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经过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 - 12 - 4.“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祖国的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成为我国新时期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本知识点高考涉及内容甚少,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全国卷Ⅰ中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村民自治)。 结合当今社会热点,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需重点关注。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祖国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历年高考看,本知识点命题甚少,近五年内全国卷没在此直接涉及考点,但从制度创新、国家统一大业的角度来看,“一国两制”的实践经验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背景 (1)政治: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2)方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3.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 4.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牢固基石,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12 -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职能转变: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为保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实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相继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4)意义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毛泽东把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 (2)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修改宪法:1982年11月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依法治国” ①提出: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②确立: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③意义: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五、“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 12 - 1.理论 (1)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 ①概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②意义: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2)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③1992年10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无决策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依法治国 - 12 -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价值 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 1.基层民主选举不等于村民自治。基层民主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而村民自治应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 2.“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 【学习感悟】 热考主题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历史概念] 1.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 12 - 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称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组织形式。 [史料实证] [史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读史 史料一反映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一律平等是1954年宪法的主要特点。 [史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读史 史料二反映了政协会议的职能由代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或变为政治协商机构。 [史料三] 新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读史 史料三信息“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指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②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 12 - 2.综合三则史料,概括指出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提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 [系统认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色 (1)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色 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素养落实] 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20世纪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D ) 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结果 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解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与材料关系不大,A项错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当时不存在全面修宪的需要,C项错误;材料内容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 2.“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D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根据“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弊病”可知这一制度涉及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故选D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 - 12 - 热考主题二 祖国统一大业 [历史概念] 1.单一制国家 - 12 -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国家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是为了便于管理,才把领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并据以建立起地方政权,即各地方行使的权力来源于中央授权,并不是地方固有,地方的自主权或自治权是由国家整体通过宪法授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制国家。 2.“九二共识” 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了著名的“汪辜会谈”,开启了两岸高层接触对话和平等协商的先河。会议最终形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精髓是“求同存异”。 3.《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这是国家以立法形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重大战略举措。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交流合作,但同时也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国大陆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该法仅适用于台湾问题。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读史 史料一信息“一个国家”是前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 [史料二] 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英国 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读史 史料二中“三方面都能接受”表明“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问题的“构想”和制度设计,也表明“一国两制”是在尊重历史与现实,照顾到大陆、香港与英国三方利益的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构想。 [史料三]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读史 通过史料三“香港基本法”可以认识香港回归的法律保障。 - 12 -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核心。 提示:坚持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2.《反分裂国家法》宣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根据史料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提示: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系统认知] 1.“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2.推动和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因素 (1)阻碍因素 ①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②“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 ③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 (2)有利因素 ①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③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 ④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⑤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 ⑥历史依据——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合作的交流等。 [素养落实] 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 12 - 1.1983年,中共中央提出:说到统一,有一个用什么“统”的问题;照我们的意见,就是用一个国名、一个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就是说,既不要用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去“统”,也不要用台湾的现行制度来“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 A.中央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B.“一国两制”下台湾内部事务不变 C.海峡两岸已实现了直接通商 D.中国反对美国干预海峡两岸事务 解析:1981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A项错误;由“就是用一个国名、一个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可知,“一国两制”下台湾内部事务不变,故B项正确;海峡两岸直接通商始于2008年,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美国干预台湾事务,故D项错误。 2.近年来,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国际法专家认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 A ) A.严重违背了“九二共识” B.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 C.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 D.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国际法关于“民族自决”的适用范围,即适用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而台湾问题属于内战遗留问题,属于我国的内政,因此“统独公投”缺乏国际法理依据,属于违背“九二共识”的严重分裂国家的行为。故A项正确。 “汪辜会谈”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经过反复协商,求同存异,最终签署了一系列协议。这是海峡两岸同胞分离与隔绝四十多年之后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后,两会领导人进行过多次接触,通过对话,增加了共识,从而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热考主题三 考点综合拓展 综合拓展 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1)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 12 -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5)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