C.建立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政党 D.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方向 ‎8.建国初期中苏签约:“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2001年中俄两国签约:“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国关系 B.当今的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中日两国的矛盾得以解决 D.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主 ‎9.以德·安·沃尔科戈诺夫为首的俄国右翼学者曾指责列宁和十月革命把俄国从文明的康庄大道上推开,使之“脱离了普遍的和平发展的道路”。据材料分析( )‎ A.“普遍的和平发展的道路”指社会主义道路 ‎ B.十月革命促进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俄国的暴力革命方式不利于其和平发展 ‎ D.俄国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的新的现代化道路 ‎10.1933年,国民政府铁路展览会和劳作展览会都将东四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列入,设立专馆或专题介绍; 1935 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有东四省代表参加;1936年,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分区陈列,东北在陈列次序中居第一位。上述活动旨在( )‎ A.宣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宣示国家领土主权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支持东北抗日武装斗争 ‎11.“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下列关于不同时 期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中日关系曾经历了由友好交往到敌对战争的转变 ‎②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都是对既定方针的推行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处于对峙时期 ‎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20世纪30年代,国共双方均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左舜生等把辛亥革命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共产党方面,郭真等人的研究重在揭露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干涉和利用辛亥革命进行侵略的罪行。这主要说明( )‎ A.国共合作促进史学快速发展 B.史学研究须政党支持 C.社会环境决定史学研究方向 D.史学研究具有政治性 ‎13.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中国实行禁运,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1952年9月,中国与锡兰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随后,其他亚洲国家也先后同新中国进行贸易。这些现象( )‎ A.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 B.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 D.表明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政策 ‎14.伯利克里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甚至入场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的公民也可得“观剧津贴”。他于公元前443年起到前429年连选连任首席将军,而依照当时的制度,城邦并不给十将军提供薪俸。对于材料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缓和城邦内阶级矛盾 B.有利于上层奴隶主阶层掌握政治实权 C.伯利克里无私为国家服务 D.为贫苦人民广泛参政提供了经济保证 ‎15.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现行德国选举法规定了"百分之五门槛"规则,即政党必须在全国得票率超过5%。或赢得3个以上的选区席次,才可进入联邦议会。这一规则意在( )‎ A.保证执政党成为议会多数党 B.对公民自由结社权作出限制 C.保证议会拥有独立的立法权 D.提高立法效率避免政治破碎 ‎17.1791年9月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宪法宣布要“坚定地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制度”,但却把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凡不符合财产规定的消极公民都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是( )‎ A.制宪会议由资产阶级主导 B.法国客观上存在着公民财产多寡的区别 C.法国等级观念影响根深蒂固 D.宪法规定法国实现君主立宪政体 ‎1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19.罗马市民法最早的“要式契约”是债务口约,具有以下特点: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郑重的仪式才能使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罗马法这一特征在当时利于( )‎ A.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以法律方式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C.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增强市民法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20.19世纪末,帝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国家社会保障立法,宰相傅斯麦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他说:“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经济高速发展率先建成福利国家 B.民主化程度提高建立责任内阁制 C.政府用非暴力手段促进社会控制 D.马恩直接领导德国共运成效显著 ‎21.法国大革命期间,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的化身”的国民议会既有权制定国家法律,也有权制定政府法规。国王手下的大臣必须对议会负责,国王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司法机构不能对议会的立法提出异议。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建立起民主共和体制 B.践行孟德斯鸠主张 C.出现议会专制的倾向 D.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22.“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 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 )‎ A.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且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B.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C.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 D.抗战所激发的民族精神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 ‎23.1972年,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一场国际象棋比赛,比赛双方是苏联当时的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和美国国际象棋大师鲍比·非舍尔,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介入,以便促成这场比赛。这表明冷战期间( )‎ A.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 B.体育成为美苏竞争的焦点 C.文化沦为冷战中的万能武器 D.美苏重视双方的文化交流 ‎24.2018年的大国互动似乎有点“反传统”,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其后又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由此可推断( )‎ A.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已经破裂 B.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 C.美国霸权的跌落已经成为事实 D.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 ‎25.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以上材料说明( )‎ A.外交关系拆除各种围墙藩篱 B.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大国关系 C.国际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D.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第II卷(非选择题) ‎ ‎【必做部分】‎ ‎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 ‎——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3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人之至我中国,专恃合纵连横,而我已孤立无助, 受其钳制,舍忍至今,诫欲于无事之时多数外援,则择交将不可不慎也。方今有约之国,以英、法、俄、美、德五国为最强,五国之中英人险恶,法人隐悍。所至之地......尹隐图占据,此中国之深仇不可忘也。俄国地广兵强...今且西守伊犁,东割黑龙江以北,据最胜之地以扼我后路......中国之强敌,不可忽也。美国自为一洲,风气浑朴,与中国最无嫌隙,其纽约与蒲公使所立新约,则明示以助我中国之意.....故中国与美国,宜推诚相与,略弃小嫌,此中国之强援,不可失也。‎ ‎----摘编自薛福成《应召陈言疏》(1875年)‎ 资料二 (1905 年,美国实行排华法案) ,对华人不以人格相待,即行强权主义,遂令我人不得不惯而抗争,“皆将张目裂须,以切齿于美人,不曰美人前者之过示和好,特欲收拾我人心......则日美人独深结好于宫廷,特欲欺我政府,已攫其所大欲耳,于我国民固非肉食之不甘心也。不曰保全之论,美人不过托名公正,以自饰其野心耳,则曰美人实有吞噬我国之心,特以为时尚早,已之势力未国,以此为钳制各国计者也......举国上下,应举以美为强暴之尤,祸我之魁”。‎ ‎----摘编自《敬告美人对于禁工条约之厉害》(1905年)‎ 材料三 ‎ ‎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摘编自中美《上海公报》(‎1972年2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美国认识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所体现的国人的外交观念,并根据材料三分析中美《上海公报》申明这些外交原则的意义。(6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包括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政治、经济组织以及战后世界金融体系,都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多,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合作可以被看作是进行全球治理的一种最基本方式,没有合作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一部全球治理发展史就是一部合作进化史。尤其是近现代社会中普遍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合作,更是人类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一个巨大成就。‎ ‎——摘编自颜旭《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于沛《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选做部分】‎ 本题包括29、30、31三道历史题,请选定其中一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第一小题评分。(15分)‎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紧搜刮。各级官吏胥役皆视钱粮征收为利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浮收中饱集团。又因银贵钱贱,完纳钱粮须以米易钱,以钱折银,加上田赋负担的不均,农民苦不堪言。左宗棠对龚、林、魏等早期改革派人物极为敬仰。他说:“道光朝讲经世之学者,推默深与定庵(龚自珍与魏源)。”左宗棠认为,钱粮的“致弊之原”在于“官吏之浮收与银价之翔贺”。为此他将“钱漕宿弊大加厘剔,严禁吏胥衿棍扰索把持”。1864年,他还奏请将绍兴、宁波等附属地区的“向来流摊各款逐细清查,分别裁减”。他指出:“向来州县收漕一切陋规极为繁杂”,应予“分别裁革”。他也提到:“孟子论治,以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为深忧者,因此,他坚决主张“大小户一律完纳”“绅民一律均收”。在钱粮问题上,我们仍可清晰地窥见,左宗棠对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问题的深深思索。‎ ‎——摘编自徐卫岗《咸同时期左宗棠的钱粮改革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钱粮改革的主要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钱粮改革的原因。(9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来看一组驻扎在海外基地的英国战舰数量变化的数据:1792年为54艘,1817年为63艘,1836年为104艘,1848年为129艘。以1848年为例,其中有31艘战舰部署在地中海,25艘战舰部署在东印度及中国的基地,27艘战舰在非洲西海岸打击奴隶贩子,14艘战舰在南美洲东南海岸保护商业利益,12艘战舰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随时巡逻,35艘战舰部署在英国周边海域…1897年,在维多利亚女王的”钻石庆典”上出现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部队,以超强的阵容集结在斯匹特海德,只为了给这个国家的女王做专门的庆祝。超过165艘的英国战船,其中包括21艘一级战列舰、54艘巡洋舰…‎ 到了19世纪末,新海军至上主义兴起,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海上力量迅速扩张。由于美国、智利、阿根廷海军的崛起,英国规队之前在北美一西印度群岛地区所拥有的优势已经消失殆尽,在北美它们已经被美国舰队“完全远远地超过”,而在西印度群岛它们比三支海军中的任何一支都弱。在美洲的东南海岸,英国的舰队也弱于巴西和阿根廷的舰队。之前在中国地区拥有的主导权已经转移给了日本。在1889年还远远强于法俄联合海军的英国舰队10年之后却“几乎不是他们的对手”。‎ ‎1883年,英国的战列舰数量几乎和这些国家(法德俄意美日)战列舰数量的总和相当,即38对40。然而,14年后,这种比例已经被严重打破,变成62对96。…1901年,英国在中国海域拥有4艘一级战列舰和16艘巡洋舰。俄国法国联合海军则(在中国海域)拥有7艘一级战 列舰2艘二级战列舰、20艘巡洋舰。……到1919年,(海军)主导权已经偏向美国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不得不放弃在远东的诸多利益。到1939年9月其在中国地区的兵力仅剩4艘巡洋舰、1艘鹰号航空母舰、1支驱逐舰中队。‎ ‎——摘编自熊显华《海权简史一海权与大国兴衰》‎ ‎(1)依据材料结合史实,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下半叶英国战舰数量的激增说明了什么?(6分)‎ ‎(2)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分析指出19世纪末以后英国海权衰落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9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11 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柯棣华奉军区司令部之命,出发去军区的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受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3天3夜未曾睡觉,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在晋察冀两年多时间里,他不仅从事医疗工作,还从事教学训练,编写讲义,担负着行政和政治工作。在敌人向根据地残酷“扫荡”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经常沿着山谷峻岭,一边作战,一边转移,一边护理伤病员。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切艰险。他同群众血肉相连,把为群众服务看作自己的幸福。伤病员和群众都敬爱他,亲热地称他为“老柯”、“贴心大夫”和“黑妈妈”。1942年7月,柯糠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柯棣华纪念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柯棣华赴华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柯棣华为中国所做的贡献。(9分)‎ ‎‎ 参考答案 ‎1.C 【解析】由黄帝、颛顼、帝喾、挚和勋的关系和地位传承可知,黄帝时代血缘关系影响到王位继承,C项正确;“家天下”局面是夏朝时形成的,A项错误;黄帝等人的权力继承以品行能力为主,B项错误;早期国家时期并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D项错误。‎ ‎2.C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层救助,对贫苦百姓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文献的保障,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些措施,A选项排除。材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唐代比以往更重视仁政的结论,B选项排除。唐代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3.B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辽朝到清朝,包括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汉族、满族等不同民族政权都将都城设立在北京,从而使北京成为重要都市,说明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故选B;表格内容仅反映了北京一地,不能体现政治中心的东移,排除A;各民族政权定都北京并不能说明专制皇权的强化,排除C;D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故选B。‎ ‎4.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秦汉时期君臣之间特殊的“请间言事”,这更有利于君主对朝廷的了解和掌控,有利于皇权的加强,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决策异变,只是君臣之间的“请间言事”,B错误;C、D与材料无关。‎ ‎5.D 【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可以得出所述为大革命时期党的政策,再结合“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可得出,该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大革命以失败告终,材料时间已经为1928年,“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不是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B项错误;材料得出的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与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 ‎6.D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中方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与日方战后统计的日军和伪军伤亡人数差距特别大,在抗战相持阶段,中方的统计数字大是为了鼓舞抗战的士气,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而战后,日方统计的数字小是为了掩盖战争的真相,故双方的统计与各自的立场有关,D项正确。A、B两项片面,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7.A 【解析】由材料“要同工农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必定是滔滔滚滚的群众运动”可知,李大钊强调社会主义要和群众运动相结合,故选A;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排除B;材料中李大钊只是强调了革命团体应当如何做的问题,没有说明要建立革命政党,排除C;新文化运动在1920年前就已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已经促成了马克思主 义的广泛传播,故D项不会是李大钊说这番话的意图,排除。‎ ‎8.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具有军事结盟性质,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而2001年“不针对第三国”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在与他国建交的时候强调国家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说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B项正确;中俄关系虽然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大国关系,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日两国矛盾,并且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中俄合作并不是以军事领域为中心,材料主要体现了当今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现象,D项错误。‎ ‎9.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使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并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的新的现代化道路,故才会被右翼学者指责其偏离了“文明的康庄大道”“脱离了普遍的和平发展的道路”,故选D项。材料中的“普遍的和平发展的道路”指资本主义道路,A项错误;十月革命并未使俄国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俄国十月革命后通过颁布了《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和卫国战争等方式使俄国获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后还一度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大国,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0.B 【解析】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地区逐渐沦为殖民地,但是在1933以后,在全国性的展览或者运动会中,始终将东北作为国家一部分,而且突出强调了这一地区,意在宣示国家主权,B正确;铁路展览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儿童绘画展览与此无关,排除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间是1937年,排除C;此时国民政府的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而非积极抗日,排除D,‎ ‎11.D 【解析】在中国古代时期中日曾经友好交往过,但到近现代时期,按照既定方针,日本曾两次侵华,①②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峙时期,③正确;20世纪70年代,受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④正确。故选①②③④组合,排除ABC,选D。‎ ‎12.D 【解析】由材料“左舜生等把辛亥革命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研究重在揭露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干涉和利用辛亥革命进行侵略的罪行”可知,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国民党方面意在通过辛亥革命突出国民党正统地位,共产党方面意在通过辛亥革命来进行反侵略斗争,故选D;国共在研究辛亥革命的问题上,意图是不一样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其主观上并未想通过合作来共同促进史学的发展,排除A;史学研究个人同样也可以进行,B项说法错误,排除;社会环境会影响史学的研究方向,但不是决定,C项说法错误,排除。‎ ‎13.B 【解析】由材料“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我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政策,故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有利于我国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适应了国内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B;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推动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二战,材料中的这些现象与与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无关,故排除C;“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三大外交方针之一,50年代初期的中国并未放弃这一外交方针,D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4.B 【解析】从材料可知,城邦并不给十将军提供薪俸,这就限制了一些出身和经济情况不好的公民担任十将军,限制了这些下层公民掌握政治实权,有利于上层奴隶主阶层掌握政治实权,B正确。材料中的城邦并不给十将军提供薪俸这一规定,不利于缓和矛盾,A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要表述的主要意思,排除。‎ ‎15.B 【解析】解题时紧扣“十二大”等关键信息,然后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对四次会议的特征进行逐项对比分析。首先,可从特征比较明显的会议开始进行分析。中共九大是在“文革”期间召开的,主要特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故出现频率高的词汇应为“阶级”、“革命”,④与之相符,故D项排除;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因此此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应为“经济”“建设”,③与之相符,故C项排除。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共八大和十二大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故其“阶级”一词出现的频率比中共十二大高,与①的高频词相一致,故A项排除;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②与之符合,故B项正确。‎ ‎16.D 【解析】 “党必须在全国得票率超过5%。或赢得3个以上的选区席次,才可进入联邦议会”是为了避免出现过多影响力不大的小政党充斥联邦议会的局面,从而避免政治破碎以提高立法效率,故选D;A、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无法体现,排除;该规则是对政党做出限制,并非针对公民,排除B。故选D。‎ ‎17.A 【解析】材料中的《1791年宪法》把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说明法国的制宪会议由资产阶级主导,故选A。其余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8.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南京临时参议院于1912年颁布,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的宪法,《共同纲领》是新政协在1949年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全国人大制定的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A、B、C对三部法律文献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19.D 【解析】材料体现了早期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形式的要求 越严格,市民法的强制力就越强,仪式是罗马市民法增强有效性和约束力的重要手段,故 D 项符合题意; “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在当时可能导致贵族债权人与平民债务人矛盾激化, 故 A 项错误;“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强调的是古罗马重缔约形式的特征,与民主政治无关联,B项错误;随着商业的发展,形式主义的严格性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20.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俾斯麦强调用社会保障制度来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德国政府采用非暴力手段抵制社会革命、加强社会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将德国与其他国家比较,得出德国率先建成福利国家;B选项错误,当时德国并未实行责任内阁制;D选项错误,马克思去世于1883年,恩格斯去世于1895年,两人并未直接领导德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C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民议会既有权制定国家法律,也有权制定政府法规”、“国王手下的大臣必须对议会负责,国王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司法机构不能对议会的立法提出异议”等信息可以看出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议会集立法与行政于一身,权力凌驾于政府、国王和司法机构之上,带有浓厚的议会专制倾向,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出现了“国王”,表明不是民主共和体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在1875年;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议会专制不符合他的主张;D选项错误,虽然国民议会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的化身”,但并不表明民族国家最终形成。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2.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蒋介石到习近平总书记均引用“蹈厉”一词以阐述抗战时期的爱国民族精神,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与抗战胜利对政局的影响无关,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国共合作对抗战胜利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问题,排除。‎ ‎23.A 【解析】概括材料“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介入,以便促成这场比赛”可知,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美苏竞争的焦点是欧洲,故B项错误。文化只是冷战的一个方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美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介入,没有体现苏联的重视,故D项错误。‎ ‎24.D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大国互动中,美国对欧盟的“对手”关系和与俄国的改善关系,说明传统的美欧关系产生了分歧,而美国立足改善与俄国关系,恰恰说明大国之间的博弈在进一步发展,这体现的是多极化特征,中欧领导人会晤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说明全球化正在进行中,但是遭遇了某些挫折,所以综合起来看,这说明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故选D;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只是其一个表态,并不能证明美欧关系已经破裂,故排除A;特朗普是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的,所以要说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也是不现实的,故排除B;题干中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史实,只有前两个体现了跟美国相关,再加上美国霸权地位 衰落在此之前就已经成为事实了,故C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25.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在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直接影响到大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所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的变化直接的关系,所以排除A、C。材料没有提到经济全球化,故排除D。‎ ‎26.(1)“平铺社会”的表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社会阶级进一步消融;门第势力削弱至消灭;传统封建社会中的分裂性及阶级性弱化。(3分)‎ 原因:北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宋代采取重文轻武、分化事权的政策;科举制使更多寒门学子入仕,彻底削弱门阀贵族势力;商品经济发展,使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农村租佃关系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5分)‎ ‎(2)特点:提倡自由、平等;强调市场;舆论监督;法治宪政;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3分)‎ ‎27.(1)变化:1875年时认为美国不会侵略我国,可作为主要结交国,1905年时则认为美国有吞噬我国之心,是最重要的敌人。(2分)‎ 原因: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实力增强,加紧侵略中国,其帝国主义的真面目为中国人民所认清;1905年,美国实行排华法案,以强权主义对待在美国的中国侨民;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日益增强。(4分)‎ ‎(2)观念:以他国对待我国的态度为准来区分敌友,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维护自身利益。(2分)‎ 意义:强调和平共处和反对诉诸武力,是近代以来中国外交观念的巨大进步。有利于发展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有利于地区局势的稳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分)‎ ‎28.(12分)示例一观点:国际力量对比决定全球治理格局。‎ 论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它们大肆对外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欧国家的衰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重新划分世界,美苏两极治理格局最终取代了近代以欧美为主导的治理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与日本相继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也冲击着两极格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国际治理体系面临进一步变革。(任意选择两个时期进行论述,论述充分即可)‎ 总之,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力量的对比及变化,决定着国际关系格局,也决定着全球治理格局的不断演变。‎ 示例二观点:全球化与全球治理需要国际合作。‎ 论述:面对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危害,二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合作,先后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 致力于促进各成员国在经济上的合作和为成员国提供援助,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45年联合国成立,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全球贸易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与日俱增,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继续发挥着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的积极作用,成为协调与组织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或者新冠肺炎等疫病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世界人们的生命健康,全球防疫抗疫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等等。)(可任选两个角度论述,论述充分即可)‎ 总之,在全球化过程中,斗则俱伤,合则共赢;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的稳定与发展。‎ 示例三观点:西方国家主导着近现代全球治理。‎ 论述:工业革命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控制着世界市场,攫取全世界的利益,主导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战后,在欧美强国主导下,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二战结束后,在欧美国家主导下成立的联合国,一度成为欧美控制世界的工具。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和美元的中心地位。欧美等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继续主导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的绝对优势,企图继续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旧的国际治理体系面临新的变革。(从两个不同时期展开论述,论述充分即可)‎ 总之,近现代以来,欧美国家主导建立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由此也长期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 ‎29.(1)主要思想:去除浮收;裁减摊捐;裁革陋规;平均赋税。(6分)‎ ‎(2)原因:克服财政危机、维护封建统治(或缓和阶级矛盾);吏治腐败;原有税收制度不合理;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影响;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左宗棠的个人原因。(9分)‎ ‎30.(1)说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工业革命加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为英国推行炮舰政策,向外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和动力。(6分)‎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等新兴国家的发展;英国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海权主义的推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后果: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加剧了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英国和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9分)‎ ‎31.(1)背景:法西斯侵略战争肆虐全球;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印一依带水,睦邻友好:柯棣华个人的奉献精神。(6分)‎ ‎(2)贡献:减少了抗日根据地的伤亡,推动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激励了广大抗战将士;传播了国际友谊。(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