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40 从“战时共产主义”学案
考点4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 (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____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 (1)积极 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 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措施 (1)农业:用固定的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______________。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___________的工资制。 3.作用 (1)使苏俄经济走出了困境,为实现________打下了基础。 (2)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3)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表现 (1)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________,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农业集体化: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 2.特点 (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__________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 3.成就 (1)1928—193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1933—1937年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________、世界第二。 (3)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评价 (1)积极 ①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 ②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③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答案:余粮收集制 国有 不劳动者不得食 粮食税 国家资本主义 按劳取酬 工业化 重工业 计划经济 行政命令 第一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斯大林模式 解读: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但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苏联文学成就辉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直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以摆脱经济危机对经济造成的危害。 [重点理解] 1.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2.苏俄(联)时期的商业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日益阻碍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4.运用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2016·浙江卷] 提示: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使苏联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逐渐消失,工人和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 (2)“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提示: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模式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3)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 提示:美国于1929年爆发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变化呈下降趋势;苏联则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上升。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37年跃居世界第二;美国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但是世界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一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 (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提示:1918—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由于该政策严重脱离现实损害了工农利益,所以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则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 [跟进题组] 1.《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 )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A 解析:从“国有化”“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以判断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满足了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应付战争的需要,保卫了新生政权,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流通,不允许存在自由贸易,故B项错误;该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从结果来看,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没有实现其目的,故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做法,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粮食税实施初期,农民对政府并不信任,农村中有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运粮食到城市销售……由于城市粮食缺口严重且供给很不平衡,“黑市”粮价不断抬高,为此苏维埃政府( ) A.实施余粮收集制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恢复自由贸易 D.推行农业集体化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到实行粮食税,应该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实施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实行实物配给制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黑市”粮价不断抬高,粮价高低与市场贸易有关,为此,苏维埃政府恢复了自由贸易,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故D项错误。 3.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认为: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不是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而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这主要是因为( ) A.苏联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 B.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C.美国对苏联实行技术封锁 D.苏联人排斥西方生活方式 答案:B 解析:“冷战”时期苏联工业化水平居世界第二位,不是技术水平问题,故A项错误;“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现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苏联思想,故B项正确;美国对苏联实行技术封锁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苏联人排斥西方生活方式属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本题应归结于苏联经济体制的因素,故D项错误。 主题一 列宁心中的社会主义——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史料探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史料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 探究 依据史料分析列宁强调实施该政策的目的。 答案: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战争胜利;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图片证史——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苏俄农民踊跃缴纳粮食税(1922年) 论从史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工人、农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 3.归纳比较——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类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目的 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恢复和发展经济,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实质 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主 要 内 容 农业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型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商贸 禁止商品贸易 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形式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的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改造的方式 逐步过渡,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的经济结构逐步地进行改造 直接过渡,即直接和彻底地摧毁旧经济体制,而代之以新经济体制 性质 临时性非常措施 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调整 评价 从长远看,对国家经济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相同点 都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是在出现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改革;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主题二 斯大林心中的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 1.史料证史——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史料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 全盘集体化问题》 论从史出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漫画探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探究 漫画反映出斯大林模式具有怎样的弊端? 答案:苏联片面地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