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白山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线上测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白山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3月线上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要耕作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项是石器、骨器工具,这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生产工具,排除;C项是翻车,是灌溉工具,不符合“主要耕作方式”,排除;铁犁牛耕才是封建社会的耕作方式,故D项正确。 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井田制开始瓦解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小农经济兴起 D. 家庭手工业产生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已经出现,并且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所以答案选C。井田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时期,魏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排除A;商品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家庭手工业产生和材料无关,排除D。 3.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据此可知 A. 倭寇行为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 B. 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 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由海盗组成的 D.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可以看出,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确实面临着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可见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倭寇行为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C项,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 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B.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 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D. 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答案】A 【解析】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A选项,材料只体现了农村的经济生活,并未体现生活水平如何,因此A选项信息诗中不能反映,符合题意。B选项,“昼出耕田夜绩麻”中“耕”即耕作土地,“绩麻”是指编制手工业品,这体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因此B选项信息在诗句中有所反映,不符合题意;C选项,“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在农村经济中男女从事的工作有性别分工,即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因此C选项信息在诗句中有所反映,不符合题意;D项,诗句中“夜绩麻”、“桑阴”等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纺织材料主要是麻和丝。因此D选项信息在诗句中有所反映,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5.“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显摆的财富不可能有 A. 精美的青铜酒樽 B. 削铁如泥的钢刀 C. 色泽鲜艳的彩瓷 D. 波斯风格的织品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等信息说明是在唐朝,色泽鲜艳的粉彩瓷出现在明清时期,故C项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已经十分发达,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锻钢法,隋唐时期已经波斯风格的织品,排除ABD。 6.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 “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B. 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 “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 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答案】A 【解析】 材料“泉州客商李充……往日本国……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反映了宋代商人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故A正确;李充并不代表官府,材料不能体现官民互惠贸易,故B错误;“朝贡”贸易以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为主,“厚往薄来”,材料反映的是商人与日本的海上贸易,并不能说明“朝贡”贸易体制是否发展起来,故C错误;材料“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说明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故D错误。故选A。 7.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 抵制土地兼并 B. 促进人口增长C. 增加财税收入 D. 稳定个体小农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材料所述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分封制的目的在于配置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均田制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与人口增长无关,应为培植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 8.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A. 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D. 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说明当时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方式存在,从根源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故B项正确;传统家庭观念被颠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客观史实,故A项错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才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故C项错误;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只是题干所反映出的历史表象,故D项错误。 9.“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头令》描写的是 A. 耧车 B. 筒车 C. 曲辕犁 D. 水排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禾苗待我灌醉”可知,“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头令》”中的工具是农业灌溉工具,故答案为B项。ACD项,耧车是播种工具,曲辕犁是耕作工具,水排是鼓风冶炼铁的工具,都不是灌溉工具,排除。 10.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明清时期,朝廷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不符合史实;“妈祖”、“临水夫人”等崇拜受到朝廷的认可,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朝廷只是认可民间崇拜,不能说明统治思想和民众观念的一致,故D项说法错误。 11.《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的是富人影响力较大,不能得出其控制郡县的结论,故D不正确。 12.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 ②不承担国家赋税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情景 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你耕田来我织布”可知唱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所以①的说法正确;唱词中没有反映赋税的相关内容,且不承担国家赋税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所以②说法错误;根据“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可知没有反映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场景,所以③说法错误;根据唱词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农业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所以④说法正确。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山西太原王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王家大院的建造者和主人王氏,是明清著名的晋商,在经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建造了这一豪宅。该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 留下了晋商文化 B. 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 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 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可知晋商将积蓄用于扩房建屋,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不利于资本积累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因此,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利于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故D项正确。 留下晋商文化属于积极影响,不符合题目要求。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商参与的是商品流通环节,属于卖方,而非为商品提供市场,也并未使手工业缺乏市场,故B项错误。晋商未将财富转化为资本,并未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其主要的消极影响是不利于自身的扩大再生产。故C项错误。 14.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北京是商业中心 B. 区域商帮的出现 C. 交通运输的便捷 D. 繁忙的海外商运 【答案】B 【解析】 明清时期由于区域商帮的出现并发展,在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故B正确;北京商业中心的地位并不能解释大量的地域性会馆的出现,故A错误;交通运输的便捷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区域商帮主要不是进行海外商运,故D错误。故选B。 15.据《考工记》的记载,制木器的工人有七种,制金属器的工人有六种,制皮器和设色、刮摩的工人都有五种,制土器、陶器等的工人有两种。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 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B. 手工业得到发展 C. 民营手工业发达 D. 打破了官府对手工业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较多,说明该时期手工业得到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商业发达的内容;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官营手工业,不是民营手工业;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官府对手工业的控制,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唐三彩是一种瓷器 B. 中国先有青瓷后有白瓷 C. 越窑盛产白瓷 D. 中国先有瓷器后有陶器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浙江的越窑的青瓷逐渐成熟起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直至魏晋南北朝,青瓷已经独霸中国的瓷器市场。此时,白瓷在北方悄然兴起,并在青瓷的强大统治下顽强地生根发芽。经过岁月的洗礼,唐朝时已经和青瓷分庭抗礼。两者各领风骚,有“南青北白”之说。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排除;C项,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排除;D项,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排除。 17. 北宋真宗在位期间,宰相王旦曾言,都城开封“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南宋高宗在位时,临安府有“珠子行人姓任者”,“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 A.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已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商业经济成为主流 D. 政府重商政策己初见成效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情况。从材料信息来看,“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等,可见宋代商业的繁荣,环境的相对宽松,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整个封建社会都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排除;中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故C项排除;重商政策开始于战国,故D项排除。 18.成语“挂羊头卖狗肉”源自于春秋时期的“挂牛头卖马肉”。《晏子春秋》记载:“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此记载折射出,当时 A. 国家政策严禁屠杀马匹 B. 商业欺骗现象非常盛行 C. 商业经营已有广告宣传 D. 政治分裂导致市场混乱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挂羊头卖狗肉”“挂牛头卖马肉”来看,说明春秋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已经出现了广告宣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禁杀马匹,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欺骗的盛行,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与市场的关系,故D项排除。 19.从经济角度看,明朝时中国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下列选项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 B.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C.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D. 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 “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是指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项反映了机户与工匠之间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反映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一种经营方式,排除;D项反映的是农耕经济的成就,排除。故选B。 20.清政府十分重视盐业生产,下表是清代盐业政策的变化情况表。据此能够说明 顺治二年 蠲免盐业上的各种加派和课外余银,允许自由开凿 顺治五年 废除官府对井盐的垄断和控制 康熙年间 公开承认百姓自由开凿的盐井为私产 乾隆三十一年 与顺治九年比,盐税收入增加1.58倍 A. 经济发展冲击重农抑商政策 B. 古代盐铁官营制度彻底瓦解 C. 当时农民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D. 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A 【解析】 清政府不断调整盐业生产管理政策,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古代盐铁官营制度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清政府不断调整盐业生产管理政策,与农民赋税负担相对较轻不符,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瓦解于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21.下图是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图,这说明奴隶贸易 A. 造成了亚非拉美经济的落后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导致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 D.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 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黑奴贸易给殖民者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奴隶贸易造成了非洲的落后,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亚洲、拉丁美洲的发展,故A项排除;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故B项排除;海外市场的扩大直接导致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故C项排除。 22.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垄断法》规定,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有效期14年。到1851年为止,总共颁布了一万多项专利。《垄断法》的实施 A. 推动了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 B. 导致了英国向外殖民扩张 C. 使英国打败了“无敌舰队” D. 标志着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答案】A 【解析】 《垄断法》实施后,规定了授予发明人专利,这激发了发明人创造的动力,从而使得英国在17-19世纪出现大量发明创造,如珍妮机、蒸汽机等,由此引起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故A项正确。根据史实,英国对外殖民扩张主要是本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和自身实力增强驱使的共同作用,而不是《垄断法》的颁布,故B项错误。英国打败“无敌舰队”是在1588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英国《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主权,限制国王权力,这应当是议会权力超过国王的标志,而非《垄断法》的颁布,故D项错误。 23.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 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 C. 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 D. 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 【答案】D 【解析】 材料核心信息:清初上海船户与东北地区在贸易往来。根据常识,上海与东北的贸易属于国内长途贩运贸易,这种贸易不是个案,故答案为D项;材料无法提供城镇商业方面的信息,A项排除;B项说法史实常识性错误,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制相当严格,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以地域为中心和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方面的信息,排除。 24.图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A. 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 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 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目“《新发现》(NOVAREPERTA)”以及图片中的“罗盘”、北美洲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B正确。A、C、D三项的描述都不新航路开辟的内容或者影响,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之唐宋又有一定提高,人口增长明显。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作物棉、麻等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地区需要向依赖邻近地区提供商品粮。明朝后期到清朝,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一些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为特点,亲自参与生产过程的经营地主。其经营已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包括许多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牧、渔业。 ——摘编自张帆著《中固古代简史》 材料二 从中世纪到18世纪,英国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不断改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此同时,英国一些地方农业制度也出现了变化,特别是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经营制度。16世纪上半叶羊毛价格上涨,一些地主把佃农驱赶出农场和村庄,把佃农的土地或者共有地圈起来,将其改为牧场。地主再把这些土地租给雇佣劳动力的租地农场主经营,收取地租。他们精耕细作,勤施肥料,推广新技术,使得土地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 ——摘编自韩毅主编《外国近现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表现并简述其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明清农业经济发展相比,概括近代英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表现: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大量经济作物的商品化;地域性分工日益明显;经营地主的出现;农民和地主经营范围的扩大。 影响: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有利于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未能发展到近代农业。 (2)表现:农业技术的创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体制的变革;原因: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土地制度和经营制度的改变;新航路的开辟;圈地运动的实行;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经济作物棉、麻等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地区需要向依赖邻近地区提供商品粮”“参与生产过程的经营地主”“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牧、渔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引进农作物、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地域分工、经营地主的出现、经营范围的扩大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一些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传统农业的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未能发展到近代农业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英国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不断改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英国一些地方农业制度也出现了变化”可以从农业技术、生产率、体制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从中世纪到18世纪”“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不断改进”“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经营制度”“把佃农的土地或者共有地圈起来,将其改为牧场”并结合“从中世纪到18世纪”相关史实可以从耕作技术、土地制度、新航路开辟、圈地运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广东佛山镇“……晨,街西坊工聚之……织造老板供给纺工棉花二斤,收回棉纺一斤”“织造各种布匹,工人共约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仅此地约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远胜苏杭”。 ——《手工业发展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情况?通过材料三和前两段材料的描绘,你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认识? 【答案】(1)唐朝长安。“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坊”为住宅区。 (2)北宋东京。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区域,出现了“瓦肆”。 (3)清朝。丝织业发展,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加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但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东市”“西市”“朱雀街”可知城市是唐朝长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是商业区,坊是住宅区。 (2)根据材料“东华门街”和“瓦子”可知城市是北宋东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城市发展特点主要是市坊分开,出现瓦肆。 (3)根据材料“广东佛山镇……造各种布匹,工人共约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可知反映是清朝纺织行业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坊突破空间限制,到明清时期,部分行业出现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发展。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图一东汉青铜奔马 图二北魏铜鎏金佛像 图三唐三彩骆驼载乐佣 观察上述图片,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论述: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美誉。我国古代的手工业有官营与民间两大类别,早期的官营手工产品大多不计成本,产品极为精美。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技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等代表作品;秦汉至魏晋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更加纯熟,秦铜车马、汉代马踏飞燕、魏晋的铜鎏金佛像等都是艺术极品。 汉代以后,陶瓷与瓷器制造不断发展,唐代南青北白系统初具雏形。唐代的唐三彩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物品蜚声海内外。唐三彩体现了唐代墓葬、社会生活、外交与民族交流等方方面面,是现代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文物资料;宋元以后,瓷器制造更加发达,出现了多个瓷器专业市镇,如景德镇、汝窑、均窑等。宋元瓷器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交流物品之一。 此外,我国古代的丝绸、冶铁、造纸、煮盐、造船等方面也都独立发展、各具特色,水平极高。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且唯一一个文明延绵不断的国家,古代手工业恰是中华文明兴盛发展的一个极佳见证。 示例二 观点:古代文物反映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论述:图片中汉代的铜奔马形象俊美,别具风姿,反映了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也凸显了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特质。 北魏的铜鎏金佛像造型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铜鎏金佛像首先体现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手工艺术相结合,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代表。骆驼既是唐代丝绸之路发展的侧面反映,也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动物。 古代文物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事实,是中国虽地处世界东方,但自古以来都与世界保持着连续的经济与文化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也是中华文明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解析】材料中三幅图片均是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其产品工艺精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达,领先世界;同时材料中三样手工业产品也体现汉民族文化与其它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任意选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手工业的成就及影响进行论述即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