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5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第5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

www.ks5u.com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梳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历史分期。(时空观念)‎ ‎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有其独特的原因和相对的条件,包括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的道理。(史料实证)‎ ‎4.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血了中国的百年耻辱。(家国情怀)‎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历史条件 ‎(1)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 ‎(2)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分别创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4)国际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2.诞生——中共“一大”‎ - 12 -‎ ‎(1)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2)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②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3)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4.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1922年。‎ ‎(2)机构: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3)概况: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终点。‎ ‎(4)教训:这次高潮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方面:1922年6月,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②孙中山方面: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2)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意义: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2.国民革命 ‎(1)兴起: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建国民革命军。‎ ‎(2)高潮:1926年7月出师北伐,目标是直系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张作霖。‎ ‎(3)结果: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打败了张作霖。‎ ‎(4)失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与中外反革命势力勾结,‎ - 12 -‎ 背叛了革命。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革命最终失败。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 ‎(1)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 ‎(2)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开辟革命道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改革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根据地建设是阵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四、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1.红军长征 ‎(1)原因 - 12 -‎ ‎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侵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②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 ‎①1934年10月,红军主力被迫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 ‎②遵义会议:1935年初,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八一宣言》:1935年8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结果: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右倾和“左”倾 右倾与“左”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 ‎2.西安事变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分化。‎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解决:中国共产党确定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意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五、全面抗战 ‎1.日本全面侵华 ‎(1)标志:‎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日军的暴行 - 12 -‎ ‎①日本军队用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残酷手段肆意残害中国人民。‎ ‎②日本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通过建立汪精卫等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③日军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的统治。‎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 ‎3.中国的抗战 ‎(1)两个战场:在抗战中存在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2)“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重创日军据点、交通线,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3)抗日战争成为主战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开始消极抗战;中国共产党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 ‎4.结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5.意义 - 12 -‎ ‎(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宝岛台湾。‎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两种命运: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 ‎2.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到10月,结果: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2)政协会议:再一次确认和平建国的途径。‎ ‎(3)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暗杀著名民主人士闻一多,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推翻和平民主建国路线。‎ ‎3.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年)‎ ‎(1)战争进程 ‎①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爆发。‎ ‎②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③战略进攻:刘、邓大军于1947年夏挺进大别山。‎ ‎④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⑤北平谈判:‎1949年4月20日,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⑥解放南京:‎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 ‎(2)重心转移: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为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 12 -‎ ‎“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1.“工农武装割据”创建的背景 史料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①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②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秋收起义》‎ ‎[解读] ①表明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表明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才能救中国。‎ ‎[思考] 根据史料分析湘赣边秋收起义后为什么要改向井冈山进军。有何意义?‎ 提示:原因: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井冈山地区敌人防御力量薄弱。‎ 意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 史料 1928年,遂川人民唱歌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③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④工农翻身掌政权。”‎ ‎[解读] ③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 ‎④是指建立了代表广大农民利益的新民主主义政权。‎ - 12 -‎ ‎[思考] 根据史料,分析“又分谷子又分田”和“工农翻身掌政权”有什么联系?‎ 提示:二者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为巩固土地革命的成果,激发出政治积极性,他们积极组织起来,参与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3.“工农武装割据”的影响 史料 ⑤80年前,毛泽东同志……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确立了我们党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群众路线,培育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⑥井冈山精神。‎ ‎——李长春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解读] ⑤指1927年。‎ ‎⑥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 ‎[思考] 根据史料,分别举例说明井冈山精神“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提示:“敢闯新路”:抛弃“城市中心论”,开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依靠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 ‎(3)意义:“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 12 -‎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的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课堂小结]‎ 时 空 坐 标 答 题 术 语 ‎1.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2.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开展起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3.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 12 -‎ ‎4.1937年9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5.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多的斗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中共“一大”上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一目标(  )‎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生 B.成为近期内党的工作中心 C.成为国共合作的指导思想 D.与当时中国国情存在很大差距 D [中共“一大”召开时,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因此D项正确;国民党政权属于资产阶级政权,与此目标不符,A、C两项错误;B项错误,这次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国民革命”,主要是因为(  )‎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共产国际帮助的进步性 C.领导阶级的先进性 D.革命成果的丰富性 - 12 -‎ A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群众基础广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八七会议”为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指(  )‎ A.“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B.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 D.进行长征,实行战略转移 B [“八七会议”总结了之前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为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故答案为B项;A项是孙中山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是在遵义会议上完成的,排除;长征是在1934-1936年,D项错误。]‎ ‎4.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发展方向。对下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从图中来看,从1927年到1928年中共党员构成中,农民的比例从19%发展到72%,工人的比例从50%减少到15%,这是因为这个阶段革命的中心从城市转到农村,故C项正确;A、B两项的工作重心都是在城市,故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故排除D项。]‎ ‎5.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陕北江南”。这一做法(  )‎ A.反映了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B.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12 -‎ C.为国民革命运动奠定基础 D.满足了解放战争的物资储备 B [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与题干“1942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南泥湾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八路军的经济实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是指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运动,与题干“1942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42年此时为抗日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 ‎6.“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B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49年1月”。A项是在1947年,C项是在1945年,D项是在1949年4月。故选B项。]‎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