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闵行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闵行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历史 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黄帝和炎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生活在我国古代的 A. 长江流域 B. 淮河流域 C. 黄河流域 D. 珠江流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下图所示是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各诸侯国,宣传他的主张和学说,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 A. 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以法治国,加强君权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故选A;B是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建议,排除;C是韩非的主张,排除;D是孟子主张,排除。 3.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答案】D - 16 -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与材料中的“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信息符合,D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可以看出变法使得贵族失去原有的地位,通过军功士兵可以成为贵族,而加强刑罚与材料信息无关,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鞅变法时期实行的奖励军功的措施,没有体现奖励生产,B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制度,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推行郡县制相关的信息,C项错误。 4.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 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 农民起义 B. 匈奴的威胁 C. 王国问题 D. 统治者的腐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 不能屈伸自如”指的是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所以贾谊的言论针对的是西汉地方的王国问题,故选C;西汉初没有出现农民起义问题,匈奴的威胁属于外部问题,统治者的腐败与“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 不能屈伸自如”的描述不符,排除ABD。故选C。 5.下图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①、②分别是 A. 大学士、刺史 B. 大学士、郡守 C. 丞相、刺史 D. 丞相、郡守 【答案】D 【解析】 - 16 - 【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①与太尉、御史大夫并列,所以应该是与太尉、御史大夫同列三公的丞相;②在丞相之下,县令之上,所以应该是地方的郡守,故选D;秦代三公中没有大学士,排除AB;刺史出现于汉代,排除C。故选D。 6.刘知幾提出史学家要“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这一论述的 核心内容是 A. 道德评判是史学的主要任务 B. 实事求是是历史书写的原则 C. 历史著作要有利于政治统治 D. 史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可知刘知几认为历史书写的原则应该是实事求是,故选B;史学的任务不是道德评判,排除A;根据“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可知刘知几并不主张历史著作要有利于政治统治,排除C;D项是宋代理学家的主张,排除。故选B。 7. 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在图的: A. A处 B. B处 C. C 处 D. D处 【答案】B 【解析】 从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B符合题意;A项北宋是汉族人赵匡胤建立的,不符合题意;C项西夏是党项族元昊建立的政权,不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不符合题意;D项吐蕃政权的都城在逻些(今西藏拉萨),不符合题意。 8.以下属于康熙帝巩固边疆的措施是 A. 打击倭寇 B.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 16 - C. 设立驻藏大臣 D. 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平定准噶尔叛乱属于康熙帝巩固边疆的措施,故选B;打击倭寇是在明代,排除A;驻藏大臣是雍正帝时设立的,排除C;金瓶掣签制度是乾隆帝时期设立的,排除D。故选B。 9. 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人在非洲命名了许多“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的地名。这些地名客观上反映了 A. 航海家的冒险精神 B. 非洲物产极其丰富 C. 探求新知的主动性 D. 殖民扩张的掠夺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在皇室的支持下大举掠夺,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直接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当时欧洲人为了大量掠夺美洲的白银、作物等,以各种手段对美洲的土著进行屠杀,此后近百年中大约95%的印第安人死亡,但是由于过量屠杀,原由的青年劳动力不足,不能为奴隶主开采银矿,管理种植园,因此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从非洲南海岸运送大量的奴隶去北美,这些海岸线成为“奴隶海岸” ,可知是主要奴隶出口地方而得名。而“黄金海岸”是指因十五世纪葡萄牙人发现金矿而得名。至于象牙海岸,就是现在的科特迪瓦共和国,因为当地生产象牙得名。由此可见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体现的冒险,故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掠夺,而不是物产的丰富,故排除B项。C项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扩张与掠夺·影响 10.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法国大革命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 - 16 -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旗帜,使18世纪的法国人摆脱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运用理性,D选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与强调理性、挑战统治者权威不符,A选项错误;宗教改革要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不反对统治者的说教,B选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是这一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C选项错误。 11. 以下对上海租界的描述中,最能说明租界为“国中之国”的事实是 A. 租界内公园禁止华人入内,引发华人抗议 B. 美英等国联手成立了工部局 C. 租界内租地建屋、开设店铺等事,须先由外国领事发给执照 D. 租界有下水道、自来水、路灯和平整的街道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清末英美等国侵略者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置租界并成立行使行政权的机构——工部局,独立于中国司法行政之外,说明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B项最准确。在租界内外国拥有以系列特权,许多地方禁止华人入内,并且华人建屋、开设店铺等事,须先由外国领事发给执照,A、C。D项只是说明租界内的建设情况,不能说明题意。 【考点定位】近代列强侵华战争•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附件与租界的建立。 12.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在他们撰写的《技术工人》一书中写道:“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史读起来像是一部内战史。”以下对“内战”理解准确的是 A. 议会军与国王军队的交战 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 C. 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战争 D. 工业城市与乡村地区对抗 【答案】B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处于对立的状态,故B正确;AC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3.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成和中国的“国将不国”,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6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东交民巷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可知此时列强获得了在北京东交民巷驻兵保护的权利,该权利的获得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故选D;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都没有获得该权利,排除ABC。故选D。 14.下面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漫画可以说明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 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 C. 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 D. 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一战前巴尔干半岛被称为火药桶,帝国主义国家在这里矛盾尖锐。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街头遭到塞尔维亚青年的枪击,皇储夫妇被击毙,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正确;B项发生于1916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欧洲的地位变化,排除C项;D项发生于1919年,排除。 15.李大钊说:“孙先生,我已是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一个党员了。”孙中山说:“这不打紧, 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的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与这一对话内容相关的是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国民党“一大” D. 第二次国共合作 【答案】C - 16 - 【解析】 【详解】根据“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的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可知反映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种情况出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所以与此相关的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故选C;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无关,排除AB;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两党采取的是党外合作的方式,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C。 16.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侵略与反抗的进程 B.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D.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五四运动、遵义会议、渡江战役和开国大典反映的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所以反映的共同主题应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故选C;遵义会议、渡江战役不属于侵略与反抗,排除A;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排除B;五四运动不属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排除D。故选C。 17.日本花谷少佐在战后回忆录中说出了某一事件的真相:“……河本亲自把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材料反映的 A. 七七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九一八事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 16 - 【详解】根据材料“……河本亲自把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结合所学可知为日本炸毁柳条湖铁轨,诬为中国军队所为,发动了入侵东北军营的九一八事变,故选A;七七事变是1937年日本守军攻占北平宛平城,与材料不符,A错误;八一三事变是日军进攻上海,B错误;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抗日,与材料无关,C错误。 18.“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外交成就,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④中日建交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②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③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2001年;④中日建交是1972年。按照时间顺序为②①④③,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一位西方国家领导人说,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下面与这一观点吻合的史实是 A.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D.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发展经济。故选C;新经济政策利用是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工业革命完成后的经济指导思想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BD。 2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是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其中能够反映当今世界形势的是 A. B. - 16 -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D反映的是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政治局面,其中“一超”指美国,“多强”指俄、中、日、欧盟,故D正确;A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德意奥的三国同盟,A错误;B反映的是德国、意大利、日本形成轴心国集团,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世界形势,B错误;C反映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苏联为首的华约,这是两极格局的形势,C错误。 二、综合题(共 60 分) 21.法律政令,规矩绳屬 法律政令不仅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依据提示并结合地图,填写表格。 法律条款或政令 文献或相关事件 国家 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权 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B 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力和地位。缴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 本宪法所授子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利,为非法权力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民法典》 - 16 - 【答案】 法律条款或政令 文献或相关事件 国家 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权 明治维新 A 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土地所有者自由《土地改革法》或土地改 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或土地改革运动 B 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力和地位。缴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 俄国农奴制改革 C 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 《合众国宪法》 G - 16 -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 施之僭越权利,为非法权力 《权利法案》 F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民法典》 E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权”结合所学可知是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内容,对应地图上的A处;根据材料“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土地所有者自由《土地改革法》或土地改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对应地图上的B处;根据材料“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力和地位。缴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结合所学可知是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对应地图上的C处;根据材料“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结合所学可知为美国的1787年宪法(《合众国宪法》),对应地图上的G处;根据材料“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利,为非法权力”结合所学可知为1689年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对应地图上的F处;根据材料“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国的《民法典》,对应地图上的E处。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雄的城市——武汉 武汉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样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了研究武汉近现代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历史,同学们搜集了以下资料: - 16 - 问题: (1)与以上四则材料相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有哪些? (2)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对以上材料进行分类,并对其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加以说明。 (3)人们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抗日战争;D一五计划 (2)A、文献史料:第二手资料,史料价值较高(史学家的研究成果)B、图像史料:第二手资料,史料价值较低(艺术作品反映创作者对历史的认识)C、口述史料: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较高(亲历者的见闻,受气个人情感,立场的影响)D、实物史料: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 - 16 - (3)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创办军工与民用企业,如汉阳铁厂等使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汉,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汉成为革命中心。1938年6月-10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武汉地区展开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人力、物力、财力,再次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由此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53年新中国在政权的基础上,提出“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并开展了“一五”计划,1955-1957年兴建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期间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之一,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1)根据图A《张之洞评传》的内容“汉阳铁厂”结合所学可知为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根据图B油画《武昌起义》较容易知道属于1911年辛亥革命;根据图C《武汉会战》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中国军队在武汉会战,标志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根据图D武汉长江大桥,联系所学可知是“一五”计划期间重要成就。 (2)第一手资料是指自己直接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有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第二手资料是指借用他人的经验或者成果,主要指口述资料和神话故事;第一手资料比第二手资料可信度较高。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A属于文献史料:第二手资料;B属于图像史料:第二手资料;C属于口述史料:第一手资料;D属于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 (3)根据四幅图对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各自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影响、积极作用进行叙述。从而体现“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天生的反叛者”——陈独秀 有史家说,陈独秀的一生有三次重大的跨越,是天生的反叛者。他的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折射了中国近代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 陈独秀生平大事年表: 1879 年生于安徽安庆。自幼丧父,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 1896 年考中秀才。 1897 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接触和阅读《时务报》,与维新人士广交朋友。 1901 年因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904 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 年组织反清私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 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平稻田大学。 1909 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1 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 16 - 1913 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 1914 年到日本,帮助 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 年 9 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 1917 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 年 12 月与李大制等创办《每周评论》。 1919 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 年初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 年 7 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是中国共产党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932 年 10 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 1937 年抗战爆发后,他于 8 月出狱。 1942 年 5 月 27 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以上材料整理自唐宝林《陈独秀全传》 问题: (1)结合材料,仿照示例,概括陈独秀的几次跨越。示例:第一次跨越:从传的儒家学子转变为维新志士。 (2)民国时期有人说:“陈独秀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概述陈独秀是如何做好“清道夫”的?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陈独秀三次跨越? 【答案】(1)第一次跨越:从传统的儒家学子转变为维新志士;第二次跨越:从维新志士转变为革命党人;第三次跨越:从革命党人转变为共产党人。 (2)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掀起思想革命的大旗:1917年发表《文学革命论》,与胡适发起文学革命: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推动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反对人士展开论战。 - 16 - (3)参考观点:陈独秀一生的多次跨越和选择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优秀知识分子对于救亡图存道路的不断探索,也反映了他作为杰出人物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他以自已的思想和行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19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转变,陈独秀从中国传统的儒生先后转变为维新志土、革命党人,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他一生的几次跨越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缩影,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优秀知识分子肩负历史使命,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智慧与努力。而他的思想和行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解析】 【详解】(1)第一次跨越:根据材料“1879 年生于安徽安庆。自幼丧父,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1896 年考中秀才。1897 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接触和阅读《时务报》,与维新人士广交朋友。”可知从传统儒家学子转变为维新志士;第二次跨越:根据材料“1901 年因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1904 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 年组织反清私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11 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可总结出从维新志士转变为革命党人;第三次跨越:根据材料“1919 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 年初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可知从革命党人转变为共产党人。 (2)根据题干材料“陈独秀是中国思想界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结合所学可以从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思想革命的大旗;1917年发表《文学革命论》;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反对人士展开论战分析他是怎样做好“清道夫”的。 (3)陈独秀人生的三次转变与其受到的传统教育,以天下为己任,不断追求进步分不开的。同时清末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陈独秀对巩固革命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都是促使陈独秀出现转变的原因,通过以上分析联系三次转变的过程进行分析回答。 - 16 - -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