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虹口区 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高三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 ‎•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 合分析题。‎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姓名。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 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 40 分,每小题 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人们学会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始于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良渚文化 D. 二里头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新石器时代,古代人们学会栽培谷物,开始农耕生活,故选B;旧石器时代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进行生存,A错误;C是新时期时代的一个代表,具有片面性,排除;D是夏朝遗址,不符合题意,排除。‎ ‎2.商王朝国家的体制中,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称为 A. 内服 B. 外服 C. 方国 D. 四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王朝国家的体制中,实行内外服制度,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叫内服;外服是周边属国地区,方国是商朝的诸侯部落与国家,是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土地叫“四土”或“四方”,故答案为A,BCD排除。‎ ‎3.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西部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A. 匈奴 B. 鲜卑 C. 吐蕃 D. 女真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实行和亲,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 14 -‎ ‎4.要研究宋海上丝绸之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是 A. 西安 B. 泉州 C. 开封 D. 天津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南宋后期至元朝时期,泉州港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故想要研究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泉州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选B;西安是研究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状况的重要城市,排除A;北宋时的开封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管理地,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目的地,但与泉州相比,其重要性仍是稍逊一筹的,不符合“最值得”的限定,排除C;天津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但其与泉州相比,也不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排除D。‎ ‎5.“对你们这几位我难道还信不过吗,但是就怕你们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皇袍 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这句话出自 A. 汉高祖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是宋太宗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说的,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夺取了高级将领的兵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6.他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他”是 A 程颢、程颐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守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故选D;致良知是心学的主张,而非程朱理学的思想核心,排除AB;陆九渊虽是心学的开创者,但他并未提出致良知的主张,排除C。‎ ‎7.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 14 -‎ A. 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 改土归流,集权中央 C. 设立军机处,强化君权 D. 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认为元代的灭亡主要是因为权臣揽权,皇帝被蒙蔽、皇权被削弱,如果皇帝不能亲自处理国家事务,就容易使大臣专权,于是借胡惟庸案一举废除丞相制,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故答案为D项;三省为隋唐中央官制,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中央官制调整无关,排除B项;军机处为清代雍正帝时所设,排除C项。‎ ‎8.福州开埠后,茶叶出口大幅增长。据统计,1855年这一数字是15,793,700磅,1860年就达到了40,000,000磅。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福州成为东方经贸中心 B.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 中英贸易获得大幅增长 D. 西方崇尚东方生活方式 ‎【答案】B ‎【解析】‎ ‎“福州开埠后,茶叶出口大幅增长”表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的解体表现之一即为中国逐渐卷入到世界市场当中,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对“福州开埠后,茶叶出口大幅增长”准确解读,知道这种现象正是表明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 14 -‎ ‎【详解】A选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发动的与其他国家没有直接联系,故错误;B选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英法发动的,美俄名义上调停实际借机侵略,此次战争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的同时,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符合题意故正确;C选项,甲午战争是由日本发起的与英法等国无直接联系,故错误;D选项,八国联军侵华除此四国之外还有其它四国,且同时入侵不分先后,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10.十五十六世纪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是 A. 葡萄牙和西班牙 B. 英国和荷兰 C. 英国和法国 D. 荷兰和葡萄牙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进行殖民活动的国家,故选A;英国、荷兰、法国等国家均是后起之秀,不符合材料“始作俑者”的限定,排除BCD。‎ ‎11.“一切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符合这一评价的事件是 A. 英国光荣革命 B. 法国大革命 C. 美国南北战争 D. 德国王朝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在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这场政变是最温和的,也是最成功的,故选A;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和德国王朝战争均发生了流血冲突,不符合“最温和”的限定,排除BCD。‎ ‎12.政府通过“废藩置县”、倡导“四民平等”等政策措施的改革是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俄国农奴制改革 C. 日本明治维新 D. 清末新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明治政府通过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倡导“四民平等”等政策,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故选C;ABD所涉及的三场改革均没有“废藩置县”的措施,排除。‎ ‎13.19 世纪中叶,美国南北双方矛盾焦点集中表现在 A. 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 B. 西部土地处理问题 C. 市场问题 D. 关税问题 ‎【答案】A - 14 -‎ ‎【解析】‎ ‎【详解】美国独立后经济获得发展,但19 世纪中叶南方的奴隶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南方双方矛盾的焦点,故答案为A项;19世纪中叶西部土地问题已经解决,排除B项;南北双方在市场、关税等问题上也存在矛盾,但C、D项不是矛盾焦点,均排除。‎ ‎14.若为“遵义会议,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拟一研究主题,应是 A. 革命道路的开拓 B. 政治体制的创建 C. 关键时刻的抉择 D. 建国纲领的制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中共七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均是中共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们三者都反映了中共在关键时刻所作出的关键抉择,故选C;十一届三中全会涉及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不涉及革命的问题,排除A;遵义会议召开时,新中国还远未成立,不涉及政治体制的创建问题,排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新中国早已成立,建国纲领也早已制定,排除D。‎ ‎15.工业革命期间,为缓解矛盾,社会立法首先从 A. 工厂法开始 B. 卫生法开始 C 教育法开始 D. 社会救济法开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工业时代初期,劳资冲突空前激烈,社会因此长期处于动荡之中,19世纪初,英国人最早意识到社会发展应同时照顾社会公平、公正,由此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这被视为现代社会立法的开端,故选A;卫生法、教育法和社会救济法的制定均在《工厂法》之后,故BCD均不符合材料“首先”的限定,排除。‎ ‎16.20 世纪初,大战前夕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地区是 A. 北欧地区 B. 德俄交界地区 C. 法德地区 D. 巴尔干地区 ‎【答案】D ‎【解析】‎ - 14 -‎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国际关系中复杂、多事的地区,其在一战前夕被称之为欧洲“火药桶”,故选D;北欧地区、德俄交界地区和法德地区的民族关系相对不复杂,矛盾不如巴尔干地区突出,它们都没有被称为欧洲“火药桶”,排除ABC。‎ ‎17.美国的经济发展从自由放任转变为国家干预调控,开始于 A. 18 世纪下半叶 B. 19 世纪下半叶 C. 20 世纪 30 年代 D. 20 世纪 80 年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罗斯福执政之后放弃自由放任,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C正确;AB时期正值自由主义盛行时期,排除;D不符合题干中“开始”限定,排除。‎ ‎18.中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 A. 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报告 B. “三大改造” 完成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大跃进开始 ‎【答案】A ‎【解析】‎ ‎【详解】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中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A正确;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尚未开始探索,排除B;C、D均不能作为开始探索的标志,排除。‎ ‎19.有“促进多边贸易协定的实施和运作;为新议题提供谈判场所;推动争端的解决……” 等五项功能的国际组织是 A 欧盟 B. 世界贸易组织 C. 世界银行 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世贸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多边贸易协定的实施,提供贸易谈判场所,解决贸易争端,实现贸易自由,B正确;欧盟是区域合作集团,不能解决区域外的问题,排除A;世界银行是金融组织,而非贸易组织,排除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区域合作组织,并没有强制性,也不能解决区域外的贸易争端,排除D。‎ - 14 -‎ ‎20.《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重要文件和公约的通过,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日益突出的:‎ A. 工业产能问题 B. 生态环境问题 C. 农业发展问题 D. 医疗资源问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提到的三份文件和公约的主题是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B正确;A、C、D所提主题与题干文件公约无关,排除。‎ 二、综合分析题(共 60 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 一定的历史现象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将下列历史现象的出现与所对应的时代相匹配 A 三省六部制 B 内外朝制 C 行省制 D 科举制度 E 郡国并行制 F 内阁制度 G 推恩令 H 军机处 时代 历史现象 秦朝 西汉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 14 -‎ ‎2. 上述历史现象中明显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是:__________ ,明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_________ 。‎ ‎【答案】21. ‎ 时代 历史现象 秦朝 西汉 BEG 隋朝 AD 唐朝 宋朝 元朝 C 明朝 F 清朝 H ‎ 22. 加强皇权:ABFH 加强中央集权:CDG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在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同时为削弱诸侯国实力,颁布推恩令;隋朝开创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明朝废除丞相,实行内阁制;清朝建立军机处。‎ ‎(2)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都有利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元朝的行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二)工业时代(20 分)‎ ‎22.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开始,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时代,到 20 世纪初,两次工业化浪潮席卷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1. 将下列工业时代发生的历史大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14 -‎ ‎①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②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③ 现代工厂制度诞生 ‎④美国南北战争结束⑤ 德国跃居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⑥ 内燃机的发明 ‎2. 观察工业时代<英、美、中、德四国的制造业产值曲线图>。判断 ABCD 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哪个国家?并说明判断 BC 代表国家的理由。‎ ‎<英、美、中、德四国的制造业产值曲线图>‎ ‎3. 下面两幅图示体现了工业时代的中英疆界观 问题:两幅图示所反应的中英疆界观有何不同?分析两种疆界观对各自历史发展进程的影 响。‎ ‎【答案】22. ③①④②⑥⑤ ‎ ‎23. A 中国 B 英国 C 美国 D 德国 B(英国)理由:19 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1860 年成为世界工厂,其制造业产值最高。‎ C(美国)理由:美国工业产值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 ‎24. 图一:中国的疆界观实质是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图二:英国的疆界观的实质是对外殖民扩张。‎ 图一影响:在工业化时代,这种传统的疆界观导致了清王朝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从而丧 ‎ - 14 -‎ ‎ 失了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落后于西方,阻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图二影响:在工业化时代,这种疆界观有利于英国获得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原料、商品 市场、资本市场,从而使其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的疆界观促进了其历史发展 进程。‎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①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间是1848年; ②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③ 现代工厂制度诞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④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于1865年;⑤ 德国跃居欧洲头号工业强国是在20世纪60年代;⑥ 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得出排序是③①④②⑥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A是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经济总量大,但在不断的下降;B是英国,主要是由于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逐渐成为了世界工厂,总量上升快,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逐渐放缓;C是美国,主要是由于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较快;D是德国,,主要是由于德国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发展较快,但并没有超过美国;B(英国)理由:结合所学可得出19 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1860 年成为世界工厂,其制造业产值最高。C(美国)理由:美国工业产值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3)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图一中国的疆界观实质是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图二英国的疆界观的实质是对外殖民扩张。图一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在工业化时代,这种传统的疆界观导致了清王朝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从而丧 失了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落后于西方,阻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图二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在工业化时代,这种疆界观有利于英国获得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原料、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从而使其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的疆界观促进了其历史发展进程。‎ 三、民国初年国歌的诞生与争论(25 分)‎ ‎23.国歌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它起着激励国民、凝聚人心的作用,是现代国家不可缺少的元素。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材料一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曾对我国音乐发达很早、却一直没有国歌表示遗憾“盖吾国古时,不以国视国,而以天下视国。……于是吾国人之思想及学说,几若吾国外 ‎ - 14 -‎ ‎ 无他国焉。……所以,自唐禹以来,中国几至于无国号、无国徽、无国旗、无国歌”‎ ‎——《世界各国国歌译意及原文》(载《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 年第 1 卷第 1 册)‎ 材料二 1912 年 2 月 5 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在《临时政府公报》第 8 号上刊出一份征集国歌的广告:“国歌所以代表国家之性质,发扬人民之精神,其关系至大。今者民国成立,尚未有完善之国歌以供国民讽咏……”。2 月 25 日,教育部在公报上刊登了一首歌词拟稿,歌名为《五旗共和歌》,歌词如下: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 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该国歌刊布后,在海外华侨中流传甚广,屡次“使用此歌为中华民国国歌”。后来因袁世凯取得权力,此歌没有流行下去。‎ ‎——摘编自《民初国歌的多重符号价值》‎ 材料三 1920 年,中华民国国务会议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歌词从《尚书·大传》中截取)为正式国歌,并于 1921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歌词如下:“卿云灿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但这首国歌引来众多的批评与质疑:‎ 他(章太炎)认为民国国歌应该直面当时的国际形势,强调竞争存亡,以“发扬民气”、“亟思经武”为主旋律。而《卿云歌》却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其“品性”,似乎 过于“中正平和”了。‎ 吴研因在 1919 年发表《国歌的研究》一文认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曲文章是不行的”。‎ 萧友梅作为一个“名士”,对选用《卿云歌》作国歌同样不以为然,“因为这首歌词头两句的意思,太不明了……把他念出来给小孩女仆听听,他们实在莫名其妙”‎ ‎——摘编自《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教育部认为“自唐禹以来,中国几至于无国歌” 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民国初年国歌《五旗共和歌》的诞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对《卿云歌》的诸多批评和质疑反映当时文化领域怎样的变化?‎ ‎(4)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国歌的诞生与争论?‎ ‎【答案】(1)原因:古代中国只有天下意识,缺乏民族国家观念 ‎(2)时代特征: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西学东渐,近代国家观念的产生。‎ - 14 -‎ ‎(3)变化:文化领域出现新文化运动,结合世界发展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形式上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内容上要求改变中国文化中正平和的一面, 更多强调发展与竞争,使中国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实行救亡图存。‎ ‎(4)如何看待 本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能依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形成观点。例如:民国初年国歌的诞生与争论折射了中国从传统 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变过程中的政治、文化形态与社会心理:国歌的诞生反映了近代中国从传 统天下观走向近代国家观,从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对国歌卿云歌 的争论,体现了近代中国在追求民主政治的道路上,由政治仿效升华为文化的反思,映射出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在融入世界和维护传统间的思考。‎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评分项二:史实 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史实正确。‎ ‎ 评分项三:论述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证。‎ 评分项四:组织 语言阐述有层次,有逻辑性。‎ ‎【解析】‎ ‎【分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盖吾国古时,不以国视国,而以天下视国”可知,古代中国只有天下意识,缺乏民族国家观念。‎ ‎(2)时代特征:从政治方面看,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从思想角度分析,西学东渐,近代国家观念的产生 ‎(3)变化:根据材料“中华民国国务会议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歌词从《尚书·大传》中截取)为正式国歌,”“他(章太炎)认为民国国歌应该直面当时的国际形势,强调竞争存亡”“有韵的白话歌!古曲文章是不行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新文化运动,结合世界发展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可知,形式上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内容上要求改变中国文化中正平和的一面,更多强调发展与竞争,使中国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实行救亡图存。‎ - 14 -‎ ‎(4)如何看待:开放性试题。从时代背景切入,结合民国初年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变化说明,如国歌的诞生反映了近代中国从传统天下观走向近代国家观,从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对国歌《卿云歌》的争论,体现了近代中国在追求民主政治的道路上,由政治仿效升华为文化的反思,映射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在融入世界和维护传统间的思考。‎ - 14 -‎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