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1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1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学案

第11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广西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2.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力量迅速壮大。‎ ‎3.经过 ‎(1)兴起发展: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 ‎(2)进入全盛 ‎①军事上:进行北伐和西征,到1856年,达到全盛。‎ ‎②政治上: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3)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 ‎(4)后期斗争 ‎①军事: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 ‎②政治: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5)最终失败: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4.意义 ‎(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3)《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太平天国的乌托邦实验 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不能不与自己的理想恰恰相反。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核心论点:太平天国运动构建的理想社会与社会实践结果相背离;《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小农经济理想天国,具有明显的落后性和空想性。实践证明,任何社会运动或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 ‎1.革命背景 ‎(1)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加深。‎ ‎(2)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迅速壮大。‎ ‎(3)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结果适得其反。‎ ‎2.革命党人的准备 ‎(1)组织准备:1894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理论基础: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思想基础:与改良派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 ‎(4)军事准备: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3.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4.革命高潮 ‎(1)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帝制终结: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 ‎5.革命失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6.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民国共和政体的失败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散尼尔·佩弗 核心论点:中国建立共和政体要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不能简单照搬、模仿。   ‎ ‎1.背景 ‎(1)北洋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卖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3)民族危机: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二十一条”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4)直接原因: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 ‎(3)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3.结果 ‎(1)北京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2)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4.意义 ‎(1)爱国救亡:五四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民主科学: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文化启蒙: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特别提醒】 太平天国不是民族矛盾的产物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但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只是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名师指津】 《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辨析对比】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教材补遗】‎ ‎1.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1)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后期的既定方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汉族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从此,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 ‎(2)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他们自招兵将,自筹粮饷,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另外,曾国藩等汉族官僚管辖的地区,不仅是太平天国活动的重要地区,而且也是外国侵略势力深入的地区。在共同对付人民革命的基础上,曾国藩等汉族官僚和外国侵略者迅速勾结起来。这些汉族官僚有外国侵略者撑腰,慈禧太后自然不敢轻视。这样,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 ‎2.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内容有: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但由于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清朝统治者限于孤立;革命打断了改革,最终“新政”失败。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特别提醒】 ‎ 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主要因素。‎ ‎【轻巧识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归纳 为“一、二、三”‎ 一个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两大影响: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三项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特别提醒】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1)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2)责任内阁制是孙中山为从法律上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不能体现三权分立的特征。‎ ‎【误区警示】 辛亥革命推翻的不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几个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结束,封建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误区警示】 五四运动的彻底性 五四运动具有彻底性并不是说五四运动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只是取得了初步胜利,并未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其彻底性是指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重点一 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 ‎【论点】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在永安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通过北伐、西征,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发生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后期重建领导核心,重建纲领,组织军事防御战。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史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 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显然是分田到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指的就是它不可能实现,即使短暂的实行了,也会昙花一现,迅即消逝。‎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 史料二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且使旧有的政治派别和社会成分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政治派别,‎ 并由此引起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中央权力的下移,汉人官员权力的增长,洋务派和清流派官僚集团的形成。此后,不仅有了早期现代化思想意识的萌生,而且为早期现代化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865~1895)》‎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分三段呈现了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三个角度。第一段表达了农民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第二段表明太平天国固守小农经济;第三段表明纲领的空想性。‎ ‎(2)史料二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打击及早期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问题思考】 ‎ ‎(1)根据史料一,从革命性、空想性两个方面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试答:                                    ‎ ‎                                    ‎ ‎                                    ‎ ‎                                    ‎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试答:                                    ‎ ‎                                    ‎ ‎                                    ‎ ‎【提示】 (1)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平均一切社会财富,要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2)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动摇了其反动统治,使得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试答:                                    ‎ ‎                                    ‎ ‎                                    ‎ ‎                                    ‎ ‎【提示】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农民阶级不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民运动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没有跳出改朝换代的封建旧模式。这一切都根源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 ‎       辩证地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2)《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3)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2)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3)中国内乱给了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重点二 为共和大厦奠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 辛亥革命“大事记”‎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3.1911年5月,保路运动爆发。‎ ‎4.1912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5.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6.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7.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提出辞职。‎ ‎8.1912年3月8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论点】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1911年发动的武昌起义。‎ ‎(2)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其中武昌起义为高潮等。‎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 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 史料二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外国传教士对武昌起义的认识与评价。解读时对材料分层次,抓住“认识到”“进一步指出”等关键词概括。‎ ‎(2)史料二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部分内容,它赋予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同时规定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制约制度。‎ ‎【问题思考】 ‎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试答:                                    ‎ ‎                                    ‎ ‎                                    ‎ ‎                                    ‎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制定该法目的何在?‎ 试答:                                    ‎ ‎                                    ‎ ‎                                    ‎ ‎                                    ‎ ‎【提示】 (1)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2)性质:①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定颁布的。从其内容上分析体现了“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②它确立的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这在中国尚属首次。因此,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 ‎1.革命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 ‎2.民主性: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合法地位由此颠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局限性: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功绩 史料一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它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从思想和政治视角说明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 ‎(2)史料二阐述了“民国”之名与革命之“实”的逻辑关系;表明辛亥革命使中国与世界接轨;政治上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问题思考】 ‎ 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革命是一次激进与保守的革命。‎ 试答:                                    ‎ ‎                                    ‎ ‎                                    ‎ ‎【提示】 ①激进:a.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推翻封建帝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民国。‎ b.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提倡人人平等:改称谓;废跪拜礼仪。‎ ‎②保守:a.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 b.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       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从性质角度: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1)政治上: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2)经济上: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3)法制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4)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从文明演进角度: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4.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重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远动 ‎【论点】 图一反映了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通过《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由日本继承;图二说明五四运动的成果是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图三说明学生的爱国行为形成了五四精神。‎ ‎       五四运动的影响 史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史料二 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的表现。‎ ‎(2)史料二重点描述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问题思考】 ‎ ‎(1)据史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试答:                                    ‎ ‎                                    ‎ ‎                                    ‎ ‎                                    ‎ ‎(2)史料二中的这一变化是五四时期哪些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 试答:                                    ‎ ‎                                    ‎ ‎                                    ‎ ‎                                    ‎ ‎【提示】 (1)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2)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吗?‎ 试答:                                    ‎ ‎                                    ‎ ‎                                    ‎ ‎                                    ‎ ‎【提示】 没有。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其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并没有完成,因而“五四运动”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 ‎       客观地看待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历史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使具有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最终爆发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4.要理性地认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无视法律的非理性行为和暴力现象。‎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 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3·高考全国卷Ⅰ·T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命题点:晚清的近代化历程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正确。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 ‎2.(2019·高考全国卷Ⅱ·T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命题点:五四运动的影响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选B。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描述的核心是“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合群自救”,这反映了爱国救亡的信念,由此可知,当时各界团体爱国觉悟有所提高,B项正确。A项错在“趋于一致”;材料未提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项错误;1919年马克思主义正在中国传播,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D项错误。‎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 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解析:选B。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是扩大在华利益,太平天国领导者拒绝英国的鸦片贸易和《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是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 ‎2.(命题点: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老百姓对太平军破坏庙宇的行为很不满;士大夫们大多指责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这段材料的主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 B.清政府已经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C.洪秀全的思想完全排斥传统文化 D.思想文化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百姓和士大夫们对太平天国运动不满的原因是其“破坏庙宇”,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这说明思想文化冲突影响了太平天国的进程,D项正确。‎ ‎3.(命题点: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 A.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解析:选D。根据材料“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可知,辛亥革命是多种势力共同推动的结果,故D项正确。‎ ‎4.(命题点:《临时约法》)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反映了(  )‎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D.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解析:选D。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制定宪法、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临时”的提法正好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故D项正确。‎ ‎5.(命题点:五四运动的特点)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 A.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揭开 B.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C.各阶层民众关注社会运动 D.革命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解析:选C。题干中“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前后,工人、农民、商人等各社会阶层关注事态进展,故选C项。‎ ‎6.(命题点: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  )‎ A.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B.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 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D.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拒绝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而且在这次运动中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湖北名校大联考高三阶段测评)1851年太平天国永安建制时,洪秀全为天父(上帝)第二子,居于第一位,处于教主地位。后来,居第三位的杨秀清取得了代天父言的权力,神权日益集中于杨秀清。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太平天国内部权力制衡 B.埋下了天京变乱的隐患 C.反映了太平天国确立神权统治 D.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解析:选B。根据材料“洪秀全……居于第一位,处于教主地位……杨秀清取得了代天父言的权力,神权日益集中于杨秀清”可知,二者在权力分配问题上出现矛盾,为后来天京变乱埋下伏笔,故B项正确。‎ ‎2.(2020·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  )‎ A.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 B.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 C.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 D.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 解析:选D。由规定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与传统的封建正统思想是相对立的,故选D项;仅由打造出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不能得出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A项;拜上帝教和天主教教义有很大不同,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传播的是拜上帝教的教义,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士人的广泛支持,排除C项。‎ ‎3.(2020·银川一模)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  )‎ 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 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 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农业社会主义 解析:选D。由材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可知,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故选D项。‎ ‎4.(2020·唐山一模)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这种不同(  )‎ A.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 B.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 C.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 D.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 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从内外因不同角度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可结合唯物史观加以指导和整合,故选C项;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并未表明其人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由材料不能看出观点持有人所处的时代,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有据可依的,排除D项。‎ ‎5.(2020·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  )‎ 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 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 C.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 D.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 解析:选B。由材料“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可知,这一做法通过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式调动反清力量,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故选B项。‎ ‎6.(2020·贵州省适应性考试)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小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  )‎ A.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 B.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 C.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D.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解析:选D。由材料“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可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孙中山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避免了战火相争,彰显政治智慧,故选D项。‎ ‎7.辛亥革命“使军阀统治不可能形成像清政府那样集权的全国一体化的严密政治统治,中国出现了近代以来少有的相对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朝统治 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选D。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体制,这在客观上为以后出现宽松的政治环境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近代少有的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是因为结束了君主专制,而不仅仅是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A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而不是建立了中华民国,C项错误。‎ ‎8.(2020·滨州期末)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这一现象(  )‎ A.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 B.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 C.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 解析:选B。根据“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可知,辛亥革命后对议会席位的谋求催生了近代政党政治,故选B项。‎ ‎9.(2020·太原一模)下图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块浮雕之一。浮雕采用了立体层次构图,背景为天安门、华表、五色旗。该浮雕所纪念的历史事件(  )‎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C.推动国共两党走向联合 D.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解析:选A。根据图片可知,该浮雕纪念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故选A项。‎ ‎10.(2020·北京海淀期末)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十字街头,大庭广众之间……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这说明五四运动(  )‎ A.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 B.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军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五四运动的参与者有知识分子、商人、店员、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说明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正确。‎ ‎11.(2020·乐山三模)“五四”事件爆发时,报纸杂志多以“学生界事件”“示威事件”来命名,梁漱溟曾就运动著文《论学生事件》;一个月后,“五四运动”就已成为媒体的普遍用语了。这是因为(  )‎ A.国内近代传媒技术落后 B.事件升级加剧社会关注 C.历史事件总会稳定发展 D.马克思主义已广泛传播 解析:选B。材料“一个月后,‘五四运动’就已成为媒体的普遍用语了”,说明五四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故选B项。‎ ‎12.(2020·青岛三模)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无亡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据此可知(  )‎ A.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 B.五四运动是报纸宣传掀起的革命 C.报刊宣传有利于民族进一步觉醒 D.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选A。《晨报》的呼号推动北京学生示威抗议,报刊又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这说明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材料二 “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3)民国初年的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得出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统治难以为继;根据材料一“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得出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根据材料一“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得出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根据材料一“长受国民之优礼”得出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第二小问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承认共和政体、和平退位减少战乱值得肯定,而保留宫中小朝廷则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表现。(2)从各派力量在“孙中山让位”中获得的利益这一角度来分析,清皇室、革命派、袁世凯、立宪派、帝国主义的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3)“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一方面说明了革命派的软弱妥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袁世凯精于权术,等等。‎ 答案:(1)原因: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统治难以为继;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 评价:清帝逊位,实行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和平逊位减少了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清帝逊位是清王朝一种无奈的自保举措,保留了宫中小朝廷,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 ‎(2)理解:①清皇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②袁世凯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③‎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④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 ‎(3)特点:辛亥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复杂性;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革命党人软弱妥协;袁世凯善于权术,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等等。(任答一点即可)‎ ‎14.(2020·江淮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 阐释: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民族意识开始萌芽,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②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斗争。③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不断扩大侵华,中国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④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示例二 观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阐释: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渐进过程。‎ ‎①器物层面——洋务运动;‎ ‎②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③文化——新文化运动。‎ 示例三 观点: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 阐释:①洋务运动——师夷长技;‎ ‎②戊戌变法——君主立宪;‎ ‎③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扶清灭洋);‎ ‎④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