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 国家的宏观调控 3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Contents 录 目 【课程标准】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后资本主义的变化 2.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2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第1 9 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4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929 经济大危机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全球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自 由 放 任 政 策 国内经济调整 国际重建秩序 1945 二战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1933 年 19 世纪晚期 自 由 主 义 重 商 主 义 凯 恩 斯 主 义 工场手工业 工厂制度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 二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 回顾 :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商业资本主义 生产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 分 散 走 向 整 体 贸易保护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世界联系 冷战 两极格局 钱乘旦在 《 不平衡发展: 20 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 说: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 修补资本主义 ,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背景 ( 原因 ) 宏观调控 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 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 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 宏观调控(简称宏调)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 着重 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的深刻根源是 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私人垄断已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迫使国家不得不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 ⑴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 “二战”中,交战双方为了战争的需要,国家往往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对社会物质财富实行特殊调配政策。 ⑵“二战”的特殊作用, 积累经验 (一)背景 ⑶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 弊病 。 倾倒牛奶 失业后的求职者 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战场上的血腥杀戮 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 教训 。 ⑸ 苏联 社会主义 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借鉴 苏联的经验 )。 两种社会制度并存、 竞争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苏军的钢铁洪流 ⑹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影响 。 (一)背景 ⑺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新科技需要国家投入巨资并进行协调和有效管理。 航天 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 罗斯福新政 ⑴ 必然要求 :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 ⑵ 积累经验 : “二战”的特殊作用, ⑶ 历史反思 :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 弊病 。 ⑷ 惨痛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⑸ 外部刺激 :苏联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借鉴苏联的经验) (两种社会制度并存 竞争 ) ⑹ 成功典范 :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⑺ 理论基础 :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影响 。 ⑻ 科技因素 :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新科技需要国家投入巨资,并进行协调和有效管理。 ⑼ 现实需求 : 经济急需恢复; 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 维护政权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 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 总结: 市场 主导 国际协调 政府调节 市场机制 + + 背景 ( 原因 ) ⑴ . 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 刺激消费需求(国有企业、社会福利、救济、保障等) ⑵ . 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⑶ .利用经济杠杆(信贷、利率、税收等)实施宏观调控 1. 国内 ——国家调控经济 美国联邦政府 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 1945 年至 1970 年共计 175 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 60 年代末起每年投入 50 多亿美元。 为了 引导经济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如 1955 年的 《 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 、 1957 年的 《 新长期经济计划 》 和 1960 年的 《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等,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有效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 (二) 主要措施( 经济政策调整 ) 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为 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 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侧重 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是指导性的; 是对于市场经济的补充 。 而苏联的经济计划是 指令性的、强制的 ,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 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 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 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能根除经济危机。 材料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 ,国际货 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 ,各国货币竞相贬值 ,动荡 不定 。 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 ,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 ,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 ——叶苗 《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40周年的思考》 材料二 1930 年 5 月,美国国会通过对 890 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 ,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 33 个国家提出了抗议。 到 1931 年底,有 25 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 ,到 1932 年 4 月更增加到 76 国以上。 ——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 无序 动荡 分裂 2. 国际: 国际协调 原因:吸取大危机的教训;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2. 国际: 国际协调 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建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 国际经济组织,加强 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 国际协调 ,通过 大国 相对平等 的 协商 ,采取 市场干预 行动, 协调利益 , 维护经济秩序 。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 IMF ) ( 1945 年) 世界银行( WB ) ( 1945 年) 关税与贸易 总协定( GATT )( 1948 年) (世界贸易 组织 WTO 1995 年) 金融 投资 贸易 以 美国为主 导 以美元为中心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贸易体系 运行机制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帮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 资金主要来源 :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1976年,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的缺陷;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日本、西欧的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 表现 :美元贬值,但 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 3 ) 关贸总协定: 1947 年 目的 :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 ,消除贸易壁垒 ,实现贸易自由化 ,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1945 )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稳定国际汇兑,保证 各国汇率的稳定;而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用于促进世界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是短期贷款,是一个调节机构;而 世界银行提供的是长期贷款,是一个发展机构。 知识拓展: 196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 · 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 …… 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都设在美国的 华盛顿,美国在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中拥有 27% 的投票权 , 在 世界银行 拥有 24% 的投票权 。而这两个经济组织任何重大决策的通过都必须获得 85% 的投票率。换言之,美国在这两个经济组织中拥有最大表决权和一票否决权。 评价: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世 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 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但不能避免经济危机。 但 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对外经济扩张) (三)成效与问题 5.6% 3.7% 2.9% 1. 二战结束至70年代初期 ,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2.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 “ 滞胀 ”现象 ,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为医治生产停滞,政府降低利率、放宽信贷,却加剧了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又被迫提高利率、紧缩银根,人为放慢经济增长的步伐,却又使生产停滞、经济恶化。 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                     应对措施: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出 售部分国有企 业; 出现“混合经济” ( 政府干预 与 市场 相结合, 国有制 与 私有制 并存 ) 应对滞胀 凯恩斯提出,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等办法扩大政府支出,增发纸币,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釆取相反的措施,减少政府支出,减发纸币,提高利率,以限制投资和消费。 资本主义的国有制 (国有制)目的并不是获取利润,而是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并在一过程中把大量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转给私人垄断组织,或者为私人垄断资本的运行和发展创造有利调节,使之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 当代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与世界巨变 》 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 与国家的政治职能相配合 1977 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 ) 1979 年以来,英国推行非国有化计划,把数十个国营公司转为私营,提高经济效益。 1984 年以来,意大利、比利时、瑞典和法国也仿效英国非国有化的做法。 ? 思考 :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的? 所有制 私有制 公有制 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 计划配置 所有制 私有制 国有制 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调节 政府干预 问题 : 资本主义的国有制 =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1. 国企 私有化 2. 控制 货币 3. 削减 公共开支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美国总统里根 1. 减少 政府开支 2. 紧缩 通货, 削减 税收, 刺激 投资 3. 减少 对经济的 干预 ( 3 ) 80 年代 —— 缓慢复苏 到 1983 年初,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 4 ) 90 年代 —— 繁荣 克林顿 实施 “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 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 第三产业 ”繁荣,出现新的增长点(知识 经济 ), 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 ( 5 ) 2007年4月,美国爆发次债金融危机,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应对:各国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内含扩大公共开支、减税和降息等提振实体经济的三大举措。 克林顿 实施 “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 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与美国多年来奉行的赤字政策相反,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大力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 ( 1 )含义: 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务行业。 ( 2 )兴起原因: ①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连接第三次科技革命,通过航天飞机发射,神 6 等图片加深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 ③ 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 3 )作用: ① 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② 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 ③ 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 新 经 济” 标志 1996 年美国 《 商业周刊 》 背景 经济全球化 基础 知识经济 主导 信息技术 内容 三个创新 【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 三个主要特 征: 经 济 知识 化、 经 济 网络 化、 经 济 全球化 在克林顿理政时期,美国就出现了“新经济”革命。其主体是 私有资本和创业企业 ,像微软、英特尔、 Yahoo 、 Google 就是显著例子。另一个就是在 20 世纪后期,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几乎占了 2/3 ,甚至是 3/4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现象。 美国商业周刊 新经济 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从 1991 年 3 月到 2000 年 2 月,美国经济出现持续 107 个月的良好运行态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这种 三高三低(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企业效益、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利率) 并存的经济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之为美国“新经济”。 特点: ① 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度发展。 ② 打破凯恩斯主义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 ③ 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它 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 “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 “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 美国“新经济” 问题:国家干预的困惑 自由放任 经济危机 政府大力干预 新危机 (“滞胀”) 市场和政府 政府减少干预 缓慢发展 不断在市场主导与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 高速发展 知识经济发展 新危机 (次债金融危机) 缓慢复苏 “ 沉疴难愈、新患又起 ” 私有制 国有制 市场调节 政府干预 手段 国际组织 经济计划 福利国家等 主体 补充 服务 主导 补充 资本、分配 管理、组织 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 ========= 生产力 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 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能根除经济危机。 时期 特征 原 因 总结 :战后资本主义的 发展 战后——70年代初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第三次科技革命, 政府的宏观管理,社会福利政策 1、供给超过需求,导致生产下降,出现经济危机 2、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解体 3、石油危机的冲击 70年代初期以后 20世纪80年代 撒切尔夫人改革,里根改革 20 世纪90年代 克林顿改革、知识经济的发展 2008 年后 黄金时期 “滞胀” 缓慢复苏 持续增长 再次衰退 全球性 金融 危机、 据 统计,在 2003 年,美国全国土地的 59% 为私人所有,土地所有制不仅 拥有地权 ,而且同时拥有一切地下财富。瑞典经济的 95% 由 100 个大家族所控制。 思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动摇了私有制吗 ?如何 评价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 ② 欧美资本主义依然是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③ 经济周期性波动依然存在 局限 : 无论是在西欧或在美国,私有企业今天都比在两次战争中间更加强大,更加活跃,也更加富于动力。因此,这里 不是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而是 从个人主义的经济向以社会福利为重点的公私混合经济的过渡 。 ——《 美国的经济 》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私人资本 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 生产的社会性;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积极: 评价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 “有效的市场” ,也要 “有为的政府” ,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的难题。 ——《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 (第 3 篇)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 谈谈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如何调整与创新的? 1981 年,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确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 认为“商品经济” 只能存在于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 1982 年, 中共十二大明确地提出了“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 的原则。 1984 年, 第一次提出“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1987 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 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 的机制模式。 1992 年南方谈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与市场 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利用的 配置资源的手段 。 1992 年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1 世纪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全面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⑴ 含义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一种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实质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即以国家为经济上的“总资本家” )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 判断是否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重要依据是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程度,而不是国有经济在全部经济中占有的比重。 (2) 发展历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国有经济 (3) 特点 :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 并以其巨大的力量 , 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 (4) 评价 ①积极性 : 首先 , 它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 , 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 , 从而可在 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 其次 , 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 使资本主义市场的供需关系得到调整 ,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②局限性 : 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 基本矛盾。 ( 5 ) 产生原因 ? ( 1 ) 20 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 突破 ,相对论、量子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出现为技术革命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 2 )两次 世界大战促进 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 1. 背景 相对论和光量子理论 — 爱因斯坦 量子理论的新表述 — 薛定谔的猫 3. 影响 : 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 日益自动化 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⑴ 原子能 的 开发利用 ⑵ 电子计算机 的发明与 互联网 的建立 ⑶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 迅速发展 ⑷各种 新材料 的出现 ⑸ 生物工程技术 等 2. 表现: 开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 二、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 的著名理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这里必须要认识量子行为的一个现象:观测。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观测后,它们立刻选择成为粒子。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量子论:普朗克( 1900 年提出)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之后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三 论,即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日益细化,但与此同时,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适应这一趋势,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门边缘学科几乎同时产生。 它们的出现 对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现代多门新学科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空间技术 海洋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 新材料的出现及应用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知识社会 产业结构 财富来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土地、 劳动力 资本、能源 、劳动力 知识、人才 1. 经济上 ⑴ 人类进入 “ 信息时代 ” ,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⑵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⑶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 社会生活上: 促进了社会生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3. 科技上: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普遍加强对科学领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扶持和资金投入。 4. 思想文化上 ⑴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思想调整,国家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发展。 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⑶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提高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5. 国际关系上 ⑴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 ⑵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 ⑶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P 113 思考点: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的影响 ⑴ 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⑵“中间阶层”的人数 增加 ,即中产阶级,他们 不是资本家 ,但 有较高的收入 和 可观的生活资产 。 20 世纪 80 年代,趋于稳定, 占人口的 25%——30% 。 2. 表现 : 3. 实质 : 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1. 背景: 科学技术 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 提高。 纵观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有一个相同点:有车有房的中产阶级在全社会人口比率都超过 30% ,瑞典等福利型国家这一比率甚至达到 50% 。根据目前的统计情况看,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年收入低于 10 万元,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是其中的主体,而年收入超过 10 万元的人群数量约 1 亿人,人口占比 8% 左右;家庭收入超过 50 万元的人群数量约在 2000 万人左右,人口占比不到 1.5% 。 —— 时卫干 中国社科院 三、社会结构的新 变化 第三产业、科技革命 及高等教育大众化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 “人民资本主义” 盛行 “经营者革命” “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中间阶层:是 来自社会分 层理论的 一个概念。自 20 世纪 40 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 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 ,亦 称 “ 中 产 阶层 ” 、 “ 新中产阶级 ”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稳定保持在发达国家人口比例的 25%- 30% 左右,已 成为 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 观的 主体力量 。 金 字塔 中间阶层 不拥有 生产资料,受 雇佣 经营 管理人员和专业 技术人员 拓展:企业层级的变化: 阶级概念淡化 社会矛盾缓和 主要指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 包括 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 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制公司不断增加,并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含义 大量发行小面额股票,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被称为 “ 人民资本主义 ” 。 实质 企业决定权 仍然掌握 在少数大股东 手中。 作用 1. 有利于 缓和社会 矛盾。 2. 为 企业发展吸收了大量资金,反映了资本的社会化 趋势。 “ 人民资本主义 ” 盛行 “经营者革命” 含义 企业的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经营。 原因 现代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特点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作用 1. 提高了企业的管理经营能力,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 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股份公司的运作需要大量的经 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1. 概念: 四、 “福利国家” 与社会运动: 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 我们的 ) 社会 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 —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一)“福利国家 ”: 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 目的 :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① 当 70 年代发生“滞涨”后,西方国家 减少社会福利 。 2. 演变 : 社会福利制度的本质是 改良的 ,并 没有触动 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贫困现象仍然存在。 ② 80 年代,各国不同程度地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 , 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减少国家干预 完备 发展 缩小 加强国家干预 黄金时期 滞胀 复苏 阶 段 时 间 兴起 增长 衰退 2000 年 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政策: 福利制度: 1950 年 1970 年 1980 年 1990 年 1930 年 1960 年 1940 年 “ 福利国家 ” 的发展历程: 逐渐兴起 日渐完备 继续发展 缩小规模 二战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1973 年经济危机后 20 世纪 80 年代 必然要求 :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物质基础 ( 经济)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剧增; 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获得巨额利润。 现实需要 (政治) :二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 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 维护政权的需要。 思想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盛行( 理论基础 ):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经验借鉴 : 罗斯福新政 民众呼声 : 工人运动迭起,要求改善经济地位 外部刺激 :苏联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借鉴苏联的经验) 历史反思 :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的深刻反思 “福利国家” 的兴起 原因 现实需要 经验借鉴 物质基础 民众呼声    罗斯福新政 通过了 《 社会保障法案 》 ,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并对无生活能力者提供救助 。    只有通过 社会保险 并根据 家庭需要 进行 双重收入再分配 才能 摆脱贫困 。 —“ 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得 国家 可以更好地 干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 工人运动迭起,民众疾呼 :“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 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 。” 凯恩斯认为,在社会政策方面,政府应当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向富人多征税,然后用于救济穷人,使之用于消费,从而扩大购买力,刺激生产和投资,增加就业。 理论基础 苏联国民收入 1932 年增加到 450 亿卢布,比 1928 年 增加 85% 。 职工 的全年平均 工资 比 1928 年 增长 68% ,超额完成 18% 。职工的社保金额 1932 年为 41.2 亿卢布,是 1928 年的 3 倍,超额 111% 。苏联的 教育迅速普及 七年义务教育。广大工人农民享受免费的小学至大学教育。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崭新的社会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外部刺激 历史反思 ( 英国 ) 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 50% 。 ( 法国 ) 保障和福利是法国 稳定社会 的重要支柱。 …… 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支出,就占 2005 法国财政总支出的 六成左右 。 ( 联邦德国 ) 从 1970 年到 80 年代中期, 领取救济 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 ( 瑞典 ) 主要 靠借债和赤字预算 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 美国 )70% 以上的美国人 反对 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 陈银娥 《 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 “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 你怎么看待西方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有何利弊?有何启示? 24 年不工作狂吃政府 救济 —— 法国 44 岁男子提尔里 · F 他 一直靠一项名为“特别互助救济金”的福利补贴维持生活,每星期为 99.75 欧元 (约 1000 元人民币), 24 年来从未工作过一天。除了每月要房屋贷款之外,其余所有开销都由政府埋单。此外,他可以享受免费医疗,每年圣诞节时还可以得到 152 欧元的额外奖金。每次求职时,他总是想尽花招砸掉即将到手的饭碗,以便继续领救济。 如此福利,滋生懒汉,必然崩溃! 生产关系 的调整始终要适应 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 国家治理 需要从历史及现实出发,并且适时调整,同时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驱动发展,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⑴积极作用 : ①在一定程度上 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 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② 有利于改善普通群众的生活,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 ③ 有 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缓和供求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从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⑵消极影响 ①国家财政开支巨大, 形成财政赤字,国债急剧增加, 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从而导致税负加重。 ② 高福利导致社会效率不高、缺乏活力,很多人陷入了对福利制度的依赖, 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的工作积极性;破坏社会风气和社会竞争精神。 ③ 过高的税收支出成了企业和个人的沉重包袱,压抑了企业活力,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④没有 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矛盾。 2. 评价 : 答案提示 一是明确指出福利制度是必要的,有其史进步性。 二是指出福利制度的问题:加重国家财政负担,造成纳税人的税款增加引起纳税人不满,一些人依靠福利生活,养懒汉,等等。 三是指出尼克松政府进行福制度改革(家庭援助计划),是希望使美国的福利制度更为合理。 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騙。 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 40 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 ——《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 1970 年 6 月 10 日), 齐世荣总主编,黄安年主 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第 2 分册 为什么尼克松政府要提 出新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 117 页【学思之窗】 美国人口普查局定义的 3700 万“穷人”中展示的却是另一种景观:他们不仅有足够的食品,还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 …… 每月可领到生活补助,可以免费医疗 …… ——《 市场报 》 另一只眼看美国 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什么?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有何作用? 福利制度优越。有利于 社 会秩序稳定,但也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在欧洲社会保险投入度中,法国排在第一位,占了 GDP 的 32% 。福利包括: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 400 多个名目的福利保险。 3 岁之前的孩子上政府补贴的托儿所;失业者在失业两年间,可以领取每月最高 5000 欧元的失业金;失业的单亲妈妈政府每个月固定发 “工资”、租房 补贴,另外还有“家庭开支补贴”;产妇可以自己决定要休一年产假还是两年;员工生病请病假,按照 《 劳工法 》 工资全发等。 当堂练习 不能否认的事实? (二)社会运动 : 1. 历史背景: ⑴二战后 ,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 加强 国家干预,建立“福利国家”来缓解 社会矛盾, 但未能 触动 造成不平等和 贫困的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 ⑵在 20 世纪 六七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 ,矛盾的加剧, 个人的觉醒,争取平等、民主、自由、和平,致力于改变社会, 2. 主要代表: ⑴ 美国 黑人民权运动,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 。 ⑵ 妇女运动,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⑶ 学生运动,反对越南战争。 反越战运动 学生运动 美国 黑人民权运动 妇女运动 社 会运 动重维权 —— 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维护人权 二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一场集会,揭开美国种族冲突之殇 弗格森警民冲突 矛盾重重 1 .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 种族隔离制度 —— 黑人被限制居住,不能和白人居住在同一条街,不能和白人共用公共澡堂、食堂,不能和黑人同坐在一节火车车厢里 ...... ① 美国早在内战时就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② 但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用文化测验的办法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 ⑴兴起原因: ③20 世纪 五六十年代 , 美国黑人在经济上处境艰难,而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隔离使得这一问题雪上加霜 。 ④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1954年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首席大法官厄尔 · 沃伦对布朗控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一案判定教育委员会 种族隔离的学校违法 ,突破了「隔离但平等 』 的原则, 为后来在种族平等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1955年 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黑人公民的 全面罢乘事件 , 开启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大幕 , 1957年 小石城事件 ,发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围绕公立学校中种族隔离政策的对抗事件。1957 年 9 月,小石城学校委员会宣布逐步改变学校中种族隔离的现象,在白人的中心中学首批录取了 9 名黑人学生。黑人上诉联邦法庭,认为反种族隔离进程过慢,得到联邦法庭支持。但一些白人声言要用暴力阻止黑人入白人学校,得到州长法布斯的支持。他派出州国民警卫队阻止黑人学生入该校。于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将该州国民警卫队联邦化,并派出空降兵到该州, 强制推行联邦法庭决定 ,保护黑人儿童入该校。 20 世纪60年代初 ,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 马丁·路德·金 发表著名的演说 《我有一个梦想》( 1963 年 ) 为标志,该运动达到了高潮。这场以非暴力的抗议行动为主要手段争取黑人民权的群众斗争,对美国黑人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和唤醒黑人更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 1964年 的《民权法》 和1965年 的《选举权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令和法规的颁布使得 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制被废除,黑人的选举权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 黑人开始跻身于社会高层 。出现了第一位入阁的黑人罗伯特·韦弗,第一位黑人参议员爱德华·布鲁克和联邦最高法院首位黑人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 “黑人权力”运动要求 承认黑人种族的文化与其他少数种族、族裔的文化以及白人文化之间的平等。 2008 年 11 月 4 日 , 47 岁的巴拉克 · 奥巴马以非洲裔的身份当选为美国第 44 任总统,打破了白人垄断美国总统的历史。 1 .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 , 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 人人生而平等。 ” 我 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 …… 我 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非裔美国人,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美国牧师、社会活动家、民权主义者,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48年大学毕业,1948年至1951年期间,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1963年,马丁·路德·金觐见了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后,被人刺杀,年仅39岁。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马丁·路德·金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8名。 1966 年 10 月成立的美国全国妇女组织主要釆取静坐、游行示威、国会立法、揭示现实、全国罢工等温和的方式来争取 妇女的平等权利。 成果 :国会通过了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禁止在与联邦政府有关的就业范围内实行种族歧视;妇女应该享有堕胎权 。 ② 二 战后 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 妇女 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妇女的法律地位仍然低下 。 从 20 世纪 60 、 70 年代 开始,妇女运动在欧美各国兴起,强调 两性间 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 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新女权 运动兴起,主要致力于争取堕胎自由权、推进家庭关系民主化 、改善妇女地位,关注妇女问题。 成果 :法国 社会开始关注妇女问题 ,逐步 改善 社会的性别不 平等 现象 。法国 政界也 将妇女问题提 上日程,妇女地位日益 得到 改善。 平等权利运动 法国 新女权 运动 2. 妇女运动 背景 : ①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也长期存在。 目的 :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成果 : 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 ①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 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③ 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艰难的女权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英国妇女的参政权才被逐步的承认 。 1918 年,美国众议院批准了妇女的选举权, 1920 年正式生 效, 美国成年妇女与男子一样有了选举权 。 法国妇女的参政运动历时几十年,直到 1944 年,法国宪法 才 确认了妇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 二战 " 后, 1946 年日本妇女才有了参政权。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联合国机构已通过 若干有关保护妇女权利的公约和宣言 ,其中有 :1948 年的 《 世界人权宣言 》 、 1952 年的 《 妇女政治权利公约 》 、 1967 年的 《 消除对妇女歧视宣言 》 、 1974 年的 《 在 非常状态和武装冲突中保护妇女和儿童宣言 》 、 1979 年的 《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 、国际劳工组织 1951 年通过的 《 男女女权运动游行同工同酬公约 》 和 1952 年通过的 《 保护妇女生育公约 》 、 1957 年联大通过的 《 已婚妇女国籍公约 》 、 1958 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 《 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 》 、 196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 《 取缔教育歧视公约 》 、 1993 年世界人权大会 《 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 》 、 1994 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文件及 1995 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 北京宣言 》 和 《 北京行动纲领 》 等。 ⑴ 背景: 20 世纪 60 年代, 发达工业社会 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大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美苏冷战 、种族歧视, 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等国内外问题影响着青年学生 ,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1961 年,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后,随着越战的深入,战争的残酷与非正义性,民众反战情绪高涨。 1969 年 5 月 22 日,美国 爆发反 越战运动,从纽约到加利福尼亚,学生们占领了大学校园, 抗议 进行越南战争。 1970 年 5 月,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学生总 罢课爆发 ,多所大专院校的师生罢课罢教参加反战运动, 10 多万 学生涌 人 华盛顿 进行 抗议。 直到 1973 年美军全部撤出越南,反越战运动最终结束。 3. 学生运动 ⑵ 代表事件 :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反对越南战争。 反对越南战争 运动得到大多数美国人民的支持,特别是美军在越南的暴行,更激起了无数人的愤慨。 这场运动是美国人民进行民主斗争的 高潮,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变化 — 统治的手段方法 不变 — 资本主义制 度 透过现象看本质 2008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资本主义新变化中 无论自由放任、国家干预,还 是建立福利国家, 都 没有改变私有制为基础。 实质 都 是 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 其 目的 是 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提示 第一,两个"决不会"的含义: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第二,大体说来,人类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第三,指出资本主义是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在其社会中发展的生产力,会创造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宜言》中指出的"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正确地理解和认识资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 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谈谈你对马克思这段论述的理解。 问题探究 答案提示 第一、战后资本主义在和平环境中,在高科技的引领下,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也有一些变化、社会有所进步; 第二,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未普惠全体民众; 第三,鉴于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中国要处理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以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等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 出,发达国家内部存在着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这在英国和美国表现得最为前后一致和最剧烈。在1979年到 1997年间,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 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 9% o 因此大多数所得都被最富裕人口获取,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0%, 是平均水平的3倍。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 二战后,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社会的不平等不断加大。结合所学,阅读上述材料并查找新的资料, 谈谈你对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看法。 学习拓展 三个层次、两个方向、一个核心 ——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容与核心 三个层次:◎ 国际 :国际组织,国际协调 ◎ 国家 :宏观调控、福利国家 ◎ 企业 :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 ◎ 个人 :民权运动(黑人、妇女、学生) 两个方向: ★ 政策制度(宏观调控政策、社会福利制度) ★ 技术支持(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个核心: 国家干预的进一步加强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 ) 今天回头来看美国走过的百年中 …… 基本上在原有的思想和政体的框架内不断更新、变化 …… 一个世纪独领风骚,其秘诀在于 渐进主义的改良。 —— 资中筠《二十世纪的美国》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资本主义的局部调整,这种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也没有 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 基本矛盾,但是 使资本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使资本主义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福利国家 第三产 业发展 资 本 主 义 的 新 变 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宏观调控(国内、国际) 人权与反战运动 发展模式 社会政策 产业结构 增长模式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发展 社会变化 社会运动 第三次科技革命 “ 新 经 济 ” 阶级关系 服务业人口增加 蓝、白领与中产阶级 提示 :局部调整有利生产力发展     国家宏观调控     第三产业     科技新发展 “福利国家” 国际组织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有何启示? 改革要不断深化 (坚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加强社会 福利 保障体系建设 扶贫攻坚,共同富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自主知识) 重视科技、教育;融入全球化 国家干预要和市场相结合 以史为鉴 加强国际协调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不同制度之间政策的相互借鉴、国家干预经济的时机等三方面去探讨,启示并不仅限于此 。 ) 本课我们讲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其实质是 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 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 需要 ,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 较量 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 借鉴 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这些变化有其根源,受客观规律支配,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地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但是,这些变化 未能根本 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课堂小结 本课重点 1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与表现 2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评价 3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评价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开始时间、内容、影响 5 、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与实质 6 、 福利制度的评价与调整 7 、 西方社会运动的表现 8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有哪些? 一 、 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知识体系】 1 、背景原因: 2 、主要措施: ( 1 )国内: ( 2 )国际: 3 、调控结果: 4 、“滞胀”后新调整: 1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 、科学技术的发展: 1 、 背景 : 2 、表现( 1 )( 2 ) 1 、“福利国家”: ( 1 )概念:( 2 )作用:( 3 )演变: 2 、社会运动: ( 1 )黑人民权运动: ( 2 )妇女运动 : ( 3 )学生运动: 如 何 认 识 1. [ 2019· 全国 Ⅲ 卷]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 下降到 1.3% ,物价上涨了 1 倍。 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 加剧了经济恶化 B.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推动了通货紧缩 D. 放弃了经济自由 走近高考 解析: A 对,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广泛应用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代,但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滞胀”现象,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与材料所述的法国状况相符。新形势下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密特朗继续推行国有化,会加剧经济恶化。 B 错, “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 C 错,通货紧缩是用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缓和通货膨胀的措施,与材料表述无关。 D 错,资本主义国家虽有政府干预,但从不曾放弃经济自由。 答案: A A 2. [ 2017· 全国 Ⅲ 卷]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解析: A 对,根据“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试图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错,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并非美国联邦政府的主要意图。 C 错,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为了走出经济“滞胀”,普遍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D 错,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 答案: A A 农业( % ) 工业( % ) 服务业( % ) 1990 年 2003 年 1990 年 2003 年 1990 年 2003 年 低收入 32 24 28 27 40 49 中等收入 14 9 39 36 47 55 高收入 3 2 33 27 64 71 3. ( 2017· 江苏卷 18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 1990 年 2003 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 A . 高 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 生产 B . 中 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 . 不同 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 . 不同 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D        1950 年 1970 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4. ( 2016· 海南卷 23 )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 A. 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 农业生产衰退 C. 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 工业发展滞后 A 5.(2015·海南卷20)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 A. 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 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 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C 6.(2015·浙江卷23)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 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 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C 课堂练习 1. 二战后,西欧许多国家普遍流行这样一种信念:不能以市场机制进行重建,只能通过计划,采取社会主义经济措施 —— 计划经济和工业国有化。由此,西欧国家还创造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社会保障体系。据此可知,这一信念 (  ) A. 助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运用 B. 照搬了苏联的计划经济 C. 避免了经济危机对社会产生影响 D. 否定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2. 战后美国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广泛补贴出口产品,英国用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建立国有企业,法国大规模实施国有化,德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实行“统制经济体制”。这表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  ) A. 发展方式不同 B.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 建立福利国家 D. 大规模实施了企业国有化 A B 3.据 1995 年出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贸易纠纷案例汇编》统计,截至 1993 年,关贸总协定裁决的案件达 230多起。这表明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  ) A. 规范了全球贸易秩序 B. 协调了成员间的矛盾 C. 减少了国际贸易壁垒 D. 完善了国际贸易法规 4.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为了在军事领域中快速进行弹道计算和控制防空火力的需要,在军事需求的刺激和牵动下,第二、第三、第四代计算机迅速发展并日趋完善。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B. 现代科技发展加剧军备竞赛 C. 军事需求促进了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D. 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 C 5. “21 世纪,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用电脑延伸人脑,用邮件延伸人腿,用语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离,海的容量,瞬间传导全世界。”由材料可知互联网 (  ) A. 没有带来科学技术的变革 B. 促进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 C. 消除了人类社会的隔阂 D. 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 6. 1970—1979 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 5% 下降到 3% ;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 30% 下降到 13% ;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人口,从 15% 上升到 72%。美国经济结构发生这一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B. 国家政策的调整 C. 出口贸易大幅增长 D. 世界霸权的确立 D A 7.二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补贴。16 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材料表明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是 (  ) A. 有立法和制度保障 B. 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C. 福利种类多,覆盖面广 D. 社会上福利欺诈现象严重 8. 1954 年 5 月,美国最高法院在审理“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中,全体法官同意厄尔·沃伦提出的实行种族隔离学校漠视黑人学生应享有宪法第 14 条修正案保证的“同等之法律保护”, “隔离教育设施是天然不平等的”“黑白人隔离制是违宪的,不合法的”,并要求以从容谨慎的态度废除学校的种族隔离。这些判定和要求 (  ) A. 动摇了种族歧视法律的基础 B. 废除了种族歧视制度 C. 直接引发了黑人民权运动 D. 推动了女权运动的兴起 C 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