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三板块世界史第二步专题九世界政治制度的重大演变——西方的政治制度及社会主义运动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三板块世界史第二步专题九世界政治制度的重大演变——西方的政治制度及社会主义运动学案

‎    专题(九) 世界政治制度的重大演变 ‎——西方的政治制度及社会主义运动 ‎[主旨解读]‎ 古代希腊罗马创造的文明独树一帜,迵异于世,其雅典式民主的探索、罗马法体系的形成对近现代欧美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可以行使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司法相对独立,这是历史的进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在此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了。‎ 线索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继续打击贵族特权、完善民主机构及鼓励公民参政等措施推动下,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它铸就了雅典的辉煌,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定了基础。‎ 线索二:古罗马法律体系 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统治,对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线索三: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发展演变 英、美、法、德四个国家因国情不同,形成了两种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但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又不尽相同,美法两国的共和制也各具特色,体现了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相同的代议制基本特征,即选举、议会立法、权力制约与平衡等。‎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实践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昙花一现。‎ ‎(3)十月革命一举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最终变为现实。‎ 线索1 雅典民主——从城邦星罗棋布到雅典民主独领风骚 ‎[理清发展线索]‎ ‎1.形成环境 地理环境 海洋文明、多山靠海、良港众多、海岛棋布、平原狭小 经济环境 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工商业发达 政治环境 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人文环境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2.发展历程 奠基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确立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进行改革,使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顶峰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民主机构 机构 产生方式或资格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大会 全体公民参加 决定内政、外交、战争、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五百人议事会 抽签产生 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监督官员执行大会决议 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兼有政府职能 陪审法庭 抽签产生 负责审理各类案件,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并参与立法 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评价 积极影响 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主要弊端 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 ‎[深化历史理解]‎ ‎1.雅典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 从机制上看 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等机构有力地保障了民主的实施 从公民权利上看 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从方式上看 制定了一整套辩论的章法来保证辩论的实施;克利斯提尼还创立了“陶片放逐法”‎ 从物质上看 通过发放公职津贴等方法鼓励公民参政 ‎2.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特征 ‎(1)民主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公民剥削和压迫非公民的工具。‎ ‎(2)基本特征: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人人平等;法律至上;权力制约。‎ ‎3.雅典的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比较 雅典 中国 积极作用 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对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 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组织和国家经济建设;有利于有效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统一;封建文化的长期领先,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消极影响 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分散,易产生“多数暴政”,这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认识:文明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各国国情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制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用现代民主的标准求全责备。‎ ‎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关系 ‎(1)区别 ‎①民主运作方式:古代雅典属于直接民主,近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属于间接民主。‎ ‎②范围:在适用范围、制约机制、管理机制、运作程序等方面,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比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更广泛和完善。‎ ‎(2)‎ 联系:雅典民主政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是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渊源,具体表现在:‎ 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对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轮番执政 选举制的起源 人民主权 ‎“主权在民”思想的开端 五百人议事会规定任期 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任期制的起源 五百人议事会按选区内公民人数分配名额 比例代表制的开始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历史解释考查雅典公民的义务及权利 ‎1.(2016·全国甲卷)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可知,公民大会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状况。强制公民参政议政是为了保证参会公民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上升到了义务的层次,故选择C项。‎ ‎2.(2014·全国卷Ⅰ)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解析:选C 材料无法体现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故A项错误;注意题干信息“申请”“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也就说题干的主旨在于强调公民的行为需要得到批准,而不在于强调行为本身,这说明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故B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故D项错误。‎ ‎3.(2017·全国丙卷)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解析:选D 综合材料信息“依法履行”“保证公正”“拥有……权利和义务”可知,这些宣誓旨在增强责任意识,维护城邦利益,故D项正确。A、B、C三项对材料解读片面。‎ 二、立足史料实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及其特点 ‎4.(2017·全国甲卷)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解析:选D 材料信息表明僭主被流放的原因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因而尽管僭主政绩斐然也难免遭到流放等惩罚,这体现了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D项正确;材料信息“一般出身贵族”说明僭主并不都是贵族,因而无法说明贵族垄断国家政权,A项错误;雅典实行法治,追求法律至上,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表述有误,且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错误;梭伦改革使平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项错误。‎ ‎5.(2013·全国卷Ⅰ)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解析:选A 材料强调“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旨在说明在古代雅典实行公民政治,要想成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出色的演说能力,才能获得公民大会大多数公民的认可。这一现象是雅典民主制这一政治体制的产物,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6.(2013·全国卷Ⅱ)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解析:选A 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展现了雅典司法审判的流程,最终是陪审团投票确定当事人是否有罪,从中可看出民主原则贯穿了雅典的司法过程,故A项正确。在雅典,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雅典注重保护成年男性公民的利益,而且雅典拥有完整的司法审判程序,B、C、D三项表述均错误。‎ 线索2 罗马法律——从共和时代治“公民”到帝国时代治“万民”‎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共和国时期 起源——由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主要存在于王政时期和共和国早期 ‎(2)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发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帝国时期 发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 ‎(1)公民法:公元3世纪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万民法:3世纪,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东罗马帝国时期 完成——编订《民法大全》‎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深化历史理解]‎ ‎1.罗马法中的和谐因素 ‎(1)内容详尽的罗马法,既有利于法官依法处理社会纠纷,也有利于公民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 ‎(2)在罗马,并非各种纠纷都要上诉以寻求法官的判决,罗马法特别强调当事人和解的重要性,并力倡矛盾双方的当事人进行和解,从而减少诉讼案件并促进社会矛盾的缓和。‎ ‎2.罗马法内容、基本原则的历史遗产 罗马法的内容或原则 对后世的影响 陪审制度 仍是现代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保护人制度 现代各国的律师制度几乎都源于罗马法 核心内容: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体现了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的思想 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是近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渊源 罗马法关于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定 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法国《民法典》中有关物权和债权的部分,就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制定的 ‎“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 资产阶级对此继承和发展,以立法的形式确认“非经起诉,法官不得审判”的原则 ‎3.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 ‎(1)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2)法律地位:中国古代法律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而古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4)法律内容: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中国则没有。‎ ‎(5)法学家地位:古罗马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中国古代法律则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6)历史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而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十二铜表法》‎ ‎1.(2014·全国卷Ⅱ)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解析:选B 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故A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平民采取有效措施而不是用暴力抗争的方式争取自身权益,故B项正确;结合题干和史实可知法制的发展是顺应社会需求而变化的,“决定作用”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平民与贵族有着不同的利益,故D项错误。‎ ‎2.(2012·新课标全国卷)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解析:选B ‎ 题干反映依据《十二铜表法》规定致使原告正当利益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说明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表象认识。‎ 二、立足历史解释考查罗马法的影响 ‎3.(2016·全国乙卷)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解析:选A 罗马法“从未消失”,而且“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说明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影响。罗马法中的许多原则,被近代以来的欧洲国家所采用,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欧洲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故A项正确。‎ ‎4.罗马法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吸收了同罗马国家有贸易关系的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在解决法律冲突中更能满足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材料说明(  )‎ A.罗马法具有超民族的特色 B.罗马法律持续发展与完善 C.各民族对罗马法逐步认同 D.罗马法维护公民平等权利 解析:选A 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吸收了不同民族的法律规范,在解决法律冲突中更能满足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具有超民族的特色,故A项正确。‎ 三、立足家国情怀考查罗马法的特点 ‎5.(2015·全国卷Ⅰ)右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解析:选C 两眼蒙布,说明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制各种利益和情感的诱惑来作出公正的判决,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故C项正确。‎ ‎6.(2017·唐山模拟)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 A.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B.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 C.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了重视 解析:选D 根据材料“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得出判决重视人的基本权利,故D项正确。‎ 线索3 英美政制——君主立宪“统而不治”,联邦共和“三权分立”‎ ‎[理清发展线索]‎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时期 发展历程 ‎1688年 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前提 ‎(1)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厉行专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 ‎(2)内容: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3)意义:英国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1689年 ‎《权利法案》颁布——立法权由国王向议会转移 ‎(1)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 ‎(2)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3)意义: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18世纪初 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 ‎(1)背景:国王有在宫中召集大臣等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 ‎(2)内容: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3)意义: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相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的领导者 ‎19世纪中期 ‎ ‎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新贵族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内容: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时期 发展历程 ‎1787年 ‎1787年宪法颁布——确立 ‎(1)背景:独立后的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影响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统一 ‎(2)内容: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权分立 ‎(3)意义: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19世纪 以后 两党制——完善 ‎(1)特点:民主党、共和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2)意义:美国两党制在推进美国的政治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化历史理解]‎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 ‎(1)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政治为基础的。‎ ‎(2)国王角度: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3)议会角度: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家权力中心。‎ ‎(4)内阁角度: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5)首相角度: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首相拥有行政权、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英美两国的制度创新 ‎(1)英国: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尊重,包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 ‎(2)‎ 美国: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的分权制衡。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3.全面理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权力约束权力。其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西方分权制衡的基本原则。‎ ‎(2)形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最终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3)与权力监督的区别: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重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4)作用:不仅有利于保证政府各部门的正常运作,而且有利于立法、行政、司法之间的权力相互监督与制约,对于抑制腐败、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时空观念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1.(2013·全国卷Ⅰ)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解析:选D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而在政变后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为王,目的是为这次宫廷政变披上合法的外衣,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 ‎2.(2016·全国乙卷)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析:选B 时间为1702年,国家为英国。关键点是“安妮女王”“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了一系列法案来限制国王的征税权、军事权和立法权等诸多权力,但保留了国王的行政权,直到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国王才“‎ 统而不治”。‎ ‎3.(2015·全国卷Ⅰ)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解析:选D 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并未完全剥夺,因此国王“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这与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无关,故A项错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反映出国王已经不可能专权,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内阁不对国王负责,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王仍然保留“媾和与开战的权力”等某些名义权力,故D项正确。‎ 二、立足史料实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 ‎4.(2017·全国卷甲)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解析:选C 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最高行政权力,总统不仅拥有任命行政官员的权力,也拥有罢免行政官员的权力,因而材料中皮克林被总统罢免职务是总统行使职权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是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力,而是强调总统的权力,A项错误;美国总统的权力在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权限是明确的,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皮克林属于其他党派,无法反映美国的党派斗争,D项错误。‎ ‎5.(2014·全国卷Ⅰ)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解析:选B 结合1787年宪法可知,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说明1787‎ 年宪法没有给予印第安人、黑人同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这违反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故B项正确。‎ 三、立足历史解释考查美国联邦政体 ‎6.(2013·全国卷Ⅱ)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解析:选D 注意时间信息“1787年”,结合1787年宪法的背景可以判断,华盛顿所说的“现行制度”即美国当时实行的松散的邦联制,而对其进行的“彻底变革”即为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联邦制,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选择D项。‎ 线索4 法德政制——法美“共和”各具特色,德英“立宪”亦有不同 ‎[理清发展线索]‎ ‎1.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时期 发展历程 ‎1789~‎ ‎1870年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曲折反复 ‎(1)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3)1804年,拿破仑称帝,改共和国为帝国,即法兰西第一帝国 ‎(4)1848年,巴黎再次爆发革命,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不久他发动政变,于1852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5)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 ‎(1)确立: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微弱优势通过宪法法案,史称“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2)概述: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由议会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议会 ‎(3)意义:在法律上确认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德国统一——前提 ‎(1)背景: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突飞猛进,但政治上却是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 ‎(3)意义:结束了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状态;推动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 ‎(1)概述: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2)意义:德意志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深化历史理解]‎ ‎1.法国代议制政体确立的长期性、曲折性及原因 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但这一过程却具有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 ‎(1)长期性、曲折性:‎ ‎①法国共和制和帝制的斗争激烈,政权在两者之间交替频繁、政局动荡。‎ ‎②共和派与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2)原因:‎ ‎①政治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主张君主专制的传统势力强大。‎ ‎②经济原因: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并相对发达,这成为君主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③阶级原因: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别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④外部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及英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经济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很快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 政治上 与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国的政治体制相对保守,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盛行,最终使德国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德国的民族崛起严重受挫 外交上 德国周围强国林立,英国、法国、俄国等大国都高度警惕德国的崛起,德国力图突破大国的封锁,开始争夺海外市场 科技上 德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物理学方面成就突出 文化上 哲学成就突出,文学、艺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3.近代德国民主脆弱的原因及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 ‎(1)原因:‎ ‎①德国统一是容克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统一后,保留了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专制残余。‎ ‎②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因此,德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资产阶级不敢也不愿行使对皇权的制约与监督权,在涉及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方针问题上经常“缺位”,使得民主制度徒有其表。‎ ‎(2)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 ‎①德国的议会权力很小,帝国议会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②德意志帝国是披着议会外衣的半专制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普鲁士贵族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2017·全国丙卷)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解析:选C 从“十字街头”“平民大众”可知材料中的国民公会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不符;1793年法国已经废除了君主制,B项错误;“既是法庭又是被告”与“法律至上”的理念不符,排除D项。‎ ‎2.(2016·全国丙卷)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解析:选A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体制,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结果出现了“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的现象,法国1958年宪法扩大了总统的权力,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A项正确。‎ ‎3.“(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它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  )‎ A.说明启蒙运动为法国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B.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原因 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 解析:选B 启蒙运动为法国革命奠定思想基础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革命消化不了它所吞噬的旧世界”所反映的是旧世界的势力强大与共和派的反复斗争,故B项正确;坚定的信仰对革命是很重要,但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更突出暴力革命无法解决旧势力,故D项错误。‎ 二、立足历史解释考查德国君主立宪的确立 ‎4.(2013·全国卷Ⅱ)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解析:选A 德国的近代政体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所确立的,这就使得在德国,君主是实,立宪是虚,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从而导致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任何一邦的商品均可自由输入另一邦,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 A.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皇帝的行政权受议会约束 D.皇帝拥有征税自由 解析:选B 材料意在说明联邦政府加强了对各邦征税的监督,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B项正确。‎ ‎6.恩格斯说:“‎ 俾斯麦在经济方面是很乐意迎合资产阶级的,甚至在讨论议会的权限问题时,他所显示的也不过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是德国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B.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选举产生 C.议会通过的法案由皇帝批准生效 D.德意志其他各邦保留自治的权利 解析:选C 材料表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实质是“立宪是虚,专制是实”,议会通过的法案由皇帝批准生效最能体现这一观点,故C项正确。‎ 线索5 崭新道路——科学理论指明方向,十月革命照亮梦想 ‎[理清发展线索]‎ 历史阶段 发展历程 ‎19世纪 中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由空想到科学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三大工人运动奠定阶级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奠定思想基础 ‎(2)历史进程:1848年《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历史影响: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是19世纪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19世纪 后期 巴黎公社——由理论到实践 ‎(1)历史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惨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投降卖国,镇压人民 ‎(2)历史进程:建立公社委员会,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等 ‎(3)历史影响: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0世纪 初期 俄国十月革命——由理论到现实 ‎(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3)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深化历史理解]‎ ‎1.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关系 ‎(1)‎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进行科学研究的社会条件。‎ ‎(2)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多元史观解读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1)革命史观: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给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明史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4)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时空观念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实践 ‎1.(2011·新课标全国卷)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解析:选D 时空定位为1871年4月。关键点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让农民摆脱原有的剥削关系,让乡下劳动者得利,其意图是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2.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 B.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运的指导思想 解析:选C ‎ 材料反映了工人阶级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组织,为争取政治权利做出的努力,说明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故C项正确。‎ ‎3.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 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 D.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解析:选B 材料中“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说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故B项正确。‎ 二、立足史料实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 ‎4.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据此可知,列宁认为(  )‎ A.俄国参加一战引发了二月革命 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C.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D.一战前夕的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 解析:选A 一战激化了沙皇俄国社会固有矛盾,成为社会革命的导火线,故A项正确。‎ ‎5.(2017·大连测试)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从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蜂拥而出;从贫民窟里,倾泻出受尽了苦难的人们,红色的彼得格勒在危险中!……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曾经涌现出这样人山人海的自觉自愿的群众呵!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民群众(  )‎ A.对临时政府统治的不满 B.对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不满 C.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 D.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参加革命是人民群众自愿的行为,可知人们对当时的临时政府持反对态度,故A项正确。‎ 关注点(一) 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 ‎[新材料]‎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监督制度是防止公共权力腐败的重要机制。古典雅典被看作是西方监督制度的渊源所在。随着雅典民主制的不断完善,到了公元前4世纪,雅典对官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督制度。官员在任职前接受任职资格审查,在任期内接受定期的信任投票,并随时有可能受到民众的告发和检举,在卸任前接受账目审计,这样就从选人、用人、问责和追责的每个环节都堵住了腐败的漏洞。‎ ‎——张春梅《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 ‎[新视角]‎ 现行教材对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没有描述,材料中作者指出雅典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在防止公共权力腐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强调监督制度是防止公共权力腐败的重要方面,这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明显的区别。‎ ‎[新思维]‎ 雅典人从制度的层面对官员实施任职前、任期内、任期后的三段式监督,充分体现了“权责明确,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滥权须惩处”的官员监督和问责机制,有效地防止权力的腐败。‎ ‎(1)官员的任职资格审查: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由抽签或选举产生,任期 1年。任何官员在就任之前必须通过五百人议事会或民众法庭的资格审查,这个制度被称为任职资格审查。‎ ‎(2)“信任投票”与“告发”:对于任期内的官员,主要通过定期的“信任投票”和“告发”两种程序来监督官员,监察官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和重大的叛国行为。‎ ‎(3)账目审计:公元前 4世纪,雅典官员在任期结束时还要接受账目审计。雅典的 500议员、700官员、战神山议事会的成员和一些履行公共职责的公民,同样也要接受账目审计。‎ 总之,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主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民众监督是建立在直接民主制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任职资格审查、信任投票、账目审计和告发程序,都是在公民直接行使主权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上进行的。‎ ‎1.下列图示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雅典享受民主的主体范围逐渐扩大 B.雅典逐步重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 C.雅典的监督保障机制逐渐进步完善 D.雅典对公民权的限制逐渐变得松弛 解析:选C 从公民大会、民众法庭到“陶片放逐法”再到“公薪制”,这说明雅典的监督保障机制逐渐进步完善,故C正确。‎ ‎2.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 ‎。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  )‎ 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解析:选B 材料“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没有体现行政地位的下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可得出其监察职能减弱,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宋代通判其本身是为监察而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宋代的地方管理体制,只是叙述了通判监察职能的逐渐丧失,不能体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关注点(二) 剖析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实质 ‎[新材料]‎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国家的最高形式,它已经不再正式讲什么财产差别了,但它所改变的只是国家或民主的实现形式,实为资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并没有变。然而资产阶级思想家总想回避这个问题,竭力混淆国家的阶级实质和国家实现形式的区别,企图利用国家的实现形式去掩盖、抹杀国家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根本利益的阶级实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资产阶级民主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解剖刀揭破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欺骗,科学阐明资产阶级民主的实现形式是随着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及国际形势等具体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一定时间内会抛弃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形式,建立法西斯专政,在另一个时期,又会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使民主形式翻新,我们在研究资产阶级民主的各种实现形式及其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时,一定不要忘记揭露它的阶级实质。‎ ‎——梅荣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民主的 批判分析及当代意义》‎ ‎[新视角]‎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以文明史观为灵魂,在讲述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时,多关注其历史进步性。材料中作者则强调对资产阶级民主要进行批判分析,不能忽略对资产阶级民主实质的揭露。‎ ‎[新思维]‎ 本质总是隐藏在现象背后。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但是这一事实却被资产阶级民主种种虚伪的表现所掩盖。这是因为:‎ ‎(1)‎ 在观念的表达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被赋予了普遍性的形式。资产阶级虚伪宣称自己的利益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思想。资产阶级在思想表达上的这种标榜,在一定时期内能得到某种程度的认同,这是因为:‎ ‎①在推翻封建制度的过程中,资产阶级自己的利益和社会普遍利益基本上一致,两者并肩战斗,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价值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价值理念。‎ ‎②资产阶级不断翻新民主形式,如相继取消选举权的财产、教育程度、性别和种族的限制,选举制度更加周密,权力制衡机制更为有效等等,来掩盖民主的本质。‎ ‎③民主除了阶级性外,还具有一般社会性的特点。‎ ‎(2)在政治法律形式上,把经济上事实上的不平等,虚幻地表现为平等。资本主义法律明文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些权利和自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完全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这样,法律规定的公民在政治上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政治权利,在社会关系中的真实内容,就只能体现为维护私有财产占有和使用上的自由、平等,工人和资本家在流通领域进行等价交换的自由、平等。但是一旦进入生产领域,劳动者就要为资本家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别无选择地接受剥削,这样政治上的平等也就演变成了经济上的不平等。所以,资产阶级民主以法律形式上的平等造成了经济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又保护这种不平等,可见资产阶级的法律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3)在国家政权形式上,用权力分立来维护其阶级总利益,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不过是资产阶级为维护其阶级总体利益而在国家机构内部实行的一种权力分工,是阶级统治的一种形式。统治者作出重大决策,经常违反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更无法控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的运行。靠辩论生存的议会形式不仅保证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可以彼此辩论争吵、协调关系,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被统治阶级提供了一种在“一般的思想”外观下,为自己的利益进行斗争的可能性。这就为资产阶级掩盖其专政的实质找到了借口。‎ ‎1.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两党制等。这些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 A.对权力的监控 B.对君主的制约 C.突出法治 D.强调主权在民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材料所述四种制度都体现了对权力的制约,都尽量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故A项符合题意。‎ ‎2.美国债务僵局打破前,奥巴马政府坚持提高债务上限并在时限上跨过2012年11月,以免大选前同国会继续讨价还价。而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仅愿就短期提高债务上限的方案达成一致,以图再次利用债务问题打击民主党的选情。双方互不相让,长时间“死磕”。这表明(  )‎ A.美国政府和国会没有共同的政治利益 B.美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内耗 C.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关系本质上是对抗性的 D.美国的政党制度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保障 解析:选B 材料强调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与民主党人奥巴马政府在债务上限等问题上“互不相让,长时间‘死磕’”,共和党借债务上限问题打击民主党选情,这必然会导致机构运行效率低下,说明美国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内耗,B项正确。民主党政府和共和党把持的众议院代表不同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利益,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A、C两项说法均错误。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