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作业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作业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后作业(二十) 一、选择题 1.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 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 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 认为( )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解析] 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 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损害农民利益,故选 B。 [答案] B 2.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 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 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 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 ) 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 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 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 [解析] 材料“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 线”,反映出国内战争时期,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保障前线战争的胜 利,因此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 A。实行粮食税的重 要性属于其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 项错误;材料肯定“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的必要性,没有批判利用其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错误,C 项错误;材料说明政权需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济支持,D 项 错误。 [答案] A 3.1917 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 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到 1921 年实行 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这表明苏俄( ) A.已经重新定义私有经济的作用 B.并未对战时共产主义予以否定 C.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 D.向社会主义过渡完全宣告失败 [解析] 据材料“1917 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 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到 1921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这五种经济成分 中,四种存在私有成分,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国民经济已经恢复的问题, 故 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 D 项错 误。 [答案] A 4.1921 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 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 在强调( ) 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 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 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 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1921 年”和列宁对资本主义的评价, 联系所学,1921 年列宁采取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利 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奠定基础, 故 C 项正确;A 项与列宁肯定“资本主义”无关;B、D 项都是斯大 林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与 1921 年时间不符;故 A、B、D 项排除。 [答案] C 5.有学者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 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 实验。”这里的“‘混合’经济”是指( ) A.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 B.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 C.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思想学说的混合 D.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 [解析]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逐步地过渡到社 会主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 “混合”经济,故选 D。 [答案] D 6.1923 年,苏联政府对 165 万家企业进行统计,88.5%属于私 人所有或租赁,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只占 11.5%。上述状况( ) A.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发展 B.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抑制了市场的积极作用 D.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信任 [解析] 苏俄从 1921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国家不能经营的企 业以租赁方式给外国资本家经营,这一措施为后来苏联工业化发展奠 定基础,A 正确;该措施并不是削弱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B 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发展经济,C 错误;D 明显不符合新经济政策 的作用。 [答案] A 7.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 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 联(俄)( ) A.加快工业化进程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改变所有制结构 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解析] 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 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选 B。 [答案] B 8.美国一位作家两次访问苏联,第一次给其印象是列宁是“克 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对苏联社会主义表示怀疑;1934 年第二次访 苏,该作家却向斯大林表示:“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 社会主义精神。”导致该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 B.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苏无望 D.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 1937 年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 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新经济政策 1928 年已经取消, 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所复苏,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前面分析可知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经济建 设成就十分显著,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9.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曾实行义务交售制:国家半无偿或近乎 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 课税性质。这一制度( ) A.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兼顾了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苏联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基础来实现 的,而材料中“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 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的信息正是这一措施 的体现,B 项正确;A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C 项是新经济 政策的作用;这一制度没有照顾到农民的利益,D 项错误。 [答案] B 10.1933~1934 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 3.2~ 9.4 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 35~60 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 联( )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 材料表明粮食交售价格与面粉销售价格的差价极大,体 现了当时苏联掠夺农业,优先发展工业的策略,故选 C。在 1933~ 1934 年苏联是出口粮食,基本不进口粮食,A 项错误;苏联是 1936 年确立计划经济体制,B 项错误;“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无法体现, D 项错误。 [答案] C 11.在斯大林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一个苏 联的工厂,当局就预先教工人要怎样回答代表团的提问。当问到一个 老工人每月的工资是多少,老工人说 3000 卢布;代表团又问有多少 存款,他回答 10 万卢布。代表团疑惑:“你存了这么多钱准备干什 么呢?”老工人回答:“我准备买一双靴子。”这则笑话反映出这一 时期的苏联( ) A.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B.行政管理经济加速工业化 C.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 D.计划经济体制提高生活水平 [解析] 材料表述的是苏联拥有高工资和高存款的人却缺少一 双靴子,反映出苏联当时生活日用品匮乏,这是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 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导致的,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苏联工 业化成就,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故 C 项错误;苏联在计划经济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较大提高,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2.下面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情 况图。据此可知( ) A.苏联在“二五”计划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 B.斯大林模式不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 C.计划经济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D.重工业的增长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二五”计划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 相比,轻工业、农业的增长幅度上升,体现了苏联在“二五”计划时 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故 A 项正确;B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项说法错误,应是国家政策影响农业发展;D 项说法与图示信息相矛 盾。 [答案] A 13.右面示意图中反映 1929~1938 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 产值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美国受经济危机的打击经济呈下降趋势 B.苏联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斯大林模式 C.苏联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D.美国工业总产值呈下降趋势,但仍然高于苏联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 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 1929~1938 年的苏联处于斯大 林时期,新经济政策在 1928 年就被取消,故 C 项说法是不正确。A、 B、D 说法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 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 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的 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 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布哈林 《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 年)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 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 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 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 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 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 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 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 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 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 (布)党内的右倾》(1928 年 11 月) (1)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 点的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意在考查根据材料 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总结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 材料二中“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 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等信 息进行归纳。第(2)问,据材料一、二进行归纳,关于两者的不同点, 只要读懂了材料,基本上都能概括出来。相同历史条件下关于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斯大林与布哈林存在明显的分歧,而各有其理,要求概 括两者的侧重点,要紧靠材料,尽可能全面具体。 [答案] (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2)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 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 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 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 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 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 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 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下蛋, 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 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中列宁为纠“错”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该政策的主 要特点是什么? (2)“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种模式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模式有哪些弊端。 [解析] 第(1)题列宁时期纠正“直接用……国家的法令”调整 分配的措施是新经济政策。第(2)题的“模式”是指“斯大林模式”。 第(3)题主要从“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来回答。 [答案] (1)措施:新经济政策。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 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斯大林模式”。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重工 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 质量差;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能源浪费严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