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B ‎【解析】紧扣材料中“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出土……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应排除。故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2.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A. 宰杀耕牛的现象严重 B. 农业经济得到了强化 C. 社会动荡使耕牛锐减 D. 佛教“众生平等”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牛在古代农耕社会里是最主要的动力,所以唐宋的规定体现当时农业经济得到强化,需要更多的牛作为农用动力,故选B;A没有提及严重不严重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动荡的问题,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唐宋时期的规定和佛教无关,排除D。‎ ‎3.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一般认为,永佃制萌芽于宋代,明代时有所发展,清代时流行于我国东南地区。永佃制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 A.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B. 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加重 C. 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 农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提高 ‎【答案】A ‎【解析】永佃制其含义是只要佃农按时交租便可永久保有佃耕业主土地的权利,结果导致了佃农获得长期佃种的权利,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加速分离,故A项正确;事实上永佃制下的农民负担相对稳定,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故C项错误;近代化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提高,故D项错误。‎ ‎4.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 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 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 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 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符合题意;A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意义,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唐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唐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推行的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但唐代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均田制逐渐崩溃,导致租庸调制不再适用,唐代被迫进行赋税改革,实施了两税法,开始以财产的多少收税。‎ ‎5.据史料记载,宋代天禧年间耕地面积比唐代天宝年间增多5%,但租税中粮食收入却多了46%,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农业技术的进步 C. 稳定的政治局势 D. 不抑兼并的政策 ‎【答案】B ‎【解析】宋代租税中粮食收入增长远远高于耕地面积的增长,反映了粮食产量特别是亩产量增多十分明显,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农业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国总量的增长,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政治局势基本较为稳定只是客观原因,C项错误。不抑兼并的政策带来的结果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与粮食产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6.中国悠久的手工业历史,为人类发展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源,是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以下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表述准确的是 A.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 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其中以邢窑白瓷最负盛名 C. 宋代,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D. 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手工业内部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 ‎【答案】B ‎【解析】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其中以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此项符合史实,故B正确;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A错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C错误;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内部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故D错误。‎ ‎7.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记载:“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据此推知,最有可能的结论是 A. 纺织技术高超 B. 逐利意识增强 C. 包办婚姻盛行 D. 技艺容易失传 ‎【答案】D ‎【解析】南宋诗人陆游在称赞亳州轻纱的技艺水平高超后,指出“一州唯两家能织”, 两家世代联姻,惧他人家“得其法”,这种只在家庭内部世代相传,具有封闭性、保守性的技术传承,极易造成技艺的失传,D项正确;纺织技术高超只是部分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的“逐利意识增强”,B项错误;“包办婚姻盛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8.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B. 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 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 D. 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 ‎【答案】C ‎【解析】C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故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A项,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期我国已经烧制出原始瓷器。故A项说法正确。B项,唐朝时,我国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故B项说法正确。D项,明朝时发明了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明清时期丝织业广泛使用,能够织造出精细的丝织品。故D项说法正确。‎ ‎9.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 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答案】A ‎【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明代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可排除B、C;D为干扰项,张居正只所以有对商业这番态度,主要是因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从整个材料所反映出的信息应正确理解为A。‎ ‎10.唐朝规定,蕃商可以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理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 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B. 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 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D. 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故D正确;AB选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市坊制度的瓦解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C错误。‎ ‎11.隋代有“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的服色制。宋代已不见官方的服色规定。南宋《梦粱录》说:“街市买卖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名目人。”下列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表明了宋代行业等级森严依然存在 ‎ B. 体现了宋代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 反映了宋代官府对商人的管理有所改变 ‎ D. 说明了商业的发展对传统贱商观念的冲击 ‎【答案】A ‎【解析】据题目中隋朝严格限制商人服色的制度在宋代被废除的信息,可知宋代逐渐取消了行业等级制度,A项符合题意,故选A;两宋时期,随着政府对商业限制的减少,商业不断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官府对商人管理有所改变,社会上贱商的观念也有所改观。故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下图为元朝重新开通的大运河和新开辟的长途海运航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备齐全 B. 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 北方重新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D. 政府决策受区域地理影响 ‎【答案】D ‎【解析】元朝时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改变隋唐时期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杭州到大都的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通了海上长途航线,将南方的粮食直接运抵大都,可见采取什么样的运输政策要受到地理的影响,故选D;材料显示水运,不能说运输体系更加完备,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跨区域长途贩运,B错误;材料不能显示北方成为经济中心,C错误。‎ ‎13.元朝政府在各港口设置市舶司,并出资设立“官本船”其做法是由官府建造海船,发给本钱,“选人入番贸易诸货”,贏利朝廷得七成,商人得三成。此举 A. 禁止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B. 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C. 开启了“海禁”政策之先河 D. 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答案】C ‎【解析】元朝在各港口设立的市舶司,对外贸实行全面控制,它不但是管理机构,而且直接买卖商品或经营对外贸易,此举成为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的先河,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民间贸易,排除A;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元朝官府全面控制对外贸易,不利于中外经济交流,排除D。‎ ‎14.明朝大移民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共十八次,主要向中原地区移民。凡垦田移民,朝廷都有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征三年赋税。此政策 A. 促进长途贩运进一步发展 B.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C. 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 D. 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凡垦田移民,朝廷都有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征三年赋税”可知,明朝时期政府的鼓励移民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鼓励移民的政策,与长途贩运发展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材料意在强调政府鼓励移民,与豪强地主无关,B项错误;鼓励移民垦田的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能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并且材料没有提及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C项错误。‎ ‎15.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 商品经济繁荣 B. 长途贩运发达 C. 区域经济发展 D. 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属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文字描述的是清代关东地区与上海之间的频繁贸易往来,这既能表明明清以来的长途贩运发达,也能反映出区域经济的特色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A B C三项均符合材料,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直至清末(甲午战后)统治者才被迫放弃抑商政策,显然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乾隆以后”不符。‎ ‎16.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你认为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 制瓷、冶矿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答案】D ‎【解析】“近代的前夜”中的近代指的是中国出现了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趋势,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实质是类似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最能体现时代潮流,故选D。ABC虽然符合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但不符合题意。‎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于 A. 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B. 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C. 单一税种,没有差等 D. 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黄宗羲提出“三害”包括:第一,历代赋税改革,都不断加重农民负担;第二,农民种粮食却转卖为货币交税,并受商人盘剥;第三,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三害归结于一点就是赋税沉重,B正确;沿用旧制,鲜有改革与材料“有积累莫返之害”不符,排除A;单一税种,没有差等与材料无关,排除C;统一征缴,耗时费力与材料无关,排除D。所以选B ‎18.国博的展览“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借助文物分八个单元展现了世界历史。下列单元题目中,最适合1500-1800年的是 A. 权力与哲学 B. 仪式与信仰 C. 相遇与连结 D. 变革与调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及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1800年期间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是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的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密切了国际交流,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逐渐成熟。因此最适合此时期的主题为相遇与连结。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 ‎19.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 A.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 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C正确;通过材料不能说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也不能说明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A、B、D错误。‎ ‎20.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旨在强调:‎ A. 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B. 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C. 欧洲在世界近代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中的历史进程 ‎【答案】C ‎【解析】“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反映了欧洲在世界近代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故C正确;“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强调欧洲的地位,无法体现“走向整体”,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排除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不符合“大西洋时代”的特征,排除D。‎ ‎21.英国著名地理学家查德哈克卢特在1584年发表的《论西方发现》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英国的雇佣机会将会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作者意在强调 A. 殖民地是英国财富的主要来源 B. 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C. 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 殖民扩张便于解决英国失业问题 ‎【答案】D ‎【解析】由“雇佣机会将会增多”和“繁忙的工匠”可知,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殖民地为英国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即殖民扩张有利于解决英国人口的失业问题,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2. 在1 636年到1 637年间,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到1 637年后期,郁金香泡沫破裂,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这反映出当时的荷兰( )‎ A. 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人们的投资观念 B. 与中国印度的往来非常密切 C. 经济的泡沫引发整个世界市场的波动 D. 生活水平高,上下阶层民众都注重享乐 ‎【答案】A ‎【解析】依材料人们争相求购郁金香是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受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故A正确;郁金香并非东方商品,故B不符合;事件发生在17世纪上半期,世界市场还没初步形成,不可能引发整个世界市场的波动,C错误;求购郁金香是为逐利,并非享乐,故D错误。‎ ‎23.据相关资料显示,法国“甚至在十九世纪中叶,平均每一个工业企业也才只有1.7个工人”。“1848年巴黎的35万工人却在65000个企业中工作,而只有7000个企业有十名以上的工人”。由此可见,19世纪中期的法国 A. 工业化的进程比较缓慢 B. 企业数量多劳动力缺乏 C. 技术革新阻碍工业发展 D. 阶级矛盾相对比较缓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但是法国企业规模却很小,说明其工业化进程缓慢,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旨在说明工业革命进程中,法国企业规模,而非强调其数量,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阶级矛盾尖锐,排除D。‎ ‎24. 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 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 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 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A ‎【解析】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A项正确。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CD。‎ ‎25.“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材料所述积极影响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A. 新航路开辟 B. 早期殖民扩张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的时候还没有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故A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企业管理,与殖民扩张无关,故B项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没有出现垄断组织,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管理的集中”“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垄断组织,其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正确。‎ ‎26.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 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 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 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 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答案】D ‎【解析】 “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可知是指洋务运动,A不对,洋务运动发挥了作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B不对,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C不对,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天朝上国”观念;D正确,洋务运动单纯引进西方科技不能够使中国富强。‎ ‎27.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A. 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 B. 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 C. 洋务派缺乏包容开放的意识 D. 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至洋务运动开展期间,地方汉族官僚实力膨胀,湘军实力不断壮大,引起了清政府的 警觉与不安,安庆内军械所的“内”字的添加有利于减轻清政府对湘军存在的威胁中央集权的猜忌与疑虑,故A选项正确;“内”字的添加不能反映安庆内军械所与市场的关系,无法得出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洋务派的包容开放意识的缺乏与否无直接联系,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内”字,主要是为了减少清政府对汉族官僚的猜忌,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曾国藩本人对西学的认识无关,故D选项错误。‎ ‎28.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近代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C.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 D. 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生纱厂产生的原因是近代洋纱取代了土纱,形成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家庭手工业对洋纱需求量导致纱厂产生,可见近代手工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A正确;选项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选项C排除;选项D与材料所述内容不一致,从材料来看,洋纱大量涌入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排除。‎ ‎29.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 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的趋势 B. 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 C. 东部沿海的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D. 农业经济阻碍了近代化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反映的是中国内向型的农耕经济下主要是南与北的差异,而“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则说明,近代西方入侵以来,中外经济往来密切,沿海经济迅速发展,东西差距扩大。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南方受西方入侵较早,但对其开发也较早,排除;C项,根据中国近代史,东部崛起更多出于政策因素,排除;D项,材料主要阐述中国历史上的地域差异,与农业无直接关联,排除。‎ ‎30.下表是张洪云根据《实业部月刊》中的工业统计资料制作的一个数据表 设立时间 ‎1895年以前 ‎1896~1900年 ‎1901~1914年 ‎1915~1922年 ‎1923~1929年 ‎1930~1932年 ‎1933~1935年 数量 ‎0家 ‎1家 ‎7家 ‎12家 ‎31家 ‎26家 ‎15家 近代中国化学工业设立情况表(截止到1935年)‎ 表格中近代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A. 体现了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特点 B. 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关系不大 C. 与中国近代经济的波动状况基本一致 D. 受欧美列强资本输出的影响较大 ‎【答案】C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中国化学工业在甲午战后开始起步,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数量最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历程正好符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故C正确;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故A说法错误;这一变化受到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的影响,故B说法错误;数据体现不出欧美列强资本输出的影响,故D错误。‎ ‎31.清末工商业政策的变化:由“官方控制”的模式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从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实行新工商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发展近代工商业。清政府调整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 鼓励民族企业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 C. 挽救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危局 D. 摒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从清政府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地主阶级)分析,A、B两个选项都不能代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都应排除;题干中没提到农业,D项排除,清政府调整政策,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目的就是为了挽救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危局,故C项正确。‎ ‎32.史学界普遍认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这种进步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 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B. 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C. 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 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大大压缩了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答案】D ‎【解析】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的压迫,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也并没有大大压缩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发展空间,D项错误。其他选项均正确。故答案选D。‎ ‎33.189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筹办湖北纺纱厂时提出:“所有机器、厂屋…费用,俱归垫借。至造厂及一切开办事宜,仍听候本部堂核示遵行,垫办商人不得专擅干预。俟全厂开办有余利,再行将本息按年摊还,还清之后,全厂归官。”这一构想 A. 旨在摆脱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 B.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 说明清政府改变了民间设厂政策 D. 首创官督商办经营模式 ‎【答案】B ‎【解析】根据“垫办商人不得专擅干预”、“还清之后,全厂归官”可知虽然在企业创办过程中利用了商人资本,但商人不能参与经营活动,最后还要“全厂归官”,这一构想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明显是不利的,故选B项;张之洞的构想并不是为了摆脱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排除A;清政府改变民间设厂政策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排除C项;“首创”的说法与史实明显不符,排除D。故选B。‎ ‎34.清朝末年,很多学者主张废帝王纪年而用新纪年。其中,康有为主张孔子纪年,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章太炎主张共和纪年,高梦主张耶稣纪年。这反映了 A. 共和体制建立后的需要 B. 实现社会转型的强烈要求 C. 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D. 传统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用哪种纪年方法都是希望废除帝王纪年,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是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基于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一种思考及内在要求,故选B;清朝末年,共和体制还没有建立,排除A;康有为主张孔子纪年,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无关,排除C;章太炎主张共和纪年,高梦主张耶稣纪年,不属于传统中国文化,排除D。‎ ‎35.20世纪30年代,有人主张“从婚姻方面着想”来解决缠足问题,即“凡未订婚的女子,若不解放缠足,暂时不允许她订婚。已订婚的女子,若不解放缠足,暂时不许她结婚”。这一主张的出现说明 A. 女子不缠足较为普遍 B. 社会习俗变迁较艰难 C. 政府强力推行不缠足 D. 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 ‎【答案】B ‎【解析】20世纪30年代,为了解决缠足问题,有人竟然主张“从婚姻方面着想”来解决,这说明了缠足问题很难解决,即社会习俗变迁较艰难,故B正确;女子缠足较为普遍,故A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意志,故CD错误。‎ 二、材料题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候官对其进行管理。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两宋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密州等 12 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外商货物。当时进出口货物达 400 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路架构的市场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 ‎【答案】(1)发展特点:从路线看,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加发达,到达的区域更广;从管理来看,越来越规范严密、法制化;从货物品种上看,品种日益丰富,由以奢侈品为主到以生活用品为主;从贸易性质上看,由朝贡贸易到私营贸易为主。‎ ‎(2)有制度和政策保障;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出大量廉价的工业品);拥有强大的海军;在交通革新上领先;对外殖民扩张,拥有最多的殖民地。‎ ‎(3)古代是区域性市场,近代是全球性市场;古代以政治经济和平交往为主,近代还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古代以中国为主导,近代以西方为主导;古代是以手工制成品和奢侈品为主,近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古代丝路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近代世界市场具有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从今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等信息可知,从路线看,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加发达,到达的区域更广;根据材料“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等信息可知,从管理来看,越来越规范严密、法制化;根据材料“当时进出口货物达 400 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等信息可知,从货物品种上看,品种日益丰富,由以奢侈品为主到以生活用品为主;根据材料“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可知,从贸易性质上看,由朝贡贸易到私营贸易为主。‎ ‎(2)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可知,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可知,在交通革新上领先;根据材料“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等信息可知,对外殖民扩张,拥有最多的殖民地;根据材料“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制度和政策的保障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西方及沿线诸国各族的纽带,属于区域性市场,而近代世界市场是囊括世界大部分地区和民族的全球性市场;古代丝绸之路成为沿线国家和民族互相学习,相互影响的文化艺术和科技交流之路,主要以政治经济和平交往为主,而近代世界市场往往伴随着暴力征服和殖民抢掠的方式;古代丝绸之路主要由中国开创,各朝代加强对丝绸之路的管理,主要以中国为主导,而近代世界市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的进行进一步发展,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等从范围、方式、主体、影响角度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