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7单元第16讲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7单元第16讲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

第16讲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1|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对应学生用书第124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1.内容 ‎(1)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 ‎(2)鸦片战争后: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2.原因: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表现:外国商品倾销,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副产品,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4.影响 ‎(1)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阶层。‎ ‎[轻巧识记]       小农经济解体的原因及表现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1.兴起: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成就 性质 时间 代表 地位或意义 军事工业 ‎1861年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 ‎1862年 安庆内军械所生产出实用蒸汽机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1865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民用工业 ‎1881年 创办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采矿 达到分洋利的目的;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 ‎3. 评价 ‎(1)存在许多问题,未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1.产生 ‎(1)原因:19世纪70年代前后,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 ‎(2)表现:以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为代表。‎ ‎2.初步发展 ‎(1)原因 政府政策调整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实业救国思潮 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 反帝爱国运动 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2)概况: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 ‎3.艰难处境 ‎(1)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列强利用雄厚资金、技术优势、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清政府高额征税、敲诈勒索,增加了企业成本,使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概念阐释]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 ‎(1)“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2)“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而兴建的工厂制工业。‎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仅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 ‎1.买办 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这类被外商雇佣的商人,可作为外商的翻译,也可成为外国商界与本国政府间的双向沟通的桥梁。鸦片战争后,中国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后来,外商为减少买办的中间佣金,逐渐采取与中国人直接交易的方法,买办遂转化为单纯的外商雇员,称“华经理”或“中国经理”。买办阶层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实业救国”一词的由来 ‎“实业”一词据说是康有为首先提出来的。1898年,他在《请厉工艺奖创新折》中,建议将中国“定为工国”,“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可见,康有为当时所说的“实业”特指工业。后来,随着“实业”一词开始流行,其含义逐步扩大。如张謇认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实业在大农大工大商”,他所说的“实业”泛指工业、农业和商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崇尚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国,因而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史料一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图(年平均数)‎ 单位:英镑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史料二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①“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②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史料三 ③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制造品输华价值表 从数据上看,输华商品由第一时间段年均“882 495镑”到第二时间段年均“2 090 406镑”→呈增长趋势;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三时间段→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在华销售情况受阻 史料二:近代家庭手工业的变化 ‎①→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下近代中国的纺织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②→中国小农经济仍存在,还没有完全解体 史料三:上海开埠后的对外贸易 ‎③→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后期呈现下降趋势与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本能抵制有较大关系。‎ ‎(2)阅读史料三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提示: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 ‎[史论归纳]‎ ‎1.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1)原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一系列政治特权,大规模地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农产品,猛烈地冲击了自然经济。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②近代企业的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③城乡联系的加强: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快,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的联系加强,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个体生产的局限性: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2)特点 ‎①动力: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 ‎②速度: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洋货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以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明显快于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 ‎③结果: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3)影响 ‎①自然经济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的程度增强,‎ 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③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2.多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 评价 生产模式 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国家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史料一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①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②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③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骛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则何欤?‎ ‎——《刘光禄遗稿》‎ 史料三 ④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⑤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摘选自郭嵩焘奏折(1875年)‎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洋务运动对民族工业产生的影响 ‎①→封建制度;②→对旧的封建制度的冲击,在这里指近代民族工业的建立 史料二:刘光禄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③→反对只学习西方的技术 史料三:郭嵩焘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④→政治制度;⑤→只是起到强国的辅助作用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什么?在客观上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主观动机:挽救清政府统治。客观影响: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史料二、史料三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对此加以分析。‎ 提示:史料二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史料三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史论归纳]‎ 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 ‎(2)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5)教育上: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受公派遣,任公司驻黄埔的代表,负责船只的监修工作。柯拜到黄埔后,很快便由一个监修变成一个工业资本家,‎ 他随后修建的“柯拜船坞”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列强对华已开始资本输出 ‎ B.民族资产阶级已开始出现 C.工业革命后英国实力强大 ‎ D.英国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A [由题干“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柯拜船坞’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可知,此时外国人已开始在中国资本输出,故A项正确;民族资产阶级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而出现的,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实力强大与题干内容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题中只是涉及大英轮船公司职员在中国修建的“柯拜船坞”,没有涉及造船技术问题,无法推断英国造船技术世界领先,故D项错误。]‎ ‎2.据史料记载:上海轮船招商局“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每岁亦需巨资”。一些总办经常以“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 B.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曲折性 C.洋务企业的腐败情形 D.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 B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洋务企业存在管理不善与腐败的现象,本质上体现出中国近代化发展受到封建思想的阻碍,发展曲折,故B项正确;C、D两项是其表现,不是本质,故排除。]‎ ‎3.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时间 进口货物 总值 鸦片(%)‎ 棉布(%)‎ 棉纱(%)‎ ‎1850年 ‎54%‎ ‎34%‎ ‎6%‎ ‎390.8万元 ‎1870年 ‎34%‎ ‎50%‎ ‎6%‎ ‎6 457.4万元 A.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C [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清政府的抵制有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进口货物,没有体现出对外出口的情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进口的棉布比例,说明中国传统的纺织业在列强廉价的机器产品的冲击下日益走向衰落,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因此这一时期取得较快发展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4.以下是1872-1894年中国各类近代工业所占份额示意图,此图反映了(  )‎ A.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 B.洋务企业规模最大 C.中国的民族企业规模比较小 ‎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材料反映出外国企业的资本总额、企业数量都占优势,但不能体现出对重要行业或重要资源的控制,故不能得出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的结论,故A项错误;从图片数据可知,洋务企业资金和数量都不是最多的,故B项错误;从图片中商办企业的资本和数量可知,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相比,民族企业规模较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第127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时间:民国建立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原因 ‎(1)革命推动: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 ‎(3)群众斗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3.概况 ‎(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 ‎(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南京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更快发展。‎ ‎[概念阐释]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1)“先天不足”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后天畸形”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夹缝中艰难生存,难以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不合理。‎ 二、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 ‎1.目的:把沦陷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义”,意在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2.方式 ‎(1)工矿业:主要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进行掠夺与控制。‎ ‎(2)金融与贸易:日本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 ‎(3)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的管制,便利了日本掠夺。‎ ‎(4)劳动力:将大批工人、农民和被俘士兵送到伪满洲国和日本,从事繁重的劳动。‎ ‎3.影响: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野蛮地攫取中国的资源,破坏了中国的经济。‎ 三、民族资本的困境 ‎1.外国资本的压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外国资本卷土重来,凭着雄厚的实力,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2.官僚资本的排挤 ‎(1)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抗战做经济上的准备,实行了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2)官僚资本家凭靠手中的权力推行“经济统制”政策,实行统购统销及专卖制度。‎ ‎(3)官僚资本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 ‎[概念阐释]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 ‎(3)“官僚资本”则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1.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这次货币改制,就统一中国货币及初步稳定金融秩序而言,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全民族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 全民族抗战之前,中国的工矿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内地工业十分薄弱。抗战开始后,为了保住几十年苦心经营才建立起来的微薄的工业基础,沿海工业决定内迁。以上海工厂的拆迁为例,据主事者林继庸后来追述:“在炮火连天的时候,‎ 各厂职工们正在拼着死命去抢拆他们所宝贵的机器。敌机来了,伏在地上躲一躲,又爬起来拆,拆完马上就扛走。看见前面的伙伴被炸死了,大声喊声‘嗳呦’,流着眼泪把死尸抬到一边,咬着牙关仍旧是向前工作。冷冰冰的机器,每每涂上热腾腾的血!白天不能工作了,只好夜间开工。在巨大的厂房里,暗淡的灯光常笼罩着许多黑影在那里攒动,只闻锤凿轰轰的声响,打破了死夜的沉寂。”就这样,上海146家民营工厂先是迁到了武汉,后来又凭着这种精神迁到了重庆。沿海工业内迁对抗战的胜利和后方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史料一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①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②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③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行业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数量(家)‎ ‎82‎ ‎70‎ ‎53‎ ‎28‎ ‎60‎ ‎20‎ ‎73‎ 资本额 ‎(万元)‎ ‎1332.1‎ ‎556.9‎ ‎786.8‎ ‎130‎ ‎3813.8‎ ‎352.1‎ ‎2272.9‎ ‎——摘编自杜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史料二 近现代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④“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建国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张赛群《中国近现代“国进民退”现象分析》‎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①→1901-1911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②‎ ‎1901年到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 ‎→近代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③→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史料二:近现代以来中国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 ‎④→强调国家力量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提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2)根据史料二指出,你如何认识“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 提示: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为保障战争胜利而实行的战时体制的经济政策。一方面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国民党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史论归纳]‎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深 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 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 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繁 荣时间很短,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史料一 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 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①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术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②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史料二 史料三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⑤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⑥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全面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反对采用机器生产的理由 ‎①②→近代民族工业受旧习俗、旧观念的制约,发展艰难 史料二:抵制日货运动 ‎③④→国人对日本侵华野心的愤恨和提倡国货的爱国情怀 史料三: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⑤→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依靠美国打内战;⑥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史料应用]‎ ‎(1)“抵制日货”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非战手段”,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出现过抵制日货的呼吁或行动。根据史料二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抵制日货”代表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它放大了中国微弱的声音,彰显了民族主义的胜利,也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2)根据史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提示:内: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极大破坏;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史论归纳]‎ 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不利因素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步履艰难。‎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乏资本原始积累、人才、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的准备。‎ ‎(3)民族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畸形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冲击着中国社会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清末至民国初期,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客观上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的高涨,为“实业救国”提供了社会基础。‎ ‎(4)民族企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河南百校联盟)据严中平等人编著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记载:1916年,中国棉纺织业每生产一包16支纱司获利7.61元,1917年升到36.93元,1919年达70.65元。这主要得益于(  )‎ A.国民政府鼓励大力发展实业 ‎ B.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全面开展 D.国际形势为工业发展提供契机 D [材料中民族棉纺织业大幅获利,说明市场销售较好,而当时市场需求扩大主要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D项。]‎ ‎2.下面是中国近代企业资本数额及所占比例表 ‎ 阶段 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 商办企业 外国企业 资本(千元)‎ 所占%‎ 资本(千元)‎ 所占%‎ 资本(千元)‎ 所占%‎ ‎1872—1894年 ‎16 196‎ ‎23.1‎ ‎4 697‎ ‎9.6‎ ‎28 000‎ ‎67.3‎ ‎1895—1913年 ‎28 469‎ ‎13.0‎ ‎90 801‎ ‎41.0‎ ‎103 153‎ ‎46.0‎ 上表呈现的变化表明(  )‎ A.“实业救国”努力实践 B.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C.列强内争侵华减 D.中外企业逐步协调 A [由表格内容可知,1872—1913年期间中国的商办企业明显增加,说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因而与“实业救国”思潮有关,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并未真正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反而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因而其成效显著的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列强内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C项错误;1872—1913年期间中国一直处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因而中外企业之间不可能出现协调的关系,故D项错误。]‎ ‎3.(2018·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选拔)下图反映了1894—1920年我国私人资本和国家资本所占工业总资本比重的变化情况 这种变化情况说明(  )‎ A.中国近代工业化水平有所下降 B.西方资本输出压制了中国工业 C.中国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加剧 D.国家工业化主导力量发生转移 D [材料反映了1894年到1920年,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由国家资本占据主导地位变为私人资本渐次超过国家资本并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在不断前进的,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西方资本和中国轻重工业的信息,排除B、C两项。]‎ ‎4.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122.74亿元,比1927年的60.1亿元增加了104.2%。纺织业1927年织布机为29 788台,至1936年织布机数为52 603台,增长76.6%。全国棉布产量1934年为2 800多万匹,1937年增至8 500 多万匹。以上数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B.民族危机下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C.民族工业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提高产品质量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 [由材料数据可知,1936年至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获得“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货币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相关的政策措施的推动。B、D两项是1912年至1920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C项表述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130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全国卷Ⅰ ‎2013·晚清现代化的趋势;2014·自然经济顽强抵抗;2015·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2016·中国卷入世界市场;2016·洋务运动;2017·开平煤矿 ‎——‎ 全国卷Ⅱ ‎2016·中国卷入世界市场;2016·16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移民;2017·福州船政局 ‎2016·抗战胜利后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全国卷Ⅲ ‎2016·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2017·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 ‎2016·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全国卷 ‎201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尤其是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年年必考且时考时新。从考查的方式来看,既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考查主干知识,还坚持能力立意的考查目标,同时呼应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在今后的备考中,应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多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加强历史素养的培养。‎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7·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D [从材料中信息“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可推断材料中的现象为中日甲午战争后出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兴办实业的限制,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是在189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A项错误。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是在19世纪70年代,90年代趋向衰落,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应该是增多而不是减少,C项错误。]‎ ‎2.(2015·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 ‎3.(2014·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1853年时,英国商品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但中国人均消费的英国棉纱、棉布远低于印度的人均消费,根本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对英国商品进行顽强的抵制,故答案选择D项。]‎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社会出现转型,中国的近代化在艰难跋涉中前进。全国卷命题依托教材主干知识,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及各种变化。‎ 能力方法灵活考 ‎4. (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A [据题干信息可知,原来的土煤“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样减轻了税收对开平煤矿的压力,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题干仅仅说明政府降低税率,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B项错误。此举对抵制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并没有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C项错误。降低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但洋务企业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端,不可能实现煤矿业稳健发展,D项错误。]‎ ‎5. (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B [洋务运动兴办的军用工业开始时经费由政府拨付,后经费困难,才出现材料中的“协造”方式,B项正确。洋务运动中的军用工业并没有转为商办,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市场化,C项错误。近代轮船制造业生产消耗高而效率低,受到西方列强的制约,没有走出困境,D项错误。]‎ ‎6.(2016·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D [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此材料可知,国民政府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 ‎7.(2012·全国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含义。“捐弃所恃,舍身喂虎”体现了张謇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认识到兴办实业对于救国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下,商业一直被视为末业,而身为状元的张謇为了救国,毅然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投身于实业救国的实践中,故选A项。]‎ 全国卷试题往往采取“创设新情境,考查新问题”的方式进行命制,‎ 材料的选择、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设定主要依据历史学发展的趋势、高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中学历史教育内容的结合,运用这些方式考查学生归纳、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社会热点隐性考 ‎8.(2016·全国卷Ⅲ)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符合题意。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三项。]‎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试题从不同角度涉及这一主题。如第8题以火柴上的图案的文字,展示面对日本侵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局面。历史考题呼应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学术成果创新考 ‎9.(2016·全国卷Ⅱ)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西方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从而出现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的状况,故选C项。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排除A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逐渐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在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海内外历史学者就此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多位历史学者从特有视角展现了历史的中国。学术成果与中学历史教育相结合,从能力目标出发确定立意,即拓展了材料选取的空间,又有利于规避一纲多本下易于出现的不公平性问题,这也是高考的命题趋势所在。‎ ‎(对应学生用书第131页)‎ 计量史学,定量分析近代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历史解释]‎ ‎[理论阐释]‎ ‎1.历史解释应坚持的原则 ‎(1)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时代性,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掌握历史事实和史料运用,才能对历史解释做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2)历史解释是多样化的,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但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去不断地接近历史真实。‎ ‎(3)历史解释应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 ‎2.计量史学使历史解释更精确 ‎(1)计量史学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 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主要类型包括:历史统计法和历史模拟分析法。计量史学的适用范围:适用有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适用于对存在某种依赖关系的历史现象的研究;适用于对某些历史结构的分析;适用于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用规律的分析。‎ ‎(2)定量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定性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性质,传统史学实际上就是运用定性的方法。因此,计量史学出现的本身就是对传统史学的否定。‎ ‎[运用点拨]‎ ‎1.解答计量史学类题目应注意的问题 ‎(1)两头看,项间比 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格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意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按表中所给信息找备选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2)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3)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计量史学定量分析示例 计量史学:甲、乙两图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我国经济生产总值中各行业所占比重(%)示意图。‎ 甲        乙 定量分析:通过对比甲、乙两幅饼状图的数据可以看出,占比重最大的一直是农业和手工业,说明1920—1936年自然经济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与1920年相比,1936年农业和手工业在我国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体现了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有所变化,但地位仍很高;图片材料中的文字“工场手工业”反映的深层信息是出现了雇佣和被雇佣的生产关系,该行业所占比重的增加,表明了该行业的发展。‎ 由此可知,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二是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3.(对接高考)计量史学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不断推陈出新。计量史学试题的材料是由各种数据构成的,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史实辨析、理解、运用史料的能力。‎ ‎[针对训练]‎ ‎1.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 352‎ ‎290 791‎ ‎117‎ ‎213 482‎ ‎1930‎ ‎2 792‎ ‎415 447‎ ‎138‎ ‎247 969‎ ‎1932‎ ‎3 456‎ ‎577 257‎ ‎178‎ ‎342 211‎ ‎1935‎ ‎3 895‎ ‎675 173‎ ‎208‎ ‎461 812‎ A.全民族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 C [解答时注意时间范围:1928—1935年,这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A项是在1937年后,B项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由此排除A、B、D三项;因此正确答案选C项。]‎ ‎2.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B [结合图中三种经济成分变化趋势和所处时代背景可以判断出,尽管从1913年到1936年民族资本有较大发展,但外国资本一直占有很大份额,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