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考试题(文科)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考试题(文科) (解析版)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考试题(文科)‎ 第I卷(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 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 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A ‎【解析】姓代表家族,其位于名前面,说明中国家族宗法观念浓厚,A正确;姓名无法看出男尊女卑,排除B;名和个人相关,但是其位于姓之后,说明古代中国家族宗法重于个人名利,排除C;聚族而居与姓和名的排列无关,排除D。‎ ‎2.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分封的诸侯听命于周天子,有出兵勤王的义务,从材料内容可知,这是处于战国后期,周天子的命令诸侯已不予理睬,说明分封制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战国时期贵族政治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天子的权力从此时才开始削弱,天子的权力应该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削弱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 ‎3.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大下”,建立汉朝。遵循周朝制度,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 ‎【答案】C ‎【解析】刘盈是刘邦正妻所生,是嫡长子,所以是帝位的法定继承人,故C正确;遵循周朝嫡长子继承制,刘肥并不是由刘邦的正妻所生,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帝位,故A错误;遵循周朝嫡长子继承制,刘元是女性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帝位,故B错误;刘如意是由刘邦的妃子所生,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帝位,故D错误。‎ ‎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答案】B ‎【解析】秦以前的封建统治指的是分封制下的贵族统治,秦以后的郡县统治指的是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统治,B正确;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西周并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而且郡县制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C;郡县制维系的是封建统治,排除D。‎ ‎5.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是 A. 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 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 C. 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 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支配之意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行省制度本来就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才实行的一个制度,而不是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材料中的“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也能反映出这一点,所以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只能是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另外,行省不仅仅是为了从“军事”‎ 上控制地方,蒙古人也不可能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支配。‎ ‎6.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信息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受到皇帝的控制更强,从而在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是本质;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下表是《十二铜表法》前十表的条文统计,后两表是对前十表的补充。由此可见 A. 法律与政治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B. 《十二铜表法》重视社会纠纷的调整 C. 当时罗马的法律体系已经成熟 D. 罗马法特别强调惩治危害政府的行为 ‎【答案】B ‎【解析】表格中罗马法涉及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及占有以及侵犯他人,说明罗马法非常重视纠纷的调整,故B正确;A中没有明显界限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表格中没有直接涉及对政府行为危害处理,故D错误;《十二铜表法》只是成文法,不是成熟的体现,故C错误。‎ ‎8.民主政治被看作是雅典灭亡的罪魁祸首。能证明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A. 人民主权原则使政府处于监督之下 B. 公民大会繁琐的辩论影响了行政效率 C. 极端的民主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 D. 奴隶社会施行民主政治违背社会规律 ‎【答案】C ‎【解析】雅典民主的局限性之一是极端的民主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故C正确;人民主权原则使政府处于监督之下,与雅典灭亡无关,故A 错误;公民大会繁琐的辩论影响了行政效率,并不是雅典灭亡的罪魁祸首,故B错误;奴隶社会民主政治并不违背社会规律,故D错误。故选C。‎ ‎9.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也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 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趋向完善 C.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D. 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特点,可能与其源头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中提供的图表是关于习惯法到成文法及成文法的典型代表(《十二铜表法》)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知A、B、D是正确的。C项中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根本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正确的,但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不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而是罗马的不断对外扩张,新的社会矛盾增多,原有公民法已不太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 ‎10.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 国王掌控实权 C. 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 宪政制度确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的理解,在君主立宪制下,虽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但国王仍然是国家的象征,按照宪法规定,没有国王的印章的文件是不合法的,因此,才会出现银行审计长发现未盖章国王印信,拒绝支付的事,这体现了英国宪法至上的施政理念,故选D。AB表述错误,C项曲解了题意。‎ ‎11.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 A. 贵族阶层 B. 工业资产阶级 C. 城市工人 D. 农业工人 ‎【答案】B ‎【解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工人和贫民等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故排除C、D两项,选择B项;贵族阶层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就已获得选举权,与题目中的信息“1832年……新获得选举权”不符,故排除A项。‎ ‎12.1787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他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 A. 允许各州有自治权 B. 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C. 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D.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C ‎【解析】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之间的权力是相互制衡,最能有效防止“走向暴政”,C正确;允许各州有自治权是地方分权的体现,A错误;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属于民主权利问题,B错误;民主共和制在美国建立前,其他国家就已经实行,不符合“采取了比人类迄今任何政府”,D错误。‎ ‎13.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其内容中最能体现出这一性质的是 A. 三权分立 B. 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C. 允许奴隶制存在 D. 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答案】B ‎【解析】民主性最重要的是主权在民,人民当家做主。而总统、议员由人民选出正体现了这一点。三权分立是指根据人民意愿组成的政府如何来管理国家,行使权利;如果这一政府违背人民意愿,人民有权推翻它,所以三权分立只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利。CD同样都是指政府的权利或构成,不能体现民主性。因此选B。‎ ‎1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此规定体现的特点不包括 A. 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B. 实行代议制民主 C.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D. 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选出”体现了议会是法国最高的立法机关和法国实行代议制民主,由“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可以看出法国内阁在一定程度上与总统分权。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内阁由总统提名组成,所以,内阁和总统都要对议会负责。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不属于特点,故选择D项。‎ ‎15. 19世纪晚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被称为“绵羊脑袋”,德意志皇帝发出的第一道法令就是“致我的军队”。这一切表明 A. 德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B. 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C. 德国出现了历史的倒退 D. 议会民主政治在德国没有发挥出任何有益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政体。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德国统一之后仍然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德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而非君主专制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历史的倒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代议制在德国也发挥出很多积极作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他们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的应是 A. 实行议会制度,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B. 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C. 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 D. 德国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样考察的目的是为了挽救专制统治,因此他们对德国的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的君主立宪制最感兴趣,故B项正确;AC项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议会是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清政府本意不原意发展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17.“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该条文实质上 A. 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B. 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 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答案】C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交英国管事官……处罪……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可知这应为“领事裁判权”的内容,该项内容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C正确;清政府之所以禁止英商深入内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出于民意,排除A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广州等五港口”可知此项规定颁布于《南京条约》签订后,此时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逐渐加深,该条文不能抵御列强侵略活动,反而容易激化中外矛盾,排除B、D。‎ ‎18.“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从材料所述可以看出,中国禁烟运动的首要目的是 A. 整肃吏治,消除官场的腐败 B. 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C. 整顿海防,打击英国的入侵 D. 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填海外无穷之壑”,“渐成病国之忧”说明白银大量外流危害了国家的利益;着从侧面证明了禁烟是为了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故此题应选B项 ‎19.《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施政方案,它的提出来 A. 反映了农民阶级发展经济的要求 B. 表明在太平天国运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C. 符合当时太平天国的社会实际 D. 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在探求强国之路时在向西方学习 ‎【答案】D ‎【解析】《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文献,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在探求强国之路时在向西方学习特征,D正确。该文献不是反映农民阶级的要求,A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代表是农民阶级立场,B错误。该主张不符合太平天国实际现状,C错误。‎ ‎20. 下列史实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进程,20世纪初期出现的是( )‎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 C.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D. 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 ‎【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词“20世纪初期”,A发生于1842年《南京条约》后,B发生于1895年《马关条约》后,C发生于1901年《辛丑条约》后,D发生于1856年《天津条约》后。故C正确。‎ ‎21.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认为古代某种政治制度是“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组织蜕变发展而来的宗族关系……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工具”。该制度 ( )‎ A. 适应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 B. 强调以父系血统维护政治秩序 C. 体现了奴隶主对奴隶残酷压榨 D. 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答案】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此题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材料中的制度指的是宗法制,宗法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以父系血统维护政治秩序,其实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和宗法制相符合的也只有选项B,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2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些现象说明“乐”‎ A. 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 B. 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 ‎【答案】A ‎【解析】商王通过“乐”与神沟通来强化王权,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材料信息在强调商周通过“作乐”来强化王权,这说明“乐”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神秘色彩,故B错误;商周时期不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故C项错误;礼乐制是周继承商并进一步发展的,不是商周联系的纽带,故D项错误。‎ ‎23.如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渐缓和,不是激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不是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D选项错误,王国控制区域缩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以下是我国古代三个不同时期的“中央机构示意图”。对以下三幅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三幅图呈现的核心制度都是皇帝制 B. 图3反映的是宋代的中央官制 C. 图1至图3呈现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D. 目的都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D ‎【解析】三幅图是中国古代秦朝、唐朝和北宋时期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最高统治者和权力的核心都是皇帝,所以A符合史实,故排除;由图3中的“三司”、“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等可以知道,这是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故排除B;由图1中的三公可知是三公九卿制,到图2中的三省六部制,再到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可知C是符合史实的,故排除;图示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示意图,没有地方机构,所以目的不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 ‎25.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其职务可以世袭或由将士拥戴,财赋不交国库,户口不上版籍,俨然与朝廷分土而治,有如先秦时诸侯。这官员是 A. 秦朝丞相 B. 汉朝刺史 C. 唐朝节度使 D. 清朝议政王 ‎【答案】C ‎【解析】官员“职务可以世袭或由将士拥戴,财赋不交国库,户口不上版籍,俨然与朝廷分土而治”,这体现出此类官员拥有兵、权、钱三种权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类官员除了先秦时的诸侯外,就是唐代的节度使了,故C正确;秦朝丞相、汉朝刺史和清朝议政王都没有此类权力,故ABD错误。‎ ‎26.明政府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专制统治 B. 加强特务统治 C. 推进政务公幵 D. 有效选拔官员 ‎【答案】A ‎【解析】材料 “皆从卑回避”“南北更调,定为常例”反映出这些措施是为了防止官员权力过大,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7.‎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这里“新的原则”是指 A. 议会至上 B. 和平渐进 C. 自由平等 D. 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88年光荣革命后,为了限制王权,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其中1689年的《权利法案》对王权进行了限制,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正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才保证了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进而实现现代化。A符合题意。和平渐进是代议制确立过程体现出的特点,排除B;17时机是很多人没有选举权,谈不上自由平等,排除C;17世纪时议会颁布法案限制国王权力,议会主权下并不是分权制衡,排除D 。‎ ‎28.特朗普上台初期,位于华盛顿的“责任与道德公民”监督组织就对特朗普发起诉讼,但是当时被州法院挡下,称这一组织没有资格提起诉讼。时隔近两年后,美国联邦上诉法院逆转了州法院的判决,要求州法院必须进行审判。其中“逆转”体现 A. 主权在民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B. 美国最高法院有权弹劾总统 C. 美国践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 州法院权力未得到充分保障 ‎【答案】C ‎【解析】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否定了州法院的判决,要求州法院必须进行审判,这体现了联邦上诉法院对州法院的制衡,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主权在民思想,故A错误;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并没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故B错误;州法院的一审判决有效,上诉法院的二审判决改判符合美国法律程序,所以州法院的权力并未受损,故D项错误。‎ ‎29.如下图是一幅政治讽刺漫画,标题为“别争了,我们都一样”。以下选项与作者观点相一致的是 A. “党派精神是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 B. “两党只是同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 C. “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 D. “在共和党选区,我是民主党人;在民主党选区,我是共和党人”‎ ‎【答案】B ‎【解析】从“别争了,我们都一样”的标题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属于不同党派,但本质利益是一致的,即二者是资产阶级政党的不同派别,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B正确;漫画并未否定政党的存在,排除A;C、D强调的是政党的竞争,显然与漫画主题不符,排除。‎ ‎3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那些程序?‎ A. 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B. 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C. 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 D 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大权独揽,可以直接宣战,排除ABD;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权力较大,有权对外宣战,但是,需要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所以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31.政治权力是政治的中心内容,权力制约与权力相伴相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材料三: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 ‎(3)根据材料一、三,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的历史久远;权力监督的形式多样;相关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或一脉相承);效果有限。‎ ‎(2)实践: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 ‎(3)不同: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实际效能有限;美国权力制衡有效地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原因:在皇权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体制本身有缺陷,监察机构的监督权未受到监督。近代美国民主、法制的确立与健全;权力的相互牵制;近代西方公民意识的提高等。‎ ‎【解析】‎ ‎(1‎ ‎)特点:由材料“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可知,权力监督的历史久远;由材料中提到的“多重监察制度”和“最早的举报箱”的发明可知,权力监督的形式多样;由材料“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可知,相关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由材料“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可知,其实施效果有限。‎ ‎(2)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主要指的是中央权力的一分为三,其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材料中“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主要指实行联邦制,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材料中“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主要指的是实行两党制,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材料中“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主要指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 ‎(3)不同:由材料一“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和材料三“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可知,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实际效能有限;由材料三“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权力制衡有效地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和其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同的权力运作机制、公民素养的不同等有关。首先不同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两者不同的实际效能,中国古代实行的是皇权专制制度,监察制度是服务并受制于皇权的,而美国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民主与法制健全;其次不同的权力运作机制对实际效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国古代权力监督体制本身有缺陷,监察机构的监督权未受到监督,而美国政府的权力则相互牵制,可有效地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最后,两者不同的公民意识也起了重要作用。‎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 ‎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 ‎(1)同: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可以得出“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可以得出“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根据材料“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可以得出“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根据材料“实施统一制度、法令”、“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可以得出“汉朝实行统一的制度和法令,罗马行省的权力较大”;根据材料“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以得出“罗马为实现文字的统一,汉朝实现了文字的统一”;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以得出“罗马注重法律统治,汉朝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根据材料“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可以得出“罗马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汉朝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一种平等的态度。”‎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需要从奠定中国疆域、民族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及治国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33.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答案】英美两国代议制的差别。‎ 英国女王是国家的象征,是国家元首,国家权利中心在议会,其掌握立法权。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由女王在形式上任命。英国首相提名组建内阁,共同组成政府,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同样是代议制的美国,在国家权利结构方面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三个机构实行双向制约,以实现分权制衡,如国会可弹劾总统,但是总统可否决国会法案,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是需要参议院确认。由此可知,英美两国虽然同为西方代议制,但是在模式上却有明显差异。‎ ‎【解析】‎ 根据图片内容和题干要求“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可以确定题目为:英美两国代议制的差别。说明过程侧重英美两国代议制的运行机制的差异比较。如英国女王是国家的象征,是国家元首,国家权利中心在议会,其掌握立法权。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由女王在形式上任命。英国首相提名组建内阁,共同组成政府,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同样是代议制的美国,在国家权利结构方面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三个机构实行双向制约,以实现分权制衡,如国会可弹劾总统,但是总统可否决国会法案,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是需要参议院确认。最后对说明过程进行简单总结,由此可知,英美两国虽然同为西方代议制,但是在模式上却有明显差异。‎ ‎3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借鉴前代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儒家化增强;注重司法监督建设;中央对司法活动干预较强。‎ ‎(2)影响: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 ‎【解析】‎ 第(1)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等信息概括即可。‎ 第(2)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从完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司法不公行为以及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