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1)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 商业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品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7.宋元 ‎(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 ‎(1)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 “市”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4.唐朝:“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5.宋朝:“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 商业都会的崛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两汉时期: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 ‎(1)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2)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最具代表性。‎ ‎5.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成为著名城镇。‎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的变化 商业场所: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交易媒介:先物物交换,后一般等价物,最后货币固定为金银。‎ 商人组织:先亲缘组织,后地缘组织、业缘组织。‎ ‎【辨析比较】‎ ‎“市”“草市”“夜市”“晓市”‎ ‎(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 ‎(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轻松巧记】‎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西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品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缓慢发展,促进了经济进步。‎ ‎2.中国古代的“市”逐渐成熟完备,特别是宋代商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 ‎3.古代商业都会因商业繁盛而兴起,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1.古代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路。‎ ‎2.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 ‎(1)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 ‎(2)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 ‎(3)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5)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自《唐六典》‎ 探究:(1)根据史料一说明唐代的坊市制度有何特点。‎ ‎[教你读史] 史料一说明唐代政府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加强对商业的管理。‎ ‎[提示] 市坊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坊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 史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论从史出] 史料二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史料三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探究:(2)根据史料三说明婚恋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的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三“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反映了明代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婚姻观念的转变。 ‎ ‎[提示] 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原因: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拜金逐利之风兴起;②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③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1.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 ‎(7)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 视角1 从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角度命题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朝代,其发展速度和呈现的特点各异。命题人往往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商品种类、商业区域专业化等方面命题。解题时需结合不同时期的商业成就及特点来分析。‎ ‎[对点1] (2017·沈阳高三质检)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这反映了(  )‎ A.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 C.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 D.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反映 解析:选A。据材料中“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可知商品经济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军市”,故A项正确。‎ 视角2 从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命题 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对封建统治理念、社会主流思想、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商业发展对文学艺术世俗化的影响尤为重要。解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史实分析。‎ ‎[对点2] (2017·滨州高三诊断)史书记载明朝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B.宗法血缘关系的破坏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解析:选A。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材料中“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宗族传习不齐”的意思是陈氏家族传授和学习的技能并不统一,这和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与材料中“工商经纪,悉从便业”不符,故D项错误。‎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古代城市的变迁 史料一 ‎ 史料二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 史料二中“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 ‎[提示]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史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探究:(2)根据上述史料,归纳汉到明清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教你读史] 史料三说明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松江的“棉纺织业”、景德镇的“陶瓷业”、佛山的“冶铁业”、汉口的“商品转运”,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提示] 城市从政治和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阶段特点 格 局 功 能 唐代及其以前 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局整齐划一 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 宋元时期 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乡村庙会也日益兴盛 工商业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 视角1 从城市职能的变革角度命题 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唐末宋初开始,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解题时需注意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从商业发展、经济政策等角度思考。‎ ‎[对点1] (2017·永州模拟)汉代长安城的宫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都城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唐代长安的宫城和皇城占10%,而居民区占63.8%,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弱化    B.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C.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汉代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占城市90%的面积,说明汉代长安城主要行使政治职能;而唐朝时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仅占10%,居民区及道路河渠占大部分面积,说明唐朝长安城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职能增强。故B项正确。‎ 视角2 从市坊关系的变化角度命题 市坊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严格控制,唐代及其之前实行严格的市坊制,宋代逐渐打破了这种格局。唐宋时期是命题考查的重点。解题时需结合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来分析。‎ ‎[对点2] (2017·广东六校高三联考)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  )‎ A.汉朝 B.唐朝 ‎ C.宋朝 D.明朝 解析:选C。汉朝对市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设置的时间、地点和管理上都比较严格,“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没有被打破,故A项错误;唐朝政府对市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设置的时间、地点和管理上都比较严格,“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没有被打破,故B项错误;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市比较繁荣,政府放松了对市的管理,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被打破,故C项正确;题干要求是始于什么时候,明朝并不是最早,故D项错误。‎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多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其特点的考查,尤其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在探究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市场发展状况,包括城市中的市场和乡村中的市场;商业交通状况;商业城市状况;倾向流通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及国家政策等方面。‎ ‎1.系统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发展阶段 商人 城市 商路 政策 兴起 商周 产生 整齐划一、逐渐繁荣、经济功能不强 国内商路 重视鼓励“重农抑商”‎ 春秋战国 私商 发展 秦汉 海陆丝绸之路 全面控制 魏晋南北朝 中唐后有所松动 繁荣 隋唐 宋元 自由繁荣 鼎盛 明清 商帮 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为主 清朝只保留广州十三行 抑商锁国 ‎2.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 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3.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政局是否稳定。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富裕,手工业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完成的。所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3)国内交通和中外贸易的状况。比如,秦朝修筑驰道、隋朝开通大运河和元朝疏浚大运河,这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4)货币的发展。货币的统一,柜坊、飞钱和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5)政府采取的政策影响着商品交换的进行。在我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不同政策会对商业产生不同的影响。重农抑 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带来了南宋时海外贸易的兴盛。‎ ‎[针对训练] (2017·湖北重点高中高三期末)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 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 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 解析:选C。材料主要讲述宋朝禁止民间私自铸造佛像、浮图及人物,有利于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并不能说明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故B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是为了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故C项正确;灭佛有利于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解析:选D。“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体现了对追求财富和改善民生的肯定,故D正确。‎ ‎2.(2017·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解析:选B。A是指宋代的“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故A错误;B体现了唐朝对“坊”的管理,即严格限制临街开门,故B正确;C是指宋代的夜市、晓市,故C错误;D是指宋代的“市”突破了坊市分离的限制,故D错误。‎ ‎3.(2017·桂林模拟)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这一商人群体活跃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晋商”可以推测,题目讲述的是商帮,商帮的出现正是在明清时期,故D正确。‎ ‎4.《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纸币交子大量发行 C.商帮囤积铜钱置地 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解析:选A。宋代社会正处在由古代自然经济向近代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之中,‎ 其商品交易和市场影响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骤然增加,这就必然导致宋朝社会的“钱荒”,故A正确。‎ ‎5.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这表明(  )‎ A.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 C.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解析:选D。材料只能反映宋代有以本姓命名店铺的现象,不能说明“始于”,故A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宋代宗法关系影响着店铺名称,故B错误;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依据是出现雇佣关系,材料不能体现,故C错误;店铺用本姓来命名,说明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故D正确。‎ ‎6.(2017·重庆模拟)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工商业市镇繁荣 C.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D.海外贸易的兴盛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苏州盛泽镇从明初到乾隆时期,成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体现了明清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故B正确。‎ 二、非选择题 ‎7.(2017·吉林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河、海、淮、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元初,河北永济渠不能完全通航,向东南转运粮草受限。为此,元代修筑从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又在通州与大都修凿通惠河,形成一条南起杭州经入大都,长达1 5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运河修成后,漕运十分发达,岁运粮米在500万担以上,沿岸通州、临清、济宁等商业发达,成为著名的经济都会。大运河明清两朝多次维护,对江淮间南河进行了治理。运河漕运十分繁忙,在运河上的漕船经常在11 ‎ ‎775艘以上。1855年,黄河决口,黄淮分离,而淮河下游河漕淤塞,淮南运道受到较大的影响。1874年,漕船由海轮代替。1900年,漕运全罢,海运河运全部废止。至此通行了1 200多年的漕运宣告结束,运河的长途运输走向衰落。‎ ‎——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依据材料概括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的三个主要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重修运河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后京杭运河衰落的原因。概括指出京杭大运河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阶段,根据材料“春秋时期……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可以归纳为春秋时期、隋朝、元朝三个阶段。第二小问条件,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855年……淮南运道受到较大的影响”可以得出河道的淤塞,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交通工具和现代运输方式的兴起来回答。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来回答。‎ 答案:(1)阶段:春秋时期;隋朝;元朝。‎ 条件:国家统一的完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2)原因:汽车、铁路、轮船海运等现代交通工具和现代运输方式的兴起;河道的淤塞。‎ 作用:经济和文化方面,连接五大水系,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动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原和南方文化的融合以及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政治方面,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量;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衡阳高中毕业班联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体现出国家管理制度化,故C项正确。‎ ‎2.(2017·郑州高中毕业年级质检)(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 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 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 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我无强贾,毋或乞夺”相符,故B项正确。‎ ‎3.(2017·佛山高三质检)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市。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此记载表明当时(  )‎ 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 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 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 解析:选A。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可见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故A项正确;从材料上看,是商业促成了手工业的精巧,故B项错误;材料与私有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商业利润问题,故D项错误。‎ ‎4.(2017·焦作高三模拟)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解析:选A。此题中涉及的关键信息“政府都曾大力推行”“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民间贸易……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表明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减弱,故A项正确。‎ ‎5.(2017·永州高考模拟)据史载:“(蜀地)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现钱,每贯割落三十分为利。”这表明当时(  )‎ A.官府对货币的监管职能加强 B.交子最早由民间使用后在全国通行 C.货币制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D.交子虽有固定形制但无固定的面值 解析:选D。“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可见交子虽有固定形制但无固定的面值,故D项正确。‎ ‎6.(2017·济宁高三统练)诗词、歌谣往往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以下诗词、歌谣出现最晚的是(  )‎ A.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 B.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 C.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D.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解析:选B。“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反映的是秦朝咸阳宫的豪华气势,故A项错误;“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晋商财力雄厚,故B项正确;“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反映的是唐代商业管理仍然很严格,故C项错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的是宋代草市有饮食服务设施,故D项错误。‎ ‎7.(2017·烟台高三模拟)“(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 A.街市 B.瓦肆 C.夜市 D.草市 解析:选D。由“(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可以判断是出现在农村的草市。街市、瓦肆和夜市都出现在城市,不符合题目要求,选择D项符合题意。‎ ‎8.(2017·黄山高三质检)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 A.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B.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解析:选B。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市的娱乐功能,故A项错误;从所给材料“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可知,商业区内出现了住宅,也就说明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布局特点,故D项错误。‎ ‎9.(2017·乌鲁木齐高三诊断性测验)下列摘自白居易《卖炭翁》的诗句,能够作为研究隋唐时期“市”的是(  )‎ A.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B.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解析:选B。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透出百姓卖炭的开销,和题干中“市”无关,故A项错误;“市南门外泥中歇”与题干中的“市”相关,故B项正确;“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意为一车炭被太监差役抢走,不舍又无可奈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指太监差役的报酬,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7·黄冈适应性考试)《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解析:选B。广告早在北宋之前就已出现,故A项错误;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贸易,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C项错误;灯箱广告反映灯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7·周口高三期末)明代中叶以后,崇尚金钱之风极盛,社会各阶层对商人的态度大生变易,甚至出现许多弃农、弃儒、弃官而崇商的社会现象。据此可知,明代中后期(  )‎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贵义贱利观念受到冲击 C.程朱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解析:选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材料缺乏论据,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商品经济的繁荣促使传统的士农工商固有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正统地位动摇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故C项错误;社会各阶层对商人态度的变化不等于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故D项错误。‎ ‎12.(2017·烟台高三检测)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 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B。材料中“地产木棉”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可以看出明清之际,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达,棉花、桑蚕的生产是农家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7·永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福建南部经济有较大变化,人口增多,手工业进步,农田水利改善,为海外贸易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唐代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闭塞,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转而以海道为主。五代十国时期,连续占据泉州的王延彬、留从效、陈洪进都注意发展海外贸易,从中取利。‎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年)正式在泉州设市舶司,这在泉州历史或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设司以后,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因而进出口贸易便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在海外交通方面的地位,迅速赶上广州。泉州城南,逐渐形成为外国商人和水手集中居住的地区。与之相应,泉州出现了不少外来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的庙宇以及外来侨民的集中墓地。‎ 元朝,泉州港更加繁荣。许多外国商人、水手随着海船来到泉州,这个港口成为各国人杂居的海港都市。马可·波罗说:“我敢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伊本·白图泰在这里看到大船百数,小船千余。泉州港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头等海港之一。一方面是“蕃商”川流不息出入泉州,另一方面,泉州也是中国商人出海的首选地。海上丝路将中国与海外诸国连接起来,来往频繁,有如一家。著名的地理著作《岛夷志略》成书于 14 世纪中期,作者汪大渊长期在泉州生活随海船出海经商。这本著作记录了海外地名二百余处,涉及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印度次大陆及其周围地区、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和北非。此书写成后,收在当时泉州的地方志内,成为当时泉州人的航海指南,也是这一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详尽记录。 ‎ ‎——杨俊峰《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概括泉州港兴盛的原因及表现。(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泉州港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13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福建南部经济有较大变化”“陆上丝绸之路闭塞”“在泉州设市舶司”“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 等归纳;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成为外国商人和水手集中居住的地区”“泉州出现了不少外来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的庙宇以及外来侨民的集中墓地”“海港都市”“一方面是‘蕃商’川流不息出入泉州,另一方面,泉州也是中国商人出海的首选地”等归纳。(2)第一小问地位,根据“泉州港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头等海港之一”“成为各国人杂居的海港都市”“‘蕃商’川流不息出入泉州”等分析;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说明。‎ 答案:(1)原因:南方经济发展;中西陆路交通阻断;统治者重视;泉州地理位置优越等。‎ 表现: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港口繁忙,中外商人水手聚集,中外文化汇流。‎ ‎(2)地位:泉州港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头等海港之一,成为国际性的海港都市,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意义: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在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汉朝 唐朝 两宋 路线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管理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使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 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货物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据材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12分)‎ 解析:材料从路线、管理及货物角度呈现了汉、唐、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 分别从这三个角度予以比较,理清变化趋势,以路线为例,可以看出汉、唐、两宋,丝绸之路出发地由广东演变为广州、泉州,贸易范围从东亚、东南亚,到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地区,联系相关知识对这种变化予以说明即可。在论证过程中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答案:信息一: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 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 信息二: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 说明:汉、唐、宋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南宋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征收商业税解决。‎ 信息三:管理越来越规范。‎ 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使,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